幼儿园课程设计论文

2022-12-04 论文

  在各领域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幼儿园课程设计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幼儿园课程设计论文1

  [摘要]幼儿园课程属于幼儿,是幼儿生活经历的一部分,幼儿园课程设计理念应遵循儿童期的天性。在儿童生活的时间上.幼儿园应关注儿童的“现时”生活;在儿童生活的空间上,要扩展儿童自由活动的环境。其实质是确认儿童的主体身份。尊重儿童“自我”,使幼儿园课程彰显儿童生活的意义。给儿童真实的感受。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设计;童性

  幼儿园课程属于幼儿,是幼儿生活经历的一部.分。那么,幼儿园课程该如何设计?杜威曾提到,“为了儿童”的课程应是儿童“生动的和个人亲身的体验”。儿童要用自己的眼睛看东西,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手和脚来探索世界,借以获得理解性的知识。所以,幼儿园课程设计应遵循童性,以彰显儿童生活意义和生命的生存过程,使儿童生活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有着对自己、对自然和对社会的理解与追求。

  一、遵循童性的课程设计要关注儿童的“现时”时间

  遵循童性的幼儿园课程设计首先要认清童年期的儿童在心理、教育、身体等诸方面表现出的独特需要,如果“忽视童年自身的价值,剥夺儿童享受童年的乐趣,就是剥夺儿童的生命权,就是对自然人性的扭曲,对自然规律的践踏”。意大利瑞吉欧教育体系的创办者马拉古兹(L Malaguzzi)说:“大自然下令,人类的幼仔期在所有动物中应当持续最久的时间。这种幼态持续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好奇心、玩性和灵活性等童性特征的保持,是人类行为延续的幼稚特征。事实上,大部分儿童是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在他们自己的最佳时间内学会那些童年期的常规任务的。他们获得惊人的知识、语言和社会规范等方面的储备,这通常并不需要成人专家或学院式教育的帮助。”因此,课程设计应符合童年期“现时”的存在方式。

  时间作为儿童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方式,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时间维度构成了儿童生活景象。时间可分为客观时间和主观时间,钟表时间属于客观时间。儿童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作息时间分配是儿童客观时间的表现,是儿童生活规律及习惯的表现。主观时间是儿童对时间的感知状态,是儿童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时间体验。幼儿园课程设计遵循童陛的“现时”状态,就是要使儿童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客观时间的分配与主观时间的体验达到和谐统一。

  幼儿园课程设计在时间上遵循童性的微观之维是利用日常活动中的转换时间与休息时间,提高时间利用效率,多些游戏时间。从儿童角度看,儿童的时间体验是不同的。儿童玩玩具高兴时会忘记吃饭喝水,经常需要成人的提醒;在户外玩滑梯时经常需要教师催促才肯回活动室……但从时间角度看,天性自由自在的儿童原本就很少受到时间的约束,对感兴趣的活动往往不能产生像成人那样的时间观念。幼儿园课程设计时应该关注儿童的“现时”生活,把握儿童生活的时间节奏,决定什么时间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什么事。儿童自身对时间的体验可以从“吃饭”这个话题说起。

  儿童:“吃饭是不许说话的时间。”

  观察者:“为什么?”

  儿童:“老师不让呗!”

  观察者:“能说话是什么时候?”

  儿童:“早晨玩玩具的时候。”

  观察者:“吃饭是吃东西的时间,老师是想让你们好好吃饭,对吗?”

  儿童:“……就是不许说话的时间!”

  在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儿童对于吃饭不许说话的事情感到不满,这种用餐时间的体验并不是愉快的。然而,从社会学和营养学角度看,吃是令人身心愉悦和令人满足的,如果压抑儿童在这段时间默不作声,确实是规则使得儿童生活的生动性和广泛性消失了。

  儿童的时间体验中,游戏时间是最快乐的体验。游戏是儿童真实地体验生活幸福的活动,是儿童“现时”的生存方式,幼儿园课程设计在时间上应多给儿童游戏时间,这样才能体现出幼儿园课程的本真特性。从美国托幼中心一日生活环节的时间分配可以看到:

  在全天670分钟的观察时间里,美国幼儿园特别注重儿童的游戏和户外活动时间。晨间与区域发现游戏时间(28%)和户外活动时间(23%)共占了儿童在园时间的一半以上,在这些时间里儿童完全自选所喜爱的运动和游戏,可以说儿童在幼儿园中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达到了和谐统一。这能够使儿童的各方面能力获得主动发展的机会,使其逐步养成主动探究、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

  二、遵循童性的课程设计要扩展儿童的自由空间

  遵循童性的课程设计要考虑儿童生活的空间,这是儿童生存的必需。空间一般是指长、宽、高的三维空间,有物理空间,比如幼儿园的活动室面积、从家到幼儿园之间的距离等;有可感空间,比如儿童在幼儿园中感知活动室、卧室的大小以及儿童在其中是否感到自由,是否以自身的感觉体验着所处的空间。可感空间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特殊的体验,幼儿园课程设计就是为幼儿提供一种非常特殊的空间体验。儿童的空间体验可以通过生活空间的不同特点和侧面来加以理解。儿童感到自由是对幼儿园生活空间感知的最主要特征,因为自由是儿童生命存在的需要。所以幼儿园课程设计必须尊重儿童的生活空间,关注如何为儿童提供有利于全面发展的环境。

  比如,幼儿园课程中以“季节”为主线设计各种活动,活动可以围绕四季轮换及与四季变化相关的自然界的各种物质、气候气象、动植物、人的生活状态等设计幼儿园课程。活动名称有“秋天的叶子、秋天的风、冬天的白雪”等。“季节”这个主题就可以为儿童提供广阔的探索空间,使他们感知大自然的神奇变化,在季节的渐次变更过程中陶冶自我。在这一主题中,我们可以想象到儿童在广袤的大自然中感知万物,在冰天雪地上自由地堆雪人、打雪仗等嬉戏追逐的情景。这样的课程才是雅斯贝尔斯所提出的“本真的教育”,因为儿童是在东奔西跑中、在手舞足蹈中亲历生命、体验生活的本真、享受童年的.乐趣的。儿童对于大自然的那种空间感受,从本质上说具有审美感,儿童“具备了一种既了解又可以化身进入的力量而充满欢乐。同时。它也是对自己创造性力量的感觉(科波,1995)”。

  儿童的生活是儿童自身与其环境相互功能性的反应和影响,这种相互性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对他身体及大脑的形成既富有营养又富有成效。因而儿童在幼儿园的生活感受和体验应是丰富的,而不是单一的在活动室内牢牢地坐住小椅子,他们在盥洗室、卧室、活动室、户外游戏区、沙土区等场景的变更,会使其可感空间更自由。幼儿园应该为儿童创设有意义的环境,给个体成长广阔的空间。下面是笔者20xx年11月在幼儿园观察的一则案例,说明儿童在自由空间中的感受、体验和生活。

  案例:奇妙的鞋子

  幼儿每天都遵循着一日常规进行活动,每天中午午睡时把鞋子脱在活动室,由值日生负责放到鞋架上。一天,一个小朋友在做值日生时发现了一个问题,他说:“老师,你看多奇怪,我们都是四岁,可为什么穿的鞋有大的、有小的呢?”没等老师来回答,小朋友们就你一言我一语的议论开来,老师在旁边倾听孩子的对话,并适时地加入孩子的交谈。这时老师意识到,幼儿对这个问题很有兴趣,并且凭借头脑中的已有经验,认为这是一个很有教育价值的主题,于是,这位老师和另一位老师共同决定把“奇妙的鞋子”定为生成课程的主题。

  为了使活动能够顺利地开展,老师当天在家长园地上要求家长帮助幼儿了解鞋子的有关问题,以便老师开展一次充分的大讨论。

  这个主题是儿童在生活中生发出来的,是儿童根据自身的兴趣生成的。这其中,老师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讨论空间,充分关注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对于动态生成的每一个问题,老师没有逐一详细解答,因为这将影响儿童独立思考的时间。然而,老师却开始考虑:哪些问题可以再引导儿童深人思考?哪些问题涉及面较广,可以让儿童继续研究……这些问题的圆满解决都需要老师具有教育机智,即在活动中善于根据情况的变化,随机应变,敏锐果断地处理问题,以给予儿童引导和教育。

  三、遵循童性的课程设计要确认儿童的主体身份

  儿童活动过程在终极意义上是一种自我塑造与自我建构的过程,所以幼儿园课程应能够确认儿童的主体身份,激发儿童的兴趣和动机,使儿童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并从活动中获得自己独特的体验。确认主体身份实质就是创设一种情境,就是培养儿童独立自主、充满尊严地承担为生存发展而冒险的责任,呈现存在的意义,促使儿童寻求可能生活之路的教育。

  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间的互动方式是否在共同生活中建立良好的关系,是否共同创建一种和谐交往的情境,决定着儿童身份的确认。教师和儿童对课程的理解和阐释都是对知识及意义不断丰富的过程,和谐交往情境的创建也是课程形成的过程。师幼间的对话是诚恳的,每个儿童对课程的理解和创新都得到尊重和保护,具有普遍意义的课程知识被儿童的独特性所取代。在儿童一日生活中,各种就餐、游戏等环节是幼儿真实生活的反映,是儿童全身心投入的生活过程,这些现场情境就是教师要顺应与促进儿童发展的过程。幼儿园课程设计的目的也在于是否真正利用各种时机,积极地引发幼儿参与兴趣,创设出符合幼儿需要的空间。有人说,儿童本质上就喜欢调皮捣蛋。其实这些儿童可能是因为某些需要没有满足,老师必须以需要的眼光观察分析儿童的天性。儿童的需要是儿童现实生活状况和教育在其生理和心理上的反映,关注他的需要,并积极加以解决,儿童就会朝好的方向变化。这一过程就要借助师幼的参与和智慧,在实践中采用最适合本地区文化特点的方式变革原有时空。

  比如,一位实验老师的教学反思日记写到:在为“娃娃”制作保暖内衣时,我拿来各种布料和各种纸(有彩色油光纸、花纸、白纸、牛皮纸)以及旧挂历纸,放在桌子上,小朋友在选择布料作出各种各样的衣服后,我发觉还有很多纸没有利用起来。于是我决定在饭后与小朋友一起做纸船。我让小朋友自己选择喜欢的纸,有的幼儿吃得快,有的幼儿吃得慢,先吃完饭的幼儿把彩色的油光纸和挂历纸拿走了,最后去拿纸的幼儿只好拿剩下的牛皮纸。小船折好之后,幼儿提出去放纸船。我带幼儿到外面的水盆边,纸船放进水里,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幼儿发现最先烂掉的是用好看的油光纸做的船,最结实的是谁也不要的牛皮纸。这是为什么呢?我便抓住这个机会,向幼儿提出了疑问,一些小朋友根据已有的经验展开了讨论……

  于是,一个并非老师预先设计的课程就这样自然生成了。“学前课程从根本上说是由一组能满足幼儿需要(幼儿自己意识到的或没有意识到的需要)的经验性材料组成的,”“教师的知识并不是机械的、抽象的,她的受教经历、角色模型、价值观、情感表象等形成一个聚合整体,使其产生必然会发生在某一‘现场情境’的教育实践”。课程专家多尔(E.Dou)认为:“儿童的‘发展’既不是‘自然发展’,也不是‘纯粹塑造’的,而是在具体情境脉络的条件下,一种心理内与心理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的社会建构。”幼儿园课程设计必须向儿童呈现真实情境,因为真实不仅拥有认知意义,也最接近儿童的主体身份,最能调动儿童全部的感受力和过去已获得的认知经验来探讨问题,尤其是在真实情境中产生的问题才具有针对性与挑战性,儿童对问题的解决也才能显现出它的现实意义和课程上的价值。

幼儿园课程设计论文2

  一、引言

  儿童天生带有自然的归属天性,大自然就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和自然元素的互动,让教育回归自然,让儿童在自然中全面健康地成长[1]。正如世界儿童经典著作《格林童话》一样,幼儿园可以向幼儿与家长展示瑰丽奇幻的童话世界,如同爱丽丝掉入兔子洞后遇见的魔法世界,试图创建一所洋溢着诗意、灵动、具有儿童气息的美妙乐园,为幼儿成长提供自然的氛围气息。幼儿园引入森林教育理念,努力打造城市中的“森林学园”地带,让自然真正成为激发幼儿潜质的力量。幼儿园课程的设计以GREEN的首字母“天赋(Genius)、责任(Responsibility)、探索(Explorative)、卓越(Excellence)、自然(Nature)”的深刻内涵贯穿整个课程,旨在培养“健康快乐”“优雅自信”“专注探究”“合作关怀”“享美创造”等具有多文化素养和国际视野的智慧儿童。因此,格林美语幼儿园的“格林”英译为GREEN,意蕴着生命力、自然绿、健康、亲自然等释义。

  二、GREEN森林学园课程的理论支撑

  追溯缘起,森林自然课程建立在自然教育理念基础上[1]。自然教育之父约瑟夫·可奈尔在《与孩子共享自然》一书中提出了“自然体验”一词[2]1,他认为自然体验有别于室内教学,强调的是“感受”,提倡带领人们到自然或半人工的环境中,借助自然游戏、体验、唱歌、戏剧等方式,从视觉、听觉、触觉、味觉感知得来第一手的经验,提高参与者欣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和能力[2]12。约瑟夫·可奈尔主张以游戏的方式把幼儿们带进奇妙的大自然,体验自然的纯美,共同分享自然的乐趣。所以,毫不意外,幼儿园建设有格林森林大道、森林氧吧、运动攀岩区、生态种植园、创意沙池区、游乐戏水区、格林风雨操场、格林足球场、高尔夫等多元类型户外游戏场,户外活动面积高达20xx余平方米。园所建筑布局精致优美,创设有图书馆、美工坊、木工坊、萌宝小厨房、科探室等儿童工作坊,提供给儿童充分游戏与体验。约瑟夫·可奈尔还提出户外心流学习法(FlowLearning),帮助学习者进入一种心流状态[3]83,这种心流状态是专注于某种行为,不断产生灵感,同时伴有高度的兴奋和充实感,其包括四个循序渐进的阶段:(1)唤醒热情;(2)培养专注;(3)直接体验;(4)共享感悟[3]86。让幼儿教师能促使游戏者和游戏本身和谐地联结成一个整体。约瑟夫·可奈尔的自然教育理论为幼儿园课程设计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支持。GREEN森林学园课程以自然教育理论与实践为基础,凸显了幼儿的自然本性、幼儿教育的自然特质,充分利用森林自然资源,注重幼儿真实的体验,鼓励幼儿自主学习与探索,与自然深度联结与对话。

  三、GREEN森林学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一)课程的顶层设计

  毋庸讳言,GREEN森林学园课程的设计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五大领域紧密相扣,具体关联如下:1.健康领域。着眼于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恰当的自我保护和良好的习惯养成,幼儿园在安全的自然环境选择基础上,设计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森林活动项目。如“森林运动会活动”通过森林体能训练,掌握运动技能与方法,培养幼儿克服困难、团结合作的精神。2.语言领域。联系各种精选出来的绘本大量阅读,回归自然,在基于自然环境的人际交往中,鼓励儿童表达情感和需求,发展语言学习和表达能力。3.社会领域。使幼儿在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中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并且,发展自信和自尊,在森林课程的学习中学会遵守规则,形成基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断发展儿童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并不断完善健全的人格基础。4.科学领域。让幼儿在森林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不仅能够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发展形象思维,而且初步尝试归类、排序、判断、推理,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也为其他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如“森林调味盒”和“森林百宝袋活动”,通过感官活动,锻炼幼儿身体触觉等感官,幼儿学会多方面体验世界。5.艺术领域。让儿童在自然中真切地感知和体验美,萌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二)课程的实施方法

  GREEN森林学园课程提供给幼儿的是一个长期持续性的学习过程,所有活动都是定期开展的,而不是一次性的,或是偶尔进行的,每学期中大班的幼儿定期开展森林学园活动。在森林学园中,均有经过充分培训的森林教练执行,他们均已完成并通过三级森林学校从业资格培训课程。森林教练带领幼儿们活动,将教室(教学)主题带入林地,他们同样为幼儿个人的学习风格和兴趣度身定做计划。森林教学计划是幼儿学习经历的一部分,每次活动都是基于计划、观察、改编、复习这几个步骤的循环来进行。最大限度地利用林地和其他绿地自然环境,促进幼儿和大自然紧密关系的发展。“大自然是活教材”[4],GREEN森林学园中,森林教练带着幼儿开展的活动有多种类型,涉及自然观察、科学发现、艺术表达、社会交往、建构制造、趣味游戏等六大类活动,如认识园内果树丰收季,认识和辨别大自然色彩,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学习野外生存的基本技能,工具的使用之玩转口袋刀,野外生活的正确打开方式,搭建动物小小庇护所,风险评估“小专家”等。

  (三)课程的园本特点

  GREEN森林学园的森林教练会根据季节特质、森林的生态性、幼儿的年龄及能力特点等,以主题的形式制定以年、月为单位的活动计划。例如在春季,森林学园中开展的三个课程主题:“森林木工坊”“森林博物馆”“森林运动会”。在设计游戏活动时,充分结合自然资源特色,尽量拉进游戏与大自然之间的联系,让幼儿与森林多层次的接触,带给他们更多的精神愉悦、探索机会、合作可能和整体性经验。

  四、GREEN森林学园课程的成效与价值

  较之传统的教育方式,GREEN森林学园课程拓展了儿童教育空间,注重儿童学习方式的自主性、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和身心发展的全面性。儿童通过在“森林学园”的游戏体验与学习活动,丰富了自然与社会知识,培养了认识自然、探索自然、理解自然和适应自然的能力。

  (一)在认识自然中获得生命成长方式

  幼儿园为孩子们提供了最佳的探索场地和平台,结合生命教育理念不断深入挖掘,追寻真实而有趣的生态内容。儿童在真实的自然环境中见证了自然生命的多姿多彩和个性化成长样式;在丰富的资源环境中,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发现生活的乐趣;在与自然的交互及他人的交往中,丰富了尊重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体验。例如“自然故事BirdFeeders”:在幼儿园小森林里,常常有鸟儿访客造访。这群忙碌而积极的小生命,牵动着孩子们挂念的心。恰逢“EcoWeek”,于是K3的哥哥姐姐提出建一个“观鸟台”,将这份爱转化为亲手打造“BirdFeeders”。而用什么材料制作?小鸟站上去会不会失去平衡?喂鸟器如何防雨又美观?这些问题都在他们科学筛选可用废旧材料、精心设计上色、安装并反复试验“站立区”的巧思与合作中,逐一得到落实。“因为热爱,所以保护。”当喂鸟器被分散悬挂于校园各处的树上,吸引来了更多鸟儿的“光临”,HanvosGreen又多了道独特的风景线。

  (二)在探索自然中具身感知直接经验

  儿童在与自然事物的接触中,通过自主观察、探索发现、具身感知事物的数量、形态、变化及相互之间的关联,有利于儿童解放身心,直观感知实践性知识与生活经验。例如大班教学“生态循环”主题活动:亲近大自然,从揭秘“山体生态系统”、探索“冰川体系”到讨论“全球变暖”,再借着“水资源”这一脉络线,共同回顾“水循环过程”和实践“水净化实验”,活动思路由近及远,由熟悉至陌生。一步步地将生态常识游戏化,生态现象可视化,以此来唤起孩子们对生态的热爱与保护,并认识到和谐的生态系统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逐渐深化“爱护自然”“关注生态”的环保意识。

  (三)在理解自然中尝试实践创新活动

  在探求未知世界的本能欲望驱使下,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和时间得到解放,好奇心与探究欲得以激发,儿童的观察、想象、思维、操作等实践能力得到练习和发展,质疑、批判、反思等创新能力也得以彰显和提升。例如森林野营“Camping”:首先,让孩子们了解什么是野营,野营需要哪些材料和工具,如何寻找幼儿园里最适合设立森林“野营地”的地理位置。经过多次探查,幼儿园的小森林便是孩子们驻扎“野营地”的不二选择。孩子们合力制定野营计划书,自己造帐篷,寻着野营文化尝试在“森林”中安全生火,制作传统野营美食S’Mores。玩乐传统野营游戏“发射棉花糖”,制作野营灯,围坐篝火歌唱阅读……所有的森林野营体验“由点连线”“由线铺面”,刺激着孩子们的内在建构和感官。

  (四)在适应自然中提升抗压耐挫能力

  传统教育多是将儿童固封于安逸的教室,“温室花朵”缺少了复杂情境所赋予的挫折教育[5]。较之环境舒适的室内教育活动,儿童在森林学园的活动中可能会遭遇天气变化和尝试创新的失败,但正是这样的教育契机给予了儿童提升抗压耐挫能力的机会,同时也增强了儿童的各项身体机能。例如“攀树运动”教学,在攀爬过程中,不少孩子会胆怯、害怕,内心既想要攀登到顶峰,又挡不住往下看时越来越高的恐高。观察其他同伴攀树的技巧,听着同伴的加油和老师的鼓励,决定再次尝试。第二次的挑战,挑战心态,克服恐高,眼睛平视,一切心理上的恐惧都需要靠自己解决。在适应自然的过程中,孩子们知道了自己的身体极限与界限在哪,学会界定和权衡各种危险,孩子的“韧性”和抗挫能力也得到锻炼。他们学会自己评估风险,在挫折中汲取经验,克服困难,孩子的自我感知力、行动协调性和自信心都会正向发展。

  五、结语

  森林是教室,大自然就是老师。森林教育是一个鼓舞人心的过程,在户外环境里学习,将大自然作为学习资源,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创新,提高幼儿自我保护的能力和生存能力,培养幼儿对大自然探索的好奇心和自信心,培养对自然世界的欣赏与认知,提升受挫能力、沟通能力和勇气。自然的环境更有利于幼儿身心的成长,除了周边户外森林资源的利用,也努力打造“GREEN自然绿”的园所环境,葱郁的蔬菜与绿叶,沐浴着阳光的户外生态环境,成为幼儿灵动而真实的成长空间。在自由的森林学园里,引导幼儿感受自然、理解自然以及保护自然,在亲近自然中生发学习、充实经验,寻找到成长的支点。让幼儿用手掌触摸世界,用足底丈量世界,用耳朵聆听世界。

【幼儿园课程设计论文】相关文章:

课程设计论文04-12

linux课程设计论文04-10

综合课程设计论文04-10

课程设计论文模板04-10

网络课程设计论文04-13

课程设计论文致谢02-02

论文课程设计谢词06-10

遵循童性的幼儿园课程设计论文04-21

热工课程设计论文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