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标体系论文

2022-11-14 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指标体系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指标体系论文1

  摘要:本文通过对IMS网络的基本介绍,就其管理和维护指标体系提出笔者的建设性意见,旨在相互讨论,共同提高。

  关键词::IMS;网络管理;统一网管;维护指标

  1、在IMS网络应用之中的安全风险

  1.1IMS安全问题来源

  (1)开放性IMS网络作为一种网络系统模式,其在接入和网络类型上具有开放性,并且在其接入网络与技术标准上,存在着不同的标准和类型,这就导致其在接入的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问题。(2)融合性IMS网络具有能够将多种业务接入相融合的优点,这既是一种优点,相对而言其也可以可看作一种缺点。这是因为在不同业务融合处理的过程中,大量数据和接口更容易发生安全信息泄漏的情况,从而造成安全风险。(3)复杂性IMS网络的接口众多,不同的终端往往会接入同一个IMS网络系统之中,这无疑加剧了IMS系统的网络环境复杂性,在这之中难免会发生部分信息以及接入的混乱,从而加重IMS系统的安全隐患。

  1.2IMS安全威胁类型

  (1)攻击破坏攻击破坏是指对IMS网络之中所储存和交流中的信息以及资源进行破坏。IMS网络尽管是一种新型的网络系统形式的,但是其核心仍然与传统IP网络相同,就是进行信息与数据的交换,这就不必可避免的会遭受到攻击与破坏。比如通过发送大量错误引导指令,导致路由发生寻址和交互的错误,严重损害了信息与资源的安全。

  (2)伪装篡改IMS系统中对于接入终端身份的验证在当前还存在较大的漏洞,从而非常容易发生伪装篡改的情况。侵入者通过伪装终端使用者的身份,从而进入IMS网络系统之中,对原本终端用户的信息与资源进行盗窃或者破坏,从而严重威胁IMS网络系统的安全。

  (3)干扰滥用IMS网络较传统的IP网络系统,更容易受到拒绝式服务干扰和攻击。其侵入者通过发送虚假地址的方式,从而向SIP服务器发出大量请求,从而加剧IMS网络系统的内部占用,严重影响其他终端使用者的使用,降低数据传输速度,造成安全风险。

  (4)入侵抵赖入侵抵赖通常是侵入者通过非法手段进入IMS系统后,为了抹去自身的侵入痕迹从而进行的行为,在传统的IP网络系统中,这是比较容易实现的,IMS网络基于全IP网络,其防御入侵能力同样较弱,也容易被这种手段所影响,造成其侵入者行为的隐秘性和不可取证性。

  2、IMS网络管理的模式分析

  2.1应用和业务能力层

  IMS网络的优点在于能够提供丰富的业务接入种类,并且更好的处理不同业务之间的接口管理问题,这一部分是由其应用和业务能力层所决定的,因此在进行IMS网络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重视其应用和业务能力层的分析。IMS网络与传统的网络模式进行对比,是通过应用服务器AS以及智能网IN来服务网关,从而允许第三方的服务器接入来提供业务,其中应用服务器AS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应用和业务能力层方面,通过网关系统来满足不同业务平台的接入能力,对应用服务器AS其开放了服务器的北向接口,来对不同接入协议进行统一化的管理,统计不同平台的运行数据和服务接入等,在经过平台的分析运算后上传到上一级的网关系统,来实现数据的交互。

  2.2承载层

  承载层在IMS网络系统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实现业务与控制分离、控制与承载分离理念的关键部分。这里的承载层一般指TCP/IP网络。在IMS网络的管理与维护中应当更加注重对于IP的丢包、时延和抖动等基本性能指数的控制,针对SIP/RADIUS/DIAMETER等协议、BGP/OSPF等路由技术应当加强掌握和了解,通过建立综合统一网管的形式对网络接入质量进行实时的监控,收集承载层的数据并通过可视化的方式予以呈现,降低IMS网络系统运营与维护的难度。对于承载层的管理,需要通过对数据传输进行实时的监控,尤其是出现巨大波动时要及时发出告警,便于管理与运维人员进行监控。

  3、IMS网络维护指标体系分析

  3.1IMS业务流量指标

  从传统网络到IMS网络系统,对于不同网络系统的维护指标体系,网络的流量指标始终是评价网络整体性能的重要标准,因此在进行IMS网络系统的维护指标体系建立之中,要充分重视流量指标部分。对于IMS网络系统之中的流量流向分析应当包括信令流、媒体流等多个方面,并且要根据网元的接入情况,按照AGCF、P-CSCF、S-CSCF、I-CSCF、HSS、ATS、ENUM/DNS等重要网元进行相关参数的统计,通过数据分析平台进行量化评估。

  3.2IMS业务性能指标

  IMS网络系统的业务性能是判断其整体运行情况的核心标准,在进行IMS网络系统的维护指标体系建立之中,其必不可缺少。在进行IMS业务性能指标的分析过程中,需要对于不同业务的接通率进行参数的提取和分析,尤其是要针对当前用户所重点关注的业务,对主被叫试呼次数、接通次数和失败次数,要进行重点的接通率监控,通过核心与承载层面的接通数据参数分析,从而对IMS网络系统的整体运行进行评估和考量,确定其运行是否顺畅。

  3.3IMS业务移动性能指标

  IMS固移融合是主要趋势,移动网VOLTE的核心部分也是架构在IMS网络上,各大运营商现网HSS一般有二合一或三合一的情况,因此在进行IMS维护指标体系的建立之中,对于移动核心网部分性能指标也要进行适当的考虑。在移动性能的判断之中,应当对VOLTE漫游业务的接通率进行实时监控,判断大部分用户的实际使用情况,重点研究漫游输出用户和输入用户的注册成功率、主被叫接通率等,从而对IMS核心网的移动性能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

  参考文献

  [1]宋阿芳,徐伟.IMS网络管理系统特点及部署问题研究[J].电信科学,20xx(9).

  [2]李延斌.IMS网络安全部署策略研究[J].网络安全架构,20xx(01).

指标体系论文2

  摘 要:在高校农业工程本科教学中推行研究性教学是高校课程改革,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农业工程人才的重要内容。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颠覆传统教学理念,注重对教学过程的评价,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课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研究性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工程研究性教学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对于创新农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业工程 研究性教学 评价体系 能力培养

  近年來,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已经为国内外众多高校所实践。研究性教学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它是将研究性、自主性的学习方式贯穿于学生的课程学习之中,学生的课程最终成绩将不再作为学习效果的唯一考核目标。以往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被动的学习和接受,在这一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有些学者习惯性地称这种教学模式为“填鸭式”。而研究性教学一改这一传统做法,创造性地将研究性教学方法、研究性学习模式引入课堂教学,教师不再是课程学习的主导,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则根据课程设置的一些环节和情境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参加一些科研活动,在科研性学习中掌握教学大纲中要求的知识点。这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将教师和学生从枯燥的课堂讲授和学习中解放出来,增加了课堂互动,活跃了教与学的氛围,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这种教学方法注重对教学过程的考核,并实时监控这一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指标的完成情况,考核评价方式具有多元化、动态化的特征。而这种教学方法需要与一套科学、合理、可行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相配合才能显示出优越性。

  本文是在原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以提高农业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改革高校农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为原则,结合农业工程研究性教学实践,探讨农业工程研究性教学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一、农业工程研究性教学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意义

  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是研究性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考核评价研究性教学成效的标准。农业工程研究性教学就是在农业工程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但有教师课堂知识的讲授,同时配以针对专业的课题或实践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研究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理论知识,并与实践相结合产生一些物化成果,如研究论文、研究报告等。同时,为了检验和评判教学效果,要制定一套合适的检验标准,即课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有效评价,并采取实时动态的信息反馈机制,及时纠正和调整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使整个教学活动更趋合理和优质。教学质量评价是整个研究性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决定教学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对研究性教学活动起着引导和评判的作用,因此能否构建一套完整、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将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效果能够达成,研究性教学方向是否正确并继续开展下去。因此,开展农业工程研究性教学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对于有效开展研究性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农业工程研究性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农业工程研究性教学具有区别于其它学科的自身优势及特征,因此在制定和构建课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时也应体现出课程与专业特色,要依据一定的原则。

  (一)多元化原则

  研究性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既注重结果评价又兼顾过程评价,既有一般性考核,又有综合评判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农业工程研究性教学具有自身特点,这就决定了课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必须是一个多元化、全方位的评价指标体系。这种多元化的特征不仅要体现在评价指标本身,同时还包括评价主体,除了教师和学生之外,评价主体还应有教学管理部门、教育行政部门,有同行专家的评价,也有校外、社会和家长的评价。只有这样,农业工程研究性教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才是完整而科学的。

  (二)系统性和科学性原则

  一个评价指标体系只有具备系统、科学性的特征才能够进行有效而可信的评价。而农业工程的研究性教学是为了提升农业工程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适应新世纪农业工程类人才发展需要而推行的一种全新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将决定今后农业工程领域人才的专业化水平和工作能力,因此,评价指标体系应更加系统和详尽,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达到人才培养目标。

  (三)动态化和过程性原则

  农业工程研究性教学课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既有阶段性评价,也有综合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信息的反馈是实时的、动态的,是教学组织者、引导者与教学活动的实时互动并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纠正与调整。相对于传统的结果性评价,农业工程研究性教学课程评价更注重过程性。而这种过程性始终贯穿于研究性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也是教学活动的主客体之间进行实时和动态信息传递和互动的全过程。

  (四)客观性、科学性和公正性原则

  农业工程研究性教学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基础是科学性,而评价过程中又要体现客观性和公正性。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是评价环节的客观性、公正性的有力保障。评价指标体系没有客观性,则对课程教学效果和质量的评价就不具有可信度,不能真实反映教学实际。对研究性教学活动客观公正的评价是一种不受主管因素影响,不受外界其它不利因素干扰的真实客观评价。只有构建客观公正的评价指标体系,才能对研究性教学效果和质量做出真实有效的评价,才能发现并及时纠正教学方法自身的缺陷,有利于研究性教学活动继续开展下去。

  三、构建农业工程研究性教学评价指标体系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根据课程性质合理制定评价指标体系

  课程性质不同,实施研究性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方式和采用的评价指标也有较大差异。因此,不能机械地照搬套用已有的评价指标体系,要根据农业工程研究性教学的课程性质,科学合理地制定评价指标,这样才能够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评价。有些一级指标下可设置若干个二级指标、三级指标,保证指标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客观性,但过于详细和繁杂的考核指标必然会造成评价工作量的增加,降低了评价工作效率,因此指标数和侧重点要合适。

  (二)评价指标体系要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学生能力的提升

  农业工程实施研究性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是要脱离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束缚,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更加发散、视野更加开阔,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动力,使其从被动地、机械地获取知识的方式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因此,这种模式下的课程评价指標体系应更能体现对学生能力提升方面的考核和教学实施评价。同时,教师在实施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其实也是对自身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的提升,因此,评价指标体系也应注重对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自主性学习过程的考核与评价。

  (三)科学合理地分配评价指标的分值和权重

  针对农业工程不同的课程实施研究性教学,考核和评价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课程评价指标的权重和分值要分配科学合理,需要详细和重点评价的环节,要尽量多设置下一级指标并分配相应考核分值。同时,对重点考核评价的方面,其考核评价指标要求应更高。这样才能对具体课程教学效果和教学过程做出科学、合理、可信的评价。

  四、农业工程研究性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农业工程研究性教学课程教学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和教学效果。并可依据上述内容适当确定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级指标及其量化分数和权重。农业工程研究性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应采取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具体评价指标及量化标准如表1所示。

  本表说明:

  一是本评价方案采用百分制记分,设置4个一级指标: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效果,每一一级指标下设若干个二级指标、主要观测点及评价标准。对每一个单项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按照评分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总体评价则根据总评价分数分为五个等级:优秀(90-100分)、良好(80-89分)、合格(70-79分)、基本合格(60-69分)和不合格(60分以下)。

  二是同行评价及学生评价得分以各自的评价平均分计算。

  三是学生学习中的物化成果包括:论文、研究报告、调研报告、项目申请、获得专利、参赛获奖等。每一项根据级别、等级和相关性给出具体分值。

  五、结束语

  教学质量评价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不是为了证明什么,而是为了诊断和引导。因此,在农业工程研究性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需要引入激励机制,使教学过程更加开放、灵活。引导学生在研究工作中发展创造性思维方式,转变学习观念,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使自身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促进农业工程研究性教学的持续发展。

  [项目来源: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规划课题(课题编号:16G214);佳木斯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xxJL1005)。]

  参考文献:

  [1] 屈波,程哲,马忠.基于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教学的本科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xx(4)

  [2] 熊作明,李卫星,冯立国.大学农科专业课程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xx(6)

  [3] 张宇燕,杨洁红,黄燕芬,周惠芬.制药工程研究性教学考核评价的体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xx(4)

  [4] 黄文艳.对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的思考[J].教学实践研究,20xx(2)

  [5] 罗晓媛,李珊.统计学专业课程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构建[J].课程教育研究,20xx(3)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黑龙江佳木斯 154007)

指标体系论文3

  [摘要]我国中小学校长的领导职责与评价研究一直存在缺乏专业依据、指标体系不明确、重显绩轻潜质等诸多问题,已严重阻碍新世纪校长的专业发展。从校长的专业立场来看,校长应有六大专业定位,分别为:学校愿景规划者、学习文化营造者、教师发展促进者、创新人才激励者、内部组织管理者、外部环境协调者。明确校长领导职责的内涵和外延,并在此基础上建构校长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激励和促进校长个体和群体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校长;领导职责;专业定位;评价指标

  我国中小学校长已达到62.3万名,如果加上职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的校长,其总数超过100万。虽说拥有百万校长,但领导职责界定与校长评价工作一直存有缺乏专业依据、指标体系不明确、重显绩轻潜质等诸多问题,迄今尚未形成较为完善的专业评价指标体系来对其领导职责进行评价。为此,本文从校长队伍建设的现实需求出发,探究我国中小学校长领导职责的内涵与外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校长专业评价体系,为新世纪校长评价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以及专业支持。

  一、校长的专业立场——教育领导

  校长专业立场是从事校长专业职责及其评价研究的根本问题,关涉到专业研究者的研究方式、方法和视角。倘若专业立场不同,研究起点、思路和结论都会有所不同,因此,明确校长专业立场是深入研究其领导职责和评价的首要问题。

  校长专业立场是由学校的本质所决定的。知识生产和育人的特性决定了学校在本质上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其他组织都可以依赖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来实现成员控制,但在学校中,就教师而言,再精细的规章制度都无法涵盖他们的一切行为。教育领导则是确定教育组织的发展方向和愿景,对全体成员施加积极的影响,使其积极主动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的过程与活动。在学习共同体中,教育领导及其影响分布于有结构的各种关系中,是以种种联合力量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这就需要在成员中合理分布领导职能,来完成教与学的工作任务。因此,校长在教育管理实践中需要确立教育领导的专业立场。教育领导是一种超越个体、角色和行为的概念,是一种交互影响的历程,是具有共同价值观的合作者的集体行为,引领参与者能尽心尽力,导向学校教育发展的共同愿景。它主要包括价值领导、教学领导、组织领导三大专业范畴。

  (一)价值领导

  价值领导是由学校组织的本质特性决定的。学习共同体要求成员拥有共同的愿景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组织学习文化和信任、真诚的人际氛围,能真正运用反思、探询、倾听、对话、讨论等技巧来共同学习和实现专业发展。因此,校长要构建共享的发展愿景、价值信念、理想目标,通过专业权威和道德权威来完成学校教育的最终使命。要求校长成为学习型领导,民主、开放、授权,具有凝聚力和人格魅力,注重变革创新和专业发展,能带来组织文化的改变及学校成员心智模式与行为模式的转变。价值领导的特点是通过师生、学校社区、家长等对学校教育工作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与参与意识,以共同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行为过程。

  (二)教学领导

  教学领导是学校教育的核心领域,也是教育领导的重要方面。教学领导具有深刻的内涵,不仅是对教的领导,还包括学的领导,不仅注重校长的教学领导,还包括教师和学校其他成员对改进学校效能的重要作用,涵盖教师专业发展、学习共同体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因此,校长要打造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机制,发挥教师和其他成员在改进学校效能方面的重要作用,促使教师和学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三)组织领导

  教育领导不是一种个人行为,而是在共同文化之下、在合作工作中发生的集体行为,教育领导的厚度在增加,但校长仍承担终极责任。因此,校长必须通过在组织成员中合理分布领导职能,来完成组织内部管理和外部协调。内部管理包括事务管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等工作,外部协调主要是通过与其他相关机构和人员的合作为学校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和资源。

  二、校长的专业角色——六大定位

  校长的基本专业立场是教育领导,包括价值领导、教学领导和组织领导三大范畴,在各自的专业范畴中,校长具有不同的专业定位,扮演着不同的专业角色。

  (一)价值领导范畴:发展愿景的规划者和学习文化的营造者

  在价值领导的专业范畴领域,校长的专业定位为发展愿景的规划者与学习文化的营造者。发展愿景是为共同体所认可和分享的奋斗目标,是凝聚全校师生员工团结一致、共同努力的重要因素,旨在以此引领学校变革,增强师生员工对学校发展目标的认同感,产生学校群体的凝聚力,确保办学目标的实现。规划发展愿景是校长实施价值领导的重要环节。

  校长成为终生学习者是履行学习文化营造者的首要条件。校长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过程,需要具有终生学习的愿望、能力以及不断完善的精神,理解终身学习的深刻内涵,保持终生学习的态度,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结合自身的专业工作,不断反思实践,更新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校长要以自身的专业魅力激励全体教师和学生,履行学习文化营造者的专业职责,营造具有学校特色的学习文化,打造和谐的学习共同体。

  (二)教学领导范畴:教师发展促进者和创新人才激励者

  教学领导是教育领导的核心,主要包括教的领导和学的领导两方面。如同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个学校的领导者……只有把教学和教育以及研究和了解儿童这些学校工作中最本质的东西摆在第一位,他才能成为一个好的领导者,成为一个有威信的、博学多识的‘教师的教师’。”在教的领导方面,校长要成为教师发展的促进者,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第一责任人,主动研究教师专业成长规律,指导教师设计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管理机制,打造教师专业发展的各种平台,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最终实现教师个体和群体层面的专业提升和发展。

  在学的领导方面,校长应成为创新人才的激励者。自主创新是第一竞争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也是提高综合国力之关键。在学校教育层面,则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以及创新所具备的各种素质。只有自主创新的校长,才有自主创新的教师,也才能培养出自主创新人才。为此,校长要立足于中国文化传统,坚持自主创新的专业精神,对学校发展方向进行准确定位,凸显特色,打造差异性品牌,以实际行动激励创新人才的成长和发展。

  (三)组织领导范畴:内部组织管理者和外部环境协调者

  组织领导是实施价值领导和教学领导的重要保障。校长要在组织机构和成员中合理分布领导职能,实施适当的组织领导,以保障学校各项事务正常运转。组织领导包括内部组织管理和外部环境协调两大方面,因此校长专业角色也定位为内部组织管理者和外部环境协调者。

  美国领导学家科特(Kotter)认为,“保证组织的秩序和一致性是管理压倒一切的任务,而领导的主要职能是产生变化和运动。”教育领导主要是做正确的事情……强调的是激励与创新……带来变革。因此,内部组织管理者的重点是在组织成员中合理分布领导职能,建立领导者社群,构建高效的运行机制,保障学校组织有效运行。

  在组织外部的关系协调方面,校长要成为外部环境协调者。与相关机构和人员建立合作关系,获得社会的了解和支持,为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争取优质资源,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创建良好公共形象,打造为社会服务的特色品牌。

  三、校长的领导职责——专业要素

  职责是指职务上应尽的责任。笔者认为,中小学校长的领导职责是指中小学校长在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应承担的职务与责任,主要包括校长工作的专业领域以及相应的信念品性、知识能力与行为表现,是校长专业发展的目标愿景、行动框架和评价依据。专业要素,意指分析校长专业职责的指标体系,包括:专业信念与品性、专业知能与智慧、专业运营与表率。笔者将按照这三个指标对校长的专业角色进行分析,具体阐述我国中小学校长应当履行的专业职责。

  (一)专业信念与品性

  专业信念与品性是指校长应具有的教育信念、专业精神与价值观。作为学校愿景规划者,校长应具备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具有国际视野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能前瞻性地把握学校发展趋势。作为学习文化营造者,校长应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捍卫者、继承者和发扬者,具备终生学习的理念和不断完善的精神,不墨守成规,能以开阔的视野和胸襟吸纳外来文化。

  作为教师专业发展促进者,校长要具备宽容民主、公正公平、尊重差异、鼓励竞争的精神。作为创新人才激励者,校长要具备自主创新的意识和态度。作为内部组织管理者,校长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作为外部环境协调者,校长要坚持和谐发展的基本理念,以服务社会为使命与职责。

  (二)专业知能与智慧

  专业知能与智慧是指校长在履行专业职责时所具有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以及所表现出的智慧。作为学校愿景规划者,校长要了解国内外学校改革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掌握现代管理知识,理解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具备制订学校规划和进行管理决策的能力,实现学校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性发展。作为学习文化营造者,校长要理解东西方文化的主要异同和基本特征,掌握终生学习的基本内涵,了解学校组织的本质特征,适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营造学习的文化氛围。

  作为教师发展促进者,校长要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阶段及其特征,构建学习共同体,创造性地开展教师专业评价工作。作为创新人才激励者,校长要掌握创新的深刻内涵,了解创新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营造自主创新的学习文化。

  作为内部组织管理者,校长要了解知识管理的基本理论,有能力对学校人事、财务资源、公共关系进行管理,包括建立学校组织结构、选拔聘用教师、编制财政预算、合理分配学校资源以及制订校园危机的预案等。作为外部环境协调者,校长要了解学校变革与发展的外部环境以及两者之间的深刻关联,与上级部门保持良好关系,合理利用社区优质教育资源,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树立学校良好的公共形象和教育品牌。

  (三)专业运营与表率

  专业运营与表率是指校长在教育领导过程中体现专家型管理经营的才能和引领表率的魅力。作为学校愿景规划者,校长要创设学校全体师生共同认可与接受的目标愿景,制订相应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以保证既定目标的实现,并能在实施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估与不断完善。作为学习文化营造者,校长最重要的专业行为就是把学校打造成为倡导终生学习理念和自主创新精神的学习共同体,营造全体师生的精神家园。

  作为教师发展促进者,校长要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有效的指导、监督和评价,创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机制,建立健全合理公正的评价体系。作为创新人才激励者,校长要组建促进师生自主创新的专业团队,形成激励创新的管理制度和文化氛围。

  作为内部组织管理者,校长要建立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合理配置学校资源,落实全体教职工的工作职责,实现学校的高效运作。作为外部环境协调者,校长要与上级机关和相关机构保持良好关系,为学校发展争取资源和支持,积极参与社区服务,为社会发展提供教育服务,增进社会外部对学校的理解与支持,打造良好的公共形象和学校品牌。

  四、校长的评估指标——基本框架

  针对目前校长评价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在对国内外校长领导职责与评价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草拟如下评估指标的基本框架,供大家参考,以求抛砖引玉。

  综上所述,新世纪评价校长应从六大专业定位出发,关注专业信念与品性、专业知能与智慧、专业运营与表率等校长评价指标。表1应列出的180项校长评价指标(表中实际上共列出54项,以起抛砖引玉之效果),涵盖了校长具体学校管理实践的各个方面。可以按照这180项指标来对校长进行外部专业评价,以便最后经过分数换算来衡量校长的专业水平。现主要设定四种类型的校长:60-70分之间的为入门型校长,70-80分的为一般型校长,80-90分的为骨干型校长,90-100分则为最高级别的专家型校长。

  笔者认为:在校长评价工作中,首要的问题是厘清其领导职责的内涵和外延,这是评价的基础与框架,只有在专业职责的基础上建构校长评价指标体系,才能真正激励校长个体和群体的专业发展。

指标体系论文4

  摘要:建立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体系是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客观要求。从分析其本质入手,探讨了建立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体系的实质、现状、意义、主要内容和方法。 论文关键词: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 后勤管理是对后勤工作进行的决策、计划、组论文摘要:建立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体系是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客观要求。从分析其本质入手,探讨了建立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体系的实质、现状、意义、主要内容和方法。

  关键词: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

  后勤管理是对后勤工作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活动。后勤管理科学化的实质是探索并遵循后勤管理的客观规律,以实现后勤保障能力最大化为目标,对工作实施管辖和治理的过程。要评价一个单位后勤管理科学化的实际水平,就必须有一套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对其进行考评,否则后勤管理科学化就只能停留在宏观理论层面。所以,加速推进后勤管理科学化,加快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步伐,就必须开展对后勤管理科学化水平的评估研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估指标体系。

  建立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体系,就是要对后勤管理本身科学与否建立一套评价标准,其实质是解决后勤管理本身的标准化问题,即建立以定量评估为主、以大量详实可靠的信息数据为基础、可以准确衡量后勤管理科学化水平的评估指标体系。

  一、后勤管理评估的现状

  (一)后勤管理缺乏标准化评估体系

  项目评估在我军后勤的研究和应用中已经取得了不少成就,例如后勤装备效能评估、后勤演习评估以及后勤保障能力评估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但长期以来,我军缺少后勤管理方面的评估体系,无论是部队后勤还是后勤部队,对于后勤管理都缺乏具体的考核办法和评估指标。要评价后勤管理的水平,不能仅仅依据主观意愿和临时拍板,应建立一套客观、公正和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

  (二)后勤管理缺乏评估机构和人员

  一方面,评估工作是一种跨学科、跨层次的综合性工作,它既要求综合社会科学、经济学、管理学以及军事后勤学,又要求结合决策层、执行层与研究层,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较高的技术含量,这就对后勤管理评估工作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另一方面,后勤管理科学化这个课题还处于理论研究阶段,缺乏评估机构和人员。尽管我军后勤理论工作者对后勤管理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做了很多努力,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使得一些很好的评估方法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后勤管理评估缺乏完善的信息数据

  后勤管理科学化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影响因素多,需要完善的信息数据系统作为基础。但是,我军后勤管理长期以定性分析为主,对于在日常工作中的大量信息数据没有进行较好的统计和保存,加之后勤部门对于取得的信息数据缺乏有效的分析、整合,使大量数据闲置、流失。

  二、建立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体系的意义

  (一)为考核后勤管理工作提供量化工具

  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体系是一套以定量评估为主的评价标准,它本身就是以大量详实可靠的信息数据作为基础,每个指标都是一个具体的量化工具,可以准确地评估和反应后勤管理工作的优劣。运用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体系来考核后勤管理工作,可以有效避免以往主观臆断、定性分析和随机判断的传统做法,提高后勤部门的正规化管理水平。

  (二)有助于提高后勤管理的科学性

  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体系既可以作为后勤管理部门考核、评价后勤管理工作优劣的标准,也可以作为提高其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的指标。有了这个评估指标体系,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对每项指标按照要求的标准进行优化改进,从而提高后勤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三)为后勤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后勤管理决策涉及后勤领域各个方面,如物资供应、教育训练、装备建设等,在这些决策中往往需要考虑决策方案的可行性,比较各种方案的利弊,而通过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可以获得历史数据、现状信息、未来信息,从而对这些方案进行比较、筛选,最终为后勤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指标体系论文5

  对毕业论文质量的评价是对高校毕业生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的状况及其综合素质的检验,也是对教学质量及培养目标实现程度的检验。应用型硕士院校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坚持全面性、专业性和应用性的原则,按此确定各具体评价指标及其权重,应力求能客观、准确反映毕业论文的质量。

  关 键 词: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3544(20xx)05-0078-04

  撰写毕业论文是硕士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承载着综合检验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以及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否达到的重要作用。因此,客观准确地评价毕业论文质量,对检验教学效果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应用型硕士院校经管类专业为对象,设计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1. 全面性原则。 即评价指标选取应能全面反映论文的质量。毕业论文的质量主要通过选题、内容和答辩三个方面反映出来。选题规定着论文研究什么问题,选题不当,或研究的问题没有意义,或作者无能力驾驭,就不可能写出好的论文。内容是评价论文质量的主要依据,需要从它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字表达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通过答辩可以进一步了解作者对所研究问题的熟悉和理解程度,并可验证有无抄袭之嫌。同时,为了降低主观性对毕业论文质量评价的影响, 论文评价指标体系通常都包括指导教师评价、 同行教师评价和答辩组教师评价。 [1]

  2. 专业性原则。 一是研究的问题必须是与学生所学专业密切相关的, 如此才能反映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达到了学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是研究方法和写作方法应符合科学研究和学术论文写作的范式。 如社会科学的论文需注重采用实践调查法,应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3. 应用性原则。 应用型硕士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专业人才,因此毕业论文应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既要注重论文的学术价值,更要注重论文的应用价值,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反映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指标与指标体系设计

  根据上述构建原则, 应用型硕士院校经管类专业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分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三个层次。 一级指标包括选题质量、写作质量和答辩质量3个指标,一级指标下设8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下设21个三级指标。见表1。

  (一)指标释义

  1. 论文选题指标

  论文的选题是论文写作的起点,是判断论文写作意义和价值的重要依据,选题质量的高低能够反映出学生对相关问题的理解程度,决定了论文的写作难度等重要内容。在选题质量一级指标下设置“选题内容”和“选题范围”两个二级指标。

  “选题范围”指标用于评判选题范围的合理性,即在选题的研究范围和研究角度方面硕士学生是否能够驾驭。

  “选题内容”指标包含选题的“实践性”和“与本专业的相关度”两个三级指标,其中“实践性”指标用于评判选题是否具有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与本专业的相关度” 指标用于评判选题与本专业培养目标一致性的问题, 即选题是否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否能够达到科学研究和实践能力培养和锻炼的目的。

  2. 写作质量指标

  写作质量是反映学生大学四年学习成效的核心内容,包含了论文的架构、逻辑、写作内容、选用方法及格式等内容,因此,在写作质量一级指标下设置了“论文结构”、“论文内容”、“技术方法”和“论文格式”4个二级指标。

  “论文结构”二级指标内又包含了论文的“逻辑性”和“合理性”两个三级指标。论文的“逻辑性”主要用于评判论文结构的严谨性问题,即从论文的整体架构上来看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前后逻辑顺序是否适当;“合理性”主要用于评判论文各部分内容分析详略是否适当的问题,即对于论文核心内容部分是否给予适当的篇幅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论文内容”二级指标下设置了“实用价值”、“知识运用”、“论文表述”和“创新性”4个三级指标。“实用价值”指标用于评判论文是否能够有助于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知识运用”指标用于评判论文是否能够综合应用理论知识,对所研究问题进行分析、论述,研究目标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具体,是否具有一定的深度;“论文表述”指标用于评判论文的语言通顺性,立论的正确性,论据的充分性,论证的严密性及结论的正确性等问题;“创新性”用于评判论文的研究方法、手段是否有一定的特色或新意,结论是否有新见解等。

  “技术方法”二级指标主要用于检测学生在论文写作中所采用的研究手段、研究方法以及在论文写作中不可或缺的语言与计算机等工具的运用能力,因此下设的三级指标具体包括“研究方法”、“文献检索”、“计算机操作”、“英文运用”和“统计工具运用”5个三级指标。“研究方法”指标用于评判学生是否能够熟练运用本专业各课程中的方法、手段和工具开展论文的设计和实施工作;“文献检索”指标用于评判学生是否具有独立检索中外文献资料,对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整理,并能对所研究问题的现状进行综述,提出存在的问题或进一步发展方向的能力;“计算机操作”指标用于评判学生是否能够熟练应用Word、Excel等软件进行论文写作;“英文运用”指标主要考察学生是否能够准确参阅英文文献,对论文标题和摘要的英文翻译是否准确到位;“统计工具运用”指标用于评判学生是否能够借助统计软件、统计图表等工具对问题进行分析。

  “论文格式”二级指标主要用于评判学生是否遵守论文写作的基本格式规范,下设“排版规范性”和“表述规范性”两个三级指标。“排版规范性”指标评判学生论文是否符合硕士毕业论文格式要求;“表述规范性”指标用于评判论文内容表述是否清晰、全面,是否能够将论文重点内容表述清楚,突出论文的核心观点。

  3. 答辩质量指标

  答辩质量一方面能够反映出学生对自身论文的理解和熟悉程度以及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 另一方面能够用于检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 根据答辩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在其下设置了“内容自述”和“问题回答”两个二级指标。

  “内容自述”二级指标下设置了“语言表达”和“内容表述”两个三级指标。“语言表达”指标用于评判学生在答辩过程中的表达能力;“内容表述” 指标评判学生在答辩过程中是否能将论文内容进行清晰、 全面的表述, 是否能够将论文重点内容表述清楚,突出论文的核心观点。

  (二)权重设定

  权重对于指标体系评判的准确性有很大影响。本指标体系的权重是经20位具有丰富论文指导经验的教师充分研讨获得。 首先将100分在三大一级指标间进行分配,其中,选题质量指标为30分,写作质量指标为50分,答辩质量指标为20分;各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的分数分配见表1。

  (三)评判标准

  对于每一项指标的评分,能够“完全符合”指标释义的情况下获得满分,“比较符合”的得分为该指标满分的80%~90%,“基本符合”的得分为该指标满分的60%~70%,“一般” 的得分为该指标满分的50%,“不太符合”的得分为该指标满分的50%以下,“完全不符合”的得分为0。分数保留到整数位。

  对于选题质量和写作质量两部分指标, 要求由论文指导老师和同行评阅老师分别评分, 每部分指标的总分由两项分数的加权求和得到, 其中论文指导老师评分权重为70%,同行评阅老师评分权重为30%;对于答辩质量指标,以答辩组老师的平均分为统计标准。

  毕业论文的最终成绩由三大一级指标分数的加总求得,评定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5个等级,分数在90分(含90分)以上的为优秀,在80~90分(含80分)之间的为良好,在70~80分(含70分)之间的为中等,在60~70分(含60分)之间的为及格,60分以下的为不及格。

  三、评价指标体系实施建议

  1. 指标体系要向学生公开。 毕业论文质量评价关系到学生能否顺利毕业。因此,在学生进入毕业论文撰写之前,应向学生说明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要意义,并公开毕业论文的评判标准,解释各项指标的涵义,让每一个学生理解各项指标的评判依据,从而达到引导学生重视毕业论文写作,认真完成毕业论文,最终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目的。 [2]

  2. 评价过程要公平透明。 由于毕业论文质量评价工作带有很强的主观性,为保证评价主体在评价过程中对各指标理解和评分尺度把握尽量一致,参与论文评价的教师应在评判前对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进行深入讨论,对各项指标的具体内涵和标准达成共识,在评价过程中做到公开透明。

  3. 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 在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进行评价后,要及时进行结果反馈,力争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并对具有共性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在今后的教学工作和指导毕业论文工作中及时改进。

指标体系论文6

  1高校财务风险的内涵

  高校财务风险指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因资金流转面临的风险。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办学经费体现出一种多元化的筹资渠道,为解决经费不足,除申请财政拨款外,还可以向银行借款,高校由于举债办学。必然产生高校的财务风险。高校财务风险可划分为总体失衡风险、偿债风险、投资风险以及成长能力不足风险等四个层面。高校属于事业非营利性单位,其财务风险有其特殊性:

  (一)资金流转的目的与利润无关。

  高校都不以盈利为办学目的,高校是非营利性事业单位,其资金流转只是为了维持和发展高校的正常经营,其流转过程与高校的招生宣传、学校教育、毕业分配等主要活动相辅相成,在其资金运动过程中不追求价值增值。按照资金—支出—资金的轨迹循环。

  (二)财务评价的侧重点是偿债能力。

  高校是非盈利为办学目的,现阶段各高校为了弥补资金的不足,扩展了其筹资渠道,银行借款成了高校主要债务。对高校财务风险评价必然要侧重于高校的偿债能力风险。

  (三)公立高校对运营质量的评价缺乏统一的标准。

  高校的隶属关系、其办学规模、学校类型以及管理方式等不尽相同,在实际财务绩效评价中,评价指标设置、指标数量、重要性、指标权重等有较大的差别,缺乏统一的标准。

  2构建科学全面的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由于缺乏危机感,高校财务数据的不透明和难以获取,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缺乏有效的数据验证,缺乏社会的监督。因此高校财务风险评价不顺利。构建科学全面的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对财务风险的预警,预知财务危机;实现对高校财务运行的有效监督;强化经营管理者的财务风险意识,加强在投融资方案实施过程中的财务风险控制,当投融资效果不理想时也更易于查找原因以力求改进。

  3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科学性与全面性相结合。

  高校财务风险主要来自于金融机构贷款产生的偿债风险;投资于校办企业,由于校办企业经营不善而产生的学校连带责任风险;财务管理不善,造成资金流转困难的风险。在建立指标体系时,评价数据要具有权威性和准确性。这样根据指标体系得出的评价结论才能准确、客观,具有权威性。系统性和总体优化相结合。系统性要求在评价过程中,将高校的财务活动看成一个整体,囊括高校运行的各个方面,高校财务运行的复杂性决定了不能用单一指标进行评价,但是评价指标又不宜太多,太多的财务指标加大了评价的难度,因此就需要在建立指标体系时采用整体优化的原则,对财务指标进行合理的取舍,最终建立均衡统一的多指标体系反映高校的整体财务状况。动态完善原则。现阶段对高校财务风险的研究还处于一个不断完善的阶段,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和高校内部控制系统的改进,高校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也会随之变化,因此,评价高校财务风险不是一项临时性的突击任务,它需要不断的完善,根据环境的变化完善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依据现代数学方法完善财务风险评价方法,最终使之越来越适用于各高校的财务风险评价。从另一个角度讲,对单一某个年份的财务风险评价不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偶然性的失真和误差不可避免,因此对财务风险进行长时间的考察和评价。

  (二)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选取评价指标要根据高校自身的财务风险特点,因此要选取高度敏感性的总体失衡能力指标、偿债能力指标、运营绩效指标和成长能力指标四个指标。总体失衡能力指标中的二级指标,年末借款经费比x11等于学校年末银行借款和其他现金借款的和除以学校总经费收入,学校总经费包括国家财政拨款、预算内经费、社会与个人办学经费、学生的学杂费、捐赠与集资经费和其他经费。年末借款经费比率越高则风险越大。高校专项资金是指国家向高校拨入的专款专用资金。但有的学校将专项资金用于其他项目,造成占用专项资金和现象。专项资金挪用越多,财务风险越大。银行存款保障率x13指标反映高校的资金调节能力和承担负债的能力,是衡量高校财务部门工作绩效的重要指标。银行存款保障率x13=负债/(银行存款余额+现金余额)×100%,指标数值越小,说明学校负债资金有保障,风险较小。指标数值越大,说明学校资金调剂能力越差,风险就越大。学校货币资金支付率x14等于现金加银行存款加持有债券的和/每月支出总额,指标数值越大,说明学校月可支配和周转的财力越强,风险就越小;指标值越小,说明学校可支配和周转的财力越小,风险就越大。偿债能力指标中的二级指标,周转性负债自有资金率x21=借入款项/(现金+有价证券+银行存款)×100%。该指标比例一般在0.8左右,说明学校有偿还债务的能力,则财务风险不大;如果x21<0.8,说明高校有闲置资金,资金的利用效率不高;如果此指标值大于1,则表明资金支配受阻、出现财务资金运转困难,财务风险就越大,到期还款压力越大。已获利息倍数x22=息税前利润/利息*100%。该比率反映高校获利能力和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该指标的临界比率为1,是极大型变量指标,该指标数值越大,说明高校偿还银行利息的能力就越强,财务风险就越小。年末借款总额占总收入的比率越低,则风险越小,高校的发展能顺利。速动比率x24=速动资产/流动负债(流动资产总额-存货)。高校的流动资产与速动资产大抵相等。速动比例为1最为适宜,如果调整上限速动比率值为1.5,调整下限速动比率值为0.5,都认为出现了警兆。运营绩效指标中的二级指标,年度收支比率x31=本年度实际收入/本年度实际总支出。指标值<1,则本期内收入低于其支出,需动用累计结余来安排本年度的事业支出。总资产收益率x32=净收入/资产平均总额*100%。该指标反映公立高校总资产的综合利用效果。在企业财务风险评价中,总资产收益率是评价企业获利能力比较有效的指标,在评价高校财务风险过程中,该指标数值越高,说明公立高校资产的利用效率越高,高校运营绩效越好。总资产收益率中分母应为平均资产总额,因为资产总额是时点数据,净收入是时期数据,将时点数据转变成平均值则计算结果更有意义。该指标是极大型变量指标,比值越大,说明收益越高,经营能力越强,高校财务风险就越低。资本增值率x33=(年末所有者权益-年初所有者权益)/年初所有者权益。该指标是极大型变量指标,该指标值越高,反映出年度财务运营状况越好;如果指标值小于0,则需要深入分析其原因。招生计划现金比率x34=实际收到的学费/应收取的学费。该指标最大值是1,即所有应收取的学费都已收到,没有学生欠费现象。如果该指标值小于1,则有学生欠费,指标值越小,欠费学生越多,反映出该校在招生计划上出现风险征兆。

  4总结

  现金净额增长率指标能够反映高校流动资金中现金运作风险状况,更加直接反映了高校的财力状况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该指标是极大型变量指标,指标值越高,说明其资金调控能力和对债务的支付能力越强。自有资金动用程度x42=(年末对外投资+年末对校办产业投资+年末借出款+非正常运转暂付款)÷(年末事业基金+年末专用基金-留本基金)。该指标越大,表明可供高校发展的资金就越多;该指标值越小,表明自有资金动用越少,固定资产增长率x43指标越高,资产增长越快,资金有风险;指标太低,学校没有发展潜力,该指标可以说明资产增长速度以及资产管理效果。自筹能力比率x44=自筹收入(事业收入+其他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缴款)/总收入×100%。指标值越大说明高校发展能力和资金积累能力越强,反之,说明高校依靠自身多方而筹集资金的能力比较差。

指标体系论文7

  一.首先,科学的评价体系能够促进学术期刊遵循其内在规律和基本宗旨而发展

  学术期刊是学术研究成果和学术传承的主要载体,是推动学术创新和理论创新的重要平台,它的发展必须以学术为本,因此学术期刊的评价体系也应以促进学术发展和繁荣为根本目的。科学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通过各种指标的列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术期刊所刊发文章是否具有创新性、前沿性,其学术观点和学术价值是否经得住时代的检验,从而可以引导学术期刊科学地分析和运用评价指标,深入地了解期刊目前的基本状况,从栏目设置、选题策划、学术活动组织等方面发挥期刊自身的优势,在关注期刊数量评价结果的同时,更加注重学术质量和学术影响力的提升,培育学术期刊自身的特色和风格。

  二.其次,科学的评价体系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为学术期刊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定量数据的合理使用,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做支撑,遵守学术研究的道德和规范是每一个科研工作者和学术期刊编辑应该遵守的法则。只有在这个前提下进行定量数据的比较,得出的结果才会有实际的意义。否则,即使数量指标再高,内在的质量不高,也不能反映出学术研究的真实水平。科学的评价体系通过相关评价指标的设置,可以促进学术道德水平的提升和学者的学术自律,有效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可以督促学术期刊在出版与发表的环节筑起学术不端行为的“防火墙”,把好学术研究成果的“出口关”。

  三.学术期刊评价是一个需要多方面配合进行的研究课题

  如同科学发展一样,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也需要不断地修正和完善,唯有如此,才能使其基本功能回归正途,发挥提升学术研究水平、促进学术期刊发展的作用。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近日发布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建立科学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其指标体系的构成特别是评价指标的选取特点显著,且具有明确的导向性。综合来讲,这次新版的期刊评价指标体系至少有以下四大亮点。

  第一,建立了由五级指标构成的多指标体系,从吸引力、管理力和影响力三个方面对学术期刊进行综合评价。既强调对学术期刊学术质量和学术影响力的评估,同时也注意到了与学术质量紧密相关的导向管理、编辑人员管理、流程管理等制度因素的重要性,有助于学术期刊整体水平的提升。

  第二,加入了学科专家、编辑专家和重点读者三个层面的专家定性评价指标,将定量指标和定性评价结合起来。在运用量化指标的同时,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有助于将评价机构从事计量分析的研究人员与学者、期刊编辑、读者的力量综合起来,以促进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促进学术期刊发展为根本目的,超越单纯的量化范式,避免主观因素的干扰,提高评价结果的科学性。

  第三,增加了对学术期刊遵守学术规范、流程规范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情况的评价指标,意在反映学术期刊的规范化、制度化运作情况。学术期刊学术质量和学术影响力的提升,需要有科学的管理制度做保障,其中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加强编辑队伍建设,严格遵守评审规范、编辑规范和出版规范是重要内容。

  第四,增加了期刊网站建设、在线稿件处理系统、网络显示度等指标,符合学术期刊数字化、网络化发展的新趋势。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学术期刊运行机制和传播形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学术期刊的数字化、网络化发展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向,新媒体转型与融合发展对于学术期刊未来的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这些指标的选取,无疑会促进学术期刊数字化进程的推进。

  四.当然,此次公布的评价报告和评价指标体系也还存在一些值得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例如,第一,在排名之外,又根据得分情况将学术期刊划分为顶级期刊、权威期刊、核心期刊和扩展期刊,这可能会人为地强化“以刊评文”的倾向;第二,作为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在指标的选取上还应进一步剔除与学术质量无关的指标等。学术评价是一项异常复杂的工作,相信这些问题会随着新版期刊评价体系的日益完善而得到更加合理的解决。

指标体系论文8

  摘 要:商业银行实行经济责任审计是商业银行在新的发展时期加强内控、防范风险、促进发展的需要。做好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是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核心内容,制定客观的评价标准与方法并不断加以完善,对于全面准确的评价被审计人和被审行,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配套制度;体系内容

  一、目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缺陷

  (一)评价指标选取存在主观性

  从现行经济责任审计操作模式看,审计评价内容中应用了一些评价指标,但由于管理人员聘期考核指标较多,且各年度不断发生变化,经济责任审计又是一个多目标、多角度的审计,审计人员难以把握选择哪些评价指标作为审计评价的主要内容,只是凭借经验判断选取指标,对被审行和被审计人的全面评价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二)评价指标选取缺乏代表性

  在现行使用的指标中,有些指标已过时,有些指标出现交叉,尤其是可持续指标,评价指标数量多,选择指标时可能会存在避重就轻的情况;评价指标因区域、领导层级的不同,也有所不同,不能使用统一的评价指标;在审计评价时多采用一般、较好等模糊的定性指标和评价词语,具体的量化指标较少,使得评价缺乏客观性,不能有效提高被审计对象对审计评价的可接受程度。

  二、完善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相关的制度

  (一)明确审计对象。我国商业银行实行总分行制,不同机构层次的负责人权责不同,同一机构的负责人权责也不同,所以不能用一个指标体系来评价所有的负责人。指标体系主要适用于分支机构一把手的经济责任审计。

  (二)建立并逐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明确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任务、权利和方法,保证经济责任审计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法律和金融规章制度办理,避免人为因素干扰,从制度上保证了经济责任审计的顺利开展。

  (三)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审计部门、人事部门和相关业务部门建立不定期联席会议制度,交流、通报各分(支)行行长经济责任审计中出现的问题,实现对被审计人和被审行有关信息资源的共享以及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综合运用,从组织上保证经济责任审计的权威性

  三、构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一)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1.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以定量计算指标为主,定性分析指标为辅,既能对内部控制环境、风险管理流程等无法用数字来表示的内容予以定性反映,又能对账务信息进行定量分析,避免了审计人员个人掌握尺度不一致造成的人为偏差。

  2.多维度评价的原则。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综合系统,因此应从不同角度客观反映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管理人员履行经济责任的主要业绩。在评价体系中既关注被审行主营业务的增长和发展速度,又要关注可持续发展和市场竞争能力;既关注发展过程中突出的矛盾,又要关注资源配置的协调发展。另外,还要全面、客观地考虑系统性、空间性特征,以便于依据时间、空间发展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实现科学的动态评价。

  (二)构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

  了解被审行总体情况是构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准备阶段要搜集被审行相关信息,实施阶段才能有选择的确定评价指标。具体需搜集的资料:一是经营性资料,包括基本情况(主要领导的基本情况、机构部门设置、人员编制及变动情况)、业务发展状况(存贷款规模、经营效益)、资产质量(不良额、不良率)等;二是决策性资料,包括被审行长期规划及年度经营计划、总结和重大资本性支出等;三是管理性资料,包括办法细则、奖惩规定和事故案件及处理情况等。

  (三)定量评价指标的选取

  评价指标的选取是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核心部分。可建立4个大类18个具体指标的指标体系,形成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框架。具体如下:

  1.经济效益指标:账面利润、中间业务收入、贷款收益率、存贷比等指标。

  2.资产质量指标:不良贷款额、不良贷款率、新发放贷款质量、贷后管理等指标。

  3.发展与竞争指标:存款新增额(率)、一般性存款(相对)市场占比、中间业务收入(相对)市场占比、贷款新增额(率)等指标。

  4.可持续发展指标:单位结算账户新开户数、个人住(用)房贷款新增、国际结算业务量、贷记卡业务新增、个人VIP客户新增、以及各项存(贷)款在当地同业机构位次等指标。

  经济效益指标、资产质量指标用于评价管理人员的目标完成情况;发展与竞争指标、可持续发展指标用于评价被审行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状况。

  (四)内部控制评价指标的选取

  内控评价应围绕审计对象的工作职责,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经营管理活动及财务收支的合法合规性,诚实报告情况,案件和责任事故发生情况,个人廉洁自律情况等。基层行内部控制评价的重点,包括现金重要单证管理、印章印鉴管理、对账管理、授权管理、关键交易控制、代客业务管理、自助设备管理、安全保卫管理、贷款押品管理和贷后资金管理等。

  (五)评价指标结果计算

  将定性指标、定量指标分析的结果与对应的参照标准指标进行比较,得出各个指标的具体分值,再根据各个指标在整体指标中的权重,通过公式,计算出综合得分,形成审计评价结果。定性指标采用等级评分的处理办法,先细化考核要点,根据不同等级,分别确定得分。对重大经济责任事故、以及管理人员任期期间利用职权为自己或他人谋取经济利益的行为采用“直接扣除”指标的处理方法,即在综合得分中直接扣除的方式,根据问题的严重程度和性质来确定扣分的多少,最后确定审计评价结果。

  经济责任审计既是一个涉及面广、内容多、政策性强的审计,又是一个复杂敏感的审计。因此,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围绕商业银行不同发展阶段的要求、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进行构建,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走向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参考文献:

  [1]陈树斌.浅议商业银行行长经济责任审计重点.管理科学文摘20xx.3.

  [2]张燕.商业银行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问题与对策.成都大学学报20xx.3.

  [3]代文娟.构建以经济责任履行报告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审计月刊20xx.6.

指标体系论文9

  1研究现状

  1.1应急物流合作伙伴选择必要性研究

  王术峰[1]结合第五方物流的理论,提出了应急物流军地一体化的理论依据。王崇喜[2]基于我国应急物流管理现状,从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提出了要确立军民融合、平战一体的建设思想。韩瑞珠[3]提出政府部门在调度应急物资时,常需要选择最优的外包供应商来承担运输和其他任务,并给出了一个外包商选择模型。张姣芳[4]借鉴美军的成功经验,提出应创新军民融合应急物流实践模式,认为建设军民融合应急物流保障体系,既是国家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等突发性事件的重要保证,也是适应未来后勤发展的必然要求。朱昌锋等[5]根据虚拟组织理论,分析了虚拟应急物流协同体系的运作机理,在此基础上,运用耦合理论,对虚拟应急物流协同体系的耦合性进行了分析。以上研究表明应急物流合作伙伴评价对于提升应急物流运作能力非常重要。

  1.2物流合作伙伴选择方法及指标体系构建

  曾明华等[6]确定了面向供应链协同的供应商评价指标,并利用IFCMGA算法对供应商协同能力评价指标进行分类,构建了面向供应链协同的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冀巨海等[7]针对应急物流系统的五个体系,建立了粮食应急物流绩效评价指标,将粮食应急物流绩效评价系统、评价指标以及其特征值作为物元,利用初等关联函数得出了指标特征值和绩效等级的关联度。贺纯纯等[8]建立了应急物流外包商的评价指标体系,五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韩景倜等[9]针对现实的应急状况考虑,提出对于应急物流的评价从时间性、经济性、可靠性、柔性四项指标去考虑供应商的选择。综上所述,对应急物流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还停留在传统的供应商和第三方物流伙伴评价指标研究。虽有部分文献针对应急物流的研究,但主要集中在应急能力的评价,缺乏对应急物流服务商全面评估的评价指标研究。

  2指标体系构建应考虑的因素

  建立应急物流伙伴选择指标体系,就是要把握指标本质,尽可能选择主要指标,又要避免评价的主观臆断及偏差。在坚持目的性原则、客观科学性原则、简明现实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稳定可比性原则、通用性与发展性相结合原则等几大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同时,考虑评价指标需要满足信息准确性、可接受性、可理解性、全面性、一致性、可控性与激励性、应变性等[10]。作为应急物流合作伙伴,不仅要行使作为企业的职责,保质保量完成物流任务,还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因此对于物流合作伙伴的选择更应突显合作的稳定性与诚信意思,既要考虑到其自身应急救灾的能力,又要兼顾长期合作的意愿与可能性。除了考虑基本物流服务能力,还应注重其与政府之间协调和组织的能力,以及与其他合作伙伴相互融合的能力。具体而言在构建应急物流评价指标体系时应考虑以下因素。

  2.1具有强烈的合作意愿和较高信誉度

  应急物流提供商应具有足够的合作精神,与其他应急组织能坦诚合作以实现互惠互利。没有强烈的合作意愿,没有和政府及其他应急组织进行信息共享及相应网络技术的衔接,就不可能结成合作伙伴关系。另外,物流企业的信誉度如何也是构建指标体系要考虑因素。

  2.2拥有符合应急救灾需求的核心能力

  政府应急部门对战略合作伙伴的要求首先要看其服务能力。物流企业必须要在其服务上具备核心能力,核心能力可以表明其对政府应急部门所起的作用大小。也就是说,选择的应急物流服务供应商需要具有高度专业化的技术和成熟的管理能力,物流服务能力能达到政府应急管理部门预期的标准,并且在技术创新方面有自己的优势,能够快速反映应急救援需求的变化。

  2.3具有健全的质量保证体系

  应急物流服务供应商的物流服务质量影响到应急救援服务质量。应急救援就是一个战场,在整个应急救助中,各个环节精密相扣,彼此间协调一致才能保证救援的质量,物流服务质量的缺陷会直接影响到其他部门开展救援工作。因此构建评价指标时应体现物流服务质量。

  2.4具有较强的物流活性

  应急物流具有不确定性、突发性、时效性等特点,设计应急物流合作伙伴评价指标时应考虑到物流活性。物流活性是反映物流企业及时满足不断变化的物流服务需求的能力指数。物流活性越大,即时响应能力越强。物流活性的`衡量指标可由应急物资调度活性、物资运输及配送活性、包装活性、搬运活性和物流信息活性构成。

  3定性指标体系的设计

  定性指标主要是为了反映物流企业一些难以量化的综合素质指标,对于政府应急部门的合作伙伴来说,企业信誉度、适应性、信息化程度及融合性程度是最重要的几个方面。

  3.1信誉度指标

  信誉体现了对于物流伙伴的基本素质的评价,主要考察物流企业在整个物流行业的历史信誉,反映候选物流企业的运作经验的丰富程度和口碑,是一种对企业基本面的评估。物流企业的信誉度反映了物流企业同其客户企业之间以往的合作的愉快程度,是构建战略伙伴关系的基石,因此企业信誉是评价物流企业综合素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指标。物流企业的信誉指标由业界美誉度、年业务量、合作的时间三个维度确定。

  3.2适应性评价指标

  适应性与企业的市场生存能力密切相关,它反映了物流企业进行自身调整适应应急救灾需要的能力,指物流企业动态地、灵活地、可重构地、集成地、快速地响应应急救援的需要,意味着能快速适应复杂的应急环境,善于把握各种变化能力。企业的适应性评价指标,可由创新能力、协作能力、风险管理能力、设备通用能力四个二级指标来构建。

  3.3信息化程度评价指标

  信息化建设是指物流企业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一系列现代化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信息化既是现代物流的重要趋势,更是应急物流系统赖以存在的基础,拥有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是现代物流企业成功的关键。对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应从物流企业引进信息技术的目的和战略出发,考察信息技术应用给物流运营和管理带来的影响。一方面要对物流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的评价,彻底检查物流企业本身信息化的现状,确定信息化建设的阶段;另一方面,要考察物流企业信息化的水平和程度是否与应急物流协作组织整体相协调,是否能在统一的信息平台上与政府应急部门共享资源和进行数据互通。其构成要素由应急救援对信息系统的依赖程度、信息跟踪和实时反馈、决策信息化水平、管理信息化应用覆盖程度四个方面组成。

  3.4融合性程度评价指标

  对于物流伙伴而言,与政府应急部门的合作应是一种战略层面的合作,是政府应急部门物流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两者之间相互沟通、协调和融合十分重要。融合性主要评价政府应急部门与应急物流合作伙伴的协调能力、长期合作的前景等。企业之间相融性是合作能否长久、关系是否协调和能否实现双赢目标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对应急物流联盟稳定性和运作效率有重要的影响。融合性指标的主要构成要素有职员素质、基础管理水平、协作性、新增业务能力、发展潜力等五方面。

  4定量指标体系设计

  目前关于应急物流合作伙伴的定量评价指标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不同等级、不同规模的应急事件对物流企业的定量指标有不同的要求,本文主要是从规范的应急物流服务合作伙伴的评价来考虑,分类标准主要是依照政府应急部门对物流作业的具体要求,那些对政府应急部门的物流作业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的指标本文将不作考虑。

  4.1作业效率指标

  政府应急部门应急物流合作伙伴作业效率的高低,反映了政府应急部门对应急物流服务供应商选择的必要性和科学性。考虑到应急物流具有突发性、时效性、地域分布广、社会影响大等特点,对于起应急物流服务供应商的作业效率指标的设计主要选取时间柔性、及时完成率、接单率及小订接单率四个指标。这几个指标能够最直接地反映应急物流合作伙伴的时效性。

  4.2作业质量指标

  应急物流具有时间紧、业务量大、操作复杂的特点,但这并不意味着忽视物流作业质量,应急物流运作质量,决定着应急物流作业系统能否正常运转。作业质量水平是对应急物流合作伙伴评价不可缺少的方面。应急物流作业质量的高低可以由投诉率、抱怨满意处理比率、物资安全送达率、物资损耗率、物资准确递送率以及准时到达率来进行评价。

  4.3投入性指标

  由于通过考虑物流合作伙伴的设备和技术,可以判断该企业是否具有可靠的设施保证和技术保证,而且人力资源对于物流企业来说也很重要。因此,本文设计评价物流企业的成本指标主要从其物流技术、物流设施以及物流人员的素质来考察。具体指标可由物流设备拥有量、物流设施投资增长率、人均物流培训费用、人均物流培训时间组成。

  5结语

  应急物流运作效率事关国计民生,意义十分重大。将社会物流资源纳入应急物流体系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通用做法,对提高应急物流的柔性、降低运作成本具有显著效果。当前,我国物流产业发展方兴未艾,一些物流企业不仅具有应急物流运作能力,而且具备参与应急救援的意愿。因此,将这些物流资源纳入应急物流体系对于应急管理来说刻不容缓。政府一方面应鼓励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积极加入应急系统,同时应对这些合作伙伴进行严格把关,防止一些不具备应急能力和合作意愿的企业混入应急物流系统,以次充好,导致应急物流能力下降。本文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是选择物流合作伙伴的第一步。通过什么方法进行选择?如何维系合作关系?采取什么样的协作机制?这一系列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指标体系论文10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求针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了明确的改革要求。由此,高校探索新的创新机制与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意识的人才,是现阶段高等学校面临的战略任务。而目前在全国的本科专业中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缺乏特色,构建出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创新直接关系到否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受到社会欢迎。

  一、评价指标的构建

  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整个创新能力评价工作的核心和评价目标实现的关键。本文通过利用数据库和大量书籍、杂志、网站等资源,查阅了国内外有关学术文献及资料,收集了一系列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接下来又通过专家访谈和查阅相关资料,首先确定了四个基本维度,并将以上指标进行分类整理,保证指标之间的相互关联和逻辑联系。由此确定了以创新学习能力、创新知识基础、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技能四个基本维度作为一级指标,以指标统计中出现频率超过5次的创新思维等28个指标作为二级指标的三级评价体系,初步构建了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各指标分析如下。

  1、创新学习能力。

  创新学习能力是评价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指标,该项指标可以用发现问题能力、信息检索能力、知识更新能力、标新立异能力四个二级指标来反映。

  2、创新知识基础。

  创新知识基础指标可以用基础知识水平、专业知识水平、交叉知识水平、创新知识水平四个二级指标来反映,它是创新能力评价的保障条件指标。

  3、创新思维能力。

  该指标可以用直觉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想象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四个二级指标来反映。

  4、创新技能。

  创新技能由创新活动成果、课题独特水平、课程设计质量、毕业论文质量四个二级指标来反应。

  二、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只有对各级指标赋予一定的权重,才能真正发挥指标体系的作用。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采用专家打分法对教育学、心理学、行为学等专业领域内的十位专家进行问卷调查,通过两两比较和对结果汇总分析后得到以下判断矩阵。依次得出以下四个矩阵判断矩阵最大特征根及其对应向量的求法,矩阵每一列归一化,对归一化的矩阵按行求和,再归一化处理,计算特征值。拿创新能力判断矩阵为例,其他的创新学习能力、创新知识基础、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技能都按此算法得出以下指标权重。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我国社会需求、教育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必定会出现一些新的情况,此时需要对一些评价指标做一定程度的修改,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指标体系论文11

  【摘要】市场营销竞争力体现着企业利用自身资源,结合市场竞争以及自身发展现状制定营销战略的能力,有助于让企业在认清发展优势的基础上实现利益增长。考虑到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主要是服务于企业营销竞争力的发展,所以本文主要探究构建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体系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到的一些关键要素,希望能够为关注该问题的相关人士提供借鉴,借以促进企业营销效果、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指标权重

  市场营销竞争力属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部分,直接影响着企业在市场中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因此市场营销竞争力这一要素的重要价值不言而喻。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将关系到市场营销竞争力发展的基本要素,根据内在结构组成情况构建成有机整体,从而为企业经营发展目标的制定提供借鉴,促使企业根据核心竞争力的发展现状,逐步构建新的产品研发方向,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

  一、浅析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的确定

  衡量企业的市场营销竞争力,应当从企业参与市场过程中获得的营销绩效作为切入点。一般说来,能够与企业市场营销绩效相挂钩的评价指标主要有五大类,其一是企业开发和创新产品的能力,包括R&D投入占企业营销额的比重情况、企业研发新产品的成功率,以及新产品创造的营销额能占到企业营销额的比重情况等信息;指标其二应当为企业的质量管理能力,包括企业研发产品的合格率、优良率,以及产品在研发后推向市场创造的效益增长率、产品在创新后推向市场进一步创造的效益增长率,当然,消费者对于产品性价比的满意率也要计入指标的考核;第三大评价指标属于企业管理品牌和营销传播的能力,涵盖着企业主打品牌在市场中的知名度和信誉度情况,包括著名品牌产品占企业全部品牌产品的比重情况,新品牌产品推向市场的成功率等信息;其四是供应链和销售管理能力评价指标,反映着企业产品采购的优良率、准时率以及周转率,包括产品最终的销售回款率,涉及到企业所产产品利润率的大体变化情况;第五点评价指标要素,即服务与客户关系的管理能力,需要考察企业提供服务营销培训时间占到企业培训时间的百分比、服务销售占企业产品实体销售的比重等情况,主要是为了查看企业员工服务与产品服务带给消费者的满意程度,也就是客户对产品的忠诚度。

  二、浅析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的权重

  选择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的权重,遵循两个层次入手的原则,一方面衡量每一大类指标中各个主要指标占该大类指标的权重情况,另一方面衡量每一大类指标在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中所占的权重情况[1]。可以采用实验验证法以及综合专家理论法,分析适合被选用于构建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的指标权重,若是选用实验验证法,则要求从横向对照以及纵向对照两种主要方法入手,根据不同的时间段、变量等条件,不断确定最贴近企业真实营销竞争力指标的权重。在横向对照实验验证环节,需要先选定一个企业作为恒定条件,再改变另一个企业的市场营销竞争力,作为对照的变量要素;纵向对照试验验证方法则相反,需要先改变企业的某个营销竞争力作为变量要素,其余的条件则保持恒定,再逐渐根据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的变动情况,不断调整和改变某组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的权重,最终才能逐渐筛选并整合出适应企业实际情况的指标权重结果,使得最终计算出来的结果更趋于精准,以保证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真实性。

  三、浅析时间尺度以及评价指标计算比较

  在计算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的时候,务必要确保整个计算步骤的完整性与系统性,以保证各要素的计算趋于客观真实。首先,应当运用这一公式,将每一大类的评价指标计算出来,其Ct代表每个t大类指标的分值情况,α1则代表每个第t大类评价指标中,属于第一位指标的权重情况,按照该计算公式依次类推。S1指代每个第t大类指标中,第一个评价指标的真实数值情况[2]。接着,还可以使用这一公式,计算企业市场营销总体竞争力所获得的分值情况,明确其中C指代企业能够获得企业能够获得的市场营销总体竞争力分值情况,β1视为市场营销竞争力第一大类评价指标的权重,C1则是第一大类评价指标所获得分值,公式后面的分值计算以此类推。等到评价指标计算完毕后,便可以采用横向比较法和纵向比较法,立足于企业过去某段时期的发展情况,计算分析企业当前每项指标以及市场营销总体竞争力,相对于过去那段时期所产生的具体变化,从而得到企业所产生的进步率情况。值得明确的是,若是最终得到的计算结果为负数,说明企业的市场营销竞争力出现了下降的情况,正数则说明企业的市场营销竞争力有所提升,还有可能出现计算结果为零的情况,说明企业的市场市场营销竞争力与同行企业基本处于同一水平段。

  四、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

  构建具有科学参考性的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促使企业管理人员建立具有科学性的营销方案,并且为营销方案的执行提供方向性的保障。通过计算与分析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结果,有助于企业分析当前同行业企业竞争力的发展情况,从而增强企业的危机意识,促使企业结合竞争对手的优势与劣势,针对性的改进自身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继而结合市场需求逐渐定位产品研发目标,促使企业尽快对服务对象、服务产品进行定位,以便企业发现潜在的利益增长点。因此,当企业将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完成之后,还要不断结合市场环境以及竞争情况,加强体系的修改与完善,使得评价体系能够随着企业的动态发展而不断更新完善,逐渐将评价指标中要素之间的矛盾进行调整与解决,最终吸收借鉴创造一套经过实践打磨验证的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体系。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构建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归根结底是要让企业的管理人员了解到当前营销竞争力的发展现状,从而为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制定提供信息参考。正常来说,市场营销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创造额外的价值,帮助企业建立同合作客户之间的良好关系,从而在提供增值服务的基础上,广泛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信誉度,最终逐渐提高并巩固企业在竞争市场中的优势地位。

  参考文献

  [1]何娜,张苗苗,刘凯欣.论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北方经贸,20xx(9):46-47.

  [2]潘奎.浅析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商情,20xx(31):55-56.

指标体系论文12

  高职院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既属于一般财政专项支出绩效评价的范畴,又属于教育支出绩效评价的内容。建立高职院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和程序,可以正确分析项目实施情况,促进资金分配的合理和优化,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和社会效益。必要时可对项目资金安排进行相应调整,进一步提高项目评价的实效性。目前,国内对教育财政支出绩效的评价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理念及认识上还存在很多误区,而针对高职院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却很少,缺乏能反映高职院校内涵特点的评价体系。

  实践中,对高职院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存在着评价主体错位,评价视角缺失独立性;目标功能混淆,评价内容忽视效益性;绩效意识缺乏,评价结果不受重视;监督机制缺位,绩效评价流于形式等问题。全面考核高职院校财政专项资金投入的效果,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关键在于选择适当的绩效评价指标,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由于高等职业教育项目的收效影响并不像其他经济类项目的收效那么显而易见,其产生的影响与结果往往具有一定滞后性,对高职院校财政专项资金绩細行评价时,要结合高职院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要素,关注专项目标实现倩况、项目的预算配置倩况、资金使用情况、财务管理水平以及收益程度及项目所产生的长远影响与社会效益等方面。

  一、高职院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一)通用性和专用性兼顾,指标设计科学合理高职院校财政专项资金由于经费来源不同、性质不同,因此,体现出不同的效益特点,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兼顾不同性质的资金,使不同性质的资金具有可比性和全面性,并且针对不同性质的资金用不同的指标衡量。因此,在设计指标时,既要考虑项目之间的相同点,又要适于评价不同项目的特殊要求,实现通用指标与专用指标的结合。

  (二)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可操作性强高职院校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指标体系设置是为了保证绩效评价在各类财政专项中使用,因此,指标涉及的定性内容、数据的釆集运用和评价过程都必须有利于掌握与操作,做到操作过程简明易懂,指标定义明确清晰,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同时,由于高职院校各类项目自身的特殊性,部分产出无法直接量化,比如,一些长远目标,社会影射等,因此,必须同时进行定性分析。

  (三)坚持目标导向,注重长远发展高职院校财政专项资金投入应有自己明确的目标,同时这些目标应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相适应。通常情况下,高职院校财政专项在申报立项时其资金用途和具体目标就已经明确,并且这类资金用途单一,比较容易界定。在评价过程中,要注重目标的导向性,从受益群体角度进行全面分析,绩效评价指标必须发挥出财政专项资金对高职院校发展的引导作用,体现出绩效评价的导向性功能,注重项目的长远影响与发展。

  二、高职院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

  基于高职院校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特殊性,设置了投入类指标、过程类指标和产出类指标,同时还设置了一定数量的效益类指标,以保证高职院校财政专项资绩效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一)投入类指标这类指标主要是评价高职院校财政专项资金的投入情况及资金的实际筹措能力,由三个指标要素构成:财政资金到位率、配套资金到位率及财政资金投入乘数。财政资金到位率主要是评价财政资金到位情况,用定量指标来衡量,运用比较分析法来分析。配套资金到位率主要是评价项目单位对财政资金的配套能力和筹措能力,用定量指标来衡量,运用比较分析法来分析。财政资金投入乘数主要用以反映项目单位财政到位资金的投入所拉动的各种配套资金投入情况。

  (二)过程类指标过程类指标关注的是高职院校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过程,主要评价以下内容:项目资金管理制度的制定是否合理,执行是否有效,是否符合国家及有关部门的规定,以及定量评价资金违纪率的大小;项目资金投入到位的均衡情况,配套资金时间的均衡性,资金投入使用的有效性,设备投入使用的有效性,其他费用投入的有效性,固定资产转化率;项目建设过程中管理制度执行情况、项目实施进度情况、实施内容完成质量情况等。重点评价项目管理部门是否合理规划了专项资金的使用方案,是否科学计量了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是否实现了专项资金的管理目标等。

  (三)产出类指标在构建高职院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必须选择一定的产出类指标,用以衡量高职院校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效果。例如,高职院校通过使用财政专项,在科研、管理创新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产出类指标主要包括专项建设规模指标和营运能力指标,用以考察项目实施内容完成量及形成规模、项目营运状况、项目配套能力及项目完成后实现的目标与计划值的偏差程度。

  (四)效益类指标考虑到高职院校教育服务的特殊性,在衡量其财政专项资金效益时,重点要考虑社会效益,即高职院校财政专项资金产生了哪些社会综合发展的回报。社会效益指标是评价项目实施对这项目受益群体的影响,主要通过项目促进科技进步、人才培养、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促进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等方面的增量来衡量,通过对项目单位和受益群体的可持续影响进行测评,并与立项时所预测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或项目实施前相对比,评价其影响程度。

  三、高职院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周期的选择

  由于高职院校财政专项资金效果发挥比较滞后,因此,绩效评价的时点与时段选择必须根据高职院校财政专项的特点评价确定合理的评价周期,这有助于提高评价结果的合理性、科学性和稳定性。如果评价周期过短可能与资金效果周期错位,过长则不利于资金绩效提升。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年对上年度专项资金进行绩效评价,若不少资金尚未分配、支付或应用,就无所谓绩效。因此,应根据专项资金属性,以及绩效信息的统计周期,从现实出发确定评价基准曰及周期,就实践操作来说,高职院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以滞后半年到一年为截止点较为合适,涉及基建类的专项资金可进一步延后评价。

  四、高职院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

  20xx年1月1日实施的新预算法要求财政预算安排与资金绩效评价相联系,编制预算要参考上一年度绩效评价结果,这标志着我国公共财政制度建设迈出了关键性一步。将绩效评价纳入预算分配和管理的全过程,从项目立项、资金拨付、实施管理、监督检查等全过程进行考核评价,建立绩效评价结果和实施项目的预算安排挂钩的制度,进一步强化了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和问责。运用合理的绩效评价手段来提升高等教育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是我们建立绩效评价体系的最终目的,因此,在对高职院校财政专项资金进行评价后,应将评价结果与预算编制相联系,重视对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即把今年的评价结果作为制定下一年预算和政府下一年拨款的依据,使预算的针对对象更加准确,确保预算编制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促使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以及绩效评价工作和谐共存,相互促进,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发挥绩效评价的作用。此外,把绩效评价形成的结果列入财政拨款判断依据中,能激励高职院校提高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和资金的投入产出率,切实提升高职院校大力开展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积极性。

指标体系论文13

  摘要: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些发展都是与电力发展分不开的,而其中超过80%的电力由燃煤电厂提供。目前燃煤电厂是我国的一项主要污染源,在燃煤电厂实行循环经济势在必行。本文从物质流分析为基础构建了燃煤电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燃煤电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电力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所在,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然而燃煤电厂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大量温室气体与二氧化硫、粉尘等污染物,因此燃煤电厂成为我国大部分地区主要污染来源之一,这种情况下燃煤电厂实施循环经济不仅可以满足环境保护的需要,同时也成为一条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之一。下面主要结合当前我国燃煤电厂的主要发展情况,针对其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分析。

  1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可以从物质流分析、生态经济效率两个层面上着手构建该体系,首先,物质流分析可以作为构建行业、企业、区域及国家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我国在这方面理论经验丰富,以物质流分析为出发点,涉及到了很多不同的研究对象,其中涉及到的指标体系也是不尽相同的,但是从总体上来看都可以归纳到资源消耗、经济社会发展及环境保护等领域中。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基于生态经济效率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重点强调循环经济中经济效率、生态效率的实施。现有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有关该体系的理论及实证研究,主要是指对循环经济的再利用、资源化,其基本过程是利用资源利用效率、资源循环利用效率及资源消耗等构建指标体系,或者以经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的视角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这一体系可以将循环经济及其评价看成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体系的构建关键在于促进各方面协调发展,利用循环经济发展度对循环经济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当前有关中国循环经济指标的研究比较多,主要分为省级区域、城市两种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通常需要从城市经济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及环境保护等方面对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估。

  2燃煤电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1物质流分析

  定量分析物质流动是物质流分析的核心所在,旨在通过定量分析了解社会经济体系中物质的流量及流向。一般以物质流分析为基础,建立物质流管理,具体来说需要通过调控物质流方向与流量,提升各项资源的利用率,以此来达到预期设定的目标。从这一方面来看,它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宗旨存在一致性,物质流分析为循环经济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撑,物质流分析与管理都作为循环经济中的核心调控方式而存在。燃煤发电厂主要有燃煤供给系统、蒸汽系统、电气系统等设备,燃煤发电系统主要包括燃烧系统、电气系统、控制系统等部分。纵观燃煤电厂生产流程、物质流分析可以看出,在实际生产中有大量污染物排出,这些废气、废渣及分成等污染物均来自燃烧的过程中,可见在燃煤电厂生产过程中,燃耗系统是产生污染物的主要环节,同时它也是事实循环经济以及进行循环经济评价的关键环节。燃煤电厂物质流河段主要对碳和硫进行分析,按照生产流程进行核算,计算物质流平衡账户添加平衡项。

  2.2构建的基本原则

  燃煤电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遵循下面的基本原则:(1)科学性原则。体系的构建必须全面、准确、客观的反映出物质利用情况,符合可持续发展宗旨的同时避免指标之间重叠,进而将评价指标、评价目标有机联系到一起,形成层次分明的整体;(2)可操作性原则。体系建立时应尽可能的选择容易获取数据、便于计算、可以综合反映电厂发展水平的指标,这样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才能更强;(3)资源利用原则。驯化经济作为一种重要的实践模式,其主要特征在于资源化、减量化及无害化,所以利用该指标体系可以综合反映出电厂的资源利用效率;(4)政策相关性原则。各燃煤电厂的生产技术水平都存在着一定差异,同时也存在一定共性,面对各种燃煤电厂中存在的问题,指标体系中应同时包含资源利用效率、资源生产力等相关指标;(5)敏感性原则。应用该指标体系可以对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因此指标的敏感性直接影响着决策的有效性。

  2.3燃煤电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该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燃煤电厂各项经济活动效率的重要指标,同时应用其也可以对燃煤电厂的循环经济发展程度进行评价,按照国家发改委颁布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为参照,本指标体系的建立应该以物质流分析方法为出发点,同时注意对我国燃煤电厂的具体情况、相关环境保护政策等相关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3结语

  综上,燃煤电厂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都肩负着非常艰巨的节能减排任务,一方面要着力调整能源结构,以降低能源结构中燃煤电厂及其他火电厂的比重,另一方面应严格按照电力——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相关要求,建立起有效的循环经济管理模式,从最大程度上减少煤电生产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最终推动发电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元生,宋河,汤新发,田丽霞,万有为.基于G_1-GRA的火电厂综合性能评价模型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41(02):99-102.[20xx-08-11].

  [2]贾国柱,刘圣国,孟楷越.基于改进DEA模型的建筑业循环经济效率评价研究[J].管理评论,20xx,26(04):14-21.[20xx-08-11].

  [3]赵永椿,马斯鸣,杨建平,张军营,郑楚光.燃煤电厂污染物超净排放的发展及现状[J].煤炭学报,20xx,40(11):2629-2640.[20xx-08-11].

  [4]孙冠中,董艳艳,黄奎,李薇.脱硫脱硝一体化工艺和AHP在工艺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科技通报,20xx,32(05):197-201+206.[20xx-08-11].

指标体系论文14

  本文主要从关于贸易统计指标体系的改革与完善;关于目前贸易统计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关于贸易统计调查方法的改革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伴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统计指标体系是开展统计工作的“龙头”、贸易统计指标体系围绕上述两条主线,进行了不断充实和完善、贸易统计指标的设计应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的、尽快制定科学合理和实用的贸易餐饮企业统计划型标准、要在“十五”计划期内取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标、要从宏观上研究商品流转统计与商品价格统计的配套问题、贸易报表制度修订要遵循“进度侧重反映趋势、年度侧重反映总量与结构”的原则、强化商品类值统计、弱化现行行业统计、加强对商业经营方式和零售业态的统计、尽快研究建立主要商品品牌统计制度、必须尽快对全国的贸易抽样调查方法和样本户调查指标进行规范和统一、切实加强贸易抽样调查的基础工作。

  我国的贸易统计工作,伴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过了20余年的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也基本适应了形势发展的要求。但同时又必须承认目前的贸易统计工作是相对被动和落后的。认真反思近些年我们走过的路,我认为必须进一步转变观念,要有一些新的思路和新的举措来指导我们的工作,尤其在贸易统计制度与方法的改革方面要有新的突破,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摆脱被动和落后状况。

  一、关于贸易统计指标体系的改革与完善

  统计指标体系是开展统计工作的“龙头”。关于贸易统计指标体系问题,3年前有过一场讨论,国家统计局也召开过专题研讨会,形成的共识为:贸易统计既要反映全社会商品流通和商品市场运行全貌,又要反映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行业的发展变化状况。一方面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要保留,因为它是反映全社会商品市场运行的唯一指标,许多地区还将其纳入政府工作的计划考核指标,尽管这一指标具有计划经济色彩,而且也不符合国际惯例;另一方面,为满足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并有利于与国际接轨,贸易餐饮业行业统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起来,这方面的工作随着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流通产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工作量和难度都将大大增加,贸易统计工作重心必然要转向贸易餐饮业行业统计。

  近年来,贸易统计指标体系围绕上述两条主线,进行了不断充实和完善,目前基本框架已经成熟或基本成型,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有:

  1、对当前经济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反应不灵敏。例如,对政府关心的商品市场总量平衡状况、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如粮食、棉花、石油、钢材等)供求信息反应得不够;同时反映流通产业现代化进程的指标和分组过于简单,尚未建立起完整的反映商业连锁经营和现代商业业态状况的统计制度。

  2、贸易统计指标体系不完善。目前贸易企业生产资料销售量仅占社会销售量的20%左右,不能反映生产资料市场全貌;同时价格信息是商品市场最为敏感的信息,但目前商品价格统计与流转统计为“两张皮”,按不同的统计方法从两个渠道自下而上地统计,难于科学、全面和及时的分析商品市场全貌。

  3、现行的贸易餐饮企业的统计限额标准缺乏科学性和实用性。目前贸易餐饮业统计限额标准过高,能够达到限额标准而进行全数调查的企业数量太少,从而形成了与其他专业统计“抓大放小”截然相反的结果,贸易统计必须“抓小放大”,因为按现行限额标准,限额以下企业和个体户的商品流转量所占比重很大,影响市场趋势。而目前受多重因素的影响,限额以下企业和个体户又难于抓住和抓好。这是目前贸易统计数据质量下降的重要因素。

  4、目前贸易统计非调查(或派生)指标很少,从而直接影响和制约了贸易统计资料的深度开发。加之现行统计资料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导致贸易统计资料的利用程度很低。针对上述问题,建议如下:

  (一)贸易统计指标的设计应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的,采取务实和相对灵活的原则。贸易统计指标体系应随着经济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而相应调整,不应当是一成不变的。目前首要的是恢复居民购买力平衡统计和主要商品产销平衡统计核算制度。因为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流通领域,绝大部分商品处于买方市场,市场环境相对宽松,政府的注意力必然转向如何启动内需以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如何确保商品总量平衡以防止市场波动、如何保护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的国家安全等。在从事这方面的分析研究时,居民购买力平衡统计和主要商品产销平衡统计资料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些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对国内市场起着预警的功能。可考虑仅要求在国家和省两级统计局利用相关资料进行编算,并不增加基层负担。

  (二)尽快制定科学合理和实用的贸易餐饮企业统计划型标准。贸易餐饮业企业划型尚无国家标准,但统计上有一个限额标准,目前这一标准作为贸易统计开展目录抽样的依据,即对限额以上企业实施全数调查,限额以下企业和个体户实施抽样调查。笔者认为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企业限额标准对贸易统计工作尤为重要,它直接影响着贸易统计工作的格局和今后的发展方向。根据目前的限额标准(批发企业年销售额20xx万元及以上、零售企业500万元及以上、餐饮企业200万元及以上,年末从业人员分别为20人、60人和40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的销售额占全部批发零售贸易业的47%,其中零售企业仅占26%;企业单位不足3万家。建议将目前的限额标准降低,也就是要提高限额以上企业的比重,其销售额应该提高到70%以上,其中零售额比重应提高到60%以上。届时限额以上企业约达到7万家,足以反映商品市场的总规模和发展变化趋势。今后贸易统计只要紧紧抓住这7万家限额以上企业,工作就会变得较为主动,数据质量也有一定的保障。也可减轻限额以下贸易业抽样调查工作的压力。同时现行的许多贸易统计信息(如限额以上企业财务统计指标)也会“身价倍增”,变得很好用了。

  (三)要在“十五”计划期内取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标,从而完成贸易统计核心指标的过渡,并完善贸易统计指标体系。我国即将加入WTO,贸易统计必须象其他专业统计一样,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现行的贸易统计核心指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标,由于其自身存在许多弊端和目前资料采集方面的制约,数据质量不断下降,已经难以为继;从现在开始,必须统一认识,逐步弱化这一指标,相应突出和加强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可能的话应含服务业)的商品零售额统计,因为它涵盖了90%以上的商品零售额,目前可考虑同时公布以上两个指标,2年以后用后者取代现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标。同时完整的商品市场是由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两大市场组成,生产资料流通总规模的发展变化,反映社会再生产的规模和水平。要在国家和省两级统计部门,主要依据工业统计报表和贸易统计报表有关指标,按季度测算社会中间产品销售总额(或称社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从宏观上反映生产资料市场的发展变化,这项工作对于贸易统计来说也是责无旁贷的。

  (四)要从宏观上研究商品流转统计与商品价格统计的配套问题。这个问题目前比较复杂,因为涉及到现行统计体制问题,但现在必须认真的研究。在现行统计体制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可以设想将目前商品零售价格统计基层的采价过程与目前基层商品流转统计过程有机的结合起来,确保商品价格统计和流转统计基础资料的配套,然后按现行统计体制,在县级统计局“分家”,分别按贸易统计和价格统计的不同渠道逐级上报。这样综合资料和许多结构性资料就能配套使用了。

  二、关于目前贸易统计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统计制度是政府统计部门对调查对象、调查内容、调查表式、调查方法、报送时间及方式等内容进行的专门规定,它既是对统计指标体系的具体体现,又是对具体统计调查工作的综合要求。统计制度的改革相对于指标体系改革而言,既有从属性,又有相对独立性。就目前贸易统计制度的改革来讲,笔者认为要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贸易报表制度修订要遵循“进度侧重反映趋势、年度侧重反映总量与结构”的原则。目前贸易餐饮业报表体系中,必须精简进度报表内容与工作量,以利于上下都能轻装上阵,快速反映商品市场发展变化动态。进度统计只要反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贸易企业商品销售总额及其主要构成情况;年度统计则必须全面反映贸易餐饮企业基本情况、流通总规模及其结构状况、企业财务状况及其经济效益等,为深入分析研究流通产业发展现状、为宏观决策以及为国民经济核算提供基础性资料。

  (二)要强化商品类值统计、弱化现行行业统计。目前国民经济行业分组标志越来越难以反映贸易企业真实状况,因为按现在许多企业的实际经营范围,己经无法准确地界定和将其划归为某个行业,流通企业在一定范围内经营的情况己不复存在。年度统计中的按企业登记注册类型分组统计应加强,因为它反映企业所有制结构;而行业分组目录要大为压缩,仅区分为批发业、零售业、餐饮业即可,因为再细分既难于操作,也缺乏经济分析意义。同时要强化对贸易企业商品经营类值的统计,因为详尽的商品分类信息,对处于上游的生产环节和处于下游的消费环节均具有导向作用。建议将目前我国商品分类目录由37个增加到60个以上。

  (三)要加强对商业经营方式和零售业态的统计。我国即将加入WTO,外资开始抢占我国零售市场。这样一方面加快了零售市场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另一方面又极大地改变了我国商业传统的经营方式和单一的百货商店零售业态,目前国内零售市场可谓“百花齐放”:连锁经营迅速发展,连锁企业达1500余家,连锁门店超过26000家,销售额突破了1500亿元,超级市场和专卖店亦应运而生。我国商业尤其是零售商业已步入重组时代。但目前尚未建立起完整的涵盖全社会的商业经营方式和零售业态的统计制度,既不能为政府提供零售市场翔实的结构资料,也不利于我国零售业的国际比较研究。因此建立完整的连锁经营和零售业态统计制度,无论是对探索其发展变化规律,还是引导和规范市场行为,都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四)要进一步完善商品交易市场定期统计制度。商品交易市场即有固定交易场所、进行经常性常年交易、并设有专门管理机构的现货交易市场。这种我国特有的商品交易形式近年发展很快,目前全国较为规范的市场近6万家,年成交额突破2万亿元,商品零售额己占全社会的20%。对繁荣经济、方便生活、安排就业均作出了贡献,这种交易形式将在今后很长时间内存在和发展。我局在1999年进行了商品交易市场基本情况快速调查基础上,于20xx年起建立了重点商品交易市场成交情况的的季报制度,目前已基本走上正轨。今后主要从报表运作方式、完善统计指标上进行规范和完善。

  (五)要尽快研究建立主要商品品牌统计制度。我国目前的商品市场己处于买方市场,大家关心的己经不是哪些商品好销,而是哪种品牌的商品好销,因而商品的品牌信息己经成为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共同关心的信息。统计部门必须顺应市场形势的变化,适时地研究建立主要商品品牌统计制度。可考虑将目前“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库存”年报表设计改造成“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主要商品品牌统计”年报表,选择与人民生活和生产建设密切相关的30种商品进行品牌信息的年度统计。

  三、关于贸易统计调查方法的改革

  我国的贸易统计抽样调查工作是随着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环境的变化而提到议事日程上的。从小型贸易企业开始,到目前己经扩大至包括个体经商户在内的全部限额以下贸易餐饮业;由于多方面因素,前期推进的速度慢一些,而近2-3年推进的速度明显加快,目前各地区普遍完成了小型贸易餐饮业和个体户的抽样调查试点工作,近10个地区经过连续抽样调查的观察和验证,己经达到国家规定的抽样调查精度,具备了用抽样调查数据替代全面统计数据的条件。这项工作的成绩应该肯定,但影响这项工作整体推进和深入开展的问题仍很多。除具有与其他专业抽样调查工作相同的问题(如受分级经济管理模式的制约而使抽样调查工作的推广困难重重、各种干扰因素影响抽样调查数据质量、受传统统计调查模式的影响和束缚而使统计系统自身缺乏调查方法改革的内在动力等)之外,目前贸易抽样调查工作还受调查方法、调查体制以及保障条件等因素制约。所以必须从整个统计设计和理顺统计体制的全局出发,统筹考虑和合理安排,才能使贸易抽样调查工作深入和扎实地开展下去,真正发挥出统计调查方法改革“突破口”的功能。

  从近期工作看,各地区已普遍开展了贸易餐饮业抽样调查的试点和探索工作,只是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不同而己。目前必须尽快结束全面试点,将工作重点转入抽样调查成果的应用,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在2-3年内使各地区的贸易抽样调查工作达到具备用抽样调查数据替代全面调查数据的条件,并在经费基本到位的前提下,在尽可能多的地区实现数据替代。数据替代及其相关工作的完成,即贸易抽样调查工作基本到位。当前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必须尽快对全国的贸易抽样调查方法和样本户调查指标进行规范和统一。对贸易抽样调查方法的采用,国家未作统一规定,只提供了参考方案,由各地区结合实际灵活运用。但目前这项工作进入应用阶段后,改变各地调查方法的多样性以利于调查资料的开发利用就成为一项重要的前提条件。经过多年的实践,可以按“小型企业采用分层等距抽样、个体户采用整群抽样”的思路来规范和统一全国的贸易抽样方法。各地区根据这个原则并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方案,确定抽样总体和样本量,只要对本地区有足够的代表性即可。国家只要求达到一定的调查精度和按一定要求与格式上报抽样调查资料。同时对样本企业(户)的调查指标和相关要求(如调查频率、数据采集方式等)也应统一,以利于抽样资料地区之间的可比和全国抽样调查成果的利用。

  二是积极而又稳妥地做好数据替代工作。用抽样推断数据替代全面统计数据,是贸易抽样调查的工作目标。但实现目标必须积极而又稳妥,因为一旦替代,传统的调查渠道即告中断,还须做好与历史资料的衔接,实现平滑过渡。所以实现数据替代的首要条件是调查方法趋于成熟,调查数据经过连续观察和验证基本符合实际情况;其次是数据替代的后续经费保障条件要从根本上解决,必须纳入预算科目。目前小型贸易业的数据替代技术条件基本成熟,大部分地区具备了替代条件;而个体户由于受总量与结构不清、调查方法的不完善与不统一等因素制约,目前仅有约三分之一的地区具备替代条件。而后续的调查经费保障条件机制目前也尚未形成。

  三是要切实加强贸易抽样调查的基础工作。要建立和规范基层样本企业和样本户的原始记录和统计台帐;加强对各级贸易统计人员尤其是基层调查员的抽样调查知识的培训等。

  从今后发展看,由于目前贸易抽样调查数据占总量的比重过大,而贸易抽样调查工作的难度又很大,客观上形成了对这项工作的巨大压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贸易统计数据质量。因此今后贸易抽样调查工作的深入开展必须与调整贸易餐饮企业的限额标准结合起来一并考虑,要降低限额标准,增加限额以上企业比重,从而减轻贸易抽样调查工作量与工作压力,从根本上扭转目前贸易统计数据质量下滑的局面。如果这一设想实现,下一步就需要从理顺整个统计调查体制的全局考虑,将商品销售额占总额约30%的限额以下贸易餐饮业的抽样调查工作移交调查队,并定期向贸易统计专业提供限额以下贸易餐饮业的数据,以便于合拢。这样调整的依据是因为目前调查队的体制是垂直管理,自上至下均有专门队伍和专项经费保证,同时也有利于发挥其灵活机动的特征,从而提高整个统计调查工作效率和质量。

指标体系论文15

  一、引言

  在全球性的“低碳经济”背景下,江西省作为资源短缺且工业发展水平不高的欠发达省份,应尽快把发展低碳经济的思维模式运用到经济结构调整和运行中,以适应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的改革。本文通过大量的文献查阅、实地调查和对江西省统计年鉴的数据分析,结合江西省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构建了以经济水平、技术水平、资源生态水平和产出消费水平为维度的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并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期为江西省低碳经济发展的定量评估和发展路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二、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我国对低碳经济的探索相对较晚,很多学者对低碳经济评价指标进行了探讨,但尚未形成普遍认可的评价低碳经济的理论体系。任福兵(20xx)从低碳社会的内涵和特点出发,建立了3个层次52项指标的低碳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但由于相关数据难以获得或测量,该体系的实际 可 操 作 性 并 不 强。付 加 峰 等(20xx)从低碳经济的概念和核心要素出发,构建了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但指标权重确定有待推敲。庄贵阳、潘家华、朱守先(20xx)通过低碳经济的概念、核心特征、低碳经济转型的基础及核心要素的探讨,构建了4个层面12项二级指标的低碳经济评价体系,但低碳政策指标存在着无法量化的问题。本文在借鉴学者们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江西低碳经济发展现状构建了以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进行标准化,利用中国市场化指数里面的测算方法对构建的江西低碳经济指标进行综合评分。

  三、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低碳经济评价指标的选取

  本文通过查阅大量低碳经济文献和网络资料,结合江西低碳经济发展现状,认为低碳经济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水平、技术水平、资源生态情况以及企业和人们产出消费方式等四大核心要素密切相关。其中:经济水平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基础和起点,技术水平是推动低碳化过程的源动力,资源生态状况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已存的物质条件,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等从根源上来说都受整个社会的生产和消费活动的影响。因此,本文基于科学性、可操作性、代表性和相对稳定性原则,从经济水平、技术水平、资源生态和产出消费4个维度选取24个指标来构建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首先,根据对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将指标分为正指标和逆指标。正指标是指设定的指标数值大小与低碳经济水平高低为同向的,逆指标是指指标数值大小与低碳经济水平高低反向的。其次,对于收集到的数据,分社会经济情况、技术情况、资源生态情况、消费产出情况4个维度。再次,由于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的单位、数量级等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因此,需要将所有指标标准化。本文选择了樊纲、王小鲁、朱恒鹏(20xx)在中国市场化指数里面的测算方法:

  第一步:计算指标层各单项指标的得分公式。

  为了使各单项指标可以同以往年份相比,从而反映低碳经济水平,对于基期以后年份的单项指标得分的计算,采取了如下公式(适用于正向指标):

  第i个指标t年得分=Vi(t)-Vmin(t)/Vmax(t)-Vmin(t)×100

  其中,下标(t)代表所计算的年份。

  Vi(t)代表t期某个地区第i个指标的原始数据,Vmin(t)代表基期所有地区第i个指标相对应的原始数据中最小的一个,而Vmax(t)代表的是最大的一个。

  对于基期以后年份逆指标的计算,采用如下公式:

  第i个指标t年得分=Vmax(t)-Vi(t)/Vmax(t)-Vmin(t)×100

  第二步:按照权重计算准则层指标得分。

  准则层指标得分=∑WiXi

  其中,Wi为第i个指标的权重,Xi为第i个指标第t年得分。

  第三步:利用加权算术平均法计算江西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即把准则层的各指数相加就是综合得分。具体的指标层的性质和各自的权重见表1.

  (二)指标权重的获得

  本评价体系中指标权重的获得采取的是层次分析法。具体各层的判断矩阵、检验以及得到的权重情况如表2-表6.

  从表2一级指标B对目标层A的权重矩阵的计算结果可知:经济水平、技术水平、资源生态水平和产出消费水平的比重分别为18%、32%、18%和32%.

  从表3二级指标B1i对一级指标B1的权重矩阵的计算结果,同时结合B1对A的比重可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工业化率、城市化率和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在总目标中的比重分别是4%、2%、2%、4%、4%和2%;

  从表4二级指标B2i对一级指标B2的权重矩阵的计算结果,同时结合B2对A的比重可知: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科技进步贡献率、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量、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R&D支出占GDP比重和万元GDP能耗在总目标中的比重分别是7%、7%、3%、4%、4%和7%;

  从表5二级指标B3i对一级指标B3的权重矩阵的计算结果,同时结合B3对A的比重可知: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人均耕地保有量、森林覆盖率、环保投资总额占GDP比重、人均能源占有量、自然保持区面积在总目标中的比重分别是4%、2%、2%、4%、4%和2%;

  从表6二级指标B4i对一级指标B4的权重矩阵的计算结果,同时结合B4对A的比重可知:非煤炭能源消费比、万元GDP能耗、人均生活用电量、单位二氧化碳排放的产出、单位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因子、人均生活能源消费量、人均碳排量在总目标中的比重分别是2%、5%、5%、5%、5%和10%.

  四、江西低碳经济的实证分析

  (一)江西低碳经济的统计指标及分析

  1.江西低碳经济的经济水平分析

  江西低碳经济的经济水平情况见表7.

  从表7可以看出,20xx-2014年,人均GDP从5829元上升至33569元,并且是逐年上升的;第二产业增加值从951.8亿元上升至8021.77亿元,并且是逐年上升的;第三产业增加值从976亿元上升至5714.81亿元,并且是逐年上 升 的;工 业 化 率 从28.66%上升至46.61%,并且是逐年上升的;城市化率从24.30%上升至47.25%,并且是逐年上升的;新增 固 定 资 产 投 资 从6595272万 元 上 升 至91264544.33万元,并且是逐年上升的。

  2.江西低碳经济的技术水平现状分析

  江西低碳经济的技术水平现状见表8.

  从表8可以看出,20xx-2014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0%上升至9.57%,并且是逐年上升的;科学技术进步率从32.7%上升至40.8%,并且是逐年上升的;每万人在校 大 学 生 数 量 从63.06人 上 升 至196.71人,并且是逐年上升的;工业废水 排 放 达 标 率 从77.59%上 升 至95.01%,并且是逐年上升的;R&D支出占GDP比重从0.51%上升至1.03%,并且是逐年上升的;万元GDP能耗从1.21吨标准煤下降至0.796吨标准煤,并且是逐年下降的。

  3.江西低碳经济的资源生态水平分析

  江西低碳经济的资源生态水平情况见表9.

  从表9可以看出,20xx-2014年,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5.27平方米上升至15.89平方米,并且是逐年上升的;人均耕地保有量从0.0492公顷上升至0.0639公顷,并且是逐年上升的;森林覆盖率从59.5%上升至65.07%,同时是逐年 上 升 的;环 保 投 资 总 额 占GDP的 比 重 从0.76%上升至5.89%,大体上是逐年上升的;人均能源占有量从0.62吨标准煤 上升至1.71吨标准煤,并且是逐年上升的;自然保持区面积从72.5万公顷上升至123.0万公顷,并且是逐年上升的。

  4.江西低碳经济的产出消费水平分析

  江西低碳经济的产出消费水平现状见表10.

  从表10可以看出,20xx-2014年,非煤炭能源消费比重从29.68%波动中下降至25.04%;人均生活用电量从60.52千瓦时上升至3324.64千瓦时,并且是逐年上升的;单位二氧化碳排放的产出从0.4上升至0.81,并且是逐年上升的;单位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因子从1.77波动至1.96;人均生活能源消费量从80.11千克标准煤上升至111.36千克标准煤,并且是逐年上升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从3.33吨上升至7.53吨,并且是逐年上升的。

  (二)江西低碳经济的综合分析

  在上述指标体系、指标性质和指标权重的基础上,计算出各年份的经济水平、技术水平、资源生态水平、产出消费水平和低碳经济水平的得分情况见表11.

  从表11可以看出,20xx-2014年,低碳经济的经济水平因素的得分从0上升至21,并且是逐年上升的;低碳经济的技术水平因素的得分从0上升至25,并且是逐年上升的;低碳经济的资 源 生 态 水 平 因 素 的 得 分 从0.120983上升至22,并且是逐年上升的;然而低碳经济的产出消费水平因 素 的 得 分 从25.23256下 降 至7.857665,并且是慢慢下降的。 20xx年 至20xx年,低 碳 经 济 的 得 分 从25.35354上升至75.85767,并且是逐年上升的。

  五、结论及建议

  本文运用统计指标分析方法从经济水平、技术水平、资源生态水平、产出消费水平4个层面构建了24项低碳经济评价指标,在分析指标体系、指标性质和指标权重的基础上,计算出各年份的经济水平、技术水平、资源生态水平、产出消费水平和低碳经济水平的综合得分并对其得分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从20xx -20xx年江西低碳经济的综合得分来看,江西低碳经济水平在不断提升。从4个因素的得分来看,经济水平在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也在逐步上升,资源生态水平在不断优化,然而,产出消费水平却是消极的,但是这种消极作用的影响在不断削弱。

  根据上述研究,江西省要实现高水平的低碳经济,应在以下方面作出努力:

  (一)优化产业结构,加大第三产业的发展

  从经济水平构建的6个二级指标可以看出,各项指标都为正向指标,呈逐年上涨趋势,但江西第二产业产值大于第三产业,其中,第二产业以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重工业为多,所以江西要发展低碳经济,应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第三产业发展,可以利用环鄱阳湖城市圈旅游、文化等资源优势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二)政府与高校合作推动低碳技术的研发

  从技术水平构建的二级指标看,有5个正向指标都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逆指标万元GDP能耗(吨标准煤)呈下降趋势,但正、逆指标的数值变化都不大,说明江西的低碳技术发展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同时,考虑到技术水平在低碳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江西应加大低碳技术人才的培养,政府应与江西高校合作形成产-学-研的模式,鼓励高校调整学科专业以培养低碳专业人才,为专业人才提供低碳技术的研发基金。

  (三)大力发展低碳农林业,减少碳排放和提高碳汇能力

  资源生态水平设立的6个正向指标虽都呈逐年上升,但变化趋势不明显,说明江西省生态资源保护力度不大,应加大发展低碳农林业。一是从江西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作物从发,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帮助企业或农民建立绿色农业生产基地,并为其开拓绿色食品市场。二是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发展绿色农业,减少碳排放,形成循环可持续的发展经济。三是充分利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碳汇林业,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提高碳汇能力。

  (四)宣传并推广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从消费产出设立的6个二级指标看, 2个正指标即非煤炭能源消费比重和单位二氧化碳排放的产出发展趋势呈稳定状态,标志值变化不大,而人均生活用电量、人均生活能源消耗量、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3个逆指标呈明显上升趋势,另一逆指标即单位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因子呈先上升后略降的波动状态,这说明新能源在江西没有得到较快推广,并且低碳生产生活意识仍有待增强。同时,考虑到消费产出在低碳经济中的重要影响力,江西应积极从各层面推广新能源的使用和开发,通过教育宣传让企业与居民了解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积极倡导低碳生产和消费,从而减少生产生活中的碳排放。

  参考文献:

  [1]樊纲,王小鲁,朱恒鹏。中国市场化指数[M].北京:经济科技出版社,20xx.

  [2]陈柳钦 . 低碳经济:全球经济发展新趋势 [J].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xx,(1)。

  [3]任福兵 ,吴青芳,郭强 . 低碳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江淮论坛,20xx,(1)。

  [4]付加锋 ,庄贵阳,高庆先 . 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人口资源和环境,20xx,(8)。

  [5]付允,刘怡君,汪云林。低碳城市的评价方法与支撑体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xx,(8)。

  [6]庄贵阳,潘家华,朱守先。低碳经济的内涵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经济动态,20xx,(1)。

  [7]谢传胜,徐欣,侯文甜,许凤茹。城市低碳经济综合评价及发展路径分析[J].技术经济,20xx,(8)。

  [8]陈艳。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江西低碳经济发展评价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20xx,(11)。

  [9]袁晓玲,雷厉,仲云云。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J].城市问题,20xx,(1)。

【指标体系论文】相关文章:

指标体系论文11-14

指标体系论文15篇11-14

试探建立每股收益分析指标体系论文04-27

煤矿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论文06-23

篮球教学能力分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论文06-19

农业指标体系建立的积极意义论文06-16

医院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论文(精选7篇)05-14

对于基础Web服务信息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论文04-14

高等学校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论文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