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商业会计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商业会计论文1
摘 要:资金转移定价是一种能够将风险管理、产品定价、资源配置和绩效考核结合起来的最有效方法,已成为国内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所迫切需要的管理工具,其出现源于现代银行业绩评价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的需要,这是国际先进银行在股东价值创造与资金风险管理领域的一项重大创新。目前,国内银行业实施资金转移定价工作还处于学习和摸索阶段,本文就和大家一块探讨分析关于商业银行财务资金转移定价的几点问题和思考,希望能有所帮助。
关键词:商业银行,财务资金,转移定价,思考探析
一、 财务资金转移定价的在商业银行的意义
财务资金转移定价是商业银行进行利率风险管理、产品定价、资源配置、利润核算、绩效评价、优化决策和提高运营效率的重要工具。实施资金转移定价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资金转移定价的实施对提高商业银行产品利率敏感性、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好的资金转移定价对提高银行决策水平、增加银行整体盈利性、支持银行战略计划、加强内部交流、减少部门利益冲突等方面有很大的作用和意义。
二、当前商业银行资金转移定价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1.财务记录等数据信息技术缺乏系统性。
从银行的记账记录来看,商业银行的主要问题就是缺乏对各种金额的收入和支出进行合理的分配和系统的整理,以至于银行账户金额比较混论,使得财务组织架构分级管理未能做到集中化,从而导致商业银行资金调配的不合理性,降低商业银行运营的收益率,导致这种状况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银行还没有引进较为先进的计算机财务管理平台,单纯的靠手工记账,不能够做到快速和及时,加之银行工作人员的一些人为的因素,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错误的发生,进而导致财务系统的混乱,提高商业银行运营效率,此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部分商业银行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客户信息库。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数据信息系统建设还不成熟,客户信用数据积累时间短,关键信息缺失。同时,商业银行缺乏对客户违约率、违约损失等关键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且数据系统之间衔接、整合程度有待提高。
2.没有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
由于商业银行是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迅速成长起来的,因此各方面还都处在一个起步的阶段,尚未形成一套完全适合自己运营模式的规章制度体系,从而在运营的过程中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一个优秀的组织或者群体都要求有它自己的规章制度,因为这些是保证它能够成功运营的前提,否则它也不能够称得上是较为优秀的群体,因此制定和完善商业银行制度条例是商业银行有关人员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3.利率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由于我国的商业银行长期的处于利率管制下粗放式经营,对先进的风险测量方法了解较少,还没有建立健全的适合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指标体系和测量模型,用来辨别利率变化情况下所面临的风险种类并衡量利率风险度,评估利率风险损失值,以便于及时采取措施规避风险。从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情况来看,利率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一方面缺乏科学的奉贤计量和监控系统;另一方面,对利率风险缺乏严格的监控制度。
三、对国内商业银行财务资金转移定价实行的建议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一体化,商业银行已经呈现出了职能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面对此种状况以及以上商业银行运营所出现的问题,商业银行应采取措施,从而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1、要完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提高产品定价能力。
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体系的目标是:实现各分支机构的所有营运资金都通过FTP价格与总行发生转移,为评价绩效、产品定价、风险管理等多个领域发挥基础平台作用。因此,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模块实现分割净利差收入,使资产产品承担资金成本,负债产品获取资金收益,便于分产品盈利能力分析,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和资金运作效率。
各商业银行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内部资金价格形成机制和传导机制,按照先分行、后总行的步骤建立内部资金中心,推行内部资金借贷制和内部资金成本收益核算制,逐步实现对全部资金来源和运用的全程控制和管理,提升资金配置管理的决策层次,提高资金管理水平,将资金转移定价系统与利率风险管理、产品定价、资源配置、利润核算、绩效评价等日常经营管理结合起来,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促进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提升。
商业银行财务资金转移定价的几点分析和思考
2、提高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能力。
资金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资源,资金管理则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业务之一。目前,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深入,利率的波动性不断加大,利率风险越来越大,从而影响到商业银行经营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商业银行要转变观念,强化风险意识,着力于利率风险管理文化的培育,形成理念科学、制度完善、行为一致、技术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促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提高;借鉴西方知名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方法,建立覆盖全行所有业务、覆盖本外币、考虑表内外利率风险的统一度量、控制和管理的系统;强化利率风险的内部控制与管理,对利率风险实施有效的识别、计量、控制,保证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损失暴露在合理的区间,保证经营安全,提高资本收益,达到股东权益最大化的目标。商业银行还应根据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逐步建立起有效的内部利率预测模型与机制,对利率政策进行准确把握,有效预测市场基准收益率曲线的动向,为资产定价提供依据。
3、重整商业银行内部管理模式,加强综合管理机制。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处在一种典型的二元金融结构中,既面临着依赖区域网点经营的传统存贷款业务市场,也面临着全国甚至全球一体化经营的金融市场。因此,对事业部制改革也应采用二元管理体制,在中短期内,对传统业务部门继续维持区域型事业部架构,在分行框架内推进条线型事业部制改革;对新兴业务部门在总部层面推进条线型事业部制改革,并同时加强相应的资源授权和风险授权。同时,还要制定信息化安全管理战略?商业银行必须将信息化安全问题提升到战略高度来认识和执行,认真研究制定信息化安全管理策略,确保信息技术功能完善?设计严密?安全可靠,确保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信息化运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能够有效控制因使用外部供应商的产品和服务而带来的`各种安全问题?
4、为财务资金转移定价体系创造外部资本市场环境。
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保证金融市场中的资金供求是真实的,且市场主体对资金的需求、基准收益率曲线、央行货币政策等不会受到非市场因素的过多影响与冲击,也有利于保证整个银行业的稳健经营。必须有步骤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一方面,利率市场化需要配合我国金融领域的其他改革、金融市场环境的完善、各项制度的建立来逐步推进;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利率宏观调控机制。在存贷款利率没有完全放开的条件下,通过更灵活的利率调控,适时引导利率走势,增加利率弹性,为商业银行资产定价提供一个更市场化的环境。加快资本市场发展,提高金融创新水平,构建一个统一、多层次、现代化、功能齐备的金融市场体系,为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是提高我国商业银行资金管理和产品定价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总结:商业银行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强化资源配置管理,在实现较高盈利的同时,更好地为社会和个人提供良好优质的服务。以上几点是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中资金转移定价的一些思考,希望能给相关人员以参考。
参考文献:
[1]于春红;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分析[J];商业研究;20xx年18期
[2]卢瑜;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绩效的实证分析[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年03期
[3]贺国生;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度量模型与管理模式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xx年05期
[4]杜勇. 中国商业银行实施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的探讨[J].金融发展研究,20xx年05期
[5]陈高翔.利率市场化条件下贷款定价的研究. [J]价格理论与实践.20xx年06期。i
商业会计论文2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提速,现代信息技术水平也逐步得到提升,而其中会计信息化建设最受人们关注,因为这直接关乎行业经济活动能否顺利开展,能够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为其带来更大的利润空间,同时会计信息化建设也是现代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需要引起领导者的重视。本文针对商业会计信息化展开深入研究,进而将会计信息化建设全面落实和贯彻下去,为行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能量。
关键词:商业;会计信息化;研究
前言
会计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工程,它主要是指将会计与信息技术融为一体,同时也是满足企业各项经济活动发展需求的关键。如今,市场经济体系改革不断深入,各行各业之间的竞争趋势也在逐渐增强,而要想促进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需要结合实际状态制定可行方案,也需要为企业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确保企业能健康持续发展。
一、会计信息化的概念及内涵
会计信息化是指将会计与信息技术有效融合,是当前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因为行业发展规模的扩大,竞争趋势也在逐渐增强,因此为了满足新经济体系下所提出的具体要求,相关领导人员需要注重会计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企业综合市场竞争力[1]。再者,会计信息化也能够解决以往会计电算化存在孤岛现象的问题,进而促进其他经济管理活动健康发展。而会计信息化的内涵,则需要通过以下内容展开分析:第一,所谓会计信息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管理过程中,将内部会计信息作为经济管理的信息资源,而工作人员需要运用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对数据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第二,时代在发展,行业发展速度也逐步提高,而加强会计信息化建设,可以确保管理水平得到提高,以及促进会计管理朝着规范化方向发展,此方法不同于传统方法,因为信息化建设所获得的效果更加显著,从而可促进企业朝着信息化经营的方向发展。
二、会计信息化的主要特征
(一)普遍性
会计信息化具有很多特征,其中普遍性是其较为突出的一个特点,而会计信息化本身就是将会计与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在一起,也是现代行业经济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内容较多,例如,包含会计工作、会计管理,又包含会计教育等,因此领导人员在实际会计管理过程中,只有掌握会计信息化的特点,才能够促进自身各项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再者,传统会计管理由于在理论方面比较滞后,可能致使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停滞不前,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管理者也开始认识到加强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定的方法将信息化建设落实和贯彻下去,从而将其普遍性价值凸显出来[2]。
(二)集成性
集成性是会计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而会计信息化主要是指将传统会计组织进行重新整理,进一步为企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会计所涉及的领域相对来讲也比较多,因此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我们还要注重会计信息化建设,具体应做好以下环节的工作。第一,管理人员需要将财务与管理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显得十分重要,能够获得令人满意的会计信息化建设效果,且能为企业蓬勃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第二,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需要借助外力来优化管理,例如,可以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引进先进的计算机等设备,以便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这也有助于保障相关数据信息的质量。第三,推动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顺利开展,为企业后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动态性
除了上述特征之外,会计信息化建设还有一个较为突出的特征,即动态性,我们也可以将其称为实时性或者是同步性,会计管理是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内容,要求保障自身得以在竞争压力较大的时代背景下站稳脚跟,必须注重信息化建设,而信息化建设由于具备动态性,相关领导人员在实际会计信息化管理过程中,需要提高责任心,要尽职尽责做好分内事,这就需要对相关数据信息进行全面的分析与整理,这样才能够提高数据信息的准确性,为决策人员的决策工作带来数据支持。同时为了解放人员双手,企业还应引进现代技术软件来辅助工作,例如,使用会计信息系统,这样可以达到数据处理实时进行的目的。此外,企业还可以通过会计数据采集,为后续经济活动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工作人员可以根据此特性对数据进行计算更新分析,通过数据分析,清楚地掌握企业现阶段的管理情况。
(四)渐进性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科学信息技术水平也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同时会计信息化建设也备受人们关注,对于行业发展可以说至关重要。首先,因为信息技术本身就能对会计模式重组起到促进作用,所以,工作人员应结合实际状况建立核算型会计信息系统,引导各级人员按照系统加强会计核算管理,进一步将信息化建设应用的价值发挥出来。其次,管理人员也要寻找其他方式方法促进信息化建设发展,比如,可以使用现代高新科技手段,全方位地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同时也可以带动行业其他经济活动发展。此外,也可以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为会计决策人员提供数字化、信息化的支持,保障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
三、商业会计信息化研究
(一)加深对商业会计信息化的认识
商业会计信息化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因此为了满足各行各业发展需求,需要增强各级人员对商业会计信息化的认识,其主要是突破手工会计核算的束缚所形成的一个工作模式,对于行业后续经济活动至关重要。近几年来,行业发展也需要现代高新技术的支持,更加需要注重信息化建设,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人员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并积极主动参与到相关管理工作中,进而帮助企业获得更高的经济利润。同时,会计人员应借助现代技术手段推动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顺利进行,技术手段的运用可以弥补传统管理形式上的漏洞,进而促进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顺利开展,也可以保障企业其他经济活动健康发展[3]。此外,会计信息化也具有很多特点,例如,普遍性和集成性,因此企业管理者也要根据其特点来制定可行方案,推动信息化建设。特别是领导人员更应当以身作则努力提升自身,不断学习先进的工作理念,这样才可以促进会计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除此之外,针对会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也需要及时地去优化和调整,尽可能将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落实和贯彻下去,这样才能够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断提高综合市场竞争力且获得最大化收益。
(二)加强复合型会计人员培养
自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的发展规模也在逐步扩大,与此同时,内部经营项目种类也在发生变化,而为了满足自身会计信息化建设需求,企业需要加强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因为人才是经济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内容,倘若内部人员整体素质和能力偏低,将难以满足自身信息化建设需求,同时也会制约自身发展,因此注重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第一,企业需要注重内部人员培训,尤其是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训练,不断提高其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因为人员能力的高低关乎会计信息建设效果。当然,在前期人员招聘时也要提高门槛,进一步保障所招聘人员各方面的能力能够满足会计信息化建设要求,真正意义上提高综合管理水平并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第二,会计人员要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起来,充分发挥现代技术的价值,这对于企业未来发展是非常关键的。第三,为推动会计信息化建设,企业也可以从外界聘请一些专业的人员参与到会计信息化建设中,因为这类人员本身就接受过高等教育,其各方面能力及素质普遍来讲比较高。第四,通过加强复合型技术人员培养,促进商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
(三)保障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及共享
通过上述介绍,已了解到了以往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致使商业会计信息化建设进度受到影响。因此,为了满足行业发展需求,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推动会计信息化建设。首先,企业需要采取一定措施提高财务数据的质量,只有保障其真实性,才能促进自身健康蓬勃稳定发展,也不会对其他经济活动的发展造成阻碍,因此领导人员要保障财务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同时各级工作人员也要了解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并善于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完成信息化建设任务,技术手段的运用可以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完成管理任务。其次,针对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难点也要采取应对措施处理,切实保障企业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提高综合实力,如今,会计信息化建设也是现代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需要运用技术手段保障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及共享。除此之外,在会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管理人员也要不断地总结工作经验,加强内部控制管理,进一步在原有的基础之上提高会计管理水平,同时这样做也可以避免信息滥用或者是泄密等问题的出现,如此一来,可以满足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实际要求。
四、结语
综上所述,商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对于行业发展来讲非常重要,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综合性比较强,必须掌握其特点并制定可行的方案,才能够促进信息化建设工作顺利开展,这就需要增强人员对商业会计信息的认识,并加强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也要保障财务数据的真实性以及实时共享,进而发挥信息化建设的最大价值,同时也能够为后续会计管理工作奠定夯实的基础,促进企业在变化莫测的市场经济体系中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蒋昌军.两岸会计信息化相关法规比较[J].财会通讯,20xx(19):98-99.
[2]刘江.对外经贸企业会计信息化问题研究[J].国际商务财会,20xx(9):47-49.
[3]孔鹏.武汉烟草商业会计信息化机制创建[J].当代经济,20xx(15):42-43.
[4]徐裕芬.企业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优化策略研究[J].老字号品牌营销,20xx(3):105-106.
[5]王扬,王彤.大数据时代下管理会计发展探究[J].现代审计与会计,20xx(2):37-38.
商业会计论文3
1管理会计在银行中应用的意义
1.1是实现决策科学化的重要保证管理会计作为企业内部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对银行的财务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生产出系统化的、可直接支持决策的有效信息,因而是构建银行决策支持系统的重要内容。
1.2是控制成本、提高效益的重要手段我国银行在深化改革进程中,在向现在银行迈进过程中,不仅要追求集约式的发展道路,而且还要讲究成本效益观念,要改变采取粗线条的切块方式管理运营费用的模式,对利息支出、运营费用和服务费用进行分别控制,并细分到产品、客户、部门和责任人;要改变成本管理仅仅出于节约支出、防止非常损失的成本维持阶段,真正过渡到成本低的高级形态,一切的一切都需要推行管理会计。只有推行管理会计,才能达到细化核算、成本分析、成本控制的目的。
1.3是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客观要求银行最出的正确决策,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那么再正确的决策也只能是一张空文。同时,随着银行规模的不断扩张和管理方式的转变,如果总行失去了统一法人体制下对分行及有关部门的控制,那么如此规模的扩张和管理方式的转变也很有可能是得不偿失的。因此,在银行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我们认为必须始终强调总行对分行及其部门的控制和评价。现代银行必须依靠科学、高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实现其内部纵、横两个方向的有效控制,而管理会计中的全面预算及责任会计、业绩考评等手段就为建立和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提供了有效的技术和手段。
1.4是实现经营方式转变的客观要求随着外贸银行的进入,国内银行之间竞争日趋剧烈,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努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切实强化成本管理,才能实现经营效益的持续、稳定增长。而银行要实现集约化经营,就必须引进先进的管理会计思想和方法,充分发挥管理会计提供管理信息、筹划未来业务、控制日常活动、评价经营绩效等重要作用,挖掘内部潜力,将财务工作的重心由过去的费用核算和控制转变到全行追求最大效益、控制成本和考评绩效上来。
2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应用的主要内容
2.1建立科学的预测决策体系预测内容主要有:资金量的预测,贷款投放的预测,成本的预测,利润的预测,经营目标的预测等等:通过技术方法对业务活动中需要决策的项目,提供为达到同一目标的公众备选方案,从而经营管理者最终选定最优或次优方案服务。决策内容主要有:信贷规模及结构的决策,负责规模及结构的决策,资金合理运用的决策,利率决策,长、短期投资的决策等等。
2.2建立全面预算控制体系商业银行的全面预算是指管理会计中心根据银行所拥有的全部资产、负资情况编制,并报经决策者批准的未来一定时期财务收支及效益的消息计划。全面预算是以编制全满预算的前提条件。在全面预算的基础上,根据各业务部门的责任范围编制的预算及时部门预算,使经营业务活动能按照预定的目标进行。全面预算的编制方法主要有:固定预算、弹性预算、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固定预算又称静态预算,就是根据预算期内正常的可实现的某一业务量水平而编制的预算。弹性预算就是根据预算期内可预见的不同业务量水平,分别确定其相应的预算额,以反映在不同业务量水平下所应开支的费用水平和收入水平。增量预算就是以上年(或基期)成本费用水平为出发点,结合预算其业务量水平及有关降低成本的措施,调整有关费用项目而编制的预算。零基预算就是在编制预算时。对所有的预算支出均以零为基底,从实际需要与可能出发,逐项审议各种费用开支的必要性、合理性以及开支数额的大小,从而确定预算成本。
商业会计论文4
摘要:新会计准则体系基于中国国情,充分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涵盖了各类企业的各项经济业务。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企业的会计行为和会计秩序将得到进一步规范,会计信息的质量和透明度有望得到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在国际范围内交流、使用、判断和评价的基础和平台将得以建立并不断完善,从而更好地满足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利益关系人对会计信息的需求。
一、新会计准则体系对银行业发展的深远影响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是引入国际标准的过程,有利于企业深化改革,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将对我国银行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新会计准则体系有助于银行业走国际化道路
本次会计准则的制定及修订,充分借鉴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如《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等金融工具系列准则,其主要精神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关内容已基本一致,这符合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中国银行作为我国最大的国有商业银行之一,已于20xx年上市。此前,中国银行的控股子公司——中银香港(控股)有限公司已经在香港上市。在股份制改造及海外上市过程中,我们深感会计准则对于企业管理和国际投融资活动的重要性。此前,由于国内准则与国际准则存在较大差异,国内企业到海外融资,其财务报表往往得不到认可,影响了国内企业的国际化进程。这次发布的新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可以使企业在海外上市时按照国内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与按照国际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之间的差异基本消除,披露的信息符合国际标准,这有利于企业进行海外融资,拓展国际业务,实施“走出去”的国际化战略。Www.133229.Com中国银行在境外有众多分支机构,实施新会计准则有利于中国银行与国际先进同业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有利于中国银行向建设国际一流银行的目标努力。
(二)新会计准则体系有助于提高银行业管理水平
新会计准则体系对企业经济行为确认、计量、列报的相关规定,要求企业必须进一步提升管理理念,加强风险驾驭能力。例如:《金融工具列报》准则规定企业必须披露每类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公允价值、流动性风险等业务管理信息。为此,管理层必须理解准则阐述的关于公允价值、摊余成本、实际利率等概念的含义,进而理解其中蕴涵的科学理念,将这些管理理念运用到银行的日常运营、流程改革和系统改造中,并利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设计合理的业务流程,建立功能强大的数据库,提高银行的管理水平,增强银行防御风险的能力。
对此,中国银行在编制基于国际准则的财务报告中深有体会。详尽的披露要求对于企业改进内部管理理念,深化内部流程改革,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尤其是风险管理水平有着重要意义。管理层要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关注银行运营过程中风险的变化,及时识别各种风险并采取有效措施化解风险,把各种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新会计准则体系有助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这次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对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提出了更高要求,财务报表体系更加完整,披露内容更加丰富、透明。这有利于加强监管部门、企业内部各层面、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与企业的沟通与交流,促进有效的激励、监督与约束机制的构建,有利于企业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设现代企业制度。
(四)新会计准则体系有助于提升企业良好形象
从各市场经济国家来看,企业编制的财务报告不仅仅是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反映,也是企业形象的代表。这次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可以进一步规范企业会计行为,提高财务报告信息质量,提升企业良好诚信的形象。
二、执行新会计准则给银行业带来的挑战
中国银行在进行国际财务报告转换工作中,在财政部、银监会等监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债券资产分类计量方面、衍生金融产品按公允价值确认资产(负债)及相关损益方面、按照贴现现金流模型(dcf)和迁移模型(mm)提取贷款减值准备方面已率先满足新会计准则的要求。下一步,中国银行需要进一步完善上述工作并落实新会计准则要求的其他计量及披露要求。
需要看到的是,国内准则与国际准则的趋同在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同时,其真正的实施工作将任重而道远。新会计准则的实施绝不仅仅是会计计量模式的变更,更是对现有业务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管理理念的一个巨大挑战。全面实施新会计准则,是一项需要全行员工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财会部门及各业务主管部门都应加强对新会计准则的研究,并对各自主管业务领域的方方面面,包括现有的业务管理模式、操作流程、产品设计思路、电算化系统状况、税务影响等方面进行全面梳理,与新会计准则进行比照,寻找存在的差距,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将新会计准则的精神要求嵌入到日常业务管理工作中,并借此契机,进一步提升银行的业务发展水平及内部管理水平。
在贯彻落实新会计准则的过程中,银行业面临着四大挑战:是否具备足够的熟悉新会计准则的财会人员;是否具备拥有丰富财务判断经验的业务人员;是否有合适的计量工具,准确测算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与摊余成本;是否有良好的管理信息系统,以满足新会计准则关于风险管理信息的披露要求。
针对上述影响和挑战,中国银行将积极准备,全力以赴,采取多种措施,做好新会计准则体系的贯彻落实工作。
一是严格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及时修订内部会计核算制度,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并要把这一要求贯彻到全行的日常财会工作中。
二是针对新会计准则组织全行范围内的学习与培训,全面提高财会人员和其他相关业务人员的专业素质,确保新会计准则深入人心,会计人员熟练掌握。
三是建立健全新会计准则体系贯彻实施的配套制度。中国银行将对各产品领域进行全面梳理,将目前的业务管理模式、操作流程、产品设计思路及电算化系统现状与新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比照,寻找存在的差距,研究具体的解决方法,借此全面提升中国银行的内部管理水平。三、实施新会计准则面临的难题及需要解决的配套问题
(一)实施新会计准则面临的难题
1.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及风险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会计准则基本是原则导向的,而且很多规定非常复杂,大量业务需要会计人员进行专业判断,这将直接增加商业银行进行会计核算的难度。此外,新会计准则要求对衍生金融产品进行估值,这种确认和计量要求有完善的风险管理政策、金融工具估值技术和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2.对商业银行的电算化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
新会计准则大量引入“现值”概念,以贷款为例,如将贷款区分为未减值及减值贷款,由此涉及的信息维度将区别于传统上的应计和非应计贷款概念,由此所产生的贷款及应收息科目将主要反映“摊余成本”。为满足新会计准则的核算要求,同时反映与客户端的债权,商业银行将必须设置两套账目,这对商业银行的电算化系统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其他,如复杂衍生产品估值模型的确定,也需要较高的系统程序来实现。
(二)需要解决的配套问题
1.公允价值计量问题。
新会计准则体系在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同时,充分考虑了我国特殊的会计环境和实务特点。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体系下,许多交易或事项采取了完全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这在市场竞争比较充分,公允价值相对容易取得的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实施比较容易。在我国,某些领域的市场化程度还有待提高,相关的配套制度还有待完善,完全采纳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会计环境还不是很成熟,因此,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对于公允价值的引入采取了适度的态度。但应该注意到,公允价值在某些情况下不能直接获取,尤其是非市场化资产的价值确定将依赖各企业的模型来估算和验证,为增强各企业财务信息的可比性,应为公允价值的获取机制提供较为详细的指南。
2.监管政策配套问题。
与新会计准则紧密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如何协调税收制度、监管制度与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从目标来看,会计部门趋向于建立对银行财务状况的“中性”评估,监管部门从审慎的角度则更趋向于保守的评估。从方法上看,会计部门要反映过去交易和时间的结果,强调回溯性方法,监管部门则更关注未来,强调前瞻性方法。此外,公允价值的引入使得商业银行利润中包含大量的“未实现”损益,对这部分“未实现”损益,税收制度该如何协调等等,都是摆在监管部门与商业银行面前的一个课题,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去解决。
【商业会计论文】相关文章:
商业银行战略管理会计论文1000字06-15
本科会计论文03-30
会计论文的写作论文06-13
会计论文的现状详解06-15
会计论文的写作论文04-01
存货管理的会计论文04-01
会计论文的结构范文08-12
会计论文开题报告06-09
会计论文的写作基础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