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的论文

2022-05-26 论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职业教育的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职业教育的论文1

  一、生态经济与职业教育的对接

  生态保护并不违背经济学上追求的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只不过效益在这儿的涵义更丰富,也更有深刻的意义,同时也可以利用经济上的外溢效应来分析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生态经济学重点是研究人口、资源、环境三者的平衡关系。人口与资源的关系是消费与生产的关系,即需求与供应的关系。只有求得生态经济平衡,才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合理发展。资源与环境的关系,是开采与更新,容纳与排放的关系,只有对立双方平衡,才能保证资源的合理供应。资源环境与人口之间应该有一个良性的互动关系,以保证自然生态的平衡,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职业教育与生态经济的良性互动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维持生态经济平衡的关键因素是人,职业教育阶段的生态教育对资源的保护有着不同一般的意义。其次,这种教育的本身就体现了生态与人之间的和平关系。

  第一,筹建职业与生态教育基地。建设以现代生态文明和职业发展为核心,以倡导天人合一为理念,集生态观光、职业培训、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大型实训境区,同时申报“青年学生职业教育基地”等项目,将项目建设成为资源独具特色,区域优势明显的超大型生态旅游园和职业素质教育基地。采用生态旅游保护性开发理念进行综合规划,以保证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基地建设应按照职业与生态教育项目完美对接,整体规划发展区域最大,景观环境品位最优,项目参与性最强和教育与科技含量最高的原则进行整体设计建设,建成能够体现职业与生态旅游文化的标志性项目。项目主要功能应为两大方面:建设特色农业观光和农业参与性旅游项目;职业与生态教育基地,遵循“职业求技、科学求真”的现代“绿色教育”理念,创办职业与生态教育试验基地。

  第二,建设没有围墙的学校,培养体验式生态教育新理念。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不是启发和开放人的纯真天性,而是变成了禁锢人创造力的枷锁,这样的职业教育不可能培养出有朝气和创造力的技术人才。因此,职业教育要有全新的理念,“自然与回归”,也即零距离接触与体验。人类思想文化的发源起初与人类对自身的关注密切相关,其后便是对自然万物的观察与思考,从而从事有创新的工作。职业教育应该追本溯源,还原其原貌,让受教育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职业教育要切实为生态经济建设服务

  赵勇在首届中国生态经济青年专家论坛上说:“现在体验经济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体验经济本质就是以生态环境的良好运作为依托。如果有了好的生态环境,我们就能够依托生态环境带动新产业的发展。我们应当充分运用政、产、学各个方面的力量来共同探讨、共同推动生态经济的大发展。青年人更应该在其中发挥生力军作用,成为引领社会风气之先的重要力量。”现代社会教育的弊端是“坐而论道”,学者们在象牙塔内闭门造车,却奢求出门合辙。文化源于自然,思想文化也不例外。教育者既要独思,也要体验,走进自然,寻求职业与生态经济发展的契合点。传统的不问稼穑的轻农思想要摈弃掉,学者不但要进行理论思考,而且还要谋求学科的整合,以职业教育促经济发展,让发展起来的经济呵护自然。构建培训体系、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就成了生态经济建设的必然要求。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依托职业学校办好科教培训中心,采取灵活多样的措施,进行政策、文化知识、市场经济知识、经营管理知识等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学员的政策水平和文化技术水平,增强他们有效开展工作的能力。达到培训距离近、周期短、效率高、技术推广快的效果,让职业教育在培训中得以延伸。

  第二,依托已建成的现代远程教育的网络优势,举办夜校,传播职业教育信息和新技术,实施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三教合一”。使职业教育更好地为生态经济建设服务。

职业教育的论文2

  【摘要】近几年来,慕课的发展对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慕课而引发的一系列教育教学理念和方式对职业教育传统课堂教学模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面对如此迅猛的影响,我国职业教育理应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探索一套特色化发展道路,并吸收借鉴慕课的先进理念和手段。本文从慕课发展对于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影响出发,探讨了一系列面对慕课对我国职业教育影响的应对举措,希望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以及慕课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慕课;职业教育;影响;对策

  引言慕课是指一种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教育平台,慕课作为一个外来词汇,大多数中国人可能还不是非常熟悉,但是由慕课所引发的一系列网上学习平台的搭建已经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慕课作为网上开放课程教育平台,不仅发挥了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的功能,也极大地改变了我国职业教育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手段,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改善了学习效果,弥补了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缺陷。但在发挥重大影响的同时,慕课在自身发展与普及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阻碍了其进一步在我国职业教育教学中的推广。因而,我们应该全面认识慕课的优点和不足,结合目前职业教育改革的有关方针和政策,将慕课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服务于职业教育的发展,从而促进我国职业发展的蓬勃。

  1.慕课发展对于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影响

  1.1慕课提供了实现职业教育国际化和大众化的重要路径

  慕课是指一种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教育平台,作为网上教育平台,慕课致力于将世界上最为优质的教育资源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和学习广度。而慕课在中国职业教育中的发展和普及则提供了职业教育国际化和大众化的重要路径。由于职业教育本身教学规模以及教学水平的限制,许多教学资源无法发挥应有的效益,职业院校的学生无法及时、全面的享受教育教学资源所带来的效益[1]。而慕课的出现则为职业教育的拓宽提供了强大的契机。在国内,只要拥有一台计算机,你就可以免费获得最为优质的教学资源,教学资源的透明性为职业教育的大众化提供了重要的催化作用。同时,国与国之间职业教育发展的藩篱也将进一步被打破,国与国之间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沟通和交流进一步加强,这将十分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而职业教育的国家化发展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慕课的出现为明确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方向提供了十分有益的指导和促进。

  1.2慕课对职业教育存与发展提出极大的挑战

  众所周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有限,不可能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职业教育所带来的益处。随着职业教育发展的扩大,我国职业教育资源的成本也逐渐加大,使用职业教育的代价也越来越高。因此,在目前的发展背景下,慕课的出现无疑是对我国职业教育生存与发展的一大挑战,慕课提供了众多优质的教育资源,并且多数教育资源是免费的、无偿的。同时,慕课的出现使得我国职业教育资源进行了优化组合,使得我国职业教育资源流动性大大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大大加大。与传统的职业教育行政化体制相比,慕课所秉承的教育理念以及所使用的教育手段其优势十分明显,因此,传统职业教育的理念和手段已经无法较好的适应目前学生的需求和知识经济带来的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此外,慕课所提供的教育资源和教育课堂大多是适应市场而生的,符合目前市场对人才能力的需要,而职业教育在此方面的进步则不如人意[2]。职业教育如何仍旧固守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不及时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手段,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将可能被淹没在时代的发展浪潮之中。

  1.3慕课对职业院校课堂教学范式提出更高的要求

  慕课在我国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还有待加强,对于职业教育深层次理念的把握还不是十分到位,以及对教育的成本与质量控制也还停留在宏观分析的角度上,但是慕课之所以在我国获得了比较良好的发展,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慕课对职业教育传统课堂教学的颠覆。慕课所秉承的教学模式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能力,同时注重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而非课堂教学中理论知识的灌输。此外,该教学模式极大地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变教学过程由“教师主导”为“学生主导”,实行差异化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中大众化教学的弊端;并对学生及教师的角色进行了全新的定位,有利于学生与教师之间开展平等交流,促进教学关系和谐,大大改善了实际教学效果。同时,慕课重点创设了激发学生主动提问兴趣的课堂结构。慕课以服务学生为根本导向,着重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而在职业教育的课堂上,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学生仅仅扮演着知识接受者的角色,其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效果不明显,课堂教学所取得的成果也十分有限。因此,慕课对职业院校课堂教学范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4慕课使得终身教育和个性化教育成为可能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带来,知识更新的速度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发展着,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不仅仅在于学历的高低,也十分注重对人才非学历教育的考察,而树立终身学习以及个性化学习十分必要。慕课使得终身教育和个性化教育成为可能,慕课终身教育理念主要表现在其使得学习者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够使用所需要的教育资源,而慕课个性化教育则主要关注对于学生差异化教学的突破。慕课十分推崇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该理念在我国古代时期就已经出现,而在目前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并未较好的落实。慕课灵活开放的课堂学习为学生专业化技能的培养提供了优质的平台。由于慕课的课程内容是根据类别进行划分的,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实际需要进行课程的选择,这为我国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十分有益。

  2.面对慕课对我国职业教育影响的应对举措

  2.1全面认识慕课的优点和不足

  慕课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积极影响是需要我们肯定的,但是不能一味夸大慕课的积极影响,也要看到慕课自身的不足和缺陷,以此使得慕课的发展更好的适应中国教育体系的发展[3]。首先,木刻的出现不能完全取代职业教育,虽然职业教育也存在本身的缺陷,但是如果将慕课的出现视为对职业教育的取代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其次,慕课仅仅适应于理论性课堂的教学,而对于大规模的实践性教学活动而言,慕课以目前所拥有的教学资源并不能满足。而在目前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实践性教学的作用日益重要,社会需要的也是实践性的人才,对于有些专业课程,慕课无法提供适宜的教学帮助,这也是慕课的劣势所在。再次,慕课仅仅适用于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而对于小学教育以及中学教学,其并不能普及和发展。最后,我国职业教育中注册使用慕课的人数较高,已经达到总人数的50%左右,但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其学习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其课程通过率极低。慕课学习课程的门槛较低,而学习者的文化水平和知识能力差异性较大,这也给慕课系统测评增加了难度,容易出现测评结果与实际状况脱离的现象,影响了学习者实际的学习效果。因此,慕课应加强自身学习平台的管理,教学管理的科学性建立在网络平台管理人员不断学习的基础之上,即管理人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管理水平,更新管理理念,落实管理办法,以此满足学习者的差异化需要。

  2.2职业院校学生应加强国际的交流与合作,搭建个人慕课平台

  慕课自国外引入我国,但在我国职业教育的实践中,其效果的发挥较为有限,因此,我国职业教育院校应该加强与国外慕课使用者的交流,取长补短,争取实现慕课教学的本土化,提升慕课教学的效果。我国国内众多高校已经开始多所院校共同开展慕课网上学习的联合模式,因此,职业教育应该借鉴该方式,联合其他职业院校进行慕课课程的协同建设。合作并不是慕课的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合作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课程资料的开发和使用是慕课目前发展的重要方向。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包容开发的精神,慕课所具有的开方包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精神是职业教育所要学习的。职业院校学生要加强国际的交流与合作,搭建个人慕课学习平台,针对专业的要求以及人才培养计划实施个人慕课建设,促进慕课学习效果的提升和职业教育的效益。

  2.3政府提供支持和规范慕课发展的相关政策和制度

  我国职业教育采取的政府指导机制,而在国外,慕课的发展和普及主要讲大学财团或机构作为依托,慕课的发展自主性较大,受到政府的限制较小。在中国,慕课受到各方面的限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首先,政府对慕课进行限制,由于考虑到网络信息安全,政府必须对慕课进行行政方面的管制,防止出现信息的恶性发展。其次,慕课的发展由于受到商业化体制的影响,其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因此,政府理应提供支持和规范慕课发展的相关政策和制度,慕课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任何阻碍因素的扩大都将会影响到慕课在本国的推广。首先,政府要制定网络信息安全发展条例,对于网络教育资源以及信息资源的规范使用作出说明,防止重要信息的误用。其次,政府要加强对慕课发展的资金支持,不断完善慕课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慕课课堂教学的发展,提高教学效率。最后,政府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促进职业教育体系中慕课的使用和推广,建立健全信息化教学制度。同时,政府应规范慕课的民间投资制度,防止恶意投资。

  2.4以慕课发展为契机改革职业教育,实现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

  慕课在我国职业教育中的发展标志着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时代的到来,而慕课在我国教育中的实践尚处在摸索阶段,其发展还不够成熟,但是慕课的发展确实为我国职业教育体制的变革和教育理念的革新创造了深远的影响。慕课致力于对传统教育管理制度的变革和创新,倡导在积极自主教学范式的实践中发现学生的优势和劣势,针对该情况进行特色化指导教学。慕课的课堂教学模式与我国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密切相关。一方面,慕课在突破传统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应对时代要求探索了一条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模式;另一方面,慕课与职业教育的结合将使得职业教育的发展更加长远且更具有生命力。可以说,慕课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催化剂,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同时,慕课以不可阻挡之势向各类教育领域进发,不仅仅包括职业教育,也包括高等教育、中学教育等,慕课不断提高自身拓展的广度和深度,而这与职业教育的改革是密切相关的。在未来教育发展中,慕课的优越性将进一步发挥出来,为响应这一重要发展趋势,职业教育必须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将慕课学习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开展个性化课堂教学[5]。同时,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教育资源要事先均衡化,均匀分配各个教育部门、专业的教育资源,实现教育机会的均等化;其次,职业教育要改革传统教学机制,建立健全网络信息化平台,促进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充分运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建立网络资源共享平台,使得教育机制富有生命力和创新性‘再次,职业教育要发挥慕课的作用,在全面认识慕课优点与弱势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正确的使用慕课,深入学生群体,了解学生的实际使用情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结语

  综上所述,慕课发展对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主要包括慕课提供了实现职业教育国际化和大众化的重要路径、对大学生存与发展提出极大的挑战、对职业院校课堂教学范式提出更高的要求、使得终身教育和个性化教育成为可能。面对这些影响,我国教育部门以及职业院校应该从全面认识慕课的优点和不足、职业院校学生应加强国际的交流与合作,搭建个人慕课平台、政府提供支持和规范慕课发展的相关政策和制度、以慕课发展为契机改革职业教育,实现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等方面出发,推动慕课在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应用和发展,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均衡化。

  参考文献:

  [1]张鸷远.“慕课”(MOOCs)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xx,02:116-121.

  [2]江浚.我国职业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对策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xx,03:148-149.

  [3]胡新星.我国“慕课”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xx.

  [4]龚跃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云南大学,20xx.

  [5]蔡慧,宋迎法.近年来国内“慕课”研究现状与趋势展望[J].煤炭高等教育,20xx,04:67-73.

职业教育的论文3

  在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建设互补型专兼组合的教师队伍已成为高职院校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困境的一种新模式。这个模式强调“双师型”师资不局限于个体,而是一种互补型的组合,即理论型教师和实践教师互补整合构成一个“双师型”团队,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的目标。

  1互补型专兼组合教师队伍释义

  互补型专兼组合教师队伍是指:理论教师由具有多年丰富教学经历和经验的专职教师构成,实践教师由生产一线的兼职教师构成。两支队伍围绕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大纲以及市场需求等外部环境因素在互动交流平台上进行有效的合作。

  2目前互补型专兼组合教师队伍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1专职教师缺乏对兼职教师的认同感。在具有强大惯性的学校文化和学校制度下,专职教师作为学校的“在编人员”,有着与生俱来的优越感。在他们的思维中兼职教师似乎只是自己专业教学的辅助人员,有的甚至因为兼职教师占去了自己的三分地而产生强烈的排斥感。

  2.2兼职教师缺乏自主意识。尽管兼职教师在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但就因为一个“兼”字,这些教师就会忽视自己在高职教师队伍中与专职教师同样的主体性存在。兼职教师只是被动地接受学校给予的任务,而极少参与问题的讨论,发表不同于专职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在解决问题时主动避免自主意识。

  2.3学校缺乏对兼职教师的有效管理。在新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下,高职院校没有及时进行管理模式的转变。无论是教学质量的评价还是工作业绩的考核,学校主要针对的还是专职教师而不是兼职教师。由于兼职教师不属于在编人员,其管理、考核、培养工作不到位,导致兼职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有的甚至出现师德师风欠佳的现象。

  在这些问题之下,互补型专兼组合教师队伍势必只是一种外显行为的聚合,而缺乏伴随着情感融通的思想“共谋”,无法发挥这一组合的整体效应。所以,必须建立一系列的保障机制以促进这一组合群体的有效合作。

  3互补型专兼组合教师队伍有效合作的保障机制

  3.1激励机制。激励机制不单单指支付足额酬劳。建立激励机制的目的在于淡化学校与兼职教师的雇佣关系,调动专兼教师合作培养髙技能人才的积极性,增强兼职教师的自主意识。

  3.1.1成立由本校专业教师和来自企业生产一线的兼职教师组成的专家委员会,由专家委员会制订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共谋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教学计划,充分发挥理论和实践教学的两个互补优势,共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

  3.1.2将兼职教师放在学校的重要职位上。让来自企业的专家型兼职教师兼任学校副校长或系部副主任,主管学生实训。

  3.1.3制订兼职教师奖励制度,对于合作好的兼职教授(教师)给予奖励,并通过有关媒体报道宣传。

  3.2约束机制。有激励就有约束,有约束才有规范,才有互补型专兼组合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专兼教师合作不是一方对另一方帮助和支持,而是双方共同履行的责任和义务。为此, 兼职教师必须受到法律、制度和道德的约束。法律约束是指学校与兼职教师签订具有法律规范的协议,在协议中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违约的责任。在法律约束的框架下,企业; 学校还要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强化制度约束的力度。如兼职教师管理制度。不仅如此,还要强化道德约束,按职业道德要求履行自身的职责。

  3.3情感机制。专兼教师合作过程始终是人际交往、感情沟通的过程。特别是兼职教师作为编外人员在^养人才缺乏法律规定和政策优惠的条件下,推动专兼教师之间合作的动力首先来自于人的情感。

  3.3.1要加强专兼教师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专兼教师在围绕教学大纲的前提下,针对具体任务积极开展交流互动,共同探讨、解决各种教学问题,使兼职教师感到自己存在的重要性。

  3.3.2要重视相关人员的相互交往。交往产生感情,升华彼此关系。如学校经常走访相关的兼职教师,定期不定期召开兼职教师的座谈会,讨论解决合作办学中存在的问题;节日上门慰问、特别是教师节,让兼职教师享受与本校老师一样的待遇。

  3.3.3是经常征求兼职教师的意见,诚恳接受并积极改进教学工作。

职业教育的论文4

  摘要:从我国教育改革开始,素质教育就成为了发展的主旋律。同时,职业技术教育自十一五规划纲要开展以来,发展迅速。在我国为更好地培养人才,发展教育的社会背景下,如何理解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真正内涵,如何做到将两者更好的结合起来实现双赢,素质教育对职业教育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这些便是本文的主要讨论焦点。

  关键词:素质教育职业教育重要意义

  1素质教育

  教育乃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事业,人才强国需要教育的不断深入改革和发展,为了更好地深入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教育的水平和促进教育的全面发展,党和国家从实际出发提出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贯穿与一个人学习的始终,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将人才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市场需求相结合,提高学习者的基本素质,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习者的健全个性,这种健全的人格培养方式不仅仅注重学习者的理论和身体发展,更注重学习者心理素质的培养,内在和外在素质的结合,让一个人形成自己特有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了保障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国家建立了相应的教育激励机制,这个引导的机制主要包括导向环节、评价环节、分配环节和反馈环节这四项,具有全员参与、基础培养、关乎未来发展的全面性特点,素质教育立足于基础教育,同时并不与应试教育相违背,将基础教育、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统一起来,融合进一个人学习的始终,相互配合发展,对于二十一世纪这样一个信息化、智能化发展的社会来说举足轻重。当学习者的素质教育培养到一定的时间段时,职业教育将会站上历史舞台,培养一个劳动者的职业素质。

  2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也被称为职业技术教育,他的建立主要是为了让参与者获得参与职业或者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相关知识、技能和技能到的培养,最常见的就是劳动者入职前的职业培训,这已经成为了每一个劳动者踏入职场必须要走的道路。职业教育的发展是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产物,它注重培养劳动者或者学习者的实践参与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是立足于现实提高劳动者管理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教育。与素质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培训所需要的时间短,现如今的市场体系下每个企业都已经有了自身比较成熟的培训体系,而且职业教育满足市场需求所以投资高,短期见效,具有适应性、中介行、个体性、历史性、实用性等特点,因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我国的素质教育发展迅速,在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自20xx年起,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连续5年保持在95%以上,20xx年及20xx年,尽管国际金融风暴使许多人就业困难,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仍没有回落,分别高达95.77%和95.9%,我们的身边职业学校大量出现,学校和企业相结合,实习和工作相结合,实用性强等都是职业教育近年来发展迅猛的主要原因。从以上的描述中我们也能够清晰地认识到,素质教育除了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一脉相承外,更是于时代、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职业教育的提高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将会是学习者提高技能,掌握综合技术,获得知识的同时与社会相结合,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实现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3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

  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贯穿于一个人生活的始终,职业教育需要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在职业教育中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切实落实素质教育,这对于解决许多职业学校学生身上素质不健全,职业道德不够全面等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只有将两者融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添加新的活力和生机。

  3.1学校与企业改进职业者的培养模式

  目前的职业学校大多实行校企合作,培养专业的人才,在职业教育中推进素质教育,就要对人才的培养方案进行改进。学校和企业可以深入的做调查,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将学生的日常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将科学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尤其是可以请相关的专业人员进行科学的课程设计,将两者教育的结合实现培养出爱岗敬业、高素质和高级能的人才。例如,假设一家化工厂和化学类职业学校结合,对于企业来说,想要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需要的不仅仅是会劳动的职工,他们还需要未来的职工认可它企业的文化,对他们的技能有着很强的要求,最重要的就是能够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可能给未来企业的发展带来科技创新的人才,为了这个目标,企业应该与学校通力合作,设计科学合理的方案,组织相关的实践工作和激励机制等,培养未来职工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3.2强化职业教育中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作为面向所有人的教育,在职业教育中强调素质教育,改革传统职业教育的方式,让参加者明确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不断弥补自身的不足,也让他们正确的理解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从而更好的走向自己的职场,做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综上,素质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意义非同一般,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观念,为培养更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应加强两者之间的融合,更好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南海.对职业教育价值研究意义的思考[J].职教论坛,20xx,(1):4-6.

  [2]黄三平.论职业教育中的职业素质教育[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1):56-58.

  [3]张恩俭.论素质教育对职业教育的意义[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xx,(3):150-153.

  [4]杨照华.论发展职业教育的意义和价值[J].教育教学论坛,20xx,(27):98-100.

职业教育的论文5

  为适应我国产业升级对劳动者综合素质的要求,中等职业学校除要加强基本学科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外,还应重视学生的应变能力、独立判断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人际沟通的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培养的基础是学生情绪智力的提高。

  一、情绪辅导的意义

  情绪辅导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核心内容是提高学生的情绪智力。情绪智力是个体对于自己与他人情绪的察觉、了解、推理、判断、表达、调节、激励与反省等能力,融合了情绪与智力的需要,情感智力可帮助个人知觉、了解、认知各种情绪,也可用于调节、激励与反省自己与人的情绪状态与效果,有助于个体营造积极的情绪生活和人际关系。

  当代职高生身心尚未成熟,各方面正待充分发展之际,往往不能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也不能精确评估、觉察别人的情绪反应,更难反省调节情绪进而促进情绪和智力成长。

  因此,加强情绪教育是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需要和重要途径之一。

  二、情感教育的功能

  1.情感教育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生在不同的情感状态下学习,其学习效果是不同的。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教师按一定的培养要求,进行有目的的施教活动。情感教学能够促使学生情感和智力素质的开发,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要求学习、追求知识与发展智力素质的心理需要,使他们的学习潜能被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情感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处于迅速成熟的时期。他们在理想、志趣、情感、意志、思维方式等方面有许多共同点,但由于家庭背景、社会经历、文化素质各不相同,个体思想又存在很大差异,整体上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情感教育通过对理想、世界观的教育,有助于满足个性发展。情感教育能使学生不心浮气躁,具有理性,有坚强的毅力和意志,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

  3.情感教育能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在校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有较强的体能;心理上比较年轻;有丰富的情感,正处于心理发育发生重大转折时期,周围环境的种种不良因素可能影响其身心的正常发展。情感教育更多是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能善待他人,处理好人际关系;能引导学生正确观察他人和社会,用辨证的眼光看待人和事,形成理解和分析情绪的能力。

  4.情感教育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当今社会对每个大学生的基本要求。根据调查,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不同程度地存在焦虑、抑郁、消沉、自卑、沮丧等心理障碍症状。情感教育通过让学生在教育中获得正面、积极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形成对世界的一种完整理解和认识。有效的情感教育能使学生深刻理解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意义,尤其是健康心理对学生、工作、生活的重要作用,自觉主动地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三、实现情感教育的途径

  1.实施情感教育必须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

  课堂教学仍是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可以通过知识教育、道德教育、审美教育和心理教育,甚至是技能教育,从不同方面发展学生的情感,把情感教育的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

  其一,用教师的情绪感染学生。教师以积极饱满的热忱、健康良好的个性形象投入教学中,重视运用自己丰富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以达到控制学生情感的目的。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一种无声的教育和感染作用,在教学中要恰当地加以把握。

  其二,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教师要深挖教材情感教育的因素,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唤起他们潜在的情感意识,达到对其进行情感教育的目的。

  其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没有兴趣就不会产生乐学的积极情感。课堂教学中提出适度的问题,变换提问的方式,让学生保持有效的注意,并通过积极的思考,从中体验求知的快乐,这样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其四,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希望成功是每个人的一种心理需要和内在本性,教师根据学生个性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提供获得成功的机会,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满足,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学生的自我价值得到肯定,更能提高学习兴趣,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

  其五,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营造宽松、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提升学生的自尊心,从而使学生乐学的积极情感充分释放出来,以推动学习的进步。

  2.发挥教师是情感调控的主导者的作用

  教师的情感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发学生的智力,转变学生的思想、行为,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塑造学生的个性品质具有重要作用。作为教师应当有效地发挥自己的情感作用,以此来陶冶学生、感化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营造良好的校园教育氛围

  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对陶冶学生的情操、磨炼意志、塑造自我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丰富的校园文化、良好的人文教育气氛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情操得到陶冶,素质得到提高,精神得以升华。情感教育更依赖于日常真实生活的情境,学校要创造一个关注情感的人际之间、教学之间、课内外之间和谐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获取各方面知识。

  4.充分发挥学生是情感教育活动的主体功能

  在情感教育中,学生是主体,必须做到发挥内省作用,实现自我教育,达到内因与外因的有机统一。自我教育是发挥情感教育功能的重要环节。职业学校情感教育在发挥学生内省作用的同时,应加强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引导,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实现在教育过程中的自觉修养,达到知行统一。

  生命的诗篇即是生活点点滴滴的结晶,而人类科技、文明与智能的火花也是在日常生活中孕育发生的。过去一味强调IQ(语文、逻辑数理能力)的重要性,造成许多人成为“IQ巨人,EQ侏儒”,以致自我概念模糊不清,不能调适外来压力,缺乏情绪管理的能力。因此,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家庭、学校、教育主管部门要步调一致,积极推进,培育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职业教育的论文6

  网络化、信息化与技术化是当前社会发展的主题,而网络化信息化不仅是企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的新课题,同时也是学校教育的新方向。当前时期,许多学校都就如何有效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实现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提升进行了研究讨论,而对于中等职业教育来说,对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不仅是摆在面前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一个机遇与契机。本文从当前中职院校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活动中的应用现状及问题分析入手,谈谈如何实现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的有效应用,以供参考。

  前言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成为当代的主题,不仅在商业领域大显身手,更是成为教育界热议的主题。多媒体技术虽然能够成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利器,但如何应用,如何实现其价值则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与探索。中等职业教育,多年来一直处于教育界中的尴尬地位,虽然市场对于技术型人才需求在增多,但不论是家长还是学生都仍然对中等职业教育评价不高,甚至我们自己的老师也并不重视维护自身的教师形象,而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育的话题被热议的现在,虽然对于当前中等职业教育的师资与实力是一个严峻考验。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不失为一个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契机。

  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带来的教学优势

  首先,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帮助老师把课堂内容进行充分延展,而不用受限于三尺讲台与自己的所思所想。教师能够利用网络收集拓展性学习资源,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多的接触到更多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

  其次,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丰富教学活动,教师能够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从更多层面上体验老师所教授的课程及内容,例如,学习电路知识的时候,让学生通过计算机来模拟各种类型的线路,并通过自己的双手来实现通路、短路等情况,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快速做到学以致用,同时也能够很直观的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便于老师有方向和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与纠正。

  再次,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能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寻找感兴趣的问题,同时通过自己的分析寻找答案,而不是一味的依赖老师给出解答,真正实现自主学习。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减轻教师负担,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培养出独立思考、主动探寻的积极学习态度。

  二、中等职业教育中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现状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活动并不是新鲜事,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院校也在不断的探索与尝试,但是就当前的现状来看,仍然不能够令人满意,其存在的应用问题主要包含了几个方面。

  首先,计算机多媒体的应用并未有效实现学生实践教学活动的丰富化与常态化。在许多学校的教学活动中,虽然也开始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但很多时候,计算机这个重要的教学辅助工具却仍然属于“普通教具”的一种,充其量是将书本内容转移到计算机上,而学生所看到的所接触到的,仍然局限于教材,在整个教学活动当中,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未能有效发挥自身作用,也未能带给学生处课本知识以外的其他体验,而更高层次的实践操作就更不可能实现了。

  其次,当前教师队伍素质无法达到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技术应用基本要求。要能够充分实现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首先,作为教师本人就应该能够熟练掌握并且多如何实现多媒体教学心中有数。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许多中职院校教师在自身的设备操作、软件应用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问题,老师如何不会操作,自然就不能够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的诸多功能就无法有效实现,学生自然也就难以从中获得收益。

  再次,学校方面支持力度不足。多媒体技术,有赖于性能优良的多媒体设备以及其他辅助性设备,而中职院校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也远远不够。许多学校虽然有自己的电脑室,一些教室里也有自己的多媒体设备,但设备型号陈旧、操作技能过时,而且缺乏许多应有的程序软件的问题相当普遍,这种情况下,即便教师有心教学,没有可用的工具,也难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三、加强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关键点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从根本上来说存在一些历史遗漏问题,从而让学校无论是师资还是教育教学资源都和普通高中甚至高校存在着一定差距。如果想要切实加强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有几个关键点必须切实把握。

  首先,要真正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摆在教学研究的重要位置,不能只把它当做可有可无的补充教具。其次,要从学校领导层内部将这项工作重视起来,要全面支持与配合多媒体技术应用教学的相关工作,只有把硬件软件配置都搞上去,教学工作才能够显出成效。再次,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自身的素质必须进一步加强,有句老话说得好,要给人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教师队伍的素质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如果仅仅配置了高端设备却没能提升自己的素质,教学工作仍然无法顺利开展。最后,前文已经提过计算机国媒体技术不单单是一项教学辅助工作,多媒体的应用应该对整个教育教学模式支出新的发展方向,如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及互动形式都要随之改变。

  四、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思考

  前文我们就当前中职学校教育工作中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加强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中职学校教育工作中应用所需要的必要条件进行了归纳。笔者认为,想要实现有效教学而不让多媒体技术沦为摆设,应该重视几个方面的工作。

  1、树立科学教学意识

  教学工作想要切实推行,树立科学的教学意识是基本前提。那我们该如何看待多媒体技术这一新的教学工具的?首先,它不是简单的上课教具,想要发挥其教学作用,就应该围绕其特点进行教学思路的重新整理,例如如何让多媒体技术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更大的辅助优势,如何让学生能够在多媒体技术应用环境下实现学习的积极主动,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达成教学内容的有效扩展,从而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学习到更多东西,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并落实在教学模式及方法的设计上面的。作为学校领导,更需要重视这一方面的工作配合,要从自身做起,学习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基本理论、成功案例,并积极结合学校自身情况,充分利用领导组织便利,大力贯彻多媒体教学这一新模式。

  2、努力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质

  学生的学习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具体素质,尤其是在教学活动中引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时候,教师们更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如何在多媒体技术应用模式下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呢?首先,学校必须严格把关教师的基本从业资格,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不能允许担任教学职务。其次,要针对多媒体技术应用及设备方面进行教师集中培训,帮助教师尽快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及常用操作软件,这样才能更好的将多媒体技术展现于教学活动中。再次,教师自己应该根据所属学科有针对性的学习相关软件及理论知识,这样才能在扩充自身知识,自如应对教学内容的同时,有效指导学生进行软件操作,让学生能够从中学到扎实的实践知识。

  3、以多媒体技术为核心开展多元化教学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与普通中学最大的区别就是重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结合,让学生不仅能够构建理论知识框架,也能够在在校期间就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而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于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工作恰恰是对当前学校教学中实践操作不足的有力补充。而有了多媒体技术这一利器,如何将其融入到具体教学中,就是我们需要仔细思考的重要问题。

  3.1 及时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够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同时将理性认识转化为感性体会,让学生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所得。我们应该把实践课程与理论教学有机融合,有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之便,能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开展实践操作,例如电机专业,能够让学生马上运用所学知识在电脑上模拟相关操作,电脑模拟操作环境既节省了实物成本,也更加灵活便捷,老师可以随时指导和纠正,让学生在下课的时候就已经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操作,而不必等到实践课的时候再来慢慢回想。

  3.2 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内容规划中

  多媒体设备不是简单的将学生的纸质书本无纸化,而是要让学生能够通过多媒体设备进行更多操作与探索。在多媒体时代,学生不仅能够在课堂上进行学习,在下课之后、回到家中也能够进行学习,这就是多媒体网络的`根本优势。老师可以通过网络互联,及时了解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了解学生所遇到的具体问题,从而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及具体内容,甚至还可以更有针对性的对不同学生进行具有不同侧重点的教学内容编写,让教学更有效率,学生也能够在此过程中与老师进行交流沟通,参与到教学内容制定的工作中来,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这一重要概念。

  3.3 过滤次要信息,实现精确教学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节约时间、提升效率,都会过滤掉一些学生们都已经掌握了的知识,但是过滤次要信息这一过程却显得比较繁琐,一般来说需要通过几次作业批改或者课堂教学才能掌握大致方向,而每次进入新的教学阶段时,这一工作又将再一次重复。在多媒体技术应用与教学中之后,老师能够通过软件设置,直接过滤掉正确答案,留下学生的错误答案,甚至还能通过分类,将不同的错误答案进行分类,找到每种错误答案的所属类别,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这样不仅节约了人工筛选的时间,也提高了正确率,让老师能够利用更多时间进行有价值的备课工作。

  3.4 多媒体技术可实现全方位学习体验

  每个人对信息的获取方式各有不同,有视觉型(文字图片),有听觉型(声音)等,如果这些人只能通过书本进行学习,那么必然会有一些不善于从文字符号中获取知识的同学无法实现有效学习。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从文字、图片、图像、声音甚至嗅觉等多方面展示教学内容,这样能够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而学生在进行学习素材的寻找过程中又能锻炼自己的操作技能、搜索技能及知识整合技能,可谓一举多得。

职业教育的论文7

  摘 要:随着科技进步和快速发展,终身教育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也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本文通过对终身教育的内涵和特征的理解,谈论了笔者在终身教育的思想下对职业教育在概念、使命和分类方面的认识。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终身教育的理

  关键词:职业教育论文

  随着科技进步和快速发展,终身教育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也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本文通过对终身教育的内涵和特征的理解,谈论了笔者在终身教育的思想下对职业教育在概念、使命和分类方面的认识。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终身教育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受到世界各国重视,也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在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下,职业教育在发生着变化,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成为终身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下面谈谈终身教育思想下笔者对职业教育的认识。

  一、终身教育

  所谓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当中各个阶段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包括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和各种方式,既有学校教育,又有社会教育;既有正规教育,也有非正规教育。终身教育理论的奠基者——保罗·朗格朗(Paul Lengrand,1910~20xx,法国当代著名的成人教育家)认为:终生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在应对世界的不断变化和各种新挑战中,终身教育不是传统教育的简单延伸,它包含着每个人对生活的基本问题采取的新态度、新观点和新方法。这意味着,终身教育不只限于个人的状况,而是国民、社会、整体的教育。随后,终身教育的内涵得到丰富和加深,一方面要继续重视终身教育使人适应工作和职业变化的作用;另一方面还要重视终身教育在铸造人格、发展个性以及增强批评精神和行动能力方面的意义。终身教育具有以下特征:

  1.终身性。这是终身教育最大的特征,把教育看成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实现了从学前期到老年期的整个教育过程的统一。既包括正规教育,又包括非正规教育,包括了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和各种形式。

  2.全民性。终身教育的全民性,是指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终身不断的学习,而且具有终身学习的权利。

  3.广泛性。终身教育是一切时间、一切地点、一切形式、一切场合和一切方面的教育,为整个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4.灵活性。现代终身教育可以随时随地为需要的人提供任何形式的教育服务。

  5.实用性。终身教育让所有的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接受教育,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内容和形式,实现学有所用。

  可见,终身教育是人们追求人性的完美和实现人生真正价值的教育。

  二、终身教育思想下的职业教育

  1.终身教育思想下职业教育的概念理解

  职业教育的概念历来受到争议和讨论,众说纷纭,未有统一定义。从最广泛的意义来说,职业教育是指对进入所有职业(包括专业的和非专业)的个体所进行的准备性教育,因此它包括全部的教育过程;如从狭义的角度来说,职业教育这一术语仅指那些在许多学校中开设的具体课程,这些课程旨在为学生们直接进入具体的技术性职业而进行准备。

  社会上的人们几乎都要参加工作,并且花费大半生的时间在工作上。随着社会分工的加剧,产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职业知识和技能的精专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对于想通过职业实现自我价值,谋求自我发展的人们来说,职业教育必不可少,且可能在工作的过程中花费大量时间接受职业教育,力求在某一职业做到完善、满意或者能够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如此,在个体一生的所接受的教育中,大部分都是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在终身教育的思想中将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大部分人都需要在工作中通过不断接受职业教育去适应职业的变化、谋求工作的晋升或者转行,并且实现个人价值。可见,职业教育并非一劳永逸的,而是不断循环发展的,伴随着人们整个职业生涯。所以,笔者认为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科技进步为基础,有目的、有意识地形成受教育者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创新,培养社会各行各业的合格职业人和后备职业人的循环发展的教育活动。

  2.终身教育思想下职业教育的使命

  终身教育关注人的终身发展,也关注社会的全面发展。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部分,职业教育同样肩负着重要的使命。第一,职业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培育适应现代社会分工和产业发展的需求的职业人。也就是说,职业教育的内容必须是与社会发展的步伐一致,与最新应用于生产的技术一致,确保培养的职业人是符合行业规范和要求的。第二,职业教育要提供不同层级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创新培养,促进行业发展。既要有一线工作人员的培养,也要有管理人员的培养,更要有行业创新思维的培养,以确保行业的持续发展和后继力量。第三,职业教育必须承担社会法制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的重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在职业教育过程中,要始终贯穿着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培养,让职业人懂法、敬业、诚信、知廉耻,甚至能将道德风气延伸向更广阔的空间,以确保社会有序生产和和谐发展。

  3.终身教育思想下职业教育的分类

  职业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部分,其分类与其使命是紧密相关的。笔者认为,职业教育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专门化的以就业为目的职业教育,是指个体初次进入某个行业领域参加某种工作所需要参加的专门化的职业教育。这类职业教育让个体对即将参加工作的职业在方向上有明确的把握和理解,并对所需要的各种专门的职业知识和技能进行深入的学习和实践。第二类,专门化的以职业发展为目的的职业教育,是指个体在职业生涯中谋求发展的再造性职业教育。科技的更新替换、行业环境的变化、自身晋升的需求都让职业人必须不断接受新一轮的专门化职业教育,这些职业教育的内容对于职业人来说,必定是本职业更尖端、更高层级的。这类教育将伴随职业人的整个职业生涯。第三类,非专门化的基础技术职业教育,是指没有确切职业领域的基础技术类的职业教育。这类教育让人们掌握因社会发展而必须要掌握的一些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不属于特定的职业领域,却是大部分职业领域的必备内容,甚至是现代社会的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就必须要掌握的,比如:网络技能、驾车技能等等。

职业教育的论文8

  [论文摘要]19世纪中后期兴起的赠地学院开创了美国高等农业教育乃至整个高等教育的新纪元,也是美国著名教育政策法规的成功范例之一。研究和探索这一成功范例及其对美国高等农业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对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与借鉴。

  [论文关键词]赠地学院美国高等农业教育职业教育

  一、赠地学院产生的时代背景

  1.农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

  北美独立战争的胜利使美国人民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走上了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1812年以后,美国人口数量由于移民的大量迁入而急剧增加,疆域不断扩大,国内外对棉花、烟草、玉米等农产品的需求量大增。但这一时期美国的农业生产非常落后,美国历史学家在说明这一时期美国农业的发展状况时尖锐指出:“19世纪初叶(美国)殖民者在粮食种植、收割和脱粒技术方面比《圣经》时代好不了多少”。①当时掌握实用农业技术的专业人才严重缺乏,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远远落后于西欧各国,耕种还普遍使用人力、畜力等简单的机械,严重地制约了美国农业的健康发展。当时,由于“西进运动”的兴起,农业耕地面积不断扩大,迫切需要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采用新的农业机械和实用农业技术,以便大幅度提高农业的产量和效益,推动美国经济健康发展。

  2.高等教育扩张的需要

  1860年以前,美国264所院校中,私立大学有247所之多,但无论是美国东部早期欧洲移民所建的大学,还是建国后新建的教派学院和非教派学院,大多与社会现实脱节,不能培养实用的人才,远离社会,超然世外,可以说是社会生活中的“一潭死水”。即使到了1862年,学院数量少、学科分散、影响面小,且没有一所学院能够培养合格的农艺师、机械工或商人,难以满足工农业生产的需要。为此,许多有识之士呼吁联邦政府改革传统高等教育,采取有效措施资助各州创建新型的、面向产业阶级的、收费低廉的高等院校,“这种新式大学比起旧式大学,更着重于实用的目的——发展农业及工艺教育,培育美国资本主义急剧发展时期所需要的专门人才”。②教育史家特纳(JonathanB.Turner)和国会议员莫雷尔(JustinSmithMorrill)则是那时呼吁联邦政府创办这种新型技术学院的先驱人物。

  3.文化传统的影响

  考察赠地学院产生的原因,除了经济影响,文化传统对教育的作用也不可小视。滕大春在《美国教育史》中指出,正是“富有特色的美国文化为新型的美国教育奠定了基础”。美国文化传统中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多样性的特点以及不断创新的精神等都影响着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对赠地学院的产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美国建国后,实用主义逐渐被国民所接受,进而深入到国家的政治、经济、道德和教育等领域,成为其民族精神和社会心理形成的思想源泉。高等教育则表现为反对欧洲传统的教育观和知识观,奉行民主、自由、多元的实用主义哲学;把人才的培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出注重实干、不尚空谈的特性。正是这些新生国家精神与实用主义价值取向,使得高等教育在较短时间内发展迅速,形成了独具美国特色的赠地学院。

  与欧洲大陆的国家相比,美国历史较短,缺少漫长而沉重历史传统的束缚,在制度上拥有较大的灵活性,变革和创新就更容易实现。与固守传统、反对变革的欧洲不同,美国人崇尚进取、追求创新。恩格斯写道:“美国是一个新世界,‘新’不仅是就发现它的时间而言,而且是就它的一切制度而言;这个新世界由于藐视一切继承的和传统的东西而远远超过了我们这些旧式的、沉睡的欧洲……在美国,一切都应该是新的,一切都应该是合理的,一切都应该是实际的。”正是这种勇于创新的传统,使得美国高等教育在短时间内迅速超越了其他各国,探索出赠地学院这种独具美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模式。

  4.《莫雷尔法》的直接推动

  莫雷尔是美国佛蒙特州的众议员(1855~1867年)和参议员(1867~1898年)。在系统考察联邦政府通过赠地资助各州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莫雷尔于1850年向国会提交了一项议案,建议联邦政府以赠予各州联邦公地的方式来鼓励每个州建立至少一所新型大学。这样的大学讲授“农业和机械工艺……以便提高产业阶级的通才教育和实用教育,也应开设其他科目,包括军事战术课程”。该法被称为《莫雷尔土地赠予法》,简称为《莫雷尔法》(MorrilAct)。

  186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该法,规定:第一,联邦政府在每个州至少资助一所高等院校从事农业和机械工程教育;第二,按照1860年国会规定的议员分配名额,联邦政府根据各州的议员数,按每个议员3万英亩的标准向各州赠予国有土地或等额的土地期票;第三,出售这些土地的收入,10%用于购买校址用地,其余用于设立捐赠基金,其利息不得低于5%;第四,这笔捐赠基金如果5年内未能用于兴办上述学院,须全部退还给政府。凡是依照该法建立的学院就叫做赠地学院(LandGrantedCollege)。1890年,美国国会又通过了第二个《莫雷尔法》,该法规定:联邦政府对依靠联邦赠拨土地建立起来的赠地学院提供年度拨款,以保证这些新型的技术学院具有充足的财力得以正常运行。两个法规的颁布掀起了大规模的赠地学院运动。联邦政府共建立了69所赠地学院并资助一些大学推行农业和机械工业教育,大大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目前,著名的康奈尔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都是在赠地学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二、赠地学院的功能与模式

  1.模式灵活多样,适应发展需要

  1862年以后,绝大多数州按要求相继建立起农业和机械工程学院,也有的州把赠地资金用于改造老大学,开展农业和机械教育。在课程设置上,根据《莫雷尔法》的规定,凡接受赠地的高等院校的学生,无论哪个专业,都必须接受农业教育,学生们只有学习一些农业知识才能领到毕业证书。因此,老大学增设农业系,讲授农业化学、农业机械、土壤分析、园艺学、昆虫学等。1875年,堪萨斯州赠地学院开设的课程包括农庄、养殖场、木工、家具制造、造车、漆工、铸工、制衣及雕刻,也开设电报学、铜板印刷、照相术等课程,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赠地学院在教学方法上也表现出较大的灵活性,在教学之余经常组织各种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寒暑假参加生产实践。此外,赠地学院教学期可长可短,不仅开设正规班,还为社区居民开设补习班,也向妇女开放。1890年通过的第二个《莫雷尔法》规定,南部17州必须革除歧视黑人的积习,黑人也拥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否则要为黑人设置水平相同的农工学院。

  赠地学院除了给大学生授课外,还加强研究种子改良、研造肥料和机械化农具,并通过农业实验站,加强农技推广。农技推广工作是政府扶持和支持农业发展职责之一,由联邦、州和县农业推广站组成农技推广体系。推广内容包括农业技术服务、家政和四健会(四健会也称4-H俱乐部,是美国农业部的农业合作推广体系所管理的一个非营利性青年组织,创立于1902年,其使命是“让青年人在青春时期尽可能地发展他的潜力”,“四健”代表健全头脑、健全心胸、健全双手、健全身体)。农业技术服务组织成年男子学习最新的农业技术知识,推广新良种、新耕作方法和其他先进技术;家政则组织妇女学习编织、料理家务、美化环境等;四健会组织青少年学习和实验有关农业的科学知识,培养他们对农业科技和生产活动的兴趣。在科技推广服务中,政府与赠地学院建立了密切合作机制,从科学研究、应用开发、情报传播、项目审定到基层的技术服务和实践指导,赠地学院都发挥了主要作用。

  2.培养农业技术人才

  根据《莫雷尔法》,凡接受赠地的高等院校的学生,不论专业,都必须接受一些农业教育。据统计,1862~1870年,共有30个州先后接受了此法,各赠地院校培养出了一批农业科学技术人才,且各农业院校的学生3/4来自农村,毕业后又回到农村去工作。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农业教育课程的发展,一些农业大学的研究生院也建立起来了。这些研究生院的培养目标是工农业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教育对象是中下层阶级。开设的专业课程包括农业、机械制造、生物学、专业动物学、农产品加工学、农村建筑学和农村经济学等,也包括工艺、军训,甚至古典学科,但古典学科已失去了昔日的支配地位,实用科学受到推崇,钻研理论而鄙视生产的大学传统被改变。“赠地学院通过培养大批实用的、经济发展所急需的科学技术人才,为美国工农业现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3.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

  赠地学院根据所在州的实际需要,广泛开展实用性科学研究,及时有效地解决所在州各类企业面临的实际技术问题。美国国会1887年颁布的《海奇法》规定,每个州在赠地学院领导下建立农业实验站,进行农业科学原理及应用方面的研究与实验。实验站还设立分站、实验农场及各种研究中心、研究室,从事农业科学研究,回答农民提出的各种问题。研究项目以与本州农业生产有关的应用研究为主,如佛罗里达菠萝的病虫害与改良问题、得克萨斯牛群的喂养问题、路易斯安娜甘蔗的新品种培育问题等等。由于实验站是政府资助的,因此其研究成果向所有的农场主公开,免费向农场主提供最新的科技成果。这对促进美国科技进步起了重要作用,研究成果使每年农产品的价值有了千百亿元的增加。

  美国农业技术推广的突出特点是从法制上建立了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三位一体的结构体系。1914年国会通过了《史密斯和勒沃尔法》,即《合作推广法》,要求各州立大学建立农业推广中心,由州立大学代表政府负责农业推广工作。这一法规的执行奠定了延续至今的美国赠地学院教学、科研、推广三位一体合作推广体系的基础。到1920年,美国已经建立了一个相当完整而庞大的农业教育、研究与推广体系,组织机构包括联邦、州、县三级的农业推广站和实验站。

  在联邦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鼎立相助下,各农业实验站取得了惊人的研究成果:1890年,发明了波尔多液,使蔬菜和水果的产量提高了数倍;1903年,实验成功了防治猪霍乱的疫苗;1915年,发现了维生素A和B;1919年,又发现了维生素C;19世纪下半期,化肥和农药也试制生产出来,20世纪初已达到批量生产的程度;20世纪初,玉米远系杂交试验成功,新的杂交玉米良种使玉米产量在美国以及全世界增加了1至2倍,同时,小麦、水稻、高粱等的新品种也先后培育了出来。由于农业教育的普及推广,从内战结束到1900年,大约有12000多项农业技术发明取得了专利权。 4.服务当地工农业发展需求

  赠地学院根据地方工农业和公众事务的实际需要,设立一些“短期课程”,推广农业科技与机械工艺知识,建立农业实验站,提供各种社会服务,开创了高等教育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新风。

  20世纪初,曾建立在赠地学院基础上的威斯康星大学所开展的社会服务工作给州政府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它的“巴布科克测试法”一项科研成果就为州的牛奶加工业节省了数亿美元。该校校长范海斯(CharlesR.Vanhise)在概括“威斯康星思想”(WisconsinIdeal)时指出:“州立大学的生命力在于它和州的紧密关系中,州需要大学来服务,大学对州负有特殊的责任。教育全州男女公民是州立大学的任务,州立大学还应促成对本州发展有密切关系的知识的迅速成长。州立大学教师应用其学识专长为州做出贡献,并把知识普及于全州人民。”①“威斯康星思想”的出现,在一定意义上可以作为大学真正与生产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大学直接为社会服务被正式确定为继教学与科研之后的第三项主要社会职能的标志。从此,大学不仅为社区普及农业科学知识,也提供有关卫生、经济、管理与教育等方面的咨询,真正成为州的“智囊”。

  三、赠地学院的贡献与影响

  首先,开创了政府以法律手段调控高等教育发展的先河,成为政府干预高等教育发展的范例。《莫雷尔法》的颁布打破了联邦政府不过问教育的传统,联邦政府通过赠地、拨款的方式向州提供资助,各州根据具体情况结合联邦政府的指令创立适合本地区特点的赠地学院。重要的是,它把美国联邦政府根据当时具体情况制定的优先发展高等农业职业教育的政策和措施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通过教育立法确定联邦政府教育投资的目的、任务、重点范围,既保证政府教育政策的权威性和连续性,又调动各州投资创办具有地方特色高等教育的积极性。这在当时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创举,成为美国调动地方分权干预高等教育的范例,对后来美国乃至整个世界高等教育行政管理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加快了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开拓了高等教育的服务职能。赠地学院的建立实现了美国高等教育制度和教育结构的重大调整与改革,使教育开始全面适应迅速扩展中的经济需要,提高了科学技术和职业教育的地位,改变了教育为少数人所垄断的局面,扩大了黑人、妇女以及退伍军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使教育面向大众和平民,从根本上使美国高等教育与欧洲“精英型”高等教育决裂,走上了民主化、大众化、实用化的道路。

  美国赠地学院面向美国经济建设的实际,培养工农业生产领域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开展各种技术指导并提供咨询服务,提出“校园的边界即是州的边界”的口号,将大学与社会融为一体,为美国的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面向社区进行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解决了美国工农业生产中面临的许多技术难题。它使大学第一次以主动的姿态直接投入地方经济和文化建设,开拓了除教学和科研以外的高等教育第三大职能——直接为社会服务。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教育研究与革新中心的报告指出:“从历史上看,大学为社区服务的观念源自赠地学院创办的时代。”克拉克·科尔也认为:“公共服务的概念始于美国的赠地学院运动。”

  最后,赠地学院使美国高等教育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发生了重大改变。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开始与社会的生产、生活实际需要密切联系,社会服务观念逐渐成长为美国高等教育继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之外的又一重要职能。赠地学院改变了美国高等教育的结构与规模。在《莫雷尔法》颁布的18年时间里,美国政府通过赠地、建州立大学的形式使得美国的高校由法规颁布当年的9所增至500多所。曾一度被人讥为“放牛娃学院”的赠地学院提供了一种耗资较少、收费低廉的高等教育,使高等教育开始向低收入家庭的青年开放,标志着古典的精英高等教育已逐步让位于以应用技术为主的普通高等教育。1900年,美国高等学校的数量增加了20倍,大学生人数增加了47倍。每万人中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为31.4人,而欧洲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德国当时每万人中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仅有8.3人。在《莫雷尔法》的影响和赠地学院的开拓之下,美国高等教育在19世纪下半叶获得长足的发展,美国一跃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莫雷尔为此也被誉为美国“农业院校之父”。

  四、对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的启示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13亿多人口中9亿在农村。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我国高职教育存在一个奇怪现象,那就是高职教育并不重视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大部分高职教育只针对第二特别是第三产业,或者说是针对一些具体的行业,似乎一沾上“农”字,地位本来就不高的高职就更难生存了。美国赠地学院及其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高职教育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经验和启示。

  1.加强农业教育立法,为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

  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美国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也一直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美国联邦政府于1862年颁布的《莫雷尔法》可以看作是第一个职业教育法。此后,美国政府又相继制定了多部与农业技术与职业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极大地强化了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干预,使农业技术与职业教育在政策的导向作用下,朝政府设计的方向发展。美国政府的每一项法规,都配有经费支持,美国的农业职业教育也从中获得了巨大的支持。

  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的农民职业教育法,仅有与之相关的《职业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我们可以吸取美国《莫雷尔法》创建赠地学院、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成功经验,重视职业教育立法工作,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用法律的手段调控职业教育,为职业教育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创设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

  2.改革现有的农民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形成灵活、多元的培训模式

  赠地学院的创立促进了各类型大学间的竞争,各类院校为了求得联邦政府的资助,不得不改变以往偏重基础理论的学术性课程,使之更接近社会现实,实用性更强;各院校间的竞争使大学向综合化方向发展,各自的特色也更加鲜明。

  我国的高等院校可根据当地、本校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开设专业,突出特色,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技术型专业人才。另外,我国的农民职业教育局限于政府出资、政府办学、政府管理。对此,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利用各种社会力量,形成“国家、地方政府主导,行业、企业、社区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办学主体格局,尽可能将农民职业教育的经费由政府、行业、企业、社区和学员分摊,促进现行的农民职业教育体制有效运作。

  3.改进农民职业教育内容,形成新的教学体系

  目前,我国农民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基本上围绕农业(包括种植、养殖)技术的培训、推广而开展,对其他产业相关技术的培训相对较少。在美国,除了公立职业学校开展相关产业的技术培训外,政府还积极鼓励各部门、行业、私人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职业教育,注重在农村广泛开办各种形式的农业培训班,利用冬季或农闲对农民进行系统培训。全美有5万多个农民俱乐部,帮助青年农民学习各种专业技术、制定生产计划、提高经营管理能力。

  为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我国农民职业教育有必要在教学内容体系上做出重大调整,适当提供非农产业类职业技术的培训与教育,注意对农民经营管理知识、市场意识、生态意识以及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内容的教育,注意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调整,并与当地的行业企业发展和经济地理特点相结合,办出适应当地经济发展,为农民服务的新型农民职业教育。

  4.加大政府的财政支持与投资力度

  美国赠地学院创建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国家对农业高职教育的先期投入。美国政府通过捐赠土地或直接拨款等措施来促使农业高职教育的兴办和发展。美国联邦政府出台的每一部有关职业教育的法规,都有一部分内容规定配套专项经费。20世纪60年代后,为开发经济教育水平落后的阿巴拉契亚地区,政府通过了《地方重新开发法》,在这一地区实施了上千个职业教育项目,拨款达3.3亿美元。

  我国应借鉴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如政府直接拨款,在接近农村的县市建立农业高职学校,或在已有的高职院校内投资兴办农学系和农技专业。劳动部门应和其他相关部门配合,加大农民职业教育补贴,扩大免费职业教育的对象,创造、推广行之有效的教育投入形式,变就业援助为教育资助;还要注重多方面筹集经费,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局面;加大对农民职业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促进基础设施的完备化。

职业教育的论文9

  摘要:分析了网络多媒体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中的优势和对传统职业教育的冲击。

  关键词:网络多媒体教育;传统教育;网络;教师;学生

  21世纪是高科技时代,是信息化时代。随着计算机处理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多媒体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信息化己深入影响到了我们生活、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尤其对当代职业教育的影响更大,其一,因职业教育本身要求受教育对象动手能力强;其二,当前职业教育对象文化基础普遍较低。这就使得网络多媒体教育更适合他们。

  中国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优秀传统教育的国家,教育的先驱们在长期的育人过程中为我们总结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如“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温故而知新”等等,这是留给我们后人的一笔珍贵财富。但是,随着时代的跨越,科技的迅猛发展,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己无法适应当代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无法适应教育对象的需要。为了让教育教学与时俱进,教育部确定了一个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研究性课题:《网络多媒体教育与传统教育优势互补研究》,这个课题的研讨、开发无疑是为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注入的新鲜的血液,让传统的教育教学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换言之,网络多媒体教育的运用让传统教育插上了奋飞的翅膀。

  诚然,网络多媒体教育在给我们传统职业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带来生机与活力的同时,也给我们传统职业教育形成了一定的冲击。

  1网络多媒体教育与传统教育的相互促进

  对网络多媒体教育的认识,即使在教育界,很多人还是一知半解。甚至不少人认为,发展网络多媒体教育等于砸了现在老师的饭碗,以致担心将来会不会失业。其实不发展网络多媒体教育可能也不免有教师失业,教师失业并不和网络多媒体教育直接产生关系。发展网络多媒体教育只会升华传统教育的效果,使传统教育效果更加突出,教师如能更多适应她的话,很可能还会缓解教师因其他原因失业的几率。

  1.1教学资料组织,媒介多样艺术化,交互灵活性

  其实,任何教学,不论是否通过网络,永远要有老师。只是老师组织教学材料的方法、采用媒介物的门类的适当程度,在网络多媒体教育过程中可以不受教室空间大小、上课时间长短的限制。而且,网络多媒体教育实现了教师和学生充分交流的可能。有问题,学生可以不担心面对真实人的教师时的恐惧,可以直接向计算机里的教师发问。信息传到老师这里,可以即时回答,也可以缓时用E-mail回答。各种媒体展现知识的产生,演示物质文化的经历,远比传统教育丰富许多。与其担心网络多媒体教育取代传统教育,不如说网络多媒体教育使教师摆脱了传统教育在组织教学资料上的束缚,升华了教师备课表达知识的想象力。各种知识信息、各种时空感受、各种逻辑结构的展现过去只能用嘴说,现在多了许多的表现方法,有了过去无法想象的表现手段。

  1.2学科体系市场化,优化教学资源

  传统教育学科体系受计划控制,常常使计划跟不上市场的变化,学校培养的人才要么是市场不需要的,要么市场上急需的又没有。有些专业市场急需,学校也有,但是教师不够,不能满足市场需要,等到招进老师,需求又过去了。教学资源的配置总也跟不上市场的需要。网络多媒体教育可将这些问题迎刃而解。网络多媒体教育紧追市场,发现急缺的专业可以紧急组织本校甚至社会上的师资,利用网络的优势,以一当十,满足市场需求。

  1.3社会影响积极

  传统教育有很多有经验的教师,用一生积累了很有价值的教学经验和学术造诣。然而,在传统教育环境中他们年过花甲,风烛残年,身体体力不允许他们再像年轻时那样,长时间从事教学活动,似乎已经没有太大的社会价值了。但是,在网络多媒体教育环境中他们可以大展身手,用数字光盘可以把他们的身姿教态固化下来,永远留存下去,发挥作用。网络可以把他们的教学继续传送到无数个学生面前,让学生一睹他们的风采,领略大师们的智慧。网络多媒体教育不仅不会让老年教师提早退出讲台,恐怕还要不断地请他们帮助网络多媒体教育的经营者解决各种教学难题。只不过必须要有相应的机制,以保证:即使教师不接触学生,只要有他的参与就要有他的相应权益;老年教师可能对计算机特种软件不熟悉,需要与课件制作部门合作,使这些老教师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劳有所得,知识得到应有的尊重。

  20xx年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发表的20xx年度“国际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的国民素质、科学技术、和国际竞争力在世界的排名连续下滑,分别从1998年的24、13、24位。下滑到29、28、31位。说明:不是我们的老师太多了,而是太少了,或教师的水平不适应社会的需要。

  2网络多媒体教育对传统职业教育的冲击

  我国正式成为WTO第143个成员国后,除了各种企业要受到发达国家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技术的冲击外,教育业也不可避免地将要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职业技能教育。发达国家在网络多媒体教育方面已日趋成熟,乘此机会可能会大举进入我国。网络在实现教育功能方面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其本身具备的优点,比如不受时间、地域限制,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实践方面,都是我们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无法比拟的。而我们中等职业教育又更注重教育对象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而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受到很大局限。又比如,我们现在职业教育中培养一个技术人员,可能需1、2年时间,甚至更长,而网络多媒体教育可能只需几个月,几十天,甚至更短。这体现出网络多媒体教育的高效性。

  那么网络能为职业教育做些什么,我们中等职业教育又应如何面对逐步成熟与完善的网络多媒体教育。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网络导致职业教育革命

  简单地说,网络就是通过因特网进行学习。但是,它绝不仅仅是将传统意义上的课本和习题进行电子化后搬上因特网,或者仅仅是通过网络向远方传送讲课的录像。网络多媒体教育的对象从小学生、初高中生、中专生到大学生和研究生不等,教育形式也有正规学校教育和非正式的业余培训,其大致可分为3大类:普通学校学习,高等大学教育及各种职业技能培训。

  事实上,远程教育已有多年历史,如我们熟悉的广播电视课程和函授学校等。网络多媒体教育和这些远程教育相比,其最大优势在于网络的互动性,可以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面对网络多媒体教育的产生,我们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必须在概念、方法、管理以至整个体制上进行变革。从某种意义上讲,网络多媒体教育是自学校教育产生以来,教育领域的一次革命。

  这一优势对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尤为有利。现在职业学校面对的教育对象文化基础普遍较低,普遍存在厌学的情绪,只有这种互动性网络教学方法,对他们才有更大的吸引力。我们采用黑板和粉笔进行传统教学时,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当某学生在某一环节上听不懂时,他可能会放弃继续听下去,但传统教学只是老师一人讲,全体学生一起被动听,如果个别学生没有听懂,老师根本不知道,即使知道,这时老师也不能一个一个学生地指导,因为时间不允许。可见传统教学方法不利于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2.2网络多媒体教育将在我国职业教育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目前,我国有很多学生因学校规模、经济方面等诸多因素而无法获得更多的教育机会,特别是在农村和偏远的山区。另外还有许多人需要扫盲,利用卫星、光缆、电视及各种双向式电子通信技术建立的现代远程网络多媒体教育,有利于构建终身学习以及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体系。据悉,教育部和中国电信总局在推动网络多媒体教育上正展开全面合作。而今年,几所著名国内大学已在网上开办了网上学历班,各种职业培训更是在网上如火如荼地展开。而各类学校计算机也在不断增加和更新,并向网络化、多媒体方向发展。今年我国对“文盲”又有新的定义,即除过去所定义的文盲外,将21世纪不懂电脑和英文的人也视为新世纪的文盲,可见今后网络多媒体教育将越来越重要。那么,我们中等职业教育更应注重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以期今后他们能适应网络多媒体教育,可以继续学习和发展。

  2.3网络多媒体教育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

  我们现行的职业教育,依然采用的是传统课堂教育,是由学校和教师根据经验定制,向学习者传授一套预定的知识和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受教育者并没有太大的选择余地,而网络多媒体教育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者不用为工作或其它原因暂时脱不开身影响学习进度而烦恼;即使生活在交通不发达的偏僻地,也可以接受到最好的教育,通过网络,可以向最优秀的教师请教。

  在许多行业和公司,网络培训实际已实现,一些公司内早已布满网络线路,而因特网更是越来越深入到家庭中,网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而高速的工作效率意味着从职人员必须以更快的速度掌握新信息。而这些新信息的获得,不是向身边的同事讨教,也不是我们耗时耗力的传统职业培训,而是随时随地在网上寻求的。

  这对我们现在的职校的学生更适合。现在的中专生,往往是早上起不来,晚上睡不着,而且精力过剩,玩计算机是他们最感兴趣的。通过网络多媒体教育,他们可以随时随地学习,不会出现不想学的时候,而且他们可能不喜欢黑板和粉笔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喜欢通过计算机的趣味横生的网络教学。

  重要的是,网络多媒体教育的内容可以不断更新,以跟上社会进步的速度,同时,网络多媒体教育不仅降低了成本,也降低了个人学习的费用。这可能对我们目前的中职教育冲击最大。我们很多中职教师总在以他们一成不变的模式、知识向学生灌输,而且传统教育的成本居高不下,因此,教育者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想方设法降低成本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

  诚然,网络多媒体教育确实有它的长处,对传统教育产生不小的冲击,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心灰意懒。更应认清形势,大胆改革,不断学习,中职教育也有光明的前途。作为一种新型事物,网络多媒体教育目前还存在许多不足。首先,它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很大程度上依靠受教育者自己来掌握,如果教育者自身能力或素质不足时,往往会影响到教育质量;另外,传统教学方式可以营造出强烈的学习氛围,而网络上学习多数是在孤独的环境中进行,需要学习者有较强的自律性。再就是,目前网上教育良莠不齐,而最多的是各类型考试资讯和试题库,有违教育和考试的根本目的; 并且网络硬件还不够完善,网速太慢,影响效果,如像视频播放在网上还难以实现,在线答疑有待改进和完善。

  虽然如此,我们还是要保持清醒。网络多媒体教育作为一种发展趋势,其前景将会越来越好。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我们职校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适应网络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1] 纪宝成.新世纪高等教育的制高点[N].光明日报,20xx.-04-05-B3

  [2]于品海.网络多媒体教育——加速实现全民教育[N].光明日报,20xx.-04-05.

职业教育的论文10

  一、中等职业教育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合理

  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没有制定合理的课程标准,每个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课程设置都不同,存在很大的任意性,国家对于中等职业教育没有严格的教育评价机制,不能真正实现中等教育的培养目标。

  2.师资力量薄弱

  中等职业院校招聘的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教师专业知识水平有限,也没有丰富的应用实践经验,很难满足中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另外,近年来,中等职业院校招生困难,发展缓慢,导致大部分优秀教师流失,严重影响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没有优秀的教师很难有高质量的教学,也就很难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3.学生的实践、实训机会不足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优秀的应用实践型职业技术人才,要求学生在掌握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具有较高的职业技术,来满足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中等职业教育应该以就业为导向,制定实践型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目前,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忽视学生的实践机会,学校缺乏专业的实训基地,没有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导致学生没有专业的实践机会,缺乏职业技能培训。

  4.实训效果较差

  根据我国的有关政策决定,中等职业教育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生产实习与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在执行这种半工半读的培养模式时,存在严重的功利性趋势,学校把学生送到一些企业去实习,一方面学生所从事的工作和自身所学的专业不符合,另一方面,学校选择的企业不正规,送去实习的学生劳动时间过长,劳动环境恶劣,劳动条件苛刻。这些问题都使得学生的实训达不到教育要求,没有实训效果,学生的职业技能得不到提高。

  二、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建议

  1.规范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标准

  我国的教育部门应该制定相应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规范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严格考查教学课程,制定相应的中等职业教育评价和考核机制,对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定期进行评价和考核,规范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规范,推动中等职业教育的规范化发展。

  2.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中等职业学校应该提高教师的入职要求和标准,尽可能招聘一些教学水平较高、专业知识丰富、实践经验丰富、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通过岗前培训和在职教育等方式,不断激励教师自我学习,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另外,相应地提高优秀教师的福利待遇,保障教师的基础生活,使他们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保证教学质量。最后,学校可以邀请企业中一些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来学校做兼职教师,通过开展座谈会、开设专业培训班等方式,指导教师和学生的专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3.增加学生实践、实训机会

  中等职业学校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并支持学生的专业实践活动,加大资金投入、技术投入和设备投入,建设学校的实训基地,保障学生的实训效果。并且学校可以采取校企合作的形式,选择行业中一些正规的企业,和企业建立校企联盟,使学生可以去企业实习,通过在职实习,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4.规范实训程序

  对于在校内进行实训的同学制定严格的实训计划,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要求为目标,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训的任务,达到实训目标,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考核机制,对于学生的应用实践职业技能进行考核,不断激励学生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对于校外实训,学校要首先和企业签订实习合同,规范学生的实习内容、实习岗位和实习待遇,通过正规的岗位实习,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保障学生劳动的合法权益。

  5.政府加大支持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该加大支持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通过相应的政策扶植,投入一定的教育资金,正确的社会舆论引导,规范学校的教学,监督管理学校的办学质量,使中等职业教育能够真正发挥出培养应用实践型职业技术人才的重要作用。

  三、结束语

  中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为我国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重任,面对新的机会和挑战,应该针对中等职业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通过规范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标准,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增加学生实践、实训机会,规范实训程序,政府加大支持等方式,保障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推动中职教育的不断发展。

职业教育的论文11

  摘要:就如何结合互联网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造中国一流的高职院校与用人企业的衔接平台展开研究,以期实现职业院校学生学生毕业即就业,为广大用人企业量身培养各类熟练的技术工人为目标,从而解决我国结构性失业难题,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助力经济转型腾飞,努力让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关键词:职业教育;互联网+;校企合作;就业

  一、课题背景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连续多年作为中央文件主要内容,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制定和颁布,明确了我国今后十年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任务。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通过对这四项任务的明确,直接为职业教育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从“纲要”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在生源保障还是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国家对职业教育可谓倾力支持。而如何有效实现生源、学校、企业三者的有效交流与无缝衔接,是全面贯彻落实“纲要”的关键环节和重中之重。依托社会现有培训机构和企业,在已有培训经验和人力资源构建的基础上,借助互联网这一有效媒介,下游通过吸收广大职业院校确定性生源客户群,建立包括其健康状况、兴趣爱好、求职取向、理论技术水平以及实行情况的数据库;上游通过行业趋势分析以及企业选人用人需求建立企业客户数据库。以有效沟通和满意服务为内容,构建并做大做强校企合作这一大型平台,促进我国职业发展并为社会提供多层次,全方位技能型、实用型人才。

  总之,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职业教育的发展,为公民自立于社会,实现体面的劳动、有尊严的生活提供了可能。随着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的发酵和深化,世界已然进入了大调整、大变革的关键时期。同时,我国的改革发展进入到深水区即全面攻坚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升级产业结构,已成为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当前转型时期,职业教育所承担的责任,远远不止于塑造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公民,更重要的是它还承担了推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任,直接关乎着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正基于此,以互联网+思维为重要催化因子,尽快开辟并逐步完善富有中国特色校企合作模式,实现高技能人才的不断涌现,实现产业升级换代,并通过有效沟通和衔接,最终建成实现求学求职生源、职业院校、用人企业三者之间良性互动的综合平台,助力经济腾飞不仅是发展职业教育的有效途径,更是当前时代和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

  二、互联网+思维的应用途径

  互联网思维应用非常广泛,现行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通过互联网构建国家、省、学校三级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国家级资源主要面向专业布点多、学生数量大、行业企业需求迫切的专业领域;省级资源根据本地发展需要和职业教育基础,与国家级资源错位规划建设;校级资源根据院校自身条件补充建设,突出校本特色。研制资源建设指南和监测评价体系,在保证公共服务基础上鼓励围绕应用成效展开竞争。探索建立高效率低成本的资源可持续开发、应用、共享、交易服务模式和运作机制。第二,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促进泛在、移动、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在现场实习安排困难或危险性高的专业领域,开发替代性虚拟仿真实训系统;针对教学中难以理解的复杂结构复杂运动等,开发仿真教学软件,推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第三,推进落实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相关标准;加快职业教育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消除信息孤岛;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办好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依托互联网建立快捷有效的沟通渠道,譬如以创建微信公众平台、建立QQ群、职业教育博客等方式重点从择业就业、子女教育、大学生发展等发面撰写相关文章,提供专业就择业就业服务等多种途径吸引用户关注,发展个人会员。初高中、大学校园为主要推广地点。广大学生及家长为受众群体,确保生源保障。本机构负责对会员提供兴趣职业匹配测试,择业就业义务咨询,大学生心理及发展规划指导,确保广大家长和考生学有所长、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以广大个人会员为资源为基础,根据会员不同的性格和职业倾向分类建设数据库,同时借助相关企业界资深人士大力发展企业会员,建设企业会员数据库。逐步实现求学、求职者数据库与用人企业数据库的无缝衔接,通过与各类会员企业达成合作意向以及签署人才定制培养协议,结合企业发展需要,量身定制所需人才标准和具体人数,订单式委托培养。企业为会员院校提供实训基地及相关专业理论指导和技能培训。专业机构负责保障寒暑期实训基地和学员双向保障,并提供个人会员相关资质证书考录培训和报考服务,确保会员百分百取证、如期毕业。以生源保障和就业保障双向保障逐步与各大职业院校接触和合作,发展职业院校会员,和会员院校展开合作,以相关会员企业人才订单为基础,定向委培学生。职业院校专门开设相关专业和班级对入学学生专业化、系统化培养,让学生实现以兴趣求学、以专业化定向培养推学,以毕业即就业促学,真正做到术业有专攻,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三、讨论

  借力互联网平台和社会商业力量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国民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是一个长远的课题,可以说,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首先,如何建立互联网平台仅仅停留在概念上,内容和形式都需要摸索和完善。单纯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模式应用到职业教育中可以说既缺乏市场吸引力又没有成熟的技术模式,如何丰富互联网平台内容,以内容吸引受众,以服务创造价值,如何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建立起学生、学校、用人企业的联系,从而在职业教育领域建立并使用互联网平台是要面临和解决的首要问题。

  其次,职业技术教育方面重视程度和全民认同感较低,如何把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科教强国的必要举措这一理念深入人心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尽管国家把职业教育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但是政策的具体落实需要很长的时间,以中招和高考两次考试为例来说明,尽管政策提倡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实行分流制度,现实中能够主动实施的地方寥寥无几,教育部门、高校、学生家长依然把高考作为一切工作的指挥棒,如何让职业技术教育深入人心,让广大群众认同技术人才是一个亟须解决的课题之一。

  再次,中、高等职业院校数量不够,质量参差不齐。一方面,按照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要求,职业院校学生和高等院校的学生比例逐渐要接近1∶1,现实的情况是高校数以万计,而且年年扩招和新建,职业院校本就寥寥无几,部分职业院校仍然把升级进本作为努力的方向和前进的目标。可以说如果严格执行中招和高考招生政策,分流的广大学生将无处求学。另一方面,现有的职业技术院校教师队伍严重不足,很多职业院校通过外聘临时工作人员虽可缓解人手不足,但师资水平尤其专业水平与用人企业和社会需求相去甚远。如何大力发展职业院校规模,提升职业技术院校师资力量和专业水平同样不可忽视。

  最后,始终要清醒地认识到互联网仅仅只是一个媒介、一个催化因子,吸引学生前来求学的最有吸引力的核心是就业。一是如何对接用人企业,依托企业发展目标和制定和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性人才是职业院校的重要使命,能够吸引企业加盟甚至投入的绝非仅仅是互联网和一些可有可无的数据。二是实实在在的人才储备,依托互联网助力拓展招生规模,建立学生兴趣爱好、能力水平、学习成绩以及求职意向供企业参考是必要的,但如何立足院校自我力量借助企业相关的实训基地和专业技能培训指导在学制内尽可能多的培育合格的人才依然是职业院校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技术推动发展、质量决定生命不仅仅适用于企业发展,同样适用于职业技术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顾珺.五年制高职教育的问题及对策[D].南京师范大学,20xx.

  [2]李歆.关于高职教育教学创新的对策建议[J].职业教育研究,20xx(04).

  [3]王宇东.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xx.

  [4]殷英.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创新研究[D].湘潭大学,20xx.

  [5]潘利群.关于推进高职院校与企业战略合作的探索和思考[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xx(04).

职业教育的论文12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就业导向

  论文摘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生源和就业源日益成为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谁掌握了生源和就业源,谁就掌握了高职院校发展的命脉。本文拟从产学研一体化的视角,探索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问题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问题。可以说,高等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当前,就业率的高低已成为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我们应当重视学生就业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地位,把学生就业问题当作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唯有如此,高职教育才能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以就业为导向,切实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是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环节。”

  一、以就业为导向。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方向

  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需要数以万计的专门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特别是在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急需一大批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型紧缺人才。高职教育承担着培养各行各业数以千万计的应用型,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也是我国教育中与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最为直接的部分。因此,劳动力市场出现“高薪难聘高素质技术工人”的现象,出现对高技能人才的大量需求,这就为我国大力解决高职生就业难问题,并促进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带来了大好的机遇,同时也向我国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挑战。

  高职院校的教育定位应以就业为导向。从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设计到考核方式,均应按照市场需求作相应的调整。对准市场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根据实践抓教学,根据需求育人才。高职教育应重点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一线岗位工作人员。加强实践教学力度,建立教学、实习、就业一条龙的运行机制,教学贴近市场。

  高等职业教育要建立新的机制和办学模式,按照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实际要求来设计课程,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实行灵活的学籍管理、教学组织和管理制度,扩大相关院校的办学自主权;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设置专业,确定教学内容,并能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设置新专业和调整教学内容,并建立不断修订教学计划的机制;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要具有地方技术、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特色,体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和地方经济发展的趋势等。"

  二、应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实现校企“双赢”

  所谓订单式培养,就是以企业的用人订单为导向,确定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这样可以做到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协调。这种订单式培养的关键是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响应,以培养社会紧缺人才为导向,快速培养一大批社会急需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实施订单式培养要加强学校与企业,用人单位的紧密合作,走产学研结合之路。一方面,学校要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对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调整与改革,并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训练,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以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另一方面,要加强与行业,企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单位的合作,充分发挥企业和用人单位的作用,大力吸收社会的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办学质量;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发展即“双赢”。

  同时,要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增强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和职业素质。“双证书”指的是学生的学历证书和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不仅包括劳动部门的技术工人系列职业资格证书,也包括人事部门专业技术系列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还包括其他行业部委及企业的职业资格证书。高职院校应坚持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依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及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强化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让高职生都能获得“双证书”,帮助他们顺利就业。

  与此相适应,高职院校还应努力改善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对专业教师定期轮训,支持教师到企业进行见习和工作实践,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另一方面,鼓励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管理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通过各种渠道充实和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素质和能力,以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我国高职教育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已基本形成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改革发展之路”的科学发展观,在此指导下,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会更快更好地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大问题,进一步增强高职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力,并进一步促进高职教育的大发展,把我国高职教育真正办成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能让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

  三、走好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之路

  产学研一体化是高职院校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我国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区域经济优势,与512家企业事业单位合作办学,创建校企结合优势办学模式;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行业企业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之路等,虽方式有别,但本质相同,那就是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之路。

  产学研一体化之所以成为高级职业技能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功模式”,就在于它既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自身的本质规律,也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成熟完备的高级发展形式”。其基本原理就是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实习工厂教学、真实企业生产环境与真实生产平台教学有机结合,学校专职教师教育与企业“师傅型”教师教育智能技能互补等方式,来培养和造就高技术和新技术应用型人才。产学研一体化之所以被称为高等职业教育“成熟完备的高级发展形式”,一是唯有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才能整合和搭建现代化高技术技能教育的平台,实现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使命,源源不断地造就和输出高质量的“银领”或“技术蓝领”;而是唯有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才能将以就业为导向的目标落在实处,才能真正做到内涵式发展,办出一流的、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等职业教育。

  当然,高职教育的产学研一体化之路,对许多高等职业院校,特别是那些由成人高等学校转制而来的院校来说并不平坦。一是认识上还不能到位,仅把产学研结合作为一种“提法”,没有建立起从培养模式到教学模式的产学研一体化的整体性、系统性机制;二是受历史形成的非技能性专业、非就业导向(注:成人高教过去一直以学历为导向)及教学资源缺乏等影响,很难全方位做到高效、持续、稳定的校企合作。因此,走好产学研一体化之路,职业技术院校的办学理念、运行机制及办学实力都有待提高。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在走产学研一体化之路的进程中,在实训基地、教学工厂及设备投资上累计达十多个亿,所建造的实训培训中心就有8.2万平方米之多,从而造就了学院独有的全面实施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战略的资源优势。

职业教育的论文13

  一、高职院校实施音乐教学的意义

  1、促进学生的智力成长

  高职院校开设音乐课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能够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悟音乐的魅力,养成形象思维的能力。同时,教师在授课之时,为学生讲解乐理之时,能够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因此,高职院校中实施音乐教学能够使学生获得音乐的培养,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智力得到成长。

  2、有利于进行美学教育

  在教育过程中,学校除了需要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之外,美学教育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而音乐教育作为美育教学的重要途径。由于音乐自身就极富旋律以及内涵,能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得学生能够在其中学到知识,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自然以及艺术美的认识,实现对心灵美的培养。

  3、有利于进行道德教育

  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音乐教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学生学习的外界环境也逐渐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学生自身的价值观念以及思想认识造成了较为强烈的冲击,面对这种状况,高职院校对学生实施音乐教育,能够为学生的发展指引方向,如教授学生一些民族以及爱国歌曲,使得学生的思想观念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必要的教学设施

  由于受到长久以来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在我国教育教学过程当中,高职院校一味的追求高升学率以及就业率,导致文化课程建设投入较少,尤其是对于音乐教师缺乏必要的重视,使得教育教学设施并不全面。[2]虽然由于国家对素质教育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广大高职院校也将音乐教育纳入到日常教学中,但是对于音乐教学设施的投入所占比例仍旧十分稀少,现有的教学设施依旧不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音乐教学需求。再加上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使得学生数量不断增多,音乐教学设施的缺乏,使得音乐教学任务无法顺利进行,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2、教材内容缺少新意

  在新时期,我国素质教育规划已经得到了落实,音乐教育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高职院校也给予了必要的重视,然而,教材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其质量的高低对于学生的音乐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学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教材却没有得到有效的更新,教材内容较为落后,缺乏必要的新意。同时,由于教师所用教材较为陈旧,所学内容不能够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不到提高,影响教育教学质量。

  3、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

  就目前而言,高职院校音乐课程开设的定位是选修科目,而且绝大多数的是非限制性选修课,而由于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并不深刻,使得音乐课程满足不了开课人数的现象。同时,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并没有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使得学生出现迟到,甚至是未到的现象,不利于学生进行音乐知识的学习,并且教师也没有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对学生的培养缺乏科学性。

  4、缺乏充足的教师资源

  在当前的部分高职院校当中,已经开设了音乐教学课程,也为其配置了相应的师资,甚至为了确保音乐教学的顺利实施,还建立了艺术教育中心等。但是仍有一部分高职院校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当中面临着师资短缺的现象,即使为音乐教学安排了教师资源,所需选择的教师也是一些非音乐专业的教师,由于这部分教师自身音乐素养有限,因此,在进行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教学效果得不到提升。同时,部分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师年龄构成过于年轻化,缺乏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在面对专业化的音乐教学中十分吃力,难以应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使得教学质量得不到提升。

  三、高职院校音乐教育问题解决策略

  1、加大教育设施的投入

  高职院校要想解决好当前音乐教育进行过程当中所存在的问题,首要的任务就是需要转变忽视音乐教育的观念,提高对音乐教育的重视,加大音乐教育设施的投入。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实现的重要环节,发展音乐教育对于素质教育更好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打对教育教学设备的犹如,为学生构建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确保音乐教学活动能够顺利开展,从而促进高职音乐教育的进步。[4]

  2、丰富教材内容

  要想提升音乐教学质量,高职院校除了需要加大教育设施的投入之外,还应当不断丰富教材的内容,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实现教材内容的更新,使得学生能够接触到现代感的音乐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积极融入到告知音乐学习的过程当中。

  3、规范课程设置

  规范课程设置是确保高职院校音乐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环节,在进行音乐课程规范的过程当中,需要立足于自身的教育教学实际,从自身出发,与教学内容实现充足,做好科学的安排。一方面,需要结合自身特点,按照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提高音乐课程所占比例,注重音乐实践,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的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5]。

  4、不断优化师资结构

  师资力量在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要想优化师资结构,就需要提高教师招聘的门槛,聘用一些实践能力以及教学经验较为丰富的教师参与到音乐教学中。同时,还需要改进现有的教学评价制度,制定科学的评估体系,激发教师的竞争意识,使得教师能够积极融入到音乐教学中,提高教师的教学动力,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职院校对社会经济进步所起到的作用愈加的突出,在教育进行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加强对学生技能的教育之外,高职学校还需要提高对音乐教育的重视,加强对学生文化素养的教育,为素质教学的进一步推广提供便利的条件。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加大音乐教育教学设备投入,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科学设置教学体系,优化师资构成结构,为音乐教育的顺利进行创造良好的条件,促进高职音乐教育的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职业教育的论文14

  摘要:构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保障机制需要准确了解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现实情况。本次问卷调查以与职业院校存在联系的企业为调查对象,调查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目的、形式、投入、内容和现状,以及行业组织、政府等机构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活动中的作用。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意愿在增强,但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缺乏主体地位;政府和行业组织的影响微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处于零散、自发的状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首要动因是人力资源因素,优秀的大中型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合作关系更加稳定;职业教育的地域特征明显,需要建立由地方政府主导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社会管理机制。

  关键词:职业教育;企业;校企合作;保障机制

  0引言

  根据国家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单位资助课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保障机制研究》课题组的统一安排,2013年4月至2014年9月,课题组开展了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现状的调研工作。问卷调研于2013年8月-2014年6月面向全国近1300家企业进行。

  1调研目的

  ①了解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过程中,企业、政府、行业组织、院校等参与方的动机、意愿,以及各参与方之间保持沟通和协同的情况;了解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形式、内容、投入水平、影响因素等情况;②对课题前期研究所得出的假设(或结论)进行验证,主要有:1)我国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没有确立,企业的主体意识尚未形成;2)我国尚未建成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全社会管理机制,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活动处于零散、自发的状态,企业与政府、行业组织之间的联系十分微弱;3)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首要动因是人力资源因素;4)企业规模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意愿和稳定性密切相关。

  2调研过程

  本次调研于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间进行,由课题承担单位组织工作人员发放,共发放问卷1300余份,回收问卷1045份,有效问卷856份。发放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邮寄或发送电子邮件给企业(与项目承担院校有联系的),二是在毕业生招聘会、校企合作对接会等大型活动现场发放,三是委托全国供销行指委、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等行业中介组织代发。这样的问卷发放方式有助于问卷回收,但也将调研对象的范围框定在项目承担院校的业务联系单位、大型现场招聘会的企业和部分行业协会会员单位,所以,本次调研对象的总体并非我国的全部企业,而是愿意或者正在(或曾经)与职业院校合作的企业。2014年6-9月,课题组对回收问卷进行了审核、整理、数据分析和录入等工作。

  3调研结果的描述性分析

  3.1调研对象的构成

  如前文所述,本次调研对象的总体是愿意或者正在(或曾经)与职业院校合作的企业。受客观条件的限制,课题调研组选择的问卷发放方式使得样本的抽取方式类似于整群抽样。在填答问卷的企业中,商贸流通行业的企业数量最多(含物流、国际货代、电子商务、连锁商超等子行业),共304份(占32%),其次为大旅游产业(酒店、餐饮、景区、旅行社等),共208份(占22%),之后依次为交通运输业(10%)、矿产采掘(10%)、金融服务(8%)等行业。填答问卷的企业构成既反映了商贸流通行业和大旅游行业在受访企业中占比较高,同时也说明这两个行业的企业与职业院校的联系十分频繁。

  3.2调研对象的地域分布与企业规模

  有效问卷中,东部沿海地区企业问卷496份,回收率92%,问卷有效率90%;中西部地区企业问卷96份,回收率66,有效率73%;江西省(课题承担单位所在地)企业问卷264份,回收率81%,有效率74%。从问卷的回收率、有效率来看,沿海地区企业参与调研的积极最高,可见沿海发达地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意识与热情高于内地企业。参考2003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上大中小型企业划分办法(暂行)》,本问卷按企业人数将企业规模划分为小型(500人)、中型(500-2000人)、大型(2000以上)三种类型。本次回收的有效问卷中,大、中、小型企业的占比分别为27%、35%和38%,大中型企业的回收率高于小于企业回收率,这一方面缘于大中型企业对校方的调查更为重视,亦可能缘于大中型企业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更强。问卷还统计了受调查企业的性质,在有效问卷中,民营企业占比为45%,股份制企业占比为34%,外资企业占比为13%,国有企业占比8%。

  3.3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基本情况

  在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方面,65%的企业认为“非常重要”,35%的企业认为“比较重要”,没有企业认为“不清楚”;在开展校企合作的意愿方面,61%的企业表示“非常愿意”,39%的企业表示“愿意”,没有企业表示“无所谓”。上述调查结果说明,受调查企业普遍重视对职业教育的参与,并且愿意参与校企合作。关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形式,问卷列举了六个选项(可多选),结果显示:96%的企业在企业内设置了培训岗位;74%的企业与职业院校开展了合作;32%的企业开设了内部的培训机构(非学历教育);5%的企业加入了职教集团;极少数(5家)企业通过行业协会开展职业教训;极少数(1家)企业直接兴办职业院校。该结果说明,内部培训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主流形式,但如果与学历教育挂沟,企业主要选择校企合作,很少直接兴办学校或加入职教集团。绝大多数企业只是把职业院校作为员工招聘的重要渠道,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可能而且也应该成为职业教育的主体。这一点,可以从企业负责校企合作人员的工作岗位做出判断:57%的企业委派普通招聘人员与院校合作,33%的企业由专职的校园招聘组与院校对接,只有7%的企业由人力资源经理直接负责校企合作项目,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设置了专职的校企合作部门与学校长期合作。与院校建立两年以上的长期合作关系的企业有325家,占总数的38%。在这325家企业中,有175家企业(54%)与院校合作时间最长的案例不超过3年,127家企业(39%)合作时间最长的案例为4-5年,仅有23家企业有过与同一所院校合作时间超过了5年的案例,没有一家企业与同一所院校有过超过10年的合作历史。另外,在这325家企业中,半数企业(164家)合作的院校数量不足3家,123家企业合作院校数量为4-10所,38家企业的合作院校数量在10所以上。上述结果表明,大多数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时间并不长,需要不断积累参与职业教育的经验。企业在选择合作院校时,会考虑多种因素,问卷列举了九个选项(可多选),从结果来看,“学校生源稳定”(81%)是企业选择合作伙伴的首要因素,之后依次考虑的是“学校对校企合作的支持力度”(59%)、“学校处于企业用工密集的地区”(43%)、“学校的办学声誉”(31%)、“毕业生质量”(28%),“专业对口”“属于同一职教集团”“产权关系”等因素并未成为企业选择合作院校的优先方向。对此,课题组分析认为,大多数企业并未加入职教集团,也没有参与职业院校的办学,这使企业对这两个选项无法做出准确评价。该问题的调查结果说明企业与院校合作的首要目的是获得人力资源的保障。综合上述调查结果,课题组认为:人力资源因素(培训和招募员工)是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首要动机;我国企业普遍重视而且愿意参与职业教育,但真正与职业院校有稳定合作经历的企业很少,普遍缺乏校企合作的经验。最近几年,我国连续出现“用工荒”,这可能是企业开始重视校企合作的直接原因,这也从侧面说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3.4行业组织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过程中的表现

  86%的受调查企业至少加入了一个行业协会,其余的企业则选择“不清楚”。大概有32%的企业加入了全国性的行业协会(如中国物流采购联合会、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中国烹饪协会等),13%的企业加入了跨省的行业协会,大多数企业加入了地区性质的行业协会。有46%的企业知道所在的行业协会开展了职业教育活动(如职业资格培训),但只有11%的企业认为行业在校企合作方面为他们提供了帮助(如召开校企合作对接会等)。调查结果表明,行业组织在我国产业界是普遍存在的,而且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但是,行业组织并未将自己的职业培训活动与职业教育结合起来,为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提供必要的帮助。

  3.5政府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过程中的表现

  只有5%的受调查企业认为自己在参与职业教育过程中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对于国家出台的支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政策法规,85%的企业回答称“一无所知”,12%的企业回答“略知一二”,3%的企业回答“比较清楚”,没有企业回答“很清楚”。这说明政府与企业之间缺乏政策宣传的媒介。企业在参与职业教育时,只有15%(49)企业曾主动去寻求政府部门的支持,在寻求支持的企业中,绝大部分是寻求院校所在地政府或企业所在地政府的支持,没有企业会主动寻求中央政府直属部门的支持。对于政府的响应,只有32%的企业表示政府会对其提出的支持请求做出回应,其余企业则表示基本没有响应。对于“政府是否应该支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问题,94%的企业表示“应该”,其余6%的企业表示“不清楚”。对于“企业寻求政府哪些支持”的问题,有30家企业选择了“请政府帮助牵线辖区内的职业院校”,有26家企业选择“人社部门的职工培训经费支持”,20家企业选择“教育政策(就业、招生、科研等)支持”,11家企业选择“财税部门的财税政策支持”,6家企业选择“教育资源(场地、师资、经费等)支持”。综合上述统计结果,课题组认为,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活动基本上处于自发、零散和无序的状态,企业既未得到行业组织的有力支持,也没有得到政府的规范、引导或推动。企业在参与职业教育时,与政府之间基本处于隔离状态,相关的法规政策宣传不到位,执行不到位,同时,企业的声音也无法有效传递给政府。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管理机制方面,企业的要求既无法形成合力,也无法迅速影响到政府的行为。另外,企业如果寻求政府支持,通常选择院校所在地的地方政府,这说明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地域属性,地方政府应该在企业与院校的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而且,地方的行业组织比全国的行业组织更适合承担联合政府、企业和学校三方的桥梁作用。

  3.6企业与职业学校合作的内容和投入情况

  问卷在“与职业院校合作的目的”的问题中设置了六个选项(多选),49%的企业选择了“招聘毕业生”,其后依次为“接收学生实习”(38%)、“建设培训基地”(11%)、“寻求院校智力支持”(5%),只有5家企业认为自己与院校合作是为了“投资公益”。问卷在“与职业院校合作的内容”问题中设置了10个选项(可多选),723家企业选择了“学生实习就业”,288家企业选择了“人才订单培养”,167家选择了“师资培养”,93家企业选择了“技术服务”,89家企业与院校进行了“课程开发”,选择“实训基地建设”“在职人员进修”“合作招生”等项目的企业数量均未超过总数的10%。上述两个问题的调查结果说明,企业与院校开展合作的首要目的是满足劳动力需求,这与前面的问题统计结果是呼应的。绝大多数企业通过招募学生实习就业与职业院校发生联系,只有不足三成的企业通过订单培养参与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之中,而在反映校企深度合作的“课程开发“”师资培养“”实训基地建设”等内容方面,企业参与的比例很低,这说明即便有一部分企业与院校开展了“订单培养”,但这些合作都还是浅层次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要求职业教育实现校企联合招生,直至“先招工、再招生”,但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6家企业与院校开展了合作招生的活动。比例不足2%。与合作内容的问题相对应,问卷询问了企业校企合作经费支出的情况,几乎所有企业在校企合作都发生了经费支出,但只有15%的企业单独设立了校企合作经费预算。在经费用途方面(可多选),86%发生了“校园招聘”费用,61%的企业发生了“学生实习补助”费用,15%的企业发生的“派遣人员到校培训讲学”的费用,13%的企业发生了为校方培养师资的费用,11%的企业在学校设立了奖学金或助学金,9%的企业参与了学校实训室(基地)的建设,委托学校开展技术服务的企业比例不足5%。在用于学生实习的人工成本方面,43%的企业均摊至每个实习学生每月的人工成本开支在1500-2500之间,34%的企业支出在800-1500之间,少数企业(16家企业)不发生人工成本支出,极少数企业(5家企业)收取学生或校方支付的培养费。此调查说明,企业在校企合作方面的支出主要用于“校园招聘”“学生实习补助”等与人员招募和雇佣等有关的事项,真正用于职业教育的长期投入所占的比例甚小。问卷对企业用于校企合作的投入情况做了调查,该调查以合作院校为单位统计企业每年的投入,扣除了支付给学生的人工成本支出和企业校园招聘的费用。共有221份有效问卷填写了企业投入情况,统计后可知,企业每年在每所院校的平均投入为8.66万元,主要的投向是助学金、奖学金、实训室建设、师资培养、捐赠教学器材等。以一个企业一年与学校合作培养40名学生(仅指一个年级)的标准来衡量,企业在每位学生身上投入的经费为2330元,如果企业同时开设两个年级(从大二开始)的订单班,每生的平均投入经费则仅为1165元,如果将企业投入再摊薄到学校全体在校生,则生均投入更低。由此可见,企业投入在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经费来源中属于少量的补充,不足以影响我国职业学校的现有运行管理格局,这与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角色是不相称的。问卷对影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调查,在总共325家与院校有两年合作经验的企业当中,215家企业认为“缺少校企合作的平台”,意味着企业在寻求与院校的合作时,不知道能通过何种渠道能够与院校进行沟通,表达意愿;190家企业认为“得不到人才保障”是影响因素,如果学校不能组织足够多的学生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合作将难以持续;175家企业认为“缺乏政府主导的有效管理机制”会影响校企合作,缺少了政府的主导,全社会有关职业教育的各个参与方很难保持协调一致,各方的积极性无法调动起来;110家企业认为“缺乏政府的激励保障机制”会影响校企合作的开展;155家企业认为“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投入难以得到补偿”,实际上这个因素与“缺乏政府的激励保障机制”是两个关联因素,前者是后者的具体化,综合这两个因素的调查结果,可知企业对于直接关系到其盈利预期的影响因素是高度关注的;有75家企业认为“缺少行业资格准入制度”影响了校企合作,这反映了我国很多行业并未严格实施行业资格准入制度,多数企业未意识到该制度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①有关我国企业与职业学校合作的形式、内容和投入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企业在参与职业教育时缺乏主体地位,有关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活动意愿的调查结果可部分说明企业的主体意识尚未形成;②有关政府、行业组织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过程中的表现的调查结果表明,企业与政府、行业组织之间的联系十分微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活动处于零散、自发、无组织的状态,我国尚未形成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全社会管理机制;③有关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机、内容、资金投向、影响因素的调查都表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首要动因是人力资源因素;④根据企业规模进行分类统计后的数据结果表明,企业的规模(员工人数指标)与合作意愿、合作院校的数量、平均投入等数据正相关,说明大型企业更倾向于与职业院校保持稳定持久的合作关系。

  4.2建议

  ①当前是政府部门推动企业深入参与职业教育的有利时机,应尽快开展有关法规和政策的修订工作,推动校企深度融合。我国近几年劳动力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是促使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外部动因,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入和“用工荒”的蔓延,愿意参与职业教育的行业企业会迅速增加。②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地域属性,在设计职业教育的管理机制时,应该尊重地方的主导权,并赋予其充分的自主权。企业在选择合作院校时更倾向于选择用工所在地的院校,在寻求政府或行业支持时,更倾向于选择院校所在地的政府或行业组织。③严格实施“行业资格准入制度”意义重大。“行业资格准入制度”有助于确立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但企业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大多数企业在招聘员工并没有自觉贯彻持证上岗的要求,行业自律和政府执法力度弱,间接降低了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话语权。④要建立资金保障机制和经济补偿机制,激励企业加大参与职业教育活动的经费投入。目前,企业经费投入在职业教育经费来源中微不足道,参与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主要是浅层次的校企合作,合作内容集中在学生实习和就业,短期行为严重。

  作者:刘繁荣 马珂 单位: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 江西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2006年11月16日.

  [2]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2011年8月31日.

  [3]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2014年5月2日.

职业教育的论文15

  【摘要】主要针对优化职业教育运行机制的措施展开研究。提出的具体措施包括:构建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体系;加大财政投入,确保职业教育公益性质;扩大国际合作办学,提升职业教育水平;在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方面多下功夫;不断建立健全社会参与的良好机制;不断优化和完善职业学校招生体制。

  【关键词】职业教育;运行机制;措施;教师培训

  “人口多、底子薄”是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要想真正办好职业教育,必须始终坚持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在此基础上构建职业教育的多元办学格局。截至目前为止,为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很多专家、学者均不约而同参与到职业教育运行机制的研究当中,同时亦提出很多优化职业教育运行机制的有效措施。基于已有研究,笔者认为可采用如下措施不断优化职业教育运行机制。

  一、构建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体系

  “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的教育目标在我国早已提出,在该教育目标的引导下,我国必须尽快完善和建立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体系和网络,最终形成学校职业教育、企业教育以及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职业教育体系。学校职业教育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在未来,必须根据学校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不断优化学校职业教育的办学环境。现代企业教育亦非常重要。建议各企业尤其是乡镇中小企业,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教育制度构建,加强对员工进行培训及其他教育等。社会教育的实施也至关重要,可依托社区、成人教育中心等构建起系统的社会教育体系,并积极利用远程教育等平台不断提高社会教育的成效。

  二、加大财政投入,确保职业教育公益性质

  为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健康、长远、可持续发展,我国在未来必须不断加强财政投入,努力确保职业教育的公益性质不变。诸如,应加大财政投入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如校舍建设、运动场地建设及教学设施建设等。除此之外,还应通过财政收入的加大不断完善职业教育的助学贷款体系,让更多贫困家庭的孩子或成人可通过职业教育学习到更多知识,获得更多生存技能。从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总体情况来看,财政支持不足是存在的典型问题。所以说,在未来我国政府必须加大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让职业教育得以更好发展。

  三、扩大国际合作办学,提升职业教育水平

  我国发展职业教育的时间相对较晚,与德国、日本等国亦存在很大差距。为进一步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在未来还需不断扩大国际合作办学,不断提升我国的职业教育水平。例如,我国职业学校可与德国、日本、美国等国家的职业学校加强合作办学,引进国外先进职业教育办学理念,从而弥补自身存在的不足。这样的做法是势在必行的,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在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方面多下功夫

  为不断优化职业教育运行机制,提高我国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在未来我国仍需在职业教育教师的培训方面多下功夫。在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方面,具体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做起:(1)加强校本培训。各职业学校应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本校教师进行培训,培训讲师主要由本校资深教师担任,亦可从校外聘请。(2)积极将本校教师输送至国内知名职业学校进行培训,通过培训可获得相关职业学校优秀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3)将职业教育教师输送至国外相关职业学校进行学习。五、不断建立健全社会参与的良好机制为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更好发展,还应不断建立健全社会参与的良好机制。具体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1)推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2)引导社区组织关心职业教育;(3)鼓励学生家长支持职业教育。基于职业教育普遍缺乏资金支持的现实情况,可鼓励社会爱心人士及爱心企业积极为职业教育发展捐款、捐物,帮助职业教育创造出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发展环境。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为促进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各职业院校也应不断提升自身的自力更生能力,如积极创办校办企业等,通过校办企业为职业学校创收,从而更好地将盈利所得用以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六、不断优化和完善职业学校招生体制目前,很多职业学校面临招生难的困境。部分职业学校为招到更多学生,不惜花钱从学校买生源,这样的做法严重违反了招生制度,对职业教育发展非常不利。部分学生到学校之后,甚至还发现实际情况与学校宣传的情况不同,于是最终选择退学。另外,部分学校为招生还选择采用招生代理的模式,招生代理由于缺乏专业知识,为获取招生回扣,因此往往会进行虚假宣传。这种情况,在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因此,在未来我国必须不断优化和完善职业学校招生体制,让职业学校的招生体制更加健全。这其中,自然离不开政府监督的积极作用。总而言之,为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更好更快发展,我们必须不断优化职业教育运行机制。可采用的措施主要为:构建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体系;加大财政投入,确保职业教育公益性质;扩大国际合作办学,提升职业教育水平;在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方面多下功夫;不断建立健全社会参与的良好机制;不断优化和完善职业学校招生体制。只要可认真从上述几个方面入手,我国的职业教育在未来定然可以得到更好、更加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奕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动力系统的重塑[J].职教通讯,20xx(05).

  [2]喻忠恩.政府应如何主导职业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xx(07).

  [3]陈文彪,周奕珺.教师专业化背景下职业教育反思型教师培养———基于ALACT反思模型[J].职教通讯,20xx(13).

【职业教育的论文】相关文章:

职业教育的论文15篇04-18

职业教育活动周总结09-08

职业教育对联征集启事11-20

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计划04-20

职业教育培训学习心得体会08-17

学习职业教育法心得体会(通用10篇)05-16

高考成绩不理想:落榜后接受职业教育培训也可以08-17

2022学习职业教育法心得体会(精选13篇)05-23

2021汕头市中等职业教育拟招生学校有哪些03-19

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报考条件是什么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