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动机的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动机的论文1
摘要:本文的主旨在于,掌握中国大学生学习日语的动机,探明日语学习动机因年级不同而产生的差异。通过SPSS系统进行因子分析,共得出“亲日及国际化倾向”、“喜爱日语”、“利益享受倾向”、“诱因倾向”、“达成目标和喜爱日本大众文化”这5个因子。各年级组别的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学习动机随着学年的上升,呈现出缓慢变化和统一化趋势。本文是关于中国大学生学习日语的动机的相关研究。通过本文可以加深对中国日语学习者的了解。同时也期待本文的成果,能对基层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参考,对日语教育的改进和提高做出贡献。
关键词:日语学习动机;因子分析
随着中日经济交往的日益加深,日语人才的需求量不断扩大。加之日本的动漫,时尚,电影等非主流文化的输入,日语学习者人数不断上升。国际交流基金20xx年的调查数据显示,世界136个国家和地区共有日语教育机构1.6万所,日语学习者近400万人。其中中国拥有日语教育机构1800所,占全球总数量的.6.9%;日语学习者数量更是突破100万,首次超过韩国位居世界第一位。随着中国日语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关于日语学习者的相关研究也日益兴起。学习动机就是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通过明确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改进教学手段,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调查的概要
2.分析
为了充分掌握学习动机的构成情况,本研究共进行了2次因子分析。首先将各年级数据进行整体分析,把握学习动机的整体情况。随后将四个年级分为低年级组(一、二年级)和高年级组(三、四年级)分别进行因子分析,探究各年级组的不同特征。
2.1整体因子分析
通过主因子方法进行因子分析,共得到5个因子。以因子负荷在0.5以上的成分为主要构成成分,对各个因子进行命名。
2.2高低年级组别的因子分析
为了探明学习动机由年级而产生的差异,笔者共做了两次因子分析。首先将四个年级组的数据一一进行分析,其结果并没有显现出各年级组之间的明显差异。因此第二次分析将四个年级分为低年级组和高年级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高低年级组的特征差异较为显著。
低年级组数据的析结果与全体数据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3.考察
首先,4个年级组别的因子分析结果并没有显示出动机特征上的明显差异,无法说明各年级之间学习动机的异同。然而高低年级组别的因子分析中,动机的差异特征比较明显。这说明,学习动机随着学年上升发生的变化时缓慢进行的。
其次,从因子数量来看,低年级组得出了5个因子,高年级组得出4个因子。低年级组中“喜爱日语”和“喜爱日本大众文化”作为2个因子分别被抽出,而在高年级组中则作为1个因子被抽出。这说明,随着学年的上升,学习动机出现统一化倾向。
最后,从统合性动机的特点来看,低年级组主要集中于“将来想在日本生活”、“想了解日本”等对日本这个国家的向往;而高年级组则集中于游戏、动漫、电影,文学等大众文化上。这说明,随着学年的上升,学习动机开始趋于现实化。另外,相对于低年级组而言,高年级组的日语能力较高,接触日本大众文化的机会较多,想进一步了解日本文化的欲望也更强烈。从道具性动机的特点来看,低年级组中因子负荷最高的“为了去日本工作”这一项在高年级组却是因子负荷最低的一项。一般来讲,高年级组学生即将毕业,将学习动机与就业相挂钩的倾向应该比较突出,但是研究的结果却恰恰相反。在高年级组的道具性动机中,留学、旅游等成分的因子负荷都居于就业之上,这可能和就业恐惧感等心理因素有关。从诱发性动机的特点来看,除了“学习日语是大势所趋”、“喜欢学习日语”等共通成分之外,低年级组更倾向于日语课程,日语教师等和课程相关的项目。而高年级组则更倾向于对日语的国际性和重要性的认知。从中不难看出,随着学年的上升,学习动机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课程本身,而是向社会价值、社会地位、国际化意识等更加高层次的方向扩大。(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
参考文献:
[2]国交流基金.海外の日本教育の状日本教育20xx年[Z].20xx.
动机的论文2
“妈妈通常都是为了哄我入睡才念书的,所以,我都是窝在被窝里听的。虽然身为商店老板娘的妈妈并不是很会念,不过,对于小孩子来说,她却是个很好的说书人,怎么说呢?因为她会照着我的要求去念我所指定的段落。她绝不会擅自主张。对妈妈而言,只要能让我早早入睡就好了,至于要念哪里都没关系。她一定是想,只要读读我喜欢的段落,我就会早点睡着,结果,她同一个地方通常一读就要读好几遍。四遍也好,五遍也好,总之,她会为我读我最喜欢的部分。结果,最先睡着的都是母亲,至于我,则没那么快睡着。平常,我很难和母亲有类似这样的共处时光,所以那称得上是我仅有的可以独占母亲的时段,因此,我总是睁大眼睛瞧、竖直耳朵听。”
“用耳朵听应该比用眼睛读更能逼近语言的本质。很幸运的,我在幼儿时期,就通过耳朵充分享受到聆听语言的乐趣。”
这是《绘本之力》中,80岁高龄的作者松居直回忆小时候听母亲念故事书的感受。
我虽然帮孩子念了10年的故事书,却无法得知他们对于“父母念故事书给他们听”这件事的内心感受,只能暗自猜想、揣测。主动问孩子吗?我没想过这么做。我总觉得,有些事情是要经过时间的沉淀,美妙的.滋味才会自然地发酵浮现。所以,看到松居直的这段描述,就像是看到了我的孩子道出他们未来的感受,而心有戚戚焉。
《培养孩子的英文耳朵》这本书看似以英文学习为出发点,其实对于孩子各方面的学习都有好处。我总是小心翼翼地审视他们的“动机和兴趣”在哪里,因为这才是一切事情成功的要素,不论成功的定义是快乐人生,还是飞黄腾达,或是两者兼备。
“英文耳朵”是目标,可是促成目标的动机和兴趣,却与英文一点关系也没有。孩子听英文故事书的真正动机和兴趣是故事,不是英文。
如果你很少有机会接触童书绘本,或许很难体会我的话。所以,接下来我要介绍7本兴味盎然的故事书,先让父母感同身受地体会故事的美妙,才能激发父母帮孩子念英文故事书的“动机和兴趣”。就如我所说的,有了动机和兴趣,做事情才容易成功,大人小孩都一样。
动机的论文3
[摘要] 在全球化盛行的今天,学习第二门语言也已经成为了中国人的主要潮流和学习趋势。在各大高校中也逐渐开始重视对于外语的教学。在学习第二门语言的过程中,学习动机无可厚非地成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潜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学习效能也不单单指代学习的最终成绩,更多的是学习的结果以及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各种能力。本文通过研究二语学习的动机与学习效能的联系,来揭示学习第二门语言的症结所在,并为找出更好的第二语言教学法提出建议。
[关键词] 二语学习;学习动机;学习效能;教学方法
一、引言
语言学界对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早已形成共识。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文化通过语言得以凸显,其表现力得到充分的展示。而在日常生活中,语言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种交流工具。在一些语言学家的眼中,语言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是获取第二门语言的关键之处,可以说,语言的学习动机是在语言学习中最值得观察的变量之一。一些研究表明,语言学习的动机可以分为工具型和融合型两种类型,当然,根据其他不同的分类标准,也可以划分为其他几种类型。对于学习动机的研究调查表明,语言的学习动机与学习者所采用的学习方法、最终的学习效能和学习成绩是相关联的,并且,学习动机在这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概念表述
(一)学习动机
那么,什么是学习动机?学习动机可以成为是一种强大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是“学习的动力”。这种动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引学生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以提升自己的语言知识。这种学习动机并不单纯是指学生的心理作用,还包括各种不同的因素所构成的整个系统。当然,心理作用也在其中占据着重要的部分,这种心理因素可以大体分为以下几种:学习的信念,学习爱好以及学习兴趣。有了学习动机,学生就更容易拥有学习的目标,而学习目标又是指引学生找到良好学习方法的不可或缺的方面。这一切构成了学习的动机。
每个事物都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学习动机也不例外。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种,根据学习动机的内容,可分为正确的学习动机和错误的学习动机。拥有正确学习动机的学生将会变得勤勉自律,努力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各门课程,并且敢于担当和肩负责任。错误的学习动机只能让学生的思想变得狭隘,注重眼前利益而非长远利益,无法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完成学习计划,其学习目标也很有可能偏向于利己主义,无法肩负起为祖国做贡献的责任。
第二种,根据学习动机与学习的关系,可以分为近景直接动机和远景间接动机。近景直接动机是指,学生由于对语言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或者是求知欲旺盛,再辅以教师生动形象的授课的影响,使得学生产生了一种利于二语学习的动机。这种近景直接动机的作用是促使学生将语言的学习与学习的兴趣、成功的欲望联系起来,让学生有更好的心态进行二语学习。而远景间接动机是指学生的学习动机只与自身相关,为了自身利益才进行学习。这种动机的持久性和稳定性比较差,容易受到环境和个人心理因素的影响。
第三种,根据学习动机的来源,可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内部学习动机是指学生因为自身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而对于第二门语言进行积极的学习活动,这种动机通常会引领学生进行主动的学习,已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而外部动机是指由于外部推动力而进行的被迫的学习活动,比如为了逃避老师的惩罚而完成作业、为了不被父母责骂而好好看书。这些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并不是为了真正获取知识,更多的是得到一种赞扬。这种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比较低,对于学习内容本身并不感兴趣。
当然,还有一种融合了多方面因素所进行的分类,即在二语学习中,根据学习语言的态度和倾向,可以将学习动机分为融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融合型动机的学习者在学习目的语的同时也会进行目的语相关文化的学习,即不仅对于语言有所掌握,同时也对这种语言在实际情景语境中的使用有所掌握,而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融入目的语文化的交流圈子之中。具有融合型动机的二语学习者一般都是被一门语言本身的魅力所吸引,对于目的语展现出浓厚的兴趣。这种学习者所进行的是一种纯粹的语言学习活动。而工具性动机是指,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将其作为一种工具进行使用,比如为了应付一些考试、得到更高薪的职位等,这种语言学习者将语言视为一种能够为其带来利益和价值的工具。
虽说通过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学习动机分为以上四种,但是最后一种,即融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是二语学习中最常见的类型,也是动机研究中影响至今的二分法。
(二)学习效能
学习效能也可被称为学习自我效能,是指学习者对于自己能够自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的一种信念程度。这个概念起源于班杜拉的理论。班杜拉在1977年提出这个概念,是因为他发现在以前的众多对于二语学习动机的研究中,研究者的主要参考方向着眼于学习这对于知识的获取阶段,而并未对于学习动机、学习目的和学习结果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为了更正前人的`思想,班杜拉提出了自我效能感这个概念,拓宽了学习目的对于学习结果的影响途径,解释了学习者的内部因素对于学习结果的影响。
还有其他的学者认为,学习效能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学习能量。这包括学习者的求知欲望,以及对于学习目标的动力。第二,学习能力,这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种能力,比如逻辑能力、运算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等等。第三,心理状态,这关系到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学习者能否在最短的时间内察觉到自身的消极因素并加以调控,以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当然,这些还包括团队协作能力、处理学习中的难题的能力等等。
三、二语学习动机和学习效能
对于二语学习者来说,学习动机经常是被语言教师忽略的一个环节。然而不能被忽略的是,教师所进行的二语教学活动,是通过学生对于目的语的学习兴趣来逐步进行下去的。学生的学习动机就像是一个契机,一个桥梁,用来连接语言教师和学生。从这个层面上,可以说是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掌控着整个课堂。学生对于二语的学习动机不纯正或者说不正确,很有可能导致教学的失败,最终达不到理想的成绩,也无法提高学习效能。所以说,学习者的二语学习动机是进行语言学习的重中之重,而如何激发语言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以期达到更加良好的教学目的并且能够提高学习效能,就成为语言教师急需解决的课题。
由以上概念的表述我们可以得知,学习动机和学习效能的关系可以表述为动力和能力之间的关系。学习动机的多重分类促使不同类型的动机会得到不同类型的学习结果,但是学习效能并不单纯指代学习的结果和目的,更多的是获得一种学习能力和调节自身心理状态的能力。这种“能力”不能单单从一个方面进行表述,它其实是一种多方面的能力的综合。所以,我们应该由此注意到,在学习第二门语言的过程中,学习动机和学习效能的关系是相互的,学习动机能够激发学习者对于第二门语言的学习兴趣,促使学习者进行积极主动地二语学习,反之,学习效能的提升也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使之在更加自然的环境之中进行知识的获取。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二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能的关系进行进一步的阐述:
第一,在二语习得之中,有四个方面是值得我们注意的。这四个方面可以概括为,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学习者所处的文化背景、学习者的自身差异、语言输出。对于学习者的自身差异来说,这种自身差异主要存在于智力能力、语言天赋、学习动机以及处理困境的能力这几种情况之中。可以得知,学习动机是存留于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之中的,而个体差异是影响二语习得的重要方面。不同的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不同,但是在上述文本中,针对于不同类型的学习动机已经做了完整的表述,无论是正确的、近景的、内部的学习动机,还是融合型的动机,都对学习的效能具有一定的影响。可以这样说,学习的动机影响着学习者的努力程度,这种努力程度可以通过学习积极性、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策略等方面体现出来。而努力的程度影响着学习的最终结果,比如最终的考试分数。当然,好的学习结果能够促使能力的提高,各种能力的提高结合在一起,最终促进学习效能的提高。在学习第二门语言的过程中,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候就是在考验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如果学习者仅仅是看重眼前利益而非长远利益,或者是由于外部推动力,比如为了逃避老师的惩罚而完成作业、为了不被父母责骂而好好看书等而进行的被迫的学习活动,亦或是学习者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将其作为一种工具进行使用,这种错误的动机无法达成良好的学习效果,无法提升学习者的能力和学习效能。所以,好的学习动机是提升学习效能的关键。
第二,学习效能的提升也有助于学习动机的促进。人只有在经历了成功的滋味之后,才更加的希望为之努力。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功能够使他们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的学习。比如成功地克服了困难,跨过了很难的一道坎,或者是在考试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与外国人的交流之中得到了很多自信。这些良好的学习效果都能够更加的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让学习者对于第二门语言的学习具有更大的兴趣。
在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中,二语学习者能够通过正确的学习动机收获良好的学习效能,并且坚定继续学习的信念,更好的激发学习者的潜能,提升兴趣,以获得更大的收获。
四、动机和效能对于语言教师的启示
现今的很多研究已经证实了在第二语言习得之中学习动机与学习效能之间的正比例关系,以及学习动机对于二语学习的重要性。这些能够让语言教师意识到,为了提高学生对于第二门语言的学习水平,教师应当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方面相应的做出一些改变。
(一)妥善奖惩,激发热情
一些语言学家指出,语言学习者想要取得进步,至少在每个星期要花费四个小时的时间来进行语言的学习。这些学习包括课上学习和课下学习。当然,单纯的课上学习是无法达到这一标准的,所以语言教师要更多地在课上进行引导,让学习者在课下更好地完成语言的学习。课上的引导要更多地注重学习动机方面的引导,一般来说,在激发学习动机方面,表扬和奖励比批评和指责来得更加有效,因为前者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大的成就感,增强自信,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而后者恰恰是相反的作用,这对于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是十分不利的。当然,奖惩是要同时进行的,总是进行表扬也会起到反作用。
(二)竞争合作,增强趣味
自我决定理论指出,教师应该创设能够充分满足学生需要的学习环境,来帮助学生培养自我决定的学习动机。这三种需要分别是自主需要、胜任需要和归属需要。为了创设这样的学习环境,教师可以通过增加课堂中的弹性空间、强调任务的意义和价值、承认并接纳学生学习中的消极情绪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接纳那些暂时无法引起他们兴趣的学习任务。在这之中,竞争和合作是两个双生面,也是应当两手抓的方面。对于学习者的竞争意识的培养,有助于提升其学习热情。在危机感高涨的情况下,学习者能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进行高效率的学习。而培养学习者的合作意识对于学习效能的提升也是很重要的,合作能力也属于学习能力的一方面。所以,可以进行一些语言类的比赛,比如朗诵大赛、口译比赛等,激励学生进行语言学习;也可以成立学习小组进行参赛,鼓励进步和团结互助,更有利于提升学习者的各方面能力。
(三)创设情境,启发教学
上面曾经说过,语言课堂是通过学生对于目的语的学习兴趣来逐步进行下去的,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掌控着整个课堂。所以,要收获更加良好的学习效果,就要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现今,填鸭式教学早已被淘汰,一些刻板教条的教学方法也不必再提。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法,对于二语习得的学生来说是很有帮助的。首先,学习一门语言最好的方式就是融人情境之中,融入到这门语言该有的文化之中,才能保证一定的语言输入,获取更加良好的语言输出和学习效能。当学习者接受了足够的目的语输入之后,语言的学习将会自然而然的发生。其次,创设情境很容易让学习者融入到学习的氛围之中,通过语言教师的一步步引导来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而如何正确地进行语言输入、如何正确的引导,成为了语言教师应当关注的问题。
对于这一点,一位名为柯腊申的语言学家提出了语言的输入假设,即学习者主要通过理解语言的输入来进行第二门语言的学习。这个假设的主要公式可以被描述为“1+1”,即学习者接触的语言应该略微高于他们现有的水平,这样他们既可以理解其中的大部分内容,又可以面对一定的挑战,从而争取更大的进步。语言输入的难度不能太过高于二语学习者的现有水平从而使之望而生畏,也不能太过接近于其现有能力从而使之缺乏挑战性。
五、总结
学习动机和学习效能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有真正认清这一点,才能将二语学习推上更高层次的发展。本文通过阐述学习动机和学习效能的基本含义和分类,分析其相关性,同时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提出相关的建议。
动机的论文4
关于电动机构卡滞故障的设计改进
某电动机构是为设备流量活门配套的产品,用于飞机环境控制系统,根据流量控制盒输出的脉冲信号调节设备流量活门的角度。
在外场使用中该电动机构故障率高发,故障率达30%以上,主要故障模式为卡滞或不工作,严重影响飞机正常使用。
1 产品组成及工作原理
某电动机构主要由永磁直流电动机、减速器、开关组件、输出轴组件及继电器等部分组成。
当给1 号插针供正电,2 号插针接负极时,电动机开始工作,通过减速器减速,带动输出轴向打开方向运动;当先给3 针和4 针继电器线包加28.5VDC 电压时,继电器3 组触点由常闭转为常开状态,此时给1 号插针供正电,2 号插针接负极时,输出轴向关闭方向运动。在输出轴打开与关闭的两极限位置上,分别有一个WWK-2 极限开关,当输出轴运动至开极限位置时,凸轮带动摇臂按压微动开关K1 使之由常闭转为常开状态,电动机断电停止工作,并通过5 号插针输出开极限位置信号;反之,当输出轴运动到关极限位置时,凸轮带动摇臂按压微动开关K2 使之由常闭转为常开状态,电动机断电停止工作,并通过6 号插针输出关极限位置信号。
2 故障分析
2.1 故障模式分析
通过对历次故障品的统计分析,该类故障模式一般分为三种情况:一是产品通电不工作,约占此类故障模式的30%;二是产品通电时工作、时不工作,通过反复工作或施加外界敲击、振动等方式会故障复现,约占此类故障模式的40%;三是产品在常温和外加温度、振动应力的情况下通电始终工作正常,故障未复现,此类约占故障模式的30%。
对故障复现的产品进行电测量发现,此时电机1号与2 号插针间为断路。逐步分解产品,插头座及开关等处焊接牢靠;微动开关常开、常闭触点转换正常,测量触点间接触电阻正常;测量发现继电器的一组或多组触点出现无法正常导通的现象,继电器失效;进一步分解检查电机工作正常。为准确定位继电器失效原因,携故障继电器前往生产厂家进行了失效分析。该电动机构负载性质为:电动机静止时输入阻抗非常小,启动时存在浪涌电流,对继电器的触点形成瞬间电流冲击,而此刻正对应于触点弹跳及动态接触电阻区,容易出现烧蚀拉弧,而电动机的线圈是一个电感,断开时电感负载中的能量将感生瞬态电压,并通过继电器的触点放电消耗这些能量,因而引起电弧并使触点烧蚀。继电器在此种负载下,经过长期频繁通断,造成簧片金属转移损耗严重,最终导致继电器故障。继电器失效的原因是由于使用次数频繁,在机械损伤和电腐蚀的共同作用使得继电器内部动簧片不能正常接通。
由产品工作原理分析,电动机构卡滞(不工作)的故障树。通过故障分析,电动机故障基本不存在,主要还是继电器故障。
2.2 继电器失效机理分析
继电器在工作中,触点要经历四个过程:闭合状态、断开过程、断开状态和闭合过程。
(1)闭合状态
继电器衔铁未动作时,动簧片与常闭簧片接触,常闭触点处于闭合状态;衔铁动作后,动簧片与常开簧片接触,常开触点处于闭合状态。在闭合状态下,继电器的负载可以达到5A,触点一般不会引起不良后果。
(2)断开过程
指触点由闭合状态过渡到断开状态的过程。继电器动作时,动簧片与常闭簧片分离,常闭触点处于断开过程;继电器释放时,动簧片与常开簧片分离,常开触点处于断开过程。继电器触点的断开是逐步进行的.,开始时触点接触面积逐渐减少,接触电阻随之增加,温度也随之升高,如果触点负载电流大于10mA,会使触点接触处的金属熔化成液态桥。触点继续分开的瞬间,液态桥被拉断或汽化蒸发,形成微小间隙,负载电压几乎全部加在这个间隙上。当负载电压足够高时,会形成很强的电场,间隙里的中性气体分子会在强电场的作用下发生电离,变成带电离子而使间隙击穿,如果被开断电路内的电流和触点上的电压大于临界燃弧电流IO和临界燃弧电压UO,就会形成电弧,持续时间约10us,随着触点间隙继续增加临界燃弧熄灭。
继电器衔铁未动作时,动簧片与常开簧片未接触,常开触点处于断开状态;衔铁动作后,动簧片与常闭簧片未接触,常闭触点处于断开状态。继电器触点在断开状态下,动簧片与静簧片之间有足够大的间隙,保证了触点具有足够的绝缘强度和抗电强度,因而触点在断开状态下不会被烧蚀。
(3)闭合过程
指触点由断开状态过渡到闭合状态的过程。继电器动作时,动簧片将与常开簧片接触,常开触点处于闭合过程;继电器释放时,动簧片将与常闭簧片接触,常闭触点处于闭合过程。在闭合过程中,动、静触点逐渐靠近,当触点间隙约为0.1mm 时,电场强度很大,会出现阴极电子发射,间隙被击穿而放电,与断开过程出现的情况类似,但因动、静触点很快就接触上,不会引起严重后果。动、静触点刚好接触时,由于触点压力很小,实际接触面积也很小,相应的触点电阻较大。若电路起始冲击电流较大,就有可能使触点发生熔化,熔化的金属停留在触点间,受到随后增大的触点压力的作用,往往就会产生触点熔焊现象或触点金属转移现象。另外,在闭合过程中,由于动触点具有一定的动能,在与静触点相碰时,会产生触点回跳,而且往往不止一次,当回跳间距达到一定值时,就会出现电弧放电现象,以致造成触点金属局部熔化。
因此,继电器在闭合过程和断开过程中,受负载和触点切换的共同影响,触点表面产生焦耳热并使触点间产生火花、电弧,此时触点上的部分金属在电弧的作用下发热、熔化、沸腾,在电场的作用下出现转移、飞溅,出现严重的电腐蚀,由于电腐蚀后触点表面出现金属转移,当继电器使用次数过多时,由于机械损耗和电损耗的共同作用,导致继电器通电后触点之间不能正常接通。
2.3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该继电器寿命及响应时间不能满足产品小角度频繁正反向调节的使用要求存在以下问题:
(1)电磁机械式继电器不适合频繁工作;
(2)电磁机械式继电器可靠性低;
(3)电磁机械式继电器响应时间长(动作时间15ms、释放时间
(4)电磁机械式继电器寿命短(5 万次)。
3 解决措施
为了解决继电器故障率高的问题,对国内多个继电器生产厂家的继电器使用寿命情况做了大量调查,本继电器已经是国内继电器产品中寿命指标较高的继电器。目前国内该类继电器使用寿命最高为5 万次,无法满足飞机上脉冲控制的使用需求。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电磁继电器响应时间长、可靠性低、寿命短等问题,认为采用无触点的电子换向模块进行换向是一种可行的方案,其工作原理、设计技术、制造工艺等成熟,质量稳定可靠。
电子换向模块具有以下特点:
(1)电子换向,无机械触点,寿命长;
(2)电子电路控制,可靠性高;
(3)响应时间快,适合脉冲控制调节;
(4)适合电机频繁控制换向工作。
当4 号针断开时,1 号插针供正电,2 号插针接负极,电子换向模块工作(其内部2 脚输出正电,8 脚接地),电动机正转,通过减速器减速,带动输出轴向打开方向运动;当4 号针接负时,再给1 号插针供正电,2 号插针接负极,电子换向模块工作(其内部9 脚输出正电,3 脚接地),电动机反转,输出轴向关闭方向运动。极限位置限位及信号指示工作原理未改变。
电子换向模块是一种限位式有刷直流电机驱动电路模块,采用功率MOSFET 晶体管的无触点控制转换器。主要完成直流电动机控制信号的隔离放大、信号处理、限流保护及电机驱动等功能,驱动器控制信号部分与功率驱动部分光电隔离。光耦隔离电路控制信号处理,限流电路实现有刷电机驱动的限流保护,限制有刷电机驱动器及电机工作时的最大电流,驱动电路完成功率管导通与关断的控制,通过功率输出,驱动直流电机。
电子换向模块由于没有触点就没有切换火花腐蚀触点现象,从理论上讲寿命是无限的。该驱动模块输入输出采用光电隔离,具有较高的抗干扰能力,可靠性较高。另外,采用该模块后,电动机构响应特性得到提升,响应时间由原来毫秒级缩小为微秒级,能更好的与流量控制盒的脉冲控制匹配,可以彻底解决电动机构卡滞故障。
4 试验验证
对改进后的产品进行了低温贮存、低温工作、高温贮存、高温工作、温度冲击、温度-高度、振动、冲击、加速度、炮振、电源特性、电磁兼容和寿命试验考核,试验结果全部合格。
动机的论文5
成就动机是推动个人获得成就的内在力量,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性动机。它对个体的工作、学习都会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研究成就动机,进而采取有效措施激发、控制个体的成就动机,无论对组织的发展还是对员工个人的成长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成就动机的内涵
成就动机的概念最早是由H.A.Mury提出的,他把人类的基本需要分为二十种,其中居于首位的就是成就需要。他认为,成就需要是指“尽可能快和尽可能好地做事的愿望或倾向”。继H.A.Mury后,R.Sears于1943年提出“成功与失败的需要”;F.H.Auporey提出“自我参与”的概念;Lewin于1944年进行了志向水平的固研究。1950~一1965年这一时期,关于成就动机的研究主要在两个层次上展开。一是以D.C.McCMland为代表进行的自上而下的研究,着重探讨社会文化对成就动机、价值观的影响,进而分析社会集体成员的成就动机水平与该社会的经济、科技发展之间的关系。二是以J.W.Atkinson为代表进行的成就动机微观方面的研究,着重研究成就动机的实质、动机的发生、发展及成就行为认知和归因等问题。麦克里兰和阿特金森成为成就动机概念的正式提出者。麦克里兰在其贼就动机》一书中写道:“成就动机就是与自己所特有的良好或优秀的标准相竞争之下,个人所学习而来的一种追求成功的需要或驱动力。”此后,其定义范畴又有了新的发展,如成就动机维概念,即成就动机被认为具有多成分的心理结构。因此,成就动机被定义为对优秀标准的竞争或者个体设定或实现个体目标的愿望。近年来,我国学者在借鉴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对成就动机做了进一步研究。王本法认为,所谓成就动机指的是想要很好地完成困难的工作,在竞争的条件下获得良好成绩的那种动机。台湾学者张春兴认为,成就动机是个人追求成就的内在动力,包括三方面含义:个人追求进步以达成希望目标的内在动力:从事某种工作时,个人自我投入、精益求精的心理倾向;个人在不顺利的情景中,克服困难、扫清障碍,努力达到目标的心理倾向。陈伸庚认为,成就动机是个人把自己的活动保持在尽可能高的水平和不断增加的努力之中,从而把活动推到最好标准的心理倾向。张兴贵认为,成就动机是人们追求高目标,完成困难任务,竞争并超越他人的人格力量。
成就动机受到经济发展、社会环境、文化形态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也与个体特质紧密相关。不同个体的成就动机有所不同。不同的学者对成就动机有着不同的界定,但我们看出其共同点在于他们都认为,成就动机是个体在社会生存中逐步形成的,是促使人们追求成功与卓越的内部动力,它与竞争和努力提高效率有关,具有较强的社会意义。
二、成就动机理论
1、麦克里兰的社会成就动机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麦克里兰领导的调查小组通过大量的研究,创立了社会成就动机理论。社会成就动机理论是以温特伯特姆和马克斯?韦伯的研究为基础创立的。温特伯特姆的研究指出,母亲的独立性训练有助于孩子成就动机的发展;马克斯?韦伯指出,新教改革促进了个体的独立性和责任感;麦克里兰通过对多个国家、地区不同时期成就动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调查发现,人们成就动机的差异是由于儿童时期的不同经历造成的,最后他得出结论:“正在取得成就的社会,并不是由于人口增长、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或自然资源为特别有利的条件,而是由于成就动机较高的执行者的存在和一种在儿童训练中强调成就的社会倾向。”麦克里兰的研究方案启示人们,高成就动机是优秀人才的一项基本素质。这一研究引起『.学者们对成就动机研究的进一步关注。
2、阿特金森的“期望一价值”成就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阿特金森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由期望成功与害怕失败两种稳定的倾向构成。当个体处于成就导向的环境中时,两种倾向可以同时被唤起。而此时个体导向目标的趋力——成就动机,就是这两种倾向的代数和。Atkinson发现,如果个体寻求成功的动机相对于回避失败的动机更强,他们对成功将有更高的主观概率估计。同理,当个体回避失败的动机大于寻求成功的动机时,个体对失败有更高的主观概率估计。Atkinson提出了冒险偏好模型,即以个体对成功的渴望和对失败的回避两种倾向冲突的结果来解释个体的冒险行为。追求成功倾向明显的个体,往往具有积极的进取精神和良好的工作业绩。相反,回避失败倾向明显的个体,往往为避免失败的结果,采取消极退缩的态度和行为。
3、韦纳的成就动机归因理论。韦纳把认知因素引入到成就动机理论中,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对成就动机进行探讨,说明了人的成败对未来成就行为的重要影响。他的成就动机归因理论进一步发展了成就动机理论。韦纳认为,个体对成功或失败的结果认定存在四种主要原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这些原因都可以从原因部位(:内部和外部)、稳定性(稳定和不稳定)、控制性(可控和不可控)三个维度加以区分。个体对成败的不同原因、不同维度的归因会对个体以后的态度、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比如,如果把失败归因于能力等稳定因素,则会使个体对未来的成就结果产生失败的预期;如果把失败归因于努力程度不够这一可控的不稳定因素,则会产生积极的正效应。
4、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成就动机理论。班杜拉认为,人们仅凭意志力并不足以实施自己的行为,必须具备有效运用其力量的自我保证,自我效能感就起到这样的作用。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息或信念。自我效能感通过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情感反应等最终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班杜拉的'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的知觉与人的实际能力并不完全符合。在动机作用的过程中,相对于能力而言,对自己能否胜任的知觉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5、洛克的成就目标理论。洛克提出的成就目标理论认为,在成就动机的诸多归因中,能力是了解成就动机的关键因素。能力的差异感觉和无差异感觉影响着个体对任务难度的选择。能力的差异感觉是指个体面对成就情景时,对自己能力水平的判断。有能力差异感觉的个体把追求高能力表现作为自己行为的目标,完成任务只是作为表现能力的一种手段。能力的无差异感是指个体面对成就情景时,把完成任务作为他们的目标,能力只是完成任务的一种手段。
三、总结
成就动机的研究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微观与宏观两个层次。其中,微观层次的研究以麦克里兰、阿特金森和韦纳的研究为代表,以个体为分析单位,探讨个体成就动机的本质、内涵及与成就动机的关系。宏观层次的理论研究主要以麦克里兰的社会成就动机理论为代表,其关注的是不同文化背景中人们成就动机的特点、文化动因及其与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关系。有效激发、控制成就动机对个体、组织、社会都会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从个体角度看,成就动机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素质,是个体激励自我、追求上进的动力,是决定一个人事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从社会角度看,人们的成就动机水平与经济的增长、技术的进步、整个社会的繁荣发展息息相关。同时,成就动机受到经济发展、社会环境、文化形态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也与个体特质紧密相关。
【动机的论文】相关文章:
动机的论文01-24
动机的论文5篇01-24
运用学习动机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论文(精选5篇)05-10
关于拖拉机发动机常见故障排除浅析的论文03-10
浅谈我的阅读动机12-27
高师历史课堂教学中对ARCS动机设计模型的探讨与实践论文07-12
发动机实习心得12-10
发动机实习报告01-18
发动机的实习报告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