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辞典纵论论文

2021-04-27 论文

  近10年来,我国编撰出版的文艺鉴赏类图书品种多、数量大,涉及文艺学科各分支门类,且往往以丛书或系列书的形式面世,颇具声势。其中鉴赏辞典这一品神尤为引人注目,之所以如此引起世人的关注,至少可举出这么几点原因:1.编辑出版的速度快。自1983年上海辞书出版社首次推出?唐诗鉴赏辞典》以来,7年间,全国平均每年有10多部鉴赏辞典问世。2.渉及的出版社多。数十部鉴赏辞典分别由全国40多家出版社出版,包括髙校、地方和专业性出版社。3.捵稿人的学术层次离,从已出版的鉴赏辞典来看,主编、领衔撰稿人和一般撰稿人,大都是有关研究领域中的知名学者,或有成就的中音年研究者。4.印刷装帧讲究、精美。5.发行量大。有的已一版再版,久销不衰。

  以上诸端,巳使鉴赏辞典成为进前工具书出版中的热点。世人论之,毁誉参半。面对出販社群起争出鉴赏辞典的现象,吳小如先生首先尖锐指出:这是一种“抢时间、占地盘”的做法,因而造成了“祖制潞造、祖心大意、祖枝大叶”的“三粗”风气,痛切地进行了自我反省((关于<鉴赏辞典>二题》,载?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199期,1988年10月)。报刊也发表了数篇就具体鉴赏辞典编撰质量问题而撰写的评论文章。鉴赏辞典使用“辞與”的名称,自厕于工具书之列,以及某些鉴赏辞典质量低下等问题,时遭非议。面对目前已出版、并将继续出版的数量相当可观的鉴赏辞弗家族,我丨H-方面要客观地从整体上评价它们的功过,另一方面则要切实地,充分地使鉴赏辞典发挥其作为工具书的作用」后一点对社会科学文献检索课教学人员尤为重要.目前有关教材大都来提及鉴赏辞典,而我们又不能对之视而不见。

  本文试图从总本上(或者说宏观上)探讨鉴赏辞典产生的历史的和文化上的背景,它们的种类、体例以及利用和今后发展等问题。

  文艺鉴赏,是指鉴赏者就某一具体的作品,对其所蕴涵的思想内容,采用的创作方:去,表现的艺术风格等进行阐发、揭示和评论。鉴赏多侧《于美学的角度,一般包括作者简况、创作背景、典故和难词的诠释、诗句的疏通,以及艺术高下的评论等,目的在于帮助读者读懂和领会作品的深意及艺术上的高妙处。金针度人,对于提高中等或中等以下文化水平的读者的文艺欣赏水平和文化素养具有良好的汶果。

  文艺鉴赏是一个较复杂的问题。作者经过惨淡经营,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反映一定具体事物的文辞之中;读者通过阅读作品,展开自己的想象,去把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所谓“缀文者动情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心雕龙?知音》)。这是两个互为逆反的形象思维过程,企求一致,很难把握。故杜甫有“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南征》)之叹。古代为准确把握和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而常采用的方法就是笺注疏证,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中“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意谓唐李商隐诗寄兴隐晦、辞意难晓,却无人如汉代郑玄笺注经籍一样来注李诗,指的就是这种形式。笺注疏证一般侧重于字句名物的训诂考据,典故出处的引证,较少明析艺术之髙下,千文意的疏通亦尚欠完整。及至现代,各种诗文作品的选注本,仍沿用这种体例,虽然在注释、引证方面都在简明易慊上有所进步,但在辅导读者阅读上仍有其局限。俞平伯指出注释逐字分句,即非支离,亦近破碎,篇窣之意还要凭自已的体会.”((略谈诗词的欣赏》,载《文学评论》,1979年5期)逋过注释能准确鉴赏作品者,仍需要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丰富的鉴赏"经验。

  文艺鉴赏,要将其从传统那神封闭的、书斋式的样式,转变为开放的、通俗的形式,事关继承宏扬祖国文化遗产,提高民族文化素养的大局。要成功地完成这一转变,需要两方面的因素加以保证:一是政府的'支持倡导,二是人民&文化修养上的自觉需求。虽然自现代白话文普遍使用以来,不少有识见的前辈在这方面作出很多可贵的努力,但终因不具备上述条沣,主要还仅"在报刊上发表通俗的鉴赏文章,或出版比较浅显的选注本、注释本。直至建国后,1961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举办“阅读与欣赏”节目,其广播稿后即以《阅读与欣赏>为名结集出版。这些广播稿均约请专家撰写,吸取前代对作品的研究^鉴评成果,运用当代文体,融结构分析、字句串讲、内容阐释、艺术手法提示等于一体,深入浅出,适合于一般中等文化水平的读者阅读。约略同时,其他一些较详细的选注讲析本,及如刘逸生的《唐诗小札》等鉴赏类著作也出版了。初步实现了文艺鉴赏的新旧转变。

  十年来的改革开放,我国政冶稳定、经济发展的形势,促成了文艺鉴赏的勃兴和繁荣。首先全民的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电视大学、职业大学、自修大学、函授大学,甚至老年大学,各种各类非全日制高校如雨后春笋,在全国各地争先成立,各神有组织的读书活动也遍地开花。这些原来文化呈度-参差不齐的学员,要接受和完成文学专业的学业,或提高自己对文艺作品的欣赏水平,除一般教材外,还将搜寻的目光投向更加浅明易懂的鉴赏类著作.其次,在改革开放中,西方文化有机会较多地输入,接触之余,人们对祖国文化的眷念变得强烈。一时形成了旅游文化、饮食文化、茶文化、服饰文化等热潮,各地名胜古迹纷纷修葺或重建,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博物馆,如苏州^的戏曲博物馆、民俗博物馆,上海的四海茶具馆,杭州的茶叶博物馆等先后开馆。在这样一个大文化热的背景下,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文艺自然倍受青睐,文艺鉴赏的高潮自然也顺应兴起.这样就很容易解释目前的鉴赏类图书,包括鉴赏辞典首先集中在唐宋诗词这一领域的原因。因此,本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正是我国文艺鉴赏类书籍的出版旺季,如张燕瑾《唐.诗选析》(天津人民,1979),艾治平《古典诗词艺术探幽》(湖南人民,1981),郑孟彤《唐宋诗词赏析》(广东人民,1981),吴熊和、蔡义江《唐宋诗词探胜>(浙江人民,1981),张碧波、李宝堃《唐宋诗词赏析》(黑龙江人民,1982),

  霍松林<唐朱诗文鉴赏举隅》(人民文学,1984)等等。人民文学出版社19?1年起,正式推出《中国古典文学鉴赏丛刊》,首出《唐诗鉴赏集》?这些著作出版后,很受欢迎。如刘逸生的(唐诗小札>1961年初版后,至1982年,已先后重印11次。篇幅小,价格低,使这类著作为读者乐意接受.随着经济上的日渐宽裕,人们,尤其是青年人,在文化上的追求已不首先着眼于价廉。他们新组家庭,或友朋往来,希望冇一些既实用又气派的图书来充实书架,或作为高雅礼品.这种对图书的新的购求欲望和动向,迅速为有识见的出版者预测掌握,借鉴国外的经验,果断推出鉴赏辞典这种容量大、装帧精美、实用性强的新品种.这一有的放矢的出版意图,马上得到读者的肯定,迅速赢得市场唐诗鉴赏辞典>1983年初版40万册,很快脱销,1985年重印40万册。如此巨大的成功,使出版界惊得口瞪目呆。转瞬间,他们就认清时机,以前所来有的速度,斟酌选题,组织稿件,推出成书。有的径直以“珍藏书”、“礼品书《为宣传口号,以唤起读者在这方面的购买欲望,鉴赏辞典热正式揭开序幕。

  至此,我们可以相当肯定地说.鉴赏辞典的出现,由其深厚的.特定的社会文化因素促成,有如少儿读物(改编连环画、童话、民间故事、成语故事等),逐渐由小型、单行本发展为大型成套的豪华本,名曰文库、大全、集成,也出于同一社会文化原因。另外,从图书编驀史的角度考察,从总体讲,鉴赏辞典无论在编赛体例,含括内容、赏析质量方面,都要优于或超过以往各种文艺鉴赏类出版物。这正符合图书出版中内容逐步趋向齐备、体例?步趋向完善的一般发展规律。对这一点,我们应予正视并肯定,毋庸讳言,在目前这个鉴赏醉典热中,受到经济效益的诱惑,的确存在编辑上祖糙、内容上重复的不良现象,但这不应当影响我们对鉴K辞典作总体上的肯定评价。

  鉴赏辞典的出现,除了上述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塊的因素外,作为鉴赏类图书的一种新的编纂类型,还受到国外同类出版物的影响和启发.而从第-部问世的《唐诗鉴赏辞典》的体例来看,其爱到日本同名辞典的影响尤其明曰本版《唐诗鉴赏事典》共收录唐代80位诗人的代表作约200篇。每诗除原文、日译文外,尚有语释、通释和鉴赏三部分。前冠"唐诗鉴赏概说”一女,后附作家小传、唐诗总集、唐代诗人年表等7种附录,并有重要语句索引、人名索引、地名索引、助字索引等。正文中语释、通释和鉴赏的文字都很简明,一般只有一二百字,所选作家作品也不多.但附录的内容要远溢出正文范围,而所编附的多种索引,又对正文中所蕴含的各神资料作了系统的揭示。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所谓的多角度利用问题,主要是通过附录内容来实观的。

  再看上海辞书版《唐诗鉴赏辞典》,此书收录唐代196位诗人的1105篇诗作,基本上一诗为一鉴赏单位。附录有诗人小传、诗人年表、唐诗书目、诗体诗律词语简释,以及名句索引、篇目笔画索引等。附录的篇幅占全书总篇幅的十分之一。正文一般约请国内知名研究者撰写,前此出版过有关鉴赏著作的作者基本荟萃其中。首冠有与唐诗有关的古代书画作品。凡此种种,都为后出鉴赏辞典所仿效。与日本版本相比,附录部分内容基本相同,而正文的份量则远胜之,这样就更突出了辞典作为工具书的使用价值和附录索引的实际意义.曰本版本仅选唐诗200首,与唐诗总量相去太远。不仅使用者在检阅所需诗作时会常常落空;即便在利用重要语句、人名、地名索引时,也会因正文反映唐诗的范围太小而减小检索结果的使用效果。相反,上海辞书版收有1100余首,基本包括了唐诗各时期各流派的精华之作。故后附名句索引,摘列至近千联,读者可利用它从正文中找到出处,并于鉴赏中领会其含义?名句索引与丰富的正文内容,较完备地构成了可以满足一般读者对唐诗名句查找和了解需求的功能,总的来说,上海辞书版《唐诗鉴赏辞典》将赏析性读物与工具书融为一体的编纂#试是成功的,为我国鉴赏辞典的繁荣开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这里我们把鉴赏辞典的基本结构分为正文和附录两大部分.用这一标准来衡量,目前已出版的几十部鉴赏辞典大都结构齐全,仅在附录的品种上有多少之别。其中出版种数较多的上海辞书版系列、贺新辉主编系列,比较重视辞典的工具性,附录品种较合理,篇幅也都适当控制在总篇幅的10涔左右。也有少量没有附录的,仅正文集编鉴赏文字,称之辞典,但又缺乏一定的工具性,确有牵强之处。故有的就称为鉴赏大观,或集成、集粹之类。秦牧在<中外散文名篇鉴赏辞典》的序中,谓该辞典亦可称为“中外散文精华汇编”或“中外散文佳作选粹”,应是出于相同的原因。

  从正文的编排形式看,有篇章式和条目式两种,而绝大多数是篇章式.所谓条目式,即从被鉴赏作品中出若干词语文句,逐一加以分析注择鉴赏,

  主要见于一些古小说的专书鉴赏辞典。比较起来,条目式在形式上符合传统的辞典编纂要求。但从鉴赏的角度出发,却显得支离、琐碎^就是说,条目式结构是不适合鉴赏辞典采用的。

  由此可见,作为鉴赏类图书,必须以作品、或相对完整的篇章.段落为单位。这就决定其编排方式是篇章式的,即使编为辞典也是如此,只是可称大条目式。作为鉴赏辞典,其工具书的性质体现在:1.有较实用的附录系统,以区别于一般图书;2.正文蕴涵内容丰富,为读者提供相当的阅读选择余地和査检利用范围。

  鉴赏辞典,是为了解决鉴赏方面的问题而编辑的,作为一种专门的工具书,它应该在解决某一特定文艺门类的鉴赏问题方面,向使用者提供的帮助要远远超过其他有关图书。要实现这一目标,在编辑上应考虑到:1.正文作品选录要精当;2.鉴赏评介要切实,文字要洗练而不枝蔓,尚文采而戒虚浮;3.附录要紧扣正哀内容,突出实用性.这也可以说是我们评价鉴赏辞典的一般标准。

  鉴赏辞典的正文实际上是一部有关作品的选本,选录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整书质量。古往今来,文艺作品何止千万,其“甘辛殊味,丹素异彩”,如何从中选出精美者加以褒扬,传之后世,自是历代选家苦心经营的终生事业.鉴赏辞典虽不能与之等同,但辞典那容纳成千上百作品的篇幅,促使我们考虑它承受历史考验的问题,所以选录作品除了美学标准外,还应有一定的史的观念。所谓史的观念,就是指,在编辑上要考虑:辞典所收录作品,分开来看,是一篇篇各具特色的美文佳制;而合起来,应该较完整地反映这一艺术门类的总体上的发展与水平。具体讲,要照顾不同时期、不同体裁、不同流派的作品。作品取舍要作纵横两方面的比较,应比照有关的研究论著,尤其是权威性的学科史著作?这样可保证其学术性,扩大适用范围。有的评论文章指出鉴赏辞典冷落某种体裁,或者选录不当,应该说都属于这一方面的问题。

  在鉴赏方面,存在的问题是评介中千篇一律的褒扬之词。入选鉴赏辞典的,~般讲当然是好作品,但并非都是无瑕的美玉,即使同一艺术手法的运人或某事物的形象的某一瞬间。《解放军报》W8T年11月邡日大海,为他己献身囯防化事业的海军工》:“事业未竟,死而不已。他定格在人海的形象是:一个献身前沿化事业的实干家英姿。”以上论述,清楚地表明:语汇的发展演变不是突的,某些词语意义的变化、新义项的形成,是通过渐变和逐步积累的方式,按一定的规律进行的。本文从五个方面论证了现代汉语词语新义形成的规律和发展趋势。这是从大量的活的语言资料中提炼、归纳出来的。我希望能吸引广大语言研究工作者来关心新词新义工作,为未来的研究积累宝贵的语言资料,并进而探索汉语的发展规律。

  鉴赏辞典已经热了近10年,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它有光辉灿烂的明天,相反却从种种现象中分析得出,或许它的文章已将做到尽头。要全面正确评价它的功过,尚有待于更多的文章对各种鉴赏辞典从内容到体例作深入的剖析。但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就是这近百部已站立或将站立于共和国书架上的鉴赏辞典,表明它们已经在我国辞典编史上留下了自己深深的足迹。

【鉴赏辞典纵论论文】相关文章:

孟浩然唐诗鉴赏辞典11-19

唐诗宋词鉴赏辞典11-20

唐诗宋词元曲鉴赏辞典10-25

《唐诗鉴赏辞典》读后感08-10

《古文鉴赏辞典》阅读答案及译文12-28

唐诗宋词鉴赏辞典摘抄75句03-29

宋词鉴赏辞典 读书笔记3500字01-08

纵论宽容作文12-31

美术鉴赏论文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