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学风建设探讨论文

2021-04-26 论文

  学风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大学的宝贵财富,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和育人资源。加强高校学风管理、创建优良学风是大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证,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不过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过渡,大学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导致师资和教育资源匮乏,我国大学学风问题愈显严重。大学学风的退化直接体现在毕业生就业质量上,尤其是地方本科高校,本科毕业生即使能找到工作,质量也比较低,这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发展速度很不相称。反过来就业质量低会进一步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形成恶性循环。大学学风的退化表面上看是因为现在的大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和吃苦精神,实际上其深层次反映了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已经不适应甚至落后于目前高等教育的发展现实。鉴于此,从2013年我国教育部门开始研究高校的转型发展。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明确提出“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转型发展为普通本科院校的学风建设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另外学风建设仍然是高校转型工作的重中之重,优良的学风建设要统领转型发展的全过程,以体现高等教育育人的目的。

  一、转型发展为地方高校学风建设带来的机遇

  高校转型为优良学风建设带来的机遇在于可以破除原有体制的弊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高校转型由原来的学术型大学的办学定位转变为应用技术型的办学定位,打破了原来的单一的评估标准,高校向地方化、特色化方向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因为各个地方发展的差异,地方高校会被赋予较高的自主权,更加密切关注现实的经济社会需求,以此来制定自身的发展战略,真正做到以教学质量为核心,变外延式发展为内涵式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其次,转型后高校对教师的评价标准也会改变。高校教师在职业考核和职称评审等方面的标准对教师的引导作用是显著的。

  转型后为了配合高校以教学质量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对教师的考核会从原来的以学术成果为主的考核体系转变为教学实践成果为主的考核体系转变,甚至高校自身根据需要制定对本单位高校教师的考核标准。这样教师从繁重的科研任务中解脱出来,密切根据实际需要,主动更新教学内容,不断加强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的运用,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转型后高校对学生毕业的考核标准也会改变。转型后为了同时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职业能力,对学生的考核会从原来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考核体系转变为考试成绩和教学实践成绩同时达标的考核体系转变,将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必须的考核指标。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考核由企业或者第三方评价机构完成,有效杜绝高校为了提高毕业率而放水的行为。学生也会由原来被动的实践教学变为主动的实践探索,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职业能力考核的引入会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运用,增加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热情。

  二、转型背景下地方高校学风建设面临的挑战

  高校转型虽然为破除原有体制的弊端,建设优良学风提供了机遇,不过同样存在着不少的挑战。首先,需要改变对实践教学不正确的认识。正像职业教育容易被人忽视一样,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也容易被人忽视,往往流于形式。社会的发展需要理论创新的人才,同样也需要将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的人才,这种人才在理论创新和人们的实际生活之间搭建起了桥梁。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所以教学方式也必须是问题导向性的。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过程需要学生动用所学理论知识,并结合面临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很大的努力。

  如果在教师的督促下,学生能完成这么一个过程,对于学生的能力的提升以及优良学风的形成都会是有非常大的促进。千万要杜绝以实践教学为借口变相利用学生廉价劳动力的行为。其次,高校转型发展需要触动既得利益。高校的转型发展需要教育管理部门对地方高校放权,增加高校的办学自主权;高校内部的行政管理者对于高校的学术权力同样要放权,以保障“以教学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目标的顺利推进和实现;高校教师也面临着角色的转变,从以前教师为中心、传授知识为目标的课堂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建设为目标的实践教学。这些都会造成相关主体出现不适应、产生抵触心理和行为的情况出现。如何在高校转型过程中,既能达到转型的目标要求,又能兼顾各相关主体的利益,实现平稳过渡是面临的一大挑战。

  第三,高校转型的变动性和学风建设的稳定性之间的矛盾。学风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的特点,其往往是几十年的教师治学精神和很多届学生的学习风气的积淀。目前不良的学风已经形成,即使高校转型为其转变提供了机遇,其转变也肯定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付出持续艰苦的努力。另外转型使高校处于变动之中,各种理念的碰撞,各种利益的交织,这些都不利于高校优良学风的形成。最后,高校转型后“教育性”和“职业性”之间的平衡。高校转型为应用技术性大学以后,会面临还要不要学术型教育,所占比例多少合适,是否应该像职业教育一样完全“以就业为导向”等问题的困扰。前面已经提到,我国实行高校转型并不是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权宜之计,而是为了构建我国的二元高等教育体系,另外高校转型与就业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2004年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评价标准实施以来,虽然在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率和增强就业能力方面产生了一定效果,但对高等职业教育完整性和全面性产生了很大冲击和破坏[4]。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后,更不应该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评价标准。作为本科层次的大学,追求真理、强化学术自由与学术责任、服务社会发展和张扬个性等的学风建设,是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5]。这也是区别低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方面。另外即使实施了“以就业为导向”的评价标准,其学生与部属重点高校的就业能力方面还是有很大差距,其主要原因依然在于学术型教育的差距。所以,高校转型为应用技术性大学以后,“以教学质量为核心”的办学定位与学术型教育并不冲突,学术型教育和实践性教育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实现高校教学的高质量。

  三、转型背景下地方高校学风建设的思路及举措

  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我国的教育也步入了“从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的新常态,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逐渐成为了高校改革的目标和方向。而优良的学风建设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和主要的表现形式。高校转型发展为破除原有体制机制的弊端,转变高校学风不断退化的趋势,重建高校优良学风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而机遇往往稍纵即逝,机遇的把握在于紧紧扭住学风建设这个核心,通过采取一系列积极举措,实现高校的成功转型。

  (一)树立以学风建设为核心的高校转型发展理念

  高校转型发展为优良学风建设提供了机遇,反过来,学风的好坏是评价一个学校转型成功与否的决定性指标。高校转型发展虽然是为了改变以往的单一的学术型办学体制,重构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其本质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而优良的学风建设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和主要的表现形式。所以一个高校转型是否成功的判断标准就在于看这所高校的学风是否有了根本转变。能够通过改革将学校、教师的工作重心转移到提升教学质量,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上来的高校转型就是成功的。所以高校转型要紧紧扭住学风建设这个核心,将学风建设贯穿于高校转型发展的始终。高校转型发展必须要以优良学风建设作为转型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树立以学风建设为核心的高校转型发展理念,就是要不断改革以往阻碍优良学风形成的体制机制。教育管理部门要完善质量评价体系,引导高校自主探索,办出特色,办出水平。高校自身要逐渐改革行政主导的管理体制,逐渐探索国际上流行的“教授治学”制度。改革教师评价体系和学生考核体系,引导教师和学生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严格学生考核标准,提高学生毕业门槛,引入第三方评价体系,积极推进教考分离,严把学生毕业质量关。

  (二)充分发挥教师在学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教师在高校学风建设中始终处于主导的地位[6]。教师的师德素养、教学态度、教学方式以及对待学生的态度都会比较直接的影响学生的'学风,同时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会慢慢渗透到学生的意识中。正是因为如此,教师被赋予了高尚的职业地位。但是目前的现实情况是教师处于夹心层,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是行政主导下的高校管理体制,对教师的管理越来越精细化,对教师教学活动的干预越来越多。充分发挥教师在学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活动的权威性和主导型,赋予教师身份应有的威严。要改革教师评价办法,突出教学业绩评价,建立激励竞争机制,分配政策向教学一线倾斜。要深化教师聘任制度改革,拓宽选人视野,完善遴选制度,全面推行公开招聘,促进不同高校、不同学术流派之间的交流。鼓励高校聘用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担任专兼职教师,鼓励教师拥有校外学习、研究和工作经历,优化专兼职教师结构。同时,完善退出机制,实现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增强用人活力。

  (三)深化教学改革以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要紧紧围绕优良的学风建设来展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需要让学生学有所长,学以致用。面对部属高校及省级重大大学的毕业生的竞争压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迫切需要紧密联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由于我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和复杂性,每一地区的大学都有其发展空间,都能够以特色构筑核心实力,办出高水平。所以高校转型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的构建,需要高度融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根据所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通过深化教学改革不断增强服务和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深化教学改革以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实际,打造特色学科,优势学科。特色学科,优势学科的建立需要创立并不断完善学科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既能体现基础性、广延性又体现出前瞻性和适用性,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实现的路径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过由于各自需求未能完全对接,地方校企合作很多也是流于形式,所以校企合作要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层次性,不断寻求更大区域范围内,与更大企业进行对接合作。

  (四)加强校际合作和对外办学,以开放倒逼改革

  高校成功的转型发展需要触动既得利益,而自我革新的难度比较大,正所谓“触动灵魂容易,触动利益难”,这就需要通过开放来倒逼改革。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改革和开放是可以相互促进的,改革有利于进一步的开放,开放反过来又会促进改革,形成良性的互动。通过开放合作,有利于找到自身差距,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方式,增加改革的紧迫感,凝聚改革共识,缓解改革难度,以持续的开放合作倒逼改革。加强校际合作和对外办学,以开放倒逼改革,就是要加强与其他院校和国外院校的交流合作,借鉴经验,凝聚共识,以此来推进改革。加强校际合作和对外办学的主要方式包括加强与国外知名高校以及国内转型发展走在前列的高校进行校际高层互访,交流经验;加强国外教师的引进力度,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面向世界招聘一流管理者和教师,并不断推动青年教师到国外高校进修学习;加强与国外大学的合作办学,通过交换师资和互派留学生提高对外开放办学的水平,使学生通过到海外学习和实习,提升跨文化交流和跨文化环境中工作的能力。

  (五)加强保障,由点及面,稳步推进

  如前所述,高校转型发展需要面临高校转型的变动性和学风建设的稳定性之间的矛盾,以及协调高校转型后“教育性”和“职业性”之间的平衡,尤其是转型发展初期,各种理念的碰撞,各种利益的交织,这些都不利用高校转型的顺利开展。因此高校的转型发展要加强保障,由点及面,稳步推进。首先,高校需要成立专门的转型发展领导机构,制定转型发展的重要任务及重要时间节点;其次,按照轻重缓急、由点及面的原则,将主要任务进行合理分解,稳步推进;最后,加强组织领导和保障工作,让转型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得到及时、稳步的落实。

  作者:高贵现 单位:洛阳师范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应强,蒋华林.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14(6):1-9.

  [2].姚荣.行政管控与自主变革:我国本科高校转型的制度逻辑[J].中国高教研究,2014(11):29-34.

  [3].鲍昭,罗萍.基于动机理论的高校学风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5,2(5):40-42.

  [4].张应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可能效应与主要问题[J].大学教育科学,2014(6):29-34.

  [5].韩延明.学风建设: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3):19-24.

  [6].杜玉波.把握新常态下的高教发展[N].光明日报,2015-03-02(02).

  [7].孙松发.论高校教师在学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3(2):148-150.

  [8].刘延东.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N].中国教育报,2012-05-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