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勤工助学现状探讨论文

2021-04-25 论文

  摘要:勤工助学不仅是高校大学生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在引导学生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是促进大学生适应社会的一条有效途径。以安徽师范大学本科生勤工助学为例,在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条件下,分析大学生勤工助学现状,并针对其不足之处提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进一步促进高校大学生勤工助学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勤工助学;自立自强

  一、高校大学生勤工助学的意义

  勤工助学是指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运用科学知识、专业才能等为用工单位或个人提供智力、体力服务劳动,从而获得报酬的一种活动。作为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配套措施,勤工助学不仅能从物质上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而且有助于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和社会适应能力、自立及创业能力,是将教育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一种良好方式。大学生勤工助学是高校大学生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促进学生成才成人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来说,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学生勤工助学能培养锻炼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二是勤工助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压力;三是帮助学生树立"自立自强、回报社会"的意识,正确认识困难,勇敢地接受生活的挑战,用乐观向上的态度,学会自我调适。

  二、当前高校大学生勤工助学工作现状与困境

  贫困大学生倍受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近年来随着大学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贫困大学生的人数也有所增加,他们主要来自农村、边远山区、多子女上学、城市双下岗职工、父母离异、单亲、重病户、突遇天灾人祸等家庭,为了接受高等教育,他们承受着极大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为保证贫困大学生能够顺利的完成学业,国家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在普通高校设立勤工助学基金的通知》,通知中规定,各高校每年必须从学费收入中划出10%的经费专门用于勤工助学工作,与此同时,各所高校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竭尽所能来帮助贫困大学生。

  安徽师范大学于2010年6月制定了《安徽师范大学本科生校内勤工助学管理办法》。并开始在校内本科生中开展勤工助学岗位的招聘工作,这些举措为缓解贫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心理压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为切实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以及对勤工助学岗位的认识,笔者对安徽师范大学的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76份。

  根据调查结果并结合实际操作中遇到的情况,现将制约大学生勤工助学工作开展的问题总结如下:

  (一)投入资金有限。尽管安徽师范大学为勤工助学岗位设立了专项资金,但随着现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每月两百多元的报酬对于缓解贫困学生的生活压力仍十分有限,从调查结果来看,因为待遇低而不愿意申请勤工助学岗位的学生达到27.9%。此外,部分来自贫困家庭的大学生,由于其成长环境和心理等因素的影响,他们性格自卑,不愿意在人前暴露家庭经济困难的窘境,因此难以积极参与和配合大学生勤工助学工作。调查显示,因为不愿意让别人知晓自己家庭经济困难而不愿申请的达18.1%。

  (二)大学生勤工助学部分岗位设置不够合理。以安徽师范大学为例,在2010年校内勤工助学岗位招聘中,图书馆、学生处、网络管理中心等部门的招聘岗位,工作相对轻松,工作环境较好,申请这些岗位的学生约占全部申请学生数的76.4%,但这些岗位提供的数量较少,只有42个岗位,出现了“粥少僧多”高比例竞争的状况;而保卫处安全巡逻员、宿舍治安员、伙食管理助理员等岗位工作相对繁重,更有少数同学觉得这些岗位的"名声"不好听,因此,虽然提供的岗位多达123个,但申请人数偏少,只占申请学生的23.6%,以至出现岗位空缺的状况。

  (三)勤工助学岗位短缺且层次偏低。高校提供学生参加的勤工助学岗位十分有限,临时性、一次性岗位较多,而且大多停留在低层次的劳务性岗位上,如搞清洁卫生,收发报纸信件,宿舍管理,图书馆和资料室的书籍上架等,这种勤工助学虽然能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务实精神,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的经济压力,但很难与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培养相结合,助学自强功能不大。而现在的社会兼职,数量多,形式丰富、层次也较高,如家教、代课、市场营销,各种辅导班、杂志、手机卡等业务代理,这些兼职和社会接触面广,能更好地锻炼个人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有些还和学生的专业有所关联,且工资相对较高,时间也多集中在晚上或是周末,所以,许多学生更愿意接受社会兼职。

  (四)勤工助学岗位申请的条件之一就是必须在本年度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工作中被认定为家庭经济“一般困难”及以上等级。而部分学生由于认定过程中的操作问题等一系列因素未能被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因此不符合申请条件。

  三、加强和完善高校大学生勤工助学工作对策与建议

  为更好的帮助贫困大学生度过难关,缓解经济和精神压力,保证大学生勤工助学政策切实有效的实施,提出如下建议和改进方法:

  (一)提高认识,健全机构,加强制度建设。高校应充分认识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的意义,把勤工助学作为学生思想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高校有专门负责勤工助学的职能部门以及下属部门,并配备具体负责人组织实施、统一指导、统一协调。也可以建立创业团队,由教师专人指导,鼓励学生进行创业,对学生进行相应岗位技能培训,让学生尽快与岗位要求接轨,这些工作的实施,却必须在学校的规章制度范围内。

  (二)广开渠道,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拓宽勤工助学岗位。学校要积极支持勤工助学工作,扩大校内岗位的同时,应多开发校外兼职岗位,如家教、市场营销等。勤工助学工作应以学生为中心,立足校园,逐步导向社会,在社会市场上拓展大学生勤工助学的领域和岗位。建立相对独立的勤工助学基地,并予以政策上的扶持,保证学生勤工助学参与面和规模性。

  (三)拓展领域,促进勤工助学活动向高层次、专业领域发展。学校在扩展一些如家教、促销,产品营销,市场调查等助学岗位同时,应优先从育人角度出发,从增加有效实践机会的角度,把勤工助学岗位从单纯的服务岗位向管理型、智力型、科技型延伸。

  (四)发挥勤工助学的育人功效。勤工助学的根本目的是助学,即学生在不影响自身专业学习的情况下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有偿劳动,以缓解家庭经济困难,解决部分学杂费和生活费。勤工助学的功效远大于直接给予他们补助,所以不能把勤工助学活动当作单纯的经济活动,更不能把安排学生勤工助学与安排校内临时工一样作为劳动力使用,勤工助学在帮助学生经济脱贫的同时更注重心理脱贫。“左手给予岗位,右手给予尊严。“培养他们树立”自主、自强、自立、自信”的品质,明礼诚信,凭借自己的双手度过生活的难关,顺利完成学业,勇敢地迈进社会。

  (五)进一步放宽政策,扩大勤工助学参与面。勤工助学一方面要合理公平竞争上岗,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坚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优先的原则;另一方面,勤工助学也应惠及其他学生,放宽申请要求,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勤工助学机会,让他们在大学生涯里,锻炼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

  (六)建立勤工助学数据库,实行信息化管理。通过建立贫困生助学数据库,实行登记制度,将每个困难学生的详细资料如学生的学习成绩、专业、资助情况、获奖情况、应聘意向等录入数据库;建立学生诚信档案,明确学生勤工助学中的责、权、利;建立考核制度,包括考勤,用人单位评价及奖惩记录;同时把所有岗位信息全部在相关网站公布,形成公开、公正的录用机制,便于勤工助学岗位灵活、稳定的管理。

  实践证明,勤工助学活动是资助贫困生的重要渠道之一,勤工助学活动是加强大学生与社会实践联系的纽带,也是学生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切入点。我们应加强宣传力度,鼓励学生勤工助学,自强不息;同时竭尽所能,帮助他们度过人生难关,助他们成人、成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