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构建了食品企业贯标模型,通过逻辑推演发现影响市场出现分离均衡,混同均衡,或者两种均衡都出现的约束条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我国食品市场处于两种均衡都可以出现状态,并进一步提出促进食品市场向分离均衡状态转变的对策。
关键词:企业贯标;食品质量安全;分离均衡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从根本上讲是由于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存在食品质量安全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目前我国除了对六类食品出口企业强制实行食品质量安全认证,在其它食品生产领域几乎都以自愿认证为主。既然这些认证是非强制性的,而且贯标过程相当繁琐,企业为什么要自愿参与认证呢?因此,很有必要从微观层面研究企业选择贯标的约束条件,有针对性地给予激励。
一、食品企业贯标的必要性分析
Nelson等学者按消费者获得商品信息的途径将商品分为搜寻品、经验品和信任品。食品的搜寻品特征是指消费者在消费之前就可以了解的特征,例如颜色、气味等。食品的经验品特征是指消费者在消费之后才能了解的特征,例如口感、鲜嫩程度等。食品 的信任品特征是指消费者即使在消费之后,仍然无法辨认的特征,例如农药的使用与食品添加剂的剂量等。
食品的信任品特征导致了消费者无法通过消费行为获取某些重要的质量品质信息,由此诱发了生产者的“机会主义行为”和食品市场的“逆向选择现象”。一些生产者损人利己的“机会主义行为”包括减少安全生产投资、投入过量的增产农药以及大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等等。“逆向选择现象”是指消费者在无法知晓市场上食品的真正品质情况下,理性的选择是对所有的产品支付平均价格,而由于提供安全食品的成本要高于普通和伪劣食品,那些高成本的安全食品生产者会逐步退出市场,从而导致市场上食品质量水平不断下降。
为了解决生产者的机会主义行为和市场的逆向选择现象,很多国内外学者都呼吁要设计出第三方独立的质量认证、标签管理等,促使食品的某些信任品特征向搜寻品、经验品特征转变,使得质量信息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平等交流。
二、模型设定与均衡分析
1.模型设定
假设食品市场存在两种类型企业。甲类企业具备某种投资能力,可以采取一定的安全生产措施,向市场提供高安全质量水平的食品。乙类企业不具备投资能力,只能向市场提供低安全质量水平的食品。假设甲类企业可以获得食品安全认证,获得认证的总成本为TC。
假设消费者愿意为高安全质量水平的食品支付价格Ps,为低安全质量水平食品支付价格Pc。如果存在某种信号帮助消费者识别两类产品,市场处于分离均衡状态,即消费者可以向不同质量水平的产品支付高低不同的价格。如果不存在某种信号,市场处于混同均衡状态,即消费者只能向所有产品支付平均价格Pa,表示为公式(1):Pa=θ*Ps+(1-θ)*Pc。其中θ是消费者对高质量水平的食品占市场比例的估计值。
2.分别保持分离均衡和混同均衡的必要条件
在一个分离均衡状态的市场,对于乙类企业来讲,因为不可能取得认证,所以没有选择。对于甲类企业来讲,可以选择付出认证成本,得到市场价格Ps;也可以选择不参加认证,得到市场价格Pc。因此,甲类企业选择参加认证的必要条件是获得认证的总收益要大于认证总成本,可以用公式(2)表示:(Ps-Pc)Q>TC。
在一个混同均衡状态的市场,所有企业得到平均价格Pa。在没有认证情况下,甲类企业可以得到Pa;有认证后得到价格Ps,混同均衡被打破。因此甲类企业不参加认证从而保持混同均衡的必要条件是:甲类企业拿到证书的总收益低于认证总成本,即(Ps-Pa)Q
3.单一均衡或多重均衡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市场到底出现分离均衡还是混同均衡,或者两者均衡都可能出现,受到认证总成本TC,认证产品总收益差异(Ps-Pc)Q与甲类企业产出比例θ等因素的影响。
状态一:当TC>(Ps-Pc)Q,公式(2)不成立,这时认证总成本过高,甲类企业没有参与认证的积极性,市场就只能出现混同均衡。
状态二:当TC<(1-θ)(Ps-Pc)Q,公式(3)不成立,这时认证总成本很低,甲类企业发现积极参与认证是有利可图的,市场无法保持混同均衡,只能出现分离均衡。
状态三:当(1-θ)(Ps-Pc)Q
三、我国食品企业参与认证均衡状态分析
1.食品企业参与认证现状分析
目前和食品加工企业密切相关的产品认证有绿色食品认证和有机食品认证,其中有机食品与AA绿色食品重叠;
管理体系认证主要是HACCP认证。根据中国绿色食品网《2009年绿色食品统计年报》:我国2009年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数量为6003家。根据周洁红的研究数据,2005年底我国参与HACCP认证的食品企业为5081家,然后将《中国认证认可年鉴》公布的2006年至2009年被中国认监会认可的管理体系认证张数逐年累加,计算出累计发放的认证张数为15286张。考虑到一家企业可能生产多种产品,因此会领取多张认证,实际获得认证企业的家数应该远远少于15286家。
一般情况下规模大的组织更愿意实现自愿认证,原因在于规模越大的组织就拥有更多的金融与人力资源投入认证过程,同时越容易实现规模经济和分摊认证成本。根据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截至2009年底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和饮料制造业三个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总和为39189家。
综合以上数据分析,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企业占三个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的比例是15.3%。由于我国对六类产品的出口企业实施强制HACCP认证,所以参与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数量明显多于产品认证的企业,但占规模以上企业数量的比例仍然小于39%。综上所述,我国食品行业中规模以上企业参与认证的比例仍然比较低,安全认证作为一个有效的市场信号还没有完全发挥信息传递的作用。
2.我国食品市场的均衡状态
根据上述分析,我国有一些食品企业参与了质量安全认证,因此可以排除状态一:即市场只能处在混同均衡状态;而大多数的有能力企业宁愿选择不参与认证,可以认定不处在状态二:即市场只能处在分离均衡状态;因此可以认为我国食品市场处于状态三的情况:即此时市场可以处于两种均衡状态,需要某种外力促使企业积极贯标,最终形成稳定的分离均衡状态。
四、促进食品企业贯标的政策建议
要促使我国食品企业积极贯标,必须通过三条途径:降低θ值﹑提高(Ps-Pc)Q或者降低TC。θ值是消费者对于有能力的甲类企业产品产出比例的一个估计值,考虑到社会公众与政府相关部门越来越重视食品质量安全,从长期来看,θ值不应该下降。因此,要使市场向分离均衡转变,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提高认证食品与普通产品的总收益差额和降低认证总成本。
1.提高认证食品总收益的对策
根据需求价格弹性理论,当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时,降低价格可以促使促使总收益上升。显然参与认证的食品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因此降低市场价格可以促使总收益上升。那么我国目前的.认证食品有没有降低价格的空间呢?张晓勇的调查显示:54%的消费者愿意为绿色食品多支付20%;樊红平的调查显示:消费者平均愿意为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分别多支付32.6%和52.27%。然而,目前我国市场上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售价要高出普通产品一至数倍,远远高于消费者给出的意愿支付溢价。体系认证食品情况却恰恰相反,取得体系认证的食品很难获得市场溢价。王志刚的调查显示:取得HACCP认证的奶制品,一升的溢价幅度为2.38%,与没有取得认证的产品几乎没有差别。综上所述,获得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的产品存在下调价格增加总收益的空间,而获得体系认证的产品却没有价格下调的空间。
获得产品认证的食品完全可以通过降低价格扩大销售量的做法来提高总收益差额,因此这是一种市场调节,不需要政府的干预。然而我国获得体系认证的食品并没有获得市场溢价,因此难以使用降价提量的市场调节手段。制约体系认证食品获得溢价的原因在于消费者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因此政府要加强对消费者的宣传教育,扩大参与体系认证企业的销售量。
2.降低认证成本对策
目前我国并没有把食品认证补贴制度化,而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有这方面的经验。例如法国于1999年就把对生态农业的补贴列入“农业环境措施”的框架中;日本政府为了鼓励和推广HACCP认证,从1998年开始对于HACCP认证实行低息贷款、降低设备折旧率、减免用贷款购置的房产税、政府进行的监督和检测费用全部实行国家预算等补贴措施;美国每年提供1350万~3000万美元用于资助有机食品生产者。我国政府应该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尽快将食品认证补贴制度化。
【论食品企业贯标的激励约束条件论文】相关文章:
相贯线说课稿11-11
爱心激励,扬起自信的风帆 德育论文12-05
论《窦娥冤》的悲剧意识(教学论文)12-06
论朗读与写作之关系(人教版教学论文)12-06
论盲聋哑学生的团队活动(教学论文)12-06
鼠标的用法说课稿01-02
论王道,说和谐(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论文)12-06
浅谈对新课标的认识 (人教版)12-05
鼠标的自述小学作文11-14
关于单元达标的思考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