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高校 创新人才 培养 视野 对策
摘要:培养创新人才是目前国内外高校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我们确立国际和国内两个关注视野,并采用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学生学术科研训练,加强学生学科竞赛组织等主要措施来逐步解决。
培养创新人才是目前国内外高校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国际上,哈佛大学、牛津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名校的校长通过参加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等方式阐述了对培养创新人才的思考与探索。在国内,我们在回答钱学森:“为什么我们的大学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提问中也在进行着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2010年10月30日,由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担纲主席的首届“创新中国论坛”在北京举办。该论坛以“求答钱学森之问:中国如何培养创新人才”为主议题,来自全国教育界、知识界、学术界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了创新人才培养问题。笔者认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应当确立国际和国内两个关照视野,并把国际和国内的科学经验有机结合起来。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诸如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模式,完善课程体系,优化学科结构等等。在培养创新人才的对策方面,笔者认为要重点采取三项措施,即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学生学术科研训练,加强学生学科竞赛组织工作。
一、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视野
(一)确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视野
目前,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已越来越普遍。“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世界各国高等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包括教师、学生之间的广泛交流与合作,国际与区域问题的共同研究,各高等学校资源的互相利用,外语的学习,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培养等。”[1]这种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不可阻挡,我们只能主动融入国际化的大潮流,与各国高等教育界加强交流与合作,从而拓宽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视野。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说:“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是大势所趋。一个‘全球性大学’必须具备四个要素:更多地吸纳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在教学和科研中注入更多的国际化内容;与国外大学建立联系,加强校际交流与合作;开展国际网络教学,通过先进的通信科技将世界更多的听众带入课堂。”[2]中国海洋大学校长吴德星在谈到构筑创新人才培养的文化问题时曾提出,要提高学校的国际化水平,吸引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肤色、不同价值观的教师和学生在一个校园中学习和生活,努力构造多元亚文化,从而为创新人才的产生和成长培育深厚的土壤。可以说,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能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新的平台和环境。
那么,在国际化背景下,我们应当如何认识国际化视野问题呢?所谓国际化视野就是要求高校要把事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置于国际范围内统筹考虑,要立足国内,立足自身,放眼世界,关注全球,坚持按国际标准、国际规则、国际意识和习惯积极发展共同进步的国际化高教事业,体现兼容并包、和谐互助的精神。在这种视野下,我国高校要坚持开放、交流、合作、共享的理念,为创新人才培养搭建与世界高水平的.一流大学对话的平台,并主动与世界上最顶尖的大学合作,与其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这些方面,许多国内高校都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如吉林大学大力实施“开放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支持学生去海外学习。苏州大学则通过设立“留学基金”,鼓励学生出国、出境访学进修。
(二)确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国内视野
国内高校在定位、层次、目标、特色与传统上可谓千差万别,各具特点,因此,在创新人才培养上不可能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而应根据自身的条件确立不同的培养路向。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和研究型大学,教育部直属重点高校、地方普通高校和高职高专类院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上均应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与运作模式,惟其如此,才能形成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生机勃勃、各具特色的局面。但是,这并不是要求各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上各行其是,而是谋求更加适宜、更加个性化的培养方式。也正因为这种培养方式来自于不同层面、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探索和实践,才使得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更具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其培养经验才更具有借鉴价值与示范意义。因此,各高校都应确立对兄弟高校成功经验的尊重感、认同感,时刻关注各兄弟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最新动态,把他们的培养过程和经验纳入学习、研究、借鉴、交流的视野,做到既关注自身的培养探索过程,也关注别的高校的培养探索过程。只有确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国内关注视野,我们才能立足国情、校情,自力更生、群策群力地解决好国内高校创新人才培养问题。
二、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加强国际化的交流与合作
2010年,国家召开了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会议就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构建开放式培养体系,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等达成了积极共识。“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探索并推行创新型教育方式方法,突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要建立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相衔接的开放式培养体系,加强实践培养,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建设一批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基地。”[3]这就要求高校要在立足国内培养的基础上,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依托国外的科研项目、科研基地、科技实践阵地等开展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建立起有利于创新人才健康成长、脱颖而出的开放式培养体系。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必然带来人才活动空间的国际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打破区域和国家的界限,增加相互间的学习,促进相互间的沟通,才能真正实现大学的全球化。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林崇德通过对创新拔尖人才的特征进行研究,提出交流与合作的气氛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影响。因此,我们要采取积极措施,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更多的交流与合作机会。要通过举办研讨班、联合办专业、联合教学等方式推动教职工与学生间的合作交流,进一步促进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要成为一个顶尖的起领导作用的国际化大学,必须吸引国际上多样化的人才,而全球化的核心政策就是希望将全球的学生吸引进来或派遣出去,进行高层次的对话,要吸引非常出色的学生到国内来学习交流,也要选派优秀的学生到国外去学习交流,着力培养一批在国际方面有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二)加强学生学术科研训练
学校的责任就是要营造一种富有创造力的学习和学术氛围。要从本科阶段就加强学生学术科研训练,要请不同学派、不同风格的专家学者,特别是有很深学术造诣的大学者给学生培训,并且亲身教学生如何做科研,帮其打牢从事学术科研创新工作的基本功。在这些方面,国际、国内的许多高校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做法。如,美国的芝加哥大学就采用了使本科生有机会与研究生、博士后以及不同层次的研究员一起参与高级科研项目的做法。我国的清华大学实施了“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该计划由学生自己选择课题,在教授的指导下利用课外时间开展研究。另外,国外有些高校还通过在一年级学生中设立研讨课;让学生尽早进入课题组,进入跨国公司研发中心进行研究;加强对跨学科、综合性研究项目的支持,并使学生的毕业论文与重要科研项目紧密结合等方式为学生提高创新实践能力提供支撑平台。我们应当学会与国际高校通行的成功做法相衔接,多增加学生科研训练活动项目,要通过建立本科生学术科研训练计划组织机构,实施研究生学术精神与创新教育计划等方式,着力构建学生学术科研训练体系,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课题展开研究,要从低年级开始就引导学生进入指导教师的实验室,接受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的训练。
(三)加强学生学科竞赛组织工作
国内外高校都非常重视学科竞赛,并通过组织竞赛,进一步改革教学管理体制,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验室建设,以培养创新人才。“在人才培养上,我们希望学生能够兼收并蓄,掌握跨学科领域的知识。我们会为理工科学生在课程里加入人文学科的内容,同时也会给他们悉心传授包括商科的一些知识。我们也经常让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相关的交流,如果一个专业的学生去挑战其他专业的学生,这过程本身就是非常创新的过程。”[4]当然,这种创新的过程,同样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我们必须大力推广跨学科交流,并通过强化学科竞赛、学科专业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近年来,我国高校广泛开展了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等多种形式的学科竞赛活动,有的高校还通过创建品牌实验室,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组建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等方式服务学生的学科竞赛创新活动。在加强学生学科竞赛组织方面,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措施。诸如实现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与学科竞赛相融合,构建以各类学科竞赛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为主的第二课堂教育体系,设立学科竞赛实践创新学分,组织大学生参加国际学科竞赛等。
参考文献:
[1]刘黎,马继刚,尹进.注重国际化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J].高等理科教育,2004,(3).
[2]查建中,等.中国工程及教育改革三大战略[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111.
[3]光明日报评论员.突出培养创新型人才[N].光明日报,2010-05-28.
[4]休·布莱迪.大学应成为创新起源地——中外大学校长谈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未来[N].光明日报,2010-06-09.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视野和对策论文】相关文章:
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对策论文10-24
高校创新型PHP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论文12-01
论努力推进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论文12-02
探求高校图书馆的管理问题及创新对策论文10-18
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论文11-21
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和创新论文09-06
创新创业下的高校传统工艺人才培养论文09-12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论文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