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火焰的艺术
陶瓷材料离开火仍然是泥土一堆,所以陶瓷造型艺术也是火焰艺术,创作设计人员出于职业的本能,从构思开始就得准备迎接火的考验,通不过火的考验即使再优美,仍然不是陶瓷的语言,所以火是陶瓷创作人员接受的第一个工作前的指挥信号。寻找材料要考虑吠的因素,加工配置要考虑火的温度,创作设计、翻模成型要考虑火的作用,最后靠火来烧成。火既可以创造奇迹,也可以毁灭一切,不考虑火的作用的陶瓷造型设计人员必将遭到火的报复。包你烧成的废品率经常保持在200%的记录,为什么不是100%而是200%呢?因为造型设计不当,一经火的洗礼,作品必会七歪八扭,变形倒塌。自己的作品变形倒塌是自作自受,还要变成害群之马,影响左邻右舍,你的作品一歪必倒在别人的作品上,“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连别人本来可以烧成的作品都只好跟着陪葬。所以火即是成功陶瓷作品的助产士,也是不会运用陶瓷语言设计的掘墓人。陶瓷造型在火与陶瓷材料的制约下在造型上就有其特殊的要求。
二、重心点与支撑面的问题
所谓重心点,即重量的中心点,任何物体的重心点偏离了支撑面就要倒塌。所以一般的说支撑面越大物体放的就越稳。如埃及的金字塔就是因为它的支撑面大、重心稳才这样千古不变巍然屹立。人体也是这样,重心点一定要落在双脚的支撑面内,人才能站稳扩大支撑面可以使人站的更稳。当重心偏离了双脚的支撑面人就要跌倒。陶瓷造型的重心点也一定要落在支撑面内,重心掌握不好的陶瓷造型设计,除了给成型带来困难外,还有一个难过的火焰山的问题。在一千二百多度的高温下,瓷坯的瓷化过程中,坯体是软化的。只要作品重心稍微不稳,轻在变形,重在倒塌在所难免。在处理重心点和支撑面时,不能但求稳当,不管张三、李四、王三麻子,也不管苗条淑女还是大刀王五,统统做的五大三粗,以应付烧成。创作设计人员应该在稳字上寻找千姿百态的变化。面对不同的人物、动物、器皿题材,考虑相应的构图形式。天无绝人之路,关键靠作者对陶瓷语言的掌握程度以及聪明才智和随机应变的本领。
三、负荷部位的重量问题
在重心点与支撑面之间的负重体积即负荷部位。如人体的两腿及作品的下半部分或底座。陶瓷不能像石膏人像那样在狭窄负重的部位中心加上铁条,陶瓷又不具有其他硬质材料如铜、钢那样的强度和韧性,如果负荷部位的体量过小、过薄,负载不起上面的重量,从成型到烧成都会带来极大的困难。所以在选择题材和寻找构图形式上就要格外注意,不要把本来就符合陶瓷语言的形式与内容勉强搬进陶瓷设计里来。为了加强负荷部位的负荷量,可以通过注浆成型过程,上半部分注的薄一些,下半部分注的厚一些来解决,还可以在后面加上不影响美观的支撑柱来解决,支撑柱如与作品结合好,能增强作品内容的表达又不影响作品的效果。
四、形体四周的均衡问题
陶瓷造型的四周形体不均衡只能允许在一定的限度内,超过了限度,就会造成四周烧成支撑力的不平衡,往往直的一边支撑力强,而向内弯曲的一边支撑力弱,已经收缩,强弱较量,就会往弱的一边倾斜。陶瓷艺术造型又不可能像日用瓷那样对称,所以均衡总是相对的,而且还要避免过于对称,不然就会均衡呆板,缺乏变化。因内容或构图需要出现了必要的不均衡怎么办?可以在装窑时调整垫饼的厚薄调整重心来解决,所以装窑的经验和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五、陶瓷材料的质地问题
陶与瓷由于材料和烧成温度的不同,艺术效果就不一样。陶显得较浑厚古朴,而瓷则细腻洁白,但陶或瓷的材料,从成型到成品,都属于易碎的材料,在造型要求上不宜过于繁琐,如果四周乱生枝节,张牙舞爪,就会为废品率的增加创造条件,所以越简洁越好。少讲话的人,并不是不会讲话,而且“言简意深”的语言,往往不是出于爱讲话和乱讲话人之口,陶瓷造型设计也是这样,形体越简练难度就越大。但简练不等于草率。所以需要作者惨淡经营,在形式和形体处理上要讲究节约,做到形简意深,力图以精炼的表达方式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六、陶瓷雕塑作品占有空间的问题
雕塑是占有空间的艺术形式,小型的陶瓷雕塑仅占有室内空间,所以应与室内空间取得和谐。陶瓷雕塑一般体积小、质地光洁细腻,创作人员应根据质地材料特点和室内陈设要求,从题材内容到处理手法,都要细心推敲,要避免简单的把大型雕塑或适应室外纪念性雕塑的处理手法,不经改造的搬进小型雕塑上来,大型雕塑的收缩不等于小型陶瓷雕塑,在陶瓷雕塑手法上周国桢比罗丹更合适些。
七、注意总的形体感染力
人物或动物雕塑跟舞蹈一样,主要通过动作的本身,靠四肢体积的移位,靠人体基本面的转动造成运动的节奏和韵律,表现人们的种种极为细腻复杂的情绪,这种情绪是靠全身的动作配合来完成。面部五官的表情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所以好的雕塑构图应当使观众从很远的地方通过明确的外形就能看清人物的身份、表情和作者所要告诉观众的内容,而且他能用自己的总效果把观众吸引到他的周围,来不及对他进行评判就对他生动的细部所陶醉,使观众情不自禁的同作品的人物同甘苦、共命运。所以在处埋方法上要求大效果与小效果的统一,才能达到近看远看的统一。不要近看琳琅满目,远看一塌糊涂,也不能成为隔河的西施,只能远远一看,一走近则变成猪八戒的表妹,吓傻一大片。这样是否说陶瓷语言受限制太多,太不自由呢?完全不是,“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何处不遮楼。”这些限制如利用得好,恰恰正是陶瓷雕塑从形式上区别于其他雕塑的特点。有经验的陶瓷创作设计人员总是能扬长避短的把这些特点发挥好,把陶瓷语言说的别具一格优美动听。
八、继承传统问题
在许多陶瓷艺术作品上除名称不同外,往往从形象到装饰都一样,不管是多愁善感、弱不禁风的林妹妹,还是开人肉酒店的.夜叉孙二娘,不管是李白还是铁李拐,一律按公式处理。这就象糊涂的县太爷,一升堂不管有理没理,一律拿大板伺候。自以为保持这种千古不变的公式就是传统,这种既不懂得传统为何物,又武断的作风是《阿Q正传》里的假洋鬼子的作风,与继承传统格格不入。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在我们祖国数不尽的遗产宝藏中,陶瓷艺术作品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很早就出现了,它经过了历代艺人的辈辈相传,总结提高,包括人们的欣赏习惯也在变化着、进步着,并不是过去有吃树皮草根的传统,现在有大米白面偏不吃一定要去啃树皮草根才过瘾。继承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并非光啃树皮草根才能解决。所以继承装统是继承与时代相适应的优秀的民族传统,并不包括落后的糟粕部分。
我们学习传统是为了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优秀的民族传统消化后加以灵活运用,同时在应用中丰富它,把我们同族的优秀传统风格推向更高一层。以上说的这些都仅是陶瓷造型最一般的工艺要求和必须具备的基本常识,这些知识都属于技术性的问题。陶瓷创作设计人员只要有一段认真的实践与训练,没有不能掌握的。但是它不能全部解决复杂的陶瓷创作问题。石涛先生说“天能授人以法,不能授人以功,天能授人以画,不能授人以变”。这里说的“法”与“画”,属于技术性问题是可教的,而“功’’和“变”是不拘泥于生活原型,而善于灵活变通,是不能传授的。要通过自己的多方面的知识积累才能做到。所以说艺术创作是一项综合性的知识,与创造性的劳动相结合的结晶,它需要作者具有多方面的知识修养,继承、创新、发展的能力。
【从造型设计看陶瓷创作语言论文】相关文章:
陶瓷挂件的传统造型设计论文11-16
陶瓷传统造型语言在当代陶艺中的转换论文04-25
招贴设计的几何造型语言应用论文11-20
造型设计课程差异化创作思维的培养论文11-21
产品包装造型语言字体设计论文11-21
家具造型的设计论文11-21
工业造型设计论文要求11-22
香水包装的造型设计论文11-16
图形创作招贴设计论文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