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的景观途径研究论文

2021-04-17 论文

  有统计数据显示,全国200多座中型城市中有2/3逢雨必涝、遇晴易旱,而且灾害过后,处置措施也只是简单的储水和排水,让水白白溜走,成为隐性的浪费。

  我们为什么不建一座能吸水的城市?即城市像海绵一样,当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剩余的水通过管网外排,减少径流量,延滞汇流时间,缓解内涝的压力。当需要水时,把储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再利用,能美化环境,改善小气候,一定程度上补充地下水,防灾减灾,造福人类。这样的城市的确存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行并实施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中表示,城市海绵体除了河、湖、池塘等水系,还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它们都可以成为高效的集约途径。

  一、雨水资源化

  为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基于构建生态海绵城市的政策,将雨水作为潜在水源进行充分利用,成为解决城市水环境问题的途径之一。不论南方还是北方,国内很多城市单纯从雨量角度看,可回收利用的水资源径流大,总量可观,因此雨水开发利用潜力巨大。未来城市的规划必须充分认识水资源的价值,重新规划雨水资源化的方向,加大城市建设过程中雨水收集、蓄滞的力度,构建雨水全方位利用的格局。

  在雨水资源利用方式上,既可以自然利用,也可以人工利用。如今倡导的海绵城市开发模式使用一系列景观与工程手法,使城市的排水能模拟自然对雨水的吸收、储存、蒸发过程,使城市的排水系统遵循雨水循环规律。

  二、景观设计中雨水资源化利用—以新昌县街头绿地概念设计为例

  20世纪7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为保护水环境和利用水资源,开始研究和应用雨水收集、处理及利用技术,通过不断改善处理方法,不少发达国家已经从单向度的处置方式转向与景观设计手段相结合,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如今推行的海绵城市模式对应的就是实实在在的景观格局,是以景观为载体的水生态基础设施。因此,国内有关部门对景观设计中如何实现雨水循环利用以及两者相互影响的关系的关注不断加强,以下通过剖析具体案例—新昌县街头绿地概念设计,阐述该景观格局中如何通过设计途径实现城市雨水收集、存储和利用。

  新昌县位于浙江省东部,东与宁波奉化、宁海县交界,南与台州天台县交界,西、北两面与嵘州交界,与嵘州市同属新嵘盆地。气候环境属亚热带气候,地处中、北亚热带过渡区,温和湿润,四季分明,灾害性气候较多,同时具有典型的山地气候特征,水平、垂直方向差异明显。常年日照约1900h,年平均气温16.6 0C,年平均降水量1500毫米。由此可见,该地段气候温润,雨水总量可观,绿地景观设计时可以结合海绵城市理念,在满足其功能需求的同时做到对雨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在新昌街头绿地概念设计中,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所示总面积约5078 m,建筑面积约110rri,绿化率达85%。

  1.雨水收集的景观途径

  收水是雨水处理的初级阶段,与景观设计联系最为密切。

  (1)雨水花园

  浙江新昌属于雨量充沛的城市,运用雨水花园增强排水功能,作为低影响开发最合适的设计手段,广义上的雨水花园包含具有调蓄和净化雨水径流能力的下沉式绿化设施,如今已延展出了多种形式,有自然形式、仿自然式与人工形式。如图2,位置是绿地次入口,经过人工处理仿造自然形式的曲径花园,绿化面积扩大,有助于水快速流入下沉绿地。据测定,树术下的`枯枝落叶可吸收1~2.5千克的水分,腐殖质能吸收比本身含量大25倍的水,1平方米每小时能渗入土壤中的水分约50千克,10000m`范围内的植物每年可蒸发4500 7 500吨水。

  (2)生态滞留区

  根据位置不同可分为生态滞留带、生态树池、生态滞留池等,即调整地形,通过水渠、沟、槽等将雨水引流至滞留设施中,净化的雨水可以就地消化,利于植被生长。图2所示的新昌县街头绿地人行道与绿化区之间通过路缘石的豁口将路面水引至植物槽区进行蓄留,这就建设为绿色街道,雨水来自周围道路和停车场,这些绿色街道一般无须维护,只需要每年进行例行清污和植被修剪,同时检测土壤质量。如果需要收集并调蓄下渗径流,还可以在道路两旁隔离带处设置植草沟。植草沟设计为带状下凹绿地形式。由于水流速度相对较快,为减缓水流,利用卵石铺置消能坎,防止土壤侵蚀,形成集休闲绿化、转输渗留于一体的多功能区域。

  (3)绿色屋面

  由于城市建设密度的增大,屋面雨水径流很大,屋面处理同样重要。利用屋面的承重、防水和适宜坡度对雨水进行收集、净化,可以打造绿色屋顶。在新昌县街头绿地概念设计中设置的服务设施—卫生间,整体采用术质材料,回归自然,做到节能、生态;利用其斜屋顶种植,进行雨水利用;外立面做垂直绿化,墙体通过金属管脚手架固定硬质PVC隔水片材与双片聚酸胺毡,使其吸收雨水、垂直生长,将资源利用概念发挥到极致。

  2.雨水蓄水与净化的景观途径

  作为中间步骤的蓄水阶段,在建设密度高的区域,当降大雨后,雨水和路面的积水流进绿化区,被植物过滤并从其根系渗透到地下蓄水池或人工湖中,然后通过建筑小品做一些叠水、喷泉以增加水的流动,通过过滤、沉淀、加氧、植物处理等完成雨水的净化。说到植物处理,经测定,许多水生植物对污水有明显的净化作用,植物根系及其分泌物有杀菌作用,能使土壤得到净化。如,芦苇能吸收酚与其他20多种化合物,每平方米土地的芦苇一年内可积聚6千克污染物质,还可以消除水中的大肠杆菌。在种有芦苇的水池中,水中的悬浮物要减少约30%氯化物减少约90%磷酸盐减少约20%,氨减少约66%总硬度减少约33%。所以在新昌县这片绿地中安置人工水池,将驳岸地带做人工湿地栽种芦苇、水葱、凤眼莲等植物作为水处理的一个阶段,可以吸收重金属与有机化合物,不仅净化了水体,还丰富了湿地生物。成都的活水公园和上海梦清园是利用水池蓄水与水生植物净化处理的实际案例。

  3.雨水利用的景观途径

  雨水利用有很多方式,按操作形式分为自然利用和人工利用。这里的自然利用是结合了城市景观设计时设置的雨水花园、植物生长的绿地和预留的透水铺装,使雨水能自然地渗入地下,既能对绿地植物进行灌溉,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地下水、补给河川。人工利用就是要通过预制的集水池或集水箱等设施,安置被动吸水装置,除了自然灌溉之外,还可以用于塑造景观(叠水、喷泉)、建造人工湿地和洗车、环卫清洗路面、防火用水等。

  三、启迪与展望

  通过建设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等城市配套设施,打造科学有效的绿色基础设施,优化城市雨水的积蓄系统,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也为水资源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具有广泛探讨与应用的前景。如今,各级政府不断引导和鼓励更多城市在防灾减灾和生态建设方面多维度发展,以这种利用雨水营造景观的生态方式和技术开发雨水资源,摒弃单一思维和单向度式发展方式,为人类的发展留出更多空间。而随着人们生态环保意识的增强,如果在设备、设施以及运行管理方面形成成熟的产业链,也必将带动产业的发展。

【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的景观途径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雨水利用研究论文10-30

浅论城市污水资源化利用论文04-27

景观化城市设计基础研究论文10-24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雨水收集利用方式的论文11-14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雨水收集研究论文11-01

论城市雨水利用发展趋势论文05-18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论文11-07

城市景观水体富营养化治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10-30

海绵城市湿地景观设计研究论文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