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舌尖上的中国》的视听语言修辞环境的生发
《舌尖上的中国》作为第一部被国际真正意义上多数人认可的纪录片佳作,它背负的成功光环,既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又贯穿了现代人的人文寄托,并在纪录片领域发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嗓音”,运用的艺术手段和创作技巧,转化为影像层面的修辞,修饰后的情感,兼并客观与主观,协同理性与感性,共同完成了完美的视听盛宴。以往对纪录片的研究,多有借鉴文学和电影研究的习惯,偏重于纪录片文本,把作品的生产从政治、经济及意识形态交互作用的社会脉络中孤立出来。
现实中,纪录片作为创作者的一种视觉诉说,不仅追求视听语言的真实可感,还注重审美方面的风格印象。社会语境是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领域,不能单一分析片中的人物形象,也不能侧重情节设置的探讨,要放置于中国当代整个经济文化大背景下,分析媒体、媒介环境与经济、文化、政治的千丝万缕的关系。本片虽是通过对中国各个地域、各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美食的介绍、以记录各地美食为主,实质上仍归属为人文自然社科类纪录片的领域。影片的主线索定位于饮食,由饮食引发的一系列的乡土饮食介绍、各地饮食习惯、人们的饮食态度等,基于日常行为,自下而上进行国家形象的塑造,突破了以往纪录片在文化方面的传达方式,把中国的文化与中国人的文化传统驾驭在美食上进行传播,实现了从细节入手,层层递进,挖掘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充满酸甜苦辣的美食,道出美味背后的人生—喜怒哀乐。当细腻的情感与文化发生碰撞的时候,对文化本身产生的自觉意识和批判意识也凸显出来。电视纪录片的影像话语,在当前充斥各种文化元素的语言环境中,也是别具一格,本片在其独有的“喉音”的覆盖下,需要先通过分析其影像修辞的生发环境,然后在此次基础上对整部作品的内涵进行深入解读。国内学者王德春在中国首先提出“语境学”这一概念,他将语境分为主观语境因素和客观语境因素,他的语境观点—“主观客观说”,即“语境就是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等客观因素和使用语言的人、身份、思想、性格、职业、修养、处境、心情等主观因素所构成的使用语言的环境”①。
学者阿南(Allan)指出:“语境分为三个范畴:物理语境或叫场景,包括时空因素;话语世界,存在于话语当中,它可以是虚构的、想象的或真实的;原文的环境,即上下文语境。”②结合两位学者的观点,笔者得出语境是借助语言并继而对话语产生影响,主客观因素同时直接有力地制约语意的表达。所以本章节的第一节从客观文化语境进行分析,第二节定位于主观文化语境。
第二章视听语言修辞的元素
通常而言,优秀纪录片的制作都十分精良,从选题到拍摄完毕,内在主旨和外在画面均严格把关。熊忠辉、熊永新指出:“作为一个复合的符号系统,纪录片表情达意的元素是画面、言语、声音这几种符号,如何将这些元素综合起来,立体化、多角度地展现一个包含着物理事实和心理世界的情境,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修辞手法”。《舌尖上的中国》拍摄画面艺术中不乏生动,画外解说词文学中不乏感性,这些与影像修辞方法的创新和运用分不开的。
仔细分析,笔者发现本片坚持了纪实的拍摄手法,表现原生态的真实内容,运用了相得益彰的解说词,搭配风格温馨朴素的音乐音响,在微距拍摄下,打造了一部令人回味无穷的好片。这些视听元素的恰当使用,达到预期的效果,本身就构成了修辞的过程,因为电视纪录片作为影视作品的一种题材,其视听语言的元素的修辞把握显得尤为重要,学者包鹏程、孔正毅指出:“语言的修辞性主要来自于它的语义,而词扩作为最小的语言单位,也是语言的最小的意义单位,词汇也就具有一定的修辞功能”。
修辞技巧的运用促使了隐喻的产生,不仅使掌控中的镜头充满寓意,并且在选景与前期调研工作中己经开始深层铺垫,做到使内涵深入浅出。哲学家费尔巴哈有句名言,"you are what you eat”(人如其食),通过展示中国不同的地域的美食,以及不同时代的饮食,来展示中国现有的变化和发展,这种味觉的审美映照出中国人的生活价值观。中国人文价值观得以体现,在该片中主要分为四个层面:第一,家庭亲情,故乡眷念。第二,地区差异,领域特色。第三,时代变迁,文化传承。第四,感恩自然,回归和谐。
情感的含蓄表达,要运用影像元素的再现表达。学者李幼蒸指出:“电影语言并不专门指电影中的天然语言,而更多的是指电影作品中天然语言以外的其它表达形式(主要是画面形象)的‘语言’以及天然语言与其它‘语言’之间的关联,因此大多使用在譬喻意义上的”。《舌尖上的中国》中选用了电影的视听模式,为将影像语言修辞层面的表与内,形成多层次规律性的修辞,调动表面及背后的意义,上升到艺术审美。
第三章视听语言修辞的方法
作为电视纪录片的优秀代表作品,《舌尖上的中国》富有诗意的叙事,在真实再现的素材和精美绝伦的影像的共同打造下,呈现出别样的“视听并茂”艺术。来源于生活的纪录片,除了要保持画面的真实性外,还要以声音的真实性润色。
同时,作为影视作品,它有别于电影,电影经历了早期的'默片时代,然后才有声音加入;而纪录片的诞生就已经有了声音的参与,可以预想其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但是假如只是画面和声音的简单搭配组合,那么距离制作精良的视听艺术还有较大的距离。学者贾磊磊指出:从现代电影语言的角度来看,普多夫金的远见在于他把语言—思维—蒙太奇“合成”为一个统一的序列,他认为人的语言以及思维过程,都是要通过建立各种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来揭示生活内在本质的精神活动,而电影的蒙太奇正是要‘用各种各样的手法来全面地展示和阐释现实生活中各个现象之间的联系’的一种手段。
如果说纪录片中的画面和音响等组成的影像修辞元素是导演与观众交流的直接“语汇’,,那么,把画面、音响构成的镜头进行组接运用的蒙太奇方法,称之导演的“语法”。这种“语法”可以称为声画蒙太奇,它通常被定义为是蒙太奇在广义上的延伸,涉及多个方面,有解说词与画面的配合修辞,有同期声与画面的配合修辞,有音乐与画面的配合修辞,由此得出,蒙太奇的应用方法对于纪录片并不陌生,作为影视制作中不可或缺的遵循原则,它对影片主题和审美效果的要求,呈现出多元化。伴随着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制作越来越精良,其声画关系处理的越发自然,并不断探索声画语言组合方式。影视作品的创作者们,也纷纷进一步探讨作为涵盖艺术创作手法、艺术创作思维的蒙太奇,以求尝试和寻找作为一种具体剪辑技艺的蒙太奇在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的独到之处。
借鉴对影视艺术作品声画关系的梳理,一般上将画面与声音的关系分为三类:声画同步、声画对位和声画分立。在这里,结合《舌尖上的中国》的视听语言,将语意修辞元素的表现方式分为声画合一、声画对位、声画分立三种。结合蒙太奇与纪录片影像修辞元素的内在联系,以音响和画面的组合方式为研究开端,进行解析。
【舌尖上的中国馆的视同语言修辞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初中议论文:舌尖上的浪费01-25
舌尖上的幸福05-23
舌尖上的伦理04-29
舌尖上的汪曾祺11-27
舌尖上的美食随笔02-10
舌尖上的味蕾散文06-24
舌尖上的中国的语录04-09
舌尖上的乡愁随笔06-28
舌尖上的假期作文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