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养也被称为“隔代教育”,是一种相对于亲代教养的特殊家庭教育方式。随着社会的变迁,我国的家庭结构已发生较大变化,随着隔代教养现象越来越普遍,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已有研究对隔代教养的成因、利弊和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等方面做了探讨,但关于隔代教养对儿童情绪调控影响的研究有所欠缺。本研究通过查阅隔代教养和儿童情绪调控的相关文献,从隔代教养对儿童情绪调控影响的研究入手,对已有文献进行整理分析。
一、隔代教养概述。
(一)隔代教养的界定。
对于隔代教养的界定,不同研究者的表述有一定的差别。总的来说,国外对隔代教养的界定主要是通过区别隔代教养家庭来体现,而我国研究者大多把隔代教养等同于祖父母参与儿童教育。在西方传统文化中,祖父母对孙辈们的作用多定位在娱乐方面,不承担过多的教育责任。但随着 20 世纪 90年代“代理父母”的增多,祖辈对孙辈的教育开始受到关注。
国外研究者对隔代教养家庭主要分为三种方式。按照家庭结构划分,分为由祖父母担负整个家庭的重任和孙子女之父母承担家庭责任两类,在这两类家庭中,祖父母进行的教育活动均称为隔代教育;从祖父母对孙子女的权利义务关系出发,可以分为祖父母仅负责白天照顾孙子女,祖父母收入为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和祖父母为孙子女的合法监护人三类。第三种是从隔代教养家庭包含的范围出发,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上,只要祖父母是孙子女教育责任承担者之一,则该家庭就属于隔代教养家庭;而在狭义的隔代教养家庭中,祖父母完全替代父母承担孙子女所有的教育责任。
国内学者对隔代教育的定义,主要区别在祖父母对孙子女教育的参与程度及时间上。有研究认为隔代教育是指祖辈承担抚养教育孙辈的主要或全部责任。也有研究认为,隔代教育是父母不在的情况下由祖辈抚养的教养方式,不包括祖父母和父母共同抚养。另外,也有研究者提出,隔代教养是祖父母对孙子女的看护和养育,是在三代家庭中进行的,剔除了完全由祖父母抚养的情况。
笔者认为,研究者对隔代教养的界定有所差异,一是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不同,二是现有的定义大多是实证性研究给出的操作性定义,受研究者研究设计的影响较大。
(二)隔代教养的类型。
国内学者参照亲代教养类型的划分方式,并针对隔代教养的特殊性做出了一定的调整,对隔代教养进行分类。一种较为普遍的划分方式是分四类---关注型、过分监督型、严厉惩罚型和民主理解型。前三种隔代教养类型都存在缺陷:
过分关注型是祖辈家长对孙辈过度溺爱;过分监督型是祖辈家长对孙辈的任何事情都严格监管;严厉惩罚型是祖辈对孙辈一贯地严厉责备,造成孙辈产生严重的自闭、叛逆和自卑等心理问题。民主理解型则是最理想的类型。
国外研究者对隔代教养类型的划分主要从两个角度出发。一是祖父母的教育理念,考察祖父母关注的是祖辈的个人需要还是社会需要,由此划分为分配型(同时关注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象征型(关注社会规范但不强调个人需要)、个人型(关注个人需要而不关心社会期望)和疏远型(很少有强烈的态度期望)。另一角度是祖孙的亲密关系,划分为参与型(祖父母的行为类似父母,在家里的重大事情上有发言权)、伙伴型(祖父母经常遵循“不干涉原则”,不参与对孙子女的抚养、社会化和纪律管教)和疏远型(祖孙关系是正式的和疏远的)。
(三)隔代教养对孙辈的影响。
1.隔代教养对儿童情绪、情感和行为的影响。国外研究者指出,隔代教养下的儿童存在无安全感、易焦虑、行为分裂、性格发展迟缓、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其中,女孩更易出现情感问题。另有研究发现,有 26%的隔代教养儿童存在行为问题,比一般儿童高 10%左右,男孩出现行为问题的概率更高。
情绪方面,一项研究发现,隔代教养中对幼儿的情感发展表达影响最大的恰恰是来自祖父辈的负面情绪。隔代教养下儿童的情绪发展问题多为儿童情感实证研究中的一部分,且一般不是主要部分,相对较宏观,缺少具体细致的分析。但这些研究也证实了隔代教养对儿童情绪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
2.对儿童性格的影响。某大学对学生性格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经过隔代教养的学生与父母直接教养的学生在性格上存在显着差异。前者表现出强迫症、偏执、歇斯底里和人格分裂等倾向。隔代教养造成的儿童性格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冷漠,缺乏同情心,集体观念淡薄;任性执拗,以自我为中心,很难为他人着想;孤僻,倔强,不愿与他人交流。
对形成这些不利影响的原因,国内学者认为主要是祖辈对孙辈的教育方式方法存在问题。由于祖辈的守旧思想,以经验代替科学,因此,隔代教养无法与时俱进,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有些祖辈出于补偿心理,认为严厉的教养方式会使家庭失和,便一味满足孙辈的要求而导致对孙辈的溺爱,或对儿童的错误采取忽视态度。
3.对儿童学业的影响。隔代教养的儿童更易产生厌学情绪,辍学现象尤其明显。一项针对农村隔代教养问题的研究指出,隔代教养家庭的学生学习困难,三分之二以上学生学业成绩处于中下水平。
二、儿童情绪调节。
(一)情绪调节的定义及类型。
情绪调节的定义并不是十分清晰。有研究认为,情绪调节是情绪产生、继续的过程和对内部情感状态的发生、强度或持续时间的调节,以及和情绪有关的生理过程。这种定义得到较普遍的认可。情绪调节有三种类型:情绪的控制与调节;与情绪相关的行为调节和控制;对引发情绪的情境的调节和控制。也有从外在表现和内在认知两方面进行的分类:
内在认知包括对情绪的认识,情绪调节策略的解释、提取和选择等;外在表现则是在内在认知基础上采取的具体行为,例如情绪的表达。
(二)情绪调节策略。
儿童运用的情绪调节策略共有 6 种:认知重建、问题解决、替代活动、发泄、被动应付、自我安慰。其中,认知重建是儿童通过积极正面的心态来面对消极事件;解决问题是儿童勇于面对问题,通过自身不懈努力,合理运用适应性行为和方法处理困境,从而减少或消除消极的负面情绪;替代活动是转移儿童在遇到困难时消极情绪的注意力,尽量转移到一些积极的事件中去;发泄指儿童通过使用破坏性或伤害性的行为来表达和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被动应对是指儿童在面临困境时采用逃避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不是主动面对;自我安慰指儿童通过重复相同的、无意义的身体动作及一些话语来安慰自己的行为。
国内外相关研究发现,在任何年龄阶段,替代活动都是最主要的情绪调节策略,自我安慰和发泄两种策略应用偏少。问题解决、认知重建策略的应用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发泄策略随年龄增长逐渐递减。因此,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情绪调节策略越来越需要认知的参与。
(三)情绪调节的影响因素。
1.家庭环境。照料者为儿童的情绪能力提供发展基础,儿童在与照料者的人际关系情境中逐渐发展自身情绪调控能力。照料者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支持、榜样和引导作用,照料者的情绪表达、情绪状态和情绪调节策略直接影响儿童的情绪发展。已有实证研究表明,中度情绪表达的母亲能引发儿童更多的应用情绪调节策略。
家庭互动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照料者的关注程度,对孩子发出的情绪信号是否能及时做出反应;其次是与孩子之间的情绪谈话;最后是父母对孩子情绪表达的态度。过于严格控制儿童的情绪表达,将导致孩子隐藏自身的消极情绪,往往在遇到矛盾冲突的情境时,则表现出较低的情绪调节能力。
由此可见,家庭环境对儿童情绪调节的影响占主导地位。
祖父母精力有限,对儿童情绪的关注可能不如父母及时;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祖父母通常不重视与孩子的情绪谈话;另外,祖父母容易对孙辈的情绪表达采用纵容的态度。这些因素可能会造成隔代教养儿童与亲代教养儿童在情绪表达上出现差异。
2.儿童性格与气质。近年来,研究人员对气质性格和情绪调节之间的关系日益重视。研究人员认为,气质能反映先天的神经活动方式,影响着儿童情绪调节。
一方面,不同的性格气质在相同情景下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模式,性格气质可作为情绪反应的一种预测。
另一方面,在同一压力情境下,不同气质性格人的情绪调节水平也有较大差异。而有关隔代教养的研究发现,隔代教养会对儿童的气质、性格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进一步影响儿童的情绪表达。
三、隔代教养对儿童情绪调控的影响。
笔者通过文献整理发现,国内关于隔代教养对儿童情绪调控影响的研究较少,但在对隔代教养的研究中,儿童情绪调控有时会作为一个考察维度出现。
一项关于隔代教养幼儿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指出,在情绪问题上,隔代教养幼儿的得分显着低于父母教养和共同教养的幼儿。祖辈家长在人生价值观、生活习惯、教育观念等方面不能与时俱进,对孩子过度保护、限制,使隔代教养幼儿表现出更多的情绪问题另有研究表明,隔代教养儿童易表现出易怒、歇斯底里等情绪,或是喜怒无常,无法有效控制情绪,易产生人际交往恐惧等心理障碍。
一项关于隔代教养对儿童情绪调控影响的研究,在研究设计时进行了三个方面的对比,一是隔代教养与亲代教养的对比,二是城乡隔代教养的对比,三是祖辈文化程度对隔代教养儿童情绪调控的对比。在对比隔代教养和亲代教养儿童的情绪调节问题时,在认知重建上,研究表明亲代教养组得分均值大于隔代教养组;而在被动应付、问题解决、发泄、自我安慰、替代活动等情绪调节策略上,隔代教养组得分均值均大于亲代教养组。在发泄和替代活动上,隔代教养和亲代教养方式有显着性差异。隔代教养组发泄活动得分高,表明祖辈在教养儿童时溺爱现象严重,祖辈允许孩子发泄。在替代活动中,隔代教养组的平均值显着高于亲代教养组,表明可能是父辈对儿童的严格要求。父辈相对较注重儿童在某件事情上的专注力和毅力。祖辈教养孩子大多属于“看管式”教育,这种教育模式使孩子能认识到危险,并在遇到危险时保护自己,但也易造成其知难而退的心理。
在将城镇和农村隔代教养儿童进行比较时,研究者发现,农村隔代教养组幼儿在消极情境中的积极情绪调节策略的各项平均分总体低于城市组,其中,农村组儿童在消极情境中的消极情绪调节策略得分均值较高,且农村组儿童的自我安慰调节策略的得分较高。研究分析,这种差异很大程度上与城乡家长在教育方式方法、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方面的.差异有关。农村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爷爷奶奶对小孩的不良行为不能及时控制与制止,因此,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差,缺乏自主能力。而生活在城市中的祖辈在生活方式、文化素养、教育手段等方面可能比农村祖辈更科学,更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要求。
在考察儿童的情绪调节策略选择的隔代教养过程中,不难发现,祖辈文化程度越高,在消极情境中幼儿更容易倾向于采用积极的方式来应对所面临的消极事件。在发泄、被动应付和自我安慰的情绪调节策略中,接受过中等及以上教育的祖辈教养组得分均值低于接受初等教育祖辈教养组。文化素养高的祖辈在分析和处理问题时也许要比文化程度低的祖辈更为全面和透彻,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相对来说更加科学。
四、已有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研究的展望。
(一)针对性的研究较少,未形成系统研究。
笔者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关于隔代教养及儿童情绪调节问题的研究已有很多,但缺乏针对隔代教养对儿童情绪调控影响的系统研究。家庭环境是影响儿童情绪调控的主要因素,而隔代教养和亲代教养的家庭环境差别较大,这些差异是否对儿童情绪调控产生影响?如何产生影响?影响的表现又有哪些?另外,许多隔代教养对儿童的影响结果,比如儿童的气质性格,也是儿童情绪调节的影响因子,二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但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联系?这种联系的强弱是否明显?这种联系的运行机制是什么?这种联系有哪些影响因素?这一系列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解答,需要更加系统且细致的研究。
(二)研究角度较单一,未全方位涵盖儿童情绪调节。
笔者检索到的关于隔代教养对儿童情绪调控的影响,均是从儿童情绪调控策略选择这一方面进行的。
然而,儿童情绪调控的含义十分丰富,包括内在认知(认识情绪,情绪调节策略的解释、提取和选择等)和外在表现(情绪的表达等),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仅仅是内部认知中的一部分,并不能代表整个儿童情绪调节的情况。因此,对儿童情绪调节的研究需要扩大涵盖面,进行多角度研究。
参考文献:
[1] 东方。隔代抚养综合征[J].心理与健康,2000(5):65-66.
[2] 段飞艳。近十年国内外隔代教养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12(4):13.
[3] 赵振国。隔代教养对幼儿情绪调节策略发展影响的城乡差异研究[J].心理研究,2012(4):29-35.
[4] 刘云。隔代教养对学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影响[J].学前教育研究,2013(2):37-42.
[5] 王玲凤。隔代教养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10):673
[6]侯瑞鹤。儿童对情绪表达规则的理解与策略的使用[J].心理科学,2006,29(1):18-21.
[7] 孔屏。祖父母教养与孙子女情绪适应关系的实证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0(8):81-83.
[8] 林志中。美国隔代教育现况及支持方案分析[J].中国家庭教育,2002(2):61-69.
[9] CHERLIN A,FURSTENBERG F F.Styles and strategies of grandparent-ing [J].Grandparenthood,1985:97-116.
[10] GARNER P W,J ONES D C,MINER J L.Social competence amonglow-income preschoolers:emotion socialization practices and social cognitivecorrelates[J].Child Development,1994,65(2):622-637.
【隔代教养与儿童情绪调节的关系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的心理发展研究论文08-16
调节情绪说课稿03-16
内隐理论和自我调节过程的关系研究论文11-02
决策中的情绪研究论文06-18
调节紧张情绪的方法03-07
情绪需要调节教案09-06
论心理状态的调节与声乐演唱的关系论文09-14
公共关系研究论文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