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产业集群的识别与选择研究论文

2021-04-13 论文

  摘要:本文在分析国内外产业集群相关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以河北省廊坊市燕郊产业集群为例,综合应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尝试性地进行了区域产业集群的识别与选择研究,用空间基尼系数衡量产业集中度,用投入产出法衡量聚合度。集中度高并且聚合度也高的集群有明显的产业集群特征。结论显示,燕郊产业大类中,集群度比较高的是新能源产业,集群度中等的是机械制造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医疗保健产业还没有形成产业集群。

  关键词:产业集群,识别,集中度,集聚度

  近年来,产业集群已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组织形式和载体。实践表明,产业集群在强化专业化分工、发挥协作配套效应、降低创新成本、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等方面作用显著,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引导和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集约使用土地等资源,集中进行环境治理;有利于带动中小企业发展,提升区域和产业竞争力;有利于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产业集群的概念及其识别理论

  (一)产业集群的概念

  根据美国哈佛商学院波特(Porter)教授的定义,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关联机构,它们同处或相关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现在对产业集群的概念还未形成统一的认识,综合多种定义可以概括出其主要特征为:相关产业在空间上高度聚集,形成网络化的空间联系;集群内核心产业与辅助产业相互促进、学习、竞争与合作的经济功能联系。

  由于上述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所以集群内企业的集中度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产业集群的聚合度,因此,没有集中度就没有聚合度,但是产业集群的集中度和聚合度又存在本质的区别,集中度仅仅反映了一种密度,而聚合度反映其内在的联系程度,所以有集中度不一定有聚合度。

  (二)产业集群的辨识

  1.集中度和聚合度。产业集群的辨认(identify)就是确定产业集群的存在与否及其内部产业、企业间的联系(张建华、张淑静,2006),它是科学地进行产业集群规划的前提。一般地,采用产业集群度指标辨认产业集群的存在与否及其发育程度。集群中在一定区域内企业(或者产业)的数量和市场占有率以及生产规模的集中程度被称之为集群的量(集群的集中度),集中度是表征主导产业的专业化程度,用来判别某产业集聚与否,集中度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不均匀度,所以可以通过分析不均匀度来体现集中度。目前集中度的测定模型主要有:定性模型和定量模型。定性分析法主要包括专家观点法(expertopinion)。定量分析主要有区位商法、产业集中度指标法、基尼系数计算法、产业集中率(CR)法等。集群中成员之间相互的依赖程度(蔡宁、杨旭等,2002),反映了资源整合中协同效应的深度,即集群的“质”(集群的聚合度)。聚合度是指产业链的发育程度及相关行为主体之间的互动,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在特征。集中度与聚合度相结合,才能判别某产业集群存在与否。因此,笔者的研究思路是先分析在某一特定区域中企业(或产业)的集中度情况,如果集中度很低就不再进行聚合度的分析,如果集中度比较高就再分析这一特定区域内企业之间的联系状况——聚合度。

  2.集中度的`测量。笔者借鉴国内外有关专家用基尼系数法来研究燕郊产业集中度的现状与发展。洛伦茨在研究居民收入分配时,创造了洛伦茨曲线。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依据洛伦茨曲线,提出了计算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统计指标——基尼系数。Keebleetc(1986)将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用于测量行业在地区间分布的均衡程度。梁琦用基尼系数研究中国工业的区域集聚程度(梁琦,2003)。

  克鲁格曼用空间基尼系数测定美国制造业集聚程度(SpatialGiniCoefficient),即比较某个地区某一产业的总产值占该产业总产值的比重,以及该地区全部产业产值占该经济体总产值的情况。其公式为:

  G=(st-xt)2

  其中,G为基尼系数,Si是i地区某产业产值占全国该产业总产值的比重,Xi是该地区全部产业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比重。该方法的价值在于简便直观,系数越高(最大值为1),表明集中度越大,即产业在地理上愈加集中。

  3.聚合度的测量。笔者认为对在一个具体区域集群内众多相关企业之间的联系的分析,可以借助于企业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I/O)进行,即对某个产业(在一定区域内)n个相关企业进行分析。考虑到集群网络内部企业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实物的交易,而且还包括知识、文化的学习和适应,所以对集群网络内部企业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也应该从生产系统(productionsystem)和知识系统(knowledgesystem)两个方面进行。

  建立投入-产出模型。可如以下矩阵表示:

  上述矩阵中Xij表示第i个企业销售给j企业的产值,Yi表示第i个企业销售到区域外部的产值。Xi企业的总销售价值为:Xi=(Xi1+Xi2+…+Xin)+Y1。其中Xi1+Xi2+…+Xin为Xi企业的中间需求(集群内的需求)。考虑到投入-产出的物质和非物质关系,在具体分析中,同时应该建立关于知识和学习方面的相似模型。

  计算整个系统(集群)物质交易和非物质关系(学习等)的两个不关联度。企业i与区域内其他企业的不关联度为:K=Yi/Xi,整个区域内系统的不关联度为:。考虑到集群内各个企业活动对于整个集群的影响程度的差异,对a进行修正为A,A=K,Wi为企业i在整个集群内交易所占的比重。但是对于非物质关系(学习等)的不关联度的度量可以不加修正直接使用参数a。

  4.计算整个系统(集群)的“集群度”。整个系统的集群度(C)可定义为:。在实际计算中,可以通过对某一产业集群的企业通过普查或者抽样调查进行。参考Bergman和Feser的研究,设A取值为0.75,0.5和0.25,分别表示低集群度、中集群度和高集群度,那么相对应的集群度(C)的取值范围分别为:0.5-0.57,0.57-0.67,0.67-0.77,0.77-1。这四个取值范围分别表示集群现象不明显,集群现象中等,集群现象较强和集群现象非常强。

  如果忽略集群空间的特征,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联系:生产联系和知识联系。所以可以对生产交易以及知识和学习方面的集群度大小进行组合分析。

  河北燕郊产业集群的识别与选择

  (一)河北燕郊产业集群发展规模状况

  燕郊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北京市通州区东面,隶属于河北省三河(县级市),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的直线距离约为30公里。燕郊西北距首都国际机场25公里,南距天津港120公里,东距秦皇岛港260公里,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2010年12月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截止到2010年初,河北燕郊实现高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34.7亿元,同比增长30.7%,增速比河北廊坊市经济增速高出1.5倍。一批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正日益成为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龙头和主导力量。以汉王系列产品、高亮度LED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品,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汽车配件产业引入了10余家国内外高水平的汽车配件生产企业,产业集群迅速壮大。以华为北方产业基地、中兴产业基地、京东方廊坊信息产业基地为代表。

  (二)河北燕郊产业集群集中度的测量

  基尼系数是一个从宏观上反映每个行业在区域范围内分布集中还是分散的度量指标,可以根据其计算结果从总体上了解和把握河北燕郊产业布局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基于此,本文计算了河北燕郊产品销售收入前7个产业的区位基尼系数,从中选取比较典型的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产业、生物

  医药产业、新材料产业和机械制造产业、软件及服务外包业、医疗保健产业(见表1),并以此作为衡量行业集聚程度的依据。

  从表1可知,河北燕郊各大行业中,基尼系数最大的是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基尼系数在0.55以上,处于较高聚集状态。其次是机械制造和生物医药,基尼系数在0.54以上,河北燕郊各行业中,基尼系数最小的是医疗保健业,基尼系数只有0.394,说明该行业分布比较均衡。这些行业产品销售收入居前三位的占全行业的比例在27%以下。按照基尼系数的衡量标准,55.7%的行业集聚程度较高,29.6%的行业空间分布比较均衡。

  (三)河北燕郊产业集群集群度的衡量

  选择这7个大类行业中,基尼系数在0.54-0.77之间的有4大产业。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有效问卷79份。调查时间为2011年7月。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5个集群(暂且称作集群)进行生产联系以及知识和学习方面的调查(见表2和表3)。根据计算结果并参考C的取值范围和所界定的标准可知,从生产联系的角度来看,新材料集群(C=0.718)和新能源产业集群集群度(C=0.714)是比较强的,电子信息产业(C=0.703)和机械制造产业(0.692)居其次,生物医药产业集群(C=0.641)和软件及服务外包(0.599)集群现象中等,医疗保健产业(C=0.531)还没有形成真正的集群。

  从知识学习和技术转移的角度来看,机械制造产业集群(C=0.697)和新能源产业集群(C=0.671)比较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C=0.658)和软件及服务外包业(C=0.652)居其次,但是医疗产业(C=0.531)还没有形成真正的集群,生物医药集群(C=0.609)的集群度也不明显。

  结论

  综上所述,河北燕郊产业集群的集群度总体不高。新能源产业集群无论在生产联系上还是技术方面,集群度相对比较高;医疗保健产业目前尚未形成产业集群;对于集群度较高的集群,政府部门应该继续加强扶持力度,促进其发展。对于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重点要加强社会资本(信任和创新网络)的建设以及知识学习和交流;软件及服务外包业在保持知识交流的基础上,要通过核心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集群内部生产系统的合作程度。

  基金项目:本文系廊坊市软科学研究项目——《燕郊产业集群实施区域品牌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0023092

  参考文献:

  1.张建华,张淑静.产业集群的识别标准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3)

  2.蔡宁,杨旭等.协作与竞争行为和企业集群竞争力的关联机理[J].经济管理,2002(18)

  3.梁琦.中国工业的区位基尼系数——兼论外商直接投资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J].统计研究,2003(9)

  4.DavidP.Angel.StudyingGlobalEco-nomicChange.2002(78)

【区域产业集群的识别与选择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基于产业集群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论文04-25

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力提升探讨的论文04-25

产业集群分析论文04-06

产业集群的发展论文05-11

基于产业集群的知识管理研究论文参考05-30

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效率影响研究论文09-17

风险投资业的产业集群机理研究论文04-20

基于产业集群的义乌创业创新能力发展研究论文11-24

遂宁农产业集群理念论文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