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农村作文教学中,教师该如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让高段学生乐写会写,从根本上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质量。新《语文课程标准》中一些作文教学的新理念,深深地激励着我们,启迪着我们的思绪。本论文主要从勤观察,善发现,让学生乐于动笔;重评改,多推敲,让学生会表达两个层面加以阐述。
关键词:农村小学;高段作文;观察;评改
我多年在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发现这样一个令人头疼的现象:即便是成绩较好的高段学生,他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仍存在“怕写厌写”的现象。每年的习作中,山水景物,甚至连玩耍的事情都是大同小异。究其学生方面的原因,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两点:从写作内容上来说,缺少对农村事物、景物方面的细心观察,认为没有什么事是特别值得写的;从写作方式来说,没有养成修改习作的习惯,觉得批改习作最终还是老师的事情。农村作文教学似乎陷入了“山穷水复疑无路”的困境。如何让农村高段学生乐写会写,使农村作文教学呈现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局面,我认为重在老师要引导学生勤观察,善发现,重评改,多推敲。
一、勤观察,善发现,让学生乐于动笔
赞科夫说:“人具有一种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深刻而强烈的需要。但是这并不是说,人们可以指望审美感会自发地形成,必须有明确的工作来培养学生的情感。”正因为美感不会自发形成,小学生阅历浅,对事物的观察度和敏感度不强,再加上农村孩子不像城里孩子,即使在节假日,也很少被父母带出去看电影,逛书店、旅游。针对农村学生这些实际情况,我认为老师“必须要明确的工作”就是带领学生立足农村去观察,去发现,不断地挖掘农村生活中美的实质,美的层面,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一)细心观察有发现,让学生有话可写
新《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有三种表述,第一学段称作“写话”,第二、三学段称“习作”,到了第四学段才叫做“写作”。主要目的是为了降低作文的难度。我想到了让学生把观察所得先用一两句话表达出来。为了方便学生们随时随地地记录有作文意义的发现,我亲手为他们制作了一张张简易“发现卡”,长约8厘米,宽约5厘米,用电脑打印下来。每位学生发给一张,一张卡片写一条发现,写完了放在班级的专用收集箱中,可再向学习委员拿。我每天抽空看所有上交的发现卡。一开始,我引导全体学生先从熟悉的校园内的事情写起。有一些是毫无价值的发现,如“我发现XX的字写得很漂亮”,“我发现今天是阴天”。对于这些发现卡,我并没有去否定它,而是先放到一边。而对于一些有趣、有意义的发现,如“我发现奶奶做的柿特别好吃。”我会给这些卡片打上五角星,并把学生叫到跟前。首先肯定她是一位非常善于观察的学生,然后问:“奶奶是怎样把柿饼做的这么特别的,你观察过吗?”她简单地从摘柿子、剥皮、穿签、晾晒这四个环节做了表述。在一一肯定后,我再问她:“对这四个过程,你有什么疑问吗?”这位平时不爱言谈的学生,鼓起勇气问“老师,柿子应该要晒几天?”我并没有马上告诉她,而是引导她猜,再让她回去一边再仔细观察,一边请教奶奶。这些引导的过程,增加了观察的兴趣和写作的素材。之后,我建议她以《奶奶做柿饼》为题,把发现卡上的一句话扩写成一篇习作。果然,平时写作文总是不具体的他,这次却写得相当生动。紧接着,《奶奶织网》、《奶奶编草帽》等习作也从她的笔下涌出来。
通过写“发现卡”这一活动,为学生的习作预设了梯度,降低了难度,更重要的是很快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兴趣,学会了关注生活,提高了观察的能力,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学生没材料可写的局面,给学生的习作搞好了开端,鼓舞了信心。
(二)多多观察有积累,让学生勤于习作
新《语文课程标准》主张多写,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多写就是一种积累,重视积累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一项传统策略,厚积才能薄发。于是,我在学生有话可写的基础上,十分重视进一步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让他们勤于习作,变厌作文为爱作文。
1.关心家庭琐事,培养孝心
家在农村的小学生,他们的姐姐,大多已离开家里在外求学或工作。因此,他们在家里少不了要帮父母干点家务。我总是鼓励学生,趁着你们已经长大,也趁着你们还在父母身边,能帮忙就多干点家务活。这是你们对家里,对父母最好的报答。渐渐地,班里形成了以劳动为荣,不劳动为耻的风气,连一些男生也干起活来。得到父母、老师的表扬是一件多么开心的事,他们就会很自然地把这些做过的成功的家务事一一写到周记里。我鼓励他们什么时候做了就什么时候写,哪怕做失败的事也可以写。于是两三天就能看到一篇家常习作,如《番茄炒蛋》、《割稻》、《喂鸡》等一篇篇充满农村生活气息的习作层出不穷。女生如果有弟弟或妹妹,农村里的父母一般会让她们带小孩。我从学生的闲聊中了解这一情况后,鼓励她们把自己带弟妹的感受写出来,从生疏到熟练,从厌恶埋怨到喜欢,她们内心的感受、情感也在一天天地变换着。经常写这些家庭琐事的习作,其实就是在写生活随笔。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的观念慢慢地在学生心中扎下了根。心中的喜怒哀乐,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在关心家庭琐事中,他们书写着,烦恼着,快乐着,也成长着。
2.关注“无厘头”之事,呵护童心
是孩子,一般都会干点无厘头的事情。我认为愈是聪明的孩子,干的“无厘头”之事也会与众不同。爱迪生不是曾天天坐在鸡蛋上孵小鸡吗?牛顿不是因为一个苹果砸在头上而久久发呆吗?“无厘头”里蕴藏的不仅是孩子特有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更可贵的是一颗无邪的童心。因此,对于那些爱异想天开的孩子,我不但允许他们犯错,甚至会去鼓励他们不要人云亦云。记得有一次学生曾在日记里记录了老鼠对她生活、学习带来的烦恼。那种厌恶之情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我觉得这是一般农村家庭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于是,我将她两次写老鼠的作文在班上朗读。果然,一石激起千尺浪,许多学生都痛斥了老鼠的斑斑劣迹。既然大家都如此痛恨老鼠,那谁有解决的好办法呢?在下一周的日记里,就有更多的学生写有关老鼠及灭鼠的方法。其中,那位最痛恨老鼠的女同学一连十几篇连载了她和老鼠的“不共戴天”之仇,从放药到笼子,火烧到水淹,甚至还设法让它们窝里斗……那份想象力,那份童心,让她的笔越动越勤。同学们还赠给她“斗老鼠女战士”的称号。以她为中心,还辐射出了许多忠实的“狗兄”, “花仙子”……农村的很多学生原本视而不见的景物,如今经过他们长期观察,再加上干点“无厘头”的事情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越写越多,越写越有趣。
二、重评改,会加工,让学生学会表达
学生写作,乐写是我的出发点,而真正会写,才是我的落脚点。新《语文课程标准》主张多改,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我们应重视作文评改,让学生学会推敲文字。我在培养学生作文评改的能力方面作了以下探索。
(一)重视引导自主修改,使之通顺、连贯
农村高段学生,他们对于自己的习作,往往像中段学生一样,以为写好了,自己再也没办法修改。因此,老师要重视引导学生自主修改,使学生克服不愿自主修改的心理障碍,养成写完习作能自主将文章改得通顺连贯的好习惯。
1. 激发自主修改的兴趣
语文老师都会碰到这样的情况:一开始要求学生自改作文,作文本发下去了,改好错别字就算万事大吉了。至于老师评语中的修改意见基本不予理睬,为了激发学生的自主修改的兴趣,我采用了多种办法。
(1)选拔“星级作文”
每周我都会选拔出半数左右的学生入围星级作文的评选。其中有两个要求,一是选材独特;二是语句通顺连贯。因此,学生们开始了积极主动的自主修改,有些甚至再三地去修改,以求习作中语句更加通顺连贯。
(2)设“今非昔比”专栏
对于结构残缺、中心偏移的作文,经老师批改后,让学生根据教师评语重新修改,能自主将文章改得面目全新的同学,将在“今非昔比”专栏中贴出他修改前后的两篇文章,以此激励。
2.指导自我修改的基本方法
在自主修改中,优等生只要燃起了修改的热情,修改后的文章必将有所不同。而一些原先作文底子薄的学生,仍显得无从下手。因此,老师应具体细致地去指导修改的基本办法,使他们树立信心,学会自主修改。
(1)改掉口语
口语是小学生习作中较为突出的现象,他们常将“菱角”写成“唠呤”,将“皎白”写成“高首”。又因农村小学生回家写作业受父母指导少的缘故,自己很难发现、改正口语中的错误表达。因此,农村中高段小学生的习作中口语出现的频率仍较高,我在改作文时,会将他们的口语记在专用的一个笔记本中,并及时请全班学生讨论,做到当天发现当天清除,一人有误,大家齐改。而后让学生把这些正确的书面语记到自己的摘记中,以此提醒自己少写口语,用上书面语。
(2)改正标点
农村高段小学生作文的不通顺,除了表现在口语的错误上,也有一部分学生表现为不能正确使用标点。尤为突出的现象是一篇文章一逗到底,以及冒号、引号无法完整地使用。当我发现有些学生好几个句子才使用一个标点时,我会耐心地把他们叫到跟前,要求他一口气读完这个长句子,学生通常没办法做到,而是在该停顿换气的地方自然地停下来,无需老师严厉地批评和繁琐地批改,学生会渐渐克服这种错误,明白标点对表达的重要性。对于无法完整地使用冒号、引号的学生在批改时我会不厌其烦地逐一圈出他们的错误标点。我还告诉他们,如果把一篇新写成的习作看成是一件新衬衫,那标点就是一排新纽扣,只有把纽正确,扣整齐了,衬衫穿起来才会给人一种美的感觉。慢慢地,他们学会了正确使用标点。
(二)重视引导相互评改,使之具体生动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老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在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的能力。有了自主修改的基础,学生习作时基本上能做到通顺连贯,但要想使之精益求精,仅靠老师一人之力很难做到快速、高效地提高,因此,安排时间让学生相互修改无疑是最好的途径。
1.多提问,改具体
写作时需要的不是粗线条的共性的东西,更不是处于体验阶段无法言说的感情,不管哪一种快乐都用“高兴”一词代替,所记叙的事情不是没有人物的对话就是对话显得极其乏味,拖沓,这些都不是有质量的习作,充其量只是一篇篇流水帐。而这种不具体或假具体的文章在农村中高段小学生习作中仍占到百分之三十到四十。这难道就是我们新课标所期盼的“自由表达”吗?显然不是,因为在这些习作中根本看不到学生个性的释放,听不到他们心灵的歌声,无数次对他们说要抓住细节,突出重点,才能把作文真正写得生动具体,可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看来,习作与传统所谓的作文指导找不到必然的联系。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改到了一本只有四要素,而没有对话,没有心理活动,没有重点的文章,大意是他与父亲周六下午一起去钓了很多龙虾,心里很高兴。该给他写什么评语呢?写鼓励的话吧,实在没有,批评的话,写了又有什么用,于是干脆拿它到教室里读给大家听,让学生来评。没想到我一读完,就有几位学生举手了,“他为什么不和小伙伴一起,而是与爸爸一起去钓龙虾呢?”。“他说钓到了许多,到底有多少只,是怎么钓的?”“我们都是把钓来的龙虾煮了吃了,他最后是怎么做的?”……显然,他们不是很好的评论员,却是非常棒的提问高手。看到那么多同学对自己的作文内容如此质疑,我请那位早就有话想说的同学发言,他一一做了回答。最后让他把文章重写一遍,果然具体多了。由此可见,小学生作文的修改,应从传统的重形式轻内容,重师讲,轻生评的现象中解脱出来。以学生为主体,以相互提问为桥梁,以内容的具体生动为重点,切实在相互提问、相互评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2.多品佳句促创造
清代桐城派古文家姚鼐曾经说过:“文章之精妙不出字句声色之间,舍此便无可窥寻。”
而学生的自主阅读多数只是停留在肤浅的层次上,无法深入字句去品味。因此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去品读“字句声色”促进学生在写作上的创造性。
(1)品阅读中的佳句,善于模仿
写作于学生而言,就像是蚕吐丝,而我们知道蚕只有多吃桑叶,吐出来的丝才会又多又好,而阅读就是学生真实生活之外的又一片广阔的桑树林,在这一片桑树林中,每一位学生可以以最自我的方式去感受文字,长此积累,学生就会把自己内心最想表达的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使文章生动具体。在实际操作中,我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去深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尤其一些外国短篇小说,鼓励他们每天坚持阅读,并从书中摘记一两句感悟最深的句子,特别是自己想写又写不出到来的好句子,一定要记录下来。然后静下心来以自己的特有的方式去发现这些特有表达的奇妙之处。
然后,我会每天抽出一二十分钟时间,挑五句典型的句子,让大家一起品味好句的特别之处。这一相互切磋的过程,实际上是在显微与细化文学的过程。自身所隐藏的情感因为有了文字,有了与同伴的多重碰撞,就有了自己独特的个性展示,同时扩充了自己文字的储存量。积累得越多,就越能接近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写作时就越有自己的话语权,而后让学生也用同样的表达方式模仿着写。仿其路,仿其格,仿其法,从而逐步将文章写的生动具体。
(2)品习作中的佳句,激发灵感
孙绍说:“要把作文写好,就是想尽办法把不动脑筋就冒出来的那些话语排除掉,努力把自己的感觉找出来。”这与新《语文课程标准》中鼓励有创意的表达是同一意思。学生的创意,也就是创造能力从何而来呢?它不仅是从广泛的阅读中积累出来的,也不是教师所能教出来的,而是鼓励激发出来的。尤其是同伴的鼓励又有着老师的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力量。因此,我非常重视给学生提供一节课的时间,专门让他们去发现同伴习作中表达独特的句子。先由四人一组开始,选为组长,负责让组内同伴找出习作中的好句子,并用波浪线划出,鼓励成员说出自己的看法。在小组评改栏中,写上小组的意见,即学生的评语。从全班评选出三名佳句多的习作,每周举行一次,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写好句,评好句的兴趣,写作的创作力一步步地被激发出来。
多年来,我班学生多篇习作在省里、市里、镇里各类比赛中获奖,平均每位学生每学期的习作量达五十多篇。
实践证明,只要抓住农村的特点,立足农村,关注农村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并引导学生通过大量明确、有目标的训练,就能让农村高段学生的习作走出“山穷水复疑无路”的困境,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天地!当然,本文只从精读多练多改这个角度加以浅谈,对于农村小学高段作文教学的其它方面,则需要进一步的探索与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深根·毛建华·新课程研究中国环境出版社·2003·4
【2】丁有宽·丁有宽与读写导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
【3】郑友宵·语文课堂教学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6
- 相关推荐
【农村小学高段作文教学摭谈论文】相关文章:
文言文教学摭谈09-25
论文:语文课堂“三度”摭谈09-24
浅谈摭谈培养学生对机械基础的兴趣论文10-01
审美教育摭谈教育教案06-22
谈小学歌唱教学轻声唱法论文10-04
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摭谈推荐09-24
2017最新对联基础知识摭谈01-27
诗歌《再别康桥》用词摭谈05-16
关于谈思路教学的教学论文09-24
谈语文积累教学论文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