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公共体育, 是和谐社会语境下实现公平正义和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厘清当前城市社区共同体育发展现状, 指出存在一些问题, 并进一步思考对策, 对我国体育强国战略和实现建设和谐社会伟大构想具有重要意义;也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大扶贫语境下社会资源下移后, 农村社区公共体育的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公共体育; 和谐社会; 城市社区;
1. 引言
社区作为城市人生产和生活的共同体, 可以实现和满足人们几乎全部的社会需求, 可谓建构和谐城市的重要根基。社区公共体育就是要帮助人们突破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位科层体系的社交障碍, 实现从“单位人”到“社会人”再到“社区人”的转化。是现代化背景下人们再社会化的重要实现路径, 在推动人们向陌生环境的柔性融入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强社区居民体质健康, 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
2. 城市社区公共体育发展现状及制约和谐社区构建的障碍性因素
2.1 城市社区公共体育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社区在管理体制上已经建构起了“街道社区体协为主, 地区性体协为辅”管理体系, 其基层化自治化特征非常明显。保证了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自愿性和排他性。从而增强其参与的主动性。在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提供方面, 社区体育组织主要提供健身场地设施服务、健身活动服务、健身指导服务和健身信息情报等服务。场地建设土地资源通常以国家指标的形式占据使用权, 而资金方面则主要采取“财政+社区”的模式来完成, 社会资金筹措方面显得相对不足。提供健身活动服务、健身指导服务和健身信息情报服务的人员则主要由热心退休干部职工来进行, 主要靠仅剩的激情来开展工作, 几乎是没有报酬的, 流动性较大。当前体育硬件设施最齐全的应该是城市里各级各类大中小学校, 其次是机关事业单位, 再次是大中型企业。调查发现社区内部体育设施的使用率, 社区和社区之间, 体育硬件设施和体育相关信息的共用共享情况不容乐观。另外也有由于管理缺位的问题, 存在长期被外来人员占用或是本社区内部分特定人群占用的情况出现, 出现了不少影响和谐和会构建的问题。
2.2 制约城市社区公共体育发展, 影响和谐社区构建的障碍性因素
2.2.1 发展不均衡:
硬件不均衡和参与不均衡。硬件设施不发展不均衡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经济发展和资源分配的地区差异和行业差距明显。在中国体育经济潜力巨大, 但是产业化及其产业规模效益的实现却还需时日。因此, 在广大落后的中西部城市和部分效能不高的产业, 社区体育的发展无论是硬件设施的建筑还是软件服务的提供, 其资金渠道都主要依靠财政供给。由于中央财政资金用于全国体育事业的比例在整个财政预算中就不大, 且相对数也不多, 因此各个地方想要发展壮大自身体育公共服务也就得依赖自身财税实力。这样一来, 经济发达程度及其实体规模也就成了决定一个地方体育事业发展情况的最主要因素。当然, 这一局面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脱贫攻坚大背景特别是体育强国语境下可能会有所改观, 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改变落后地区体育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供给的不均衡问题仍然需要不少时日。另外, 硬件设施管理低效, 使用率不高;配套服务供给不够重视, 结构单一, 总量不足也是其存在的问题。结构单一, 必然不能够满足社区成员多样化的体育锻炼需求, 导致一部分社员只能到别的社区去进行感兴趣的体育运动, 又给城市交通和治安管理造成了更多压力。总量不足, 直接导致一部分人只能“干瞪眼”, 大大降低参与率, 制约了全面健身事业的发展, 也不利于体育强国战略的实现。
其次是参与不均衡, 主要表现在居民的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上。这里以广场舞和篮球运动作为例子来展开讨论。广场和篮球场是绝大多数社区配套的公共体育设施。但长期以来, 上百平方米的广场都为50-60岁这一年龄段的女性居民 (就是所谓“大妈”) 所占据。而男性或是其他年龄段的妇女则几乎不参与到其中, 并且由于“大妈们”占据有有限的体育硬件资源且其锻炼动静大而经常遭到其他居民的反感。而篮球运动则是基本上是年轻人的事情。
2.2.2 管理落后, 服务体系不健全
实际上, 科学高效的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社区体育硬件资源不足和参与度不高的困境。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是当下最流行的两大体育理念, 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成为现代公民培育计划的重要内容。因此, 自治绝非是放任自流, 体育协会的权威要加强, 渠道源自对自身社区体育管理服务水平的提升。目前, 不少社区体育没有建立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 大多数都是抄来的, 不符合自身社区世纪, 也从未真正地贯彻执行。根源在于人才奇缺。要搞好城市社区体育, 必须要建构起“提供健身场地设施服务”、“健身活动服务”、“健身指导服务”和“健身信息情报服务”四位一体的管控体系。公共体育场地和耐用体育器材是体育运动的基础性资源, 是一切锻炼的载体。目前社区与社区之间, 场地管理存在的最大问题是, 闲置和拥挤并存。不同社区和不同行业之间, 应该存在作息时间的差异, 而不同的社区成员之间, 也存在着体育项目偏好不同的问题。这就给场地和器材的调剂留出了巨大的空间。然而由于社区之间资源独占性, 加之地域性社区体协管理失位, 因此就出现了上述一遍挤得流汗, 一遍空置无人的尴尬困境。其次, 场地和器材解决的是“可以练”的问题, 但是“怎么练”以及“练习的效果如何”就需要我们做进步的服务创新和开发了。
2.2.3 社区体育可能存在不够和谐的因素
城市社区体育具体开展中可能存在:人际关系、体育活动之间, 以及社区体育活动与外部环境之间都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不和谐问题。在参加体育练习甚至是比赛的过程, 甚至是观看体育比赛的过程中, 都会因为意外事故而出现社区成员之间的摩擦和冲突, 防范机制和化解机制以及谁去操作都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另外, 因为体育运动不可能悄悄的进行, 当出现扰民的时候该怎么办?是否在建造场地的时候有所考虑, 或者已经建成的场地有什么可以化解的办法, 这些因素都必须加以考虑。还有, 如果城市恐怖活动等可能会给社会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损失, 我们又该怎么办?这些都是我们城市社区体育管理或是组织者所必须考虑的。
3. 推动公共体育发展, 实现和谐城市目标要求的对策
3.1 厘清和谐社会、社区体育和城市社区的内涵
首先要在提升理论认识水平。和谐社会涵盖五个层面的意思, 即是个人和谐、人际和谐、社会各系统各阶层之间和谐、个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以及本民族与外部世界的和谐。其最终目标是要建立一个更加幸福、公正、和谐、节约和充满活力的全面小康社会。这其中, 兼容共生、结构合理、公平正义和充满活力是其核心要义, 也是我们所以要大力推动城市社区公共体育发展的理论源泉。发展城市社区公共体育, 本质上就是要发展均衡化、高水平的和谐社区体育。城市社区是相对于农村社区而言的, 这是社会学者基于群体生产特质进行的简单划分。大致上, 城市社区成员基本上不从事直接的农业生产活动, 因此更有可能成长为有闲阶级。社区体育作为社会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相对于家庭体育和学校体育而言的。具有自主性、公益性、多样性、趣味性和服务型等特征, 可以丰富城市具名文娱生活, 实现邻里和睦, 促进社区繁荣。
3.2 培育人才, 协作各方, 建立健全城市社区体育服务体系
人才是第一资源, 一切存在的或者可能出现的潜在问题都必定是由人来化解的。考虑到社区体育的公益性质, 这里可以由*府牵头、出资, 设立公益岗位, 向社会招聘专业人才作为城市社区体协骨干力量, 组建起办事公正、高效的人才队伍, 为下一步的制度建立和有效执行奠定人才基础。
其次要统筹各方, 弥补资金、场地、器材和人才等稀缺资源不足的困境。凝聚各方力量, 建构多元供给是实现体育强国背景下社区体育优质服务的必由之路。*府要从亲自举办体育服务事业的困境中解脱出来, 充分认清自己“守夜人”的角色, 不越俎代庖, 喧宾夺主。“*府是管理者、监督者而非服务直接提供者”这一现代市场经济理念, 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 能够在实体层面极大地推动社区体育服务蓬勃发展, 促进体育强国梦想的实现。行政部门要高屋建瓴, 从政策入手, 做好顶层设计, 建立健全制度机制, 强化市场监管体系, 更多地从法律层面去规范服务供给主体的行为, 适度运用经济和行政展开宏观调控, 合理引导市场主体和其他社会组织投身其中。服务供给者则要增加供给数量, 提升质量, 开发新的利益增长点。在提供公益服务的同时, 实现自身利润的快速增长。最后要让社区人员参与进来, 避免出现“领导干部占起干, 社区成员坐着看”的局面。管理只是引导, 越是到高级阶段, 越是要依靠社员自身素质来完成资源的整合和利用。
4. 小结
客观地,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 帮助不少人实现了从“单位人”到“社会人”再到“社区人”的顺利转换, 降低了人的工具属性, 使其在生产和生活中, 开始逐步恢复活力;促进了社区内部成员的交流互动, 在实现同一社区利益的维护和争取方面效果明显, 一定程度上期到来化解社会矛盾, 沟通人际关系, 和谐自然世界的目的。然而, 在整体上, 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是滞后于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 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厘清并找出针对性的合理对策。
参考文献
[1]李国.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系统非平衡演进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14.
[2]孙立海.我国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建设与发展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 2017.
[3]齐书春.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城市体育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 2015.
[4]刘明生.公共服务背景下城市社会体育组织发展模式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 2016.
【和谐社会视角下的社区公共体育发展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研究社会网络视角下的微博发展论文05-16
新公共管理下的创新与发展研究论文01-13
阳光体育下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研究论文11-14
叙事视角下空间设计研究论文04-12
实践性知识视角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论文04-01
生态视角下的低碳农业发展论文05-29
学分制下公共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论文09-24
心理契约视角下的品牌关系的研究论文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