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的论文

2021-02-18 论文

  我国中学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中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相关教育改革的进行等。但总的说来,素质教育实施的效果不够理想,实效性不强。素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不平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比较普遍、部分教师素质不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缺乏、薄弱中学的办学条件较差、相应的配套改革措施没有跟上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成为在中学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障碍。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关于加强中学素质教育实施的几点建议。

  一、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拓展素质教育内容

  中学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育的重点,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本文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要面向全体学生

  人人都有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潜在能力。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创新潜能,潜能是否能转化为显能,关键在于开发。因此,中学教育要面向所有学生,注意开发每个学生创新的潜能。它要求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运用变式教学,尝试发现法、探究法,教法有新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热情。

  2.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必须保护创造个性

  首先,要珍惜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创造性人才爱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喜欢出“新点子”、提“怪”问题,喜欢解决挑战性的难题。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就要积极引导,不能只是表扬那些顺从、听话、会来事的学生,而要启发学生扩大想象。创造离不开想象,创造必须以想象为基础。作为一个重视创新教育的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特点、特长,要认识到每个学生总有某些值得引以为自豪和骄傲的特质,而这些特质将最终成为他事业成功的基础,并促使他在热爱的领域取得更多、更大的创造。

  3.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和实现创新设想的实际能力,其中,创新思维居于核心地位。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创新思维形成过程中非智力因素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心理学研究揭示了这样的一个事实,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要和培养与创新思维有关的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这里的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求知欲、独立性、灵活性、坚韧性、强烈的动机、热情、自信心。

  二、改革中学课程体系和教育方法,提高素质教育实效

  对中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不能以单纯的活动形式代替素质教育,中学生一天的时间大部分在学校度过,课堂教学又占其中的`绝大部分,所以要想较好的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求教学课程和课堂围绕素质教育目标,深化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1.课程改革是推动素质教育向深层次发展的有力措施

  (1)通过课程改革,改变课程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通过改革形成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强调课程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培养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3)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通过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2课堂教学方法应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学研究永恒的课题,是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1)应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经验。如前苏联赞可夫的发展教学法,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德国根舍范例教学法,法国教育家弗雷内自治教学法等。

  (2)注重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和课程内容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三、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素质教育要想得到较好的实施,必须建立一直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加强教师学历层次提高的进修工作

  学历层次提高进修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通过进修使中学教师从德、智、体、美几个方面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中学素质教育的需要。

  2.加强教师基本功训练

  随着时代的进步,教师基本功的训练除传统的“三字一话”(粉笔字、毛笔字、钢笔字和普通话),还应具备操作现代化信息技术设备的能力,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

  3.抓好骨干教师的培养

  在我国中学现阶段的办学条件下,加强所有教师的培训工作是不可能的,可以通过抓好中学阶段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使骨干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以点带面,推动整个中学教师队伍水平的提高。

  4.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是加强中学德育工作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教师的职业道德主要由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纪律、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作风等组成。

  四、建立适应素质教育的升学考试和教育评价制度

  1.中考制度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初中教育是基础教育,其目的和任务并不是对学生进行定型化的塑造,而是要培养学生在今后社会的变化发展中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可塑性的素质。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考进行改革:

  (1)改革考试的内容。

  第一,突出考试的诊断和发展性功能,注重人文关怀;

  第二,以新课程为标准,体现新的人才观和教育观;

  第三,注重考试方式的多元化;

  第四,适当减少平时考试次数。

  (2)逐步取消中考。只有取消中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初中阶段实施素质教育难的问题。

  2.高考制度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高考是所有其它升学考试的导向,高考制度改革影响深远,对基础教育的巨大导向作用。现在的高考还是以升学为目的,考察不全面,极易在学生中引发普遍、严重的偏科现象,妨碍素质教育的实施。今后的高考制度改革应该注意:正确处理高考与高中教学的关系,在高中阶段大力推行素质教育;高考内容应突出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尤其是创新能力的考查;可以举行每年两次高考的试点;录取方式可实施网上录取;提高命题技术,改进考试手段。

  3.教育评价制度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教育评价制度直接体现着教育价值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1)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体系应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教师的全面提高,促进学校不断发展。评价体系要注重教师和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考试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

  (2)建立评价体系的保障体系和支持系统。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反映的是最新的教育观念和学习观,也是对旧的评价理念的挑战,它需要相应的保障和支持,它包括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和全社会的认同和支持。新的评价制度在一些地方已经取代一定成效,推动了中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2003年11月12日《东方早报》报道,上海市高中将试行《上海市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并将制作学生档案电子文本,供普通高校录取时参考。此举意味着,今后的高考将不再以升学考试科目分数简单相加作为惟一录取标准,将试行参考学生成长记录、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记录、体育与文艺活动记录、综合实践活动记录等其他资料,综合评价进行录取。这种评价方式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