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大一新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论文摘要:21世纪的高等教育必然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创新教育不仅表现在教育制度、教育结构和教育模式的创新,而且更本质地在于它是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从大一就要抓起,通过大学四年的系统培训和科学培养,使他们成为高素质人才,是我国高校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也是我们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核。
一、影响和限制大一新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发展的因素
(1)创新个性不强。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中小学在教学上实行“满堂灌”,导致学生学习较被动,造成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实践能力薄弱,缺少创新性思维,在创新活动的过程中经常遇难而退。
(2)创新目标不明确。在时代创新冲击波的激励下,大一新生刚入学与社会联系不足,对相关学科知识了解不足。又由于目前高校评价学生的标准主要是学业成绩,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片面追求成绩,导致了学生的创新目标不明确,许多大学生能独立地思考一些问题,甚至产生灵感的火花,但由于缺乏创新技能,不擅长联想与类比、组合与分解,灵感最终昙花一现,失去创新的机遇。
(3)创新思维运用不足。由于知识宽度不够,相关学科知识融合不足,绝大多数学生思维方式往往单一或流于直线型或者由于接受创造性思维训练不足,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直觉思维不强,大一新生还是在本专业的狭窄范围内活动,忽视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以及相邻学科的学习,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视野,造成学生思维阻塞与僵化,影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4)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我国的高校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慢,知识体系较难反映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和新趋势。教师仍以传授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忽视对学生求异思维和专业技能的训练,灌输式、填鸭式、传送带式的教学方法调动不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不利于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培养大一新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1.树立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思想。
从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到广大学生,都要切实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教育思想,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育方法上,要改变过去单向灌输、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观念,树立起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思维、提高素质协调发展的教育观念;在培养模式上,实行因材施教,真正把创新教育作为高校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归宿。
2.优化教学内容,调整知识结构,构建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高校要建立起符合当前教育实际,适应教育形式发展的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科最新知识和创新方向的介绍,注重学习和研究方法的传授。要完善课程结构,注重文理交叉,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举,特别要注意文理渗透和融合。要适当开设一些培养创造力的有关课程,如思维学、创造心理学、科学方法论等,使学生掌握一些科学思维的方法,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方法论的指导。平时应加强实践训练,提高动手能力,减少课堂教学时数,增加实验、实习时数及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3.大力营造有利于大一新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校园环境
入学伊始,通过举办学业生涯设计和职业生涯规划系列活动,指导学生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并有目的学习相关知识与技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从大一年级起开设创业课,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和创业素质的拓展。通过定期举行各种学术讲座、学术报告学生和学术交流会,加强学生之间、校际之间的学术交流,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他人如何正确看待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开辟用于学生创新、创业的开放性实验室、模拟实验室,依托创业计划竞赛、学科竞赛和第二课堂创新活动立项、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和勤工助学活动来对学生进行创业素质拓展。
4.通过社会性实践和竞赛类实践活动培养和增强大一新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社会性实践具有立体、生动、形象、感染力和说服力强的特点。有利于增强大一新生的实践能力。组织大一学生参加结合专业培养方向和专业特长志愿的的一些实践性活动。诸如:利用假日或课余时间进行志愿服务的法律、医疗、“三下乡”、社区服务以及学生独立组队进行的社会调查、考证、探险等;再就是组织学生参加根据社会需要或自身需要有计划组织的、时间和地点较为集中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指导学生开展以“商业模式”调研、地方经济和产业结构特点调研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策划、推出以创业为导向的勤工助学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大一新生要勇于解放思想,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敢于打破常规,在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上下苦功。
对大一新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创造一切机会通过特色活动和品牌活动强化大一新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要更新,学校更要从管理机制上与育人环境上进行突破。惟其如此,高校才能为社会培育出一批具有革新意识、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周松涛.论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07).
[2]张小峰.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03).
[3]孙秀伟.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