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建筑适宜技术的延续与发展论文

2021-02-17 论文

  摘要:蒙古包针对草原地区四季分明、风大严寒的气候特点,提供了最原始有效的生态通风策略。文章将详细叙述游牧民居的通风策略,并结合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馆的成功改造,探索适合当代的地域适宜技术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地域建筑适宜技术;蒙古民居;自然通风

  20世纪工业文明后,国际式建筑迅速风靡全球,由此带来的能源和环境压力引发了建筑师对自然和气候的新思考。20世纪70年代,批判的地域主义提出了对国际式及后现代建筑理论的新反思,开始从场地、气候、自然条件、文化习俗等方面考虑建筑的生成原则。许多设计者开始向地方民居中寻找经验与技术。文章将以草原民居——蒙古包为例,介绍传统草原民居的通风策略,并针对时代需求,探索游牧民居通风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1蒙古包的地域气候应对策略

  内蒙古位于我国北部边疆,地域广袤,属严寒地区,四季分明,温差较大。有较强的大陆性气候,多数地区干旱少雨,温差较大,日照充足,多大风沙天气。因此蒙古包在的外部形态设计上,无论平面或立面,均采用流线型形体,使得从各个方向的风在受风区域垂直接触蒙古包的面积达到最小,并在背风区形成回流,将风的阻力减到最小以抵抗风暴袭击,

  在内部,蒙古包主要是以顶部的陶脑为出风口,门缝为主要进风口。夏季当蒙古包内温度较高时,可根据室外的风向、风速,局部上翻蒙古包外围的覆毡(图1),使室内温度高、密度低的空气向上运动,底部形成负压区,室外温度低、密度略大的空气不断补充进来,营造室内的自然通风环境。利用微风速仪测试得出:0.2-1.0m/s的理想室内气流在蒙古包内部轻易可得。

  蒙古包是扎根于草原之上的建筑形态,完全依托于草原的自然环境,根据气候,风向、风速的不同变化,将不同方位的毡毯翻起:夏季尽提高建筑表面接受主导风的覆盖面积,冬季减少冬季主导风对建筑的影响,将风能充分利用。将自然通风的两种原理——热压通风和风压通风相结合,借助自然的力量获得良好的生存环境,与自然和谐统一。

  2传统通风技术的当代再利用

  蒙古民居在通风技术上是充分利用了自然通风的原理,在当代的建筑设计上,可以借鉴蒙古包的通风策略,提炼、抽象、转化传统技术精髓,并结合现状需求和条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如内蒙古工业大学的建筑馆改造,就是充分利用原有建筑的构件如烟囱、地道等,结合金属孔板、通风口、可开启窗等,应用适宜的地域性技术,强化室内的自然通风,使旧建筑获得重生的典型案例。

  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馆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其前身是上世纪70年代生产铸造工件的校办工厂。在厂房的改造过程中,设计者充分考虑建筑的`生态效应,对原厂房的空间特性进行评价,配备最佳的使用功能——将西南角的独立厂房改造成报告厅和物理实验室,将丁字形厂房改造为教学和行政办公楼;并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对原有空间及设施改造重组,在报告厅和教学楼中各自形成了完整的自然通风系统。

  在报告厅的改装中,在外墙上设置上下两层窗户,上层窗户不开启,主要用于采光,下层窗户可开启,在过渡季节及夏季进行通风换气,其通风系统主要由贯穿室内外的通风管道及庭院中原有的22m高的烟囱组成。室内的通风管道断面为?600mm,管道上设有手动多叶调节阀1,2(图2),其中调节阀1安装在烟囱的竖向管段上,手动调节阀2安装在与室内排风管道等高的室外水平排风管道上。夏季,室内外温差小,热压作用相应减弱,报告厅内部的下层窗户打开,关闭阀门1,打开阀门2,随着热空气向上流动,利用热压作用将空气中的热量和聚集的CO2排出,引导气流直接经排风管排到大气中;冬季,由于室外寒冷,报告厅在使用时底层窗户大部分处于关闭状态,虽然室内外温差大,但是进风量小,为保证室内的通风换气量,打开阀门1、关闭阀门2,利用烟囱增大排风口的高差,从而在保证室内温度舒适度的前提下又能有效通风换气。

  教学楼内的送风系统是截面为4M2的地下通道,分别在教学楼南北两个立面下方设2个地道风引入口,在室内分布3个送风口。室外空气通过地下通道与土壤热交换后,送入室内。建筑在东向、北向的维护结构都开有通风口以便室内外空气的流通。内部维护结构围而不封,并在建筑内部墙体间留有贯通1-3层的通风通道,犹如建筑内部的通风竖井,强化室内的空气流通。

  3结语

  蒙古民居是草原游牧民族凭借智慧、经验,不断进化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建筑类型。虽然如蒙古包这种民居形式不能满足当代社会对大空间、复杂功能等的需求,但在具有地域生态特性的适宜技术上却十分值得研究学习。随着可持续建筑观的兴起,我们必须重新认识传统与现代的关联,特别是传承其绿色建筑思想和技术。学习传统、探索适合当代的地域适宜技术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柳孝图.建筑物理(第三版)[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126-131.

  [2]王其钧,谈一评.民间住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120-128.

  [3]白庚胜,戴华刚.建筑民居[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62-68.

  [4]罗小未.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357.

  [5]刘铮.蒙古族民居及环境特性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11-18.

  [6]刘铮,巴特尔.内蒙古草原传统民居的生态智慧[J].2007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研讨会:389.

  [7]唐汝宁,马卿.高校旧厂房改造工程中的自然通风设计[J].暖通空调,2011(14):42-45.

【地域建筑适宜技术的延续与发展论文】相关文章:

建筑工程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论文03-29

浅析建筑工程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论文03-29

关于地域文化的论文03-23

建筑工程与技术论文03-29

建筑技术与技术经济论文03-29

信息技术发展论文03-29

机械维修发展与技术改革论文03-29

建筑工程技术论文03-29

工程建筑技术毕业论文03-29

建筑施工技术论文总结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