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地方师范院校来说,学科综合化历程较短,发展基础相对薄弱,发展中制约因素错综复杂。如何转向应用技术型,抓好机遇实现新的内涵发展,是地方师范院校在国家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新时期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一、地方师范院校的转型发展
“转型”一词,是社会学现代化理论提出的概念,最初专指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演变过程,后推演为在相关的领域中发生的一种系统化的、大规模的和带有根本性的转变过程。[1]所谓转型,是事物原有的模式和形态与主观作为的重新耦合,说明事物结构的序、序列及所内化出的累积性社会关系的改变。“转”指转变,强调“主观”意味,就是说转型是主动求新求变的过程,是一个创新发展的过程。因此,转型与发展紧密联系。社会转型是一种根本性、整体性的综合化变迀与发展,经济转型、企业转型常含有发展模式变化的意义。
近期来,各类媒体都纷纷做调查、做访谈,提出这样令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地方本科高校就业率、专业对口率、就业质量不如人意的现象?又为什么会产生高层次技术专家和高技能人才严重匮乏的现象?为什么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应用技术大学能在国家经济危机时期,高等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保持良性匹配,对本国经济稳定增长做出贡献?这折射出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失衡的特征表现,是高等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不匹配的表现。因此,高等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即将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大学。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在办学模式转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型上进行实践探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一些地方师范院校也纷纷提出本校的转型思路,并进行初步的实践探索。
这一次转型,明显不同于前一次转型。前一次转型以师范院校为主体,包括师范大学和师范学院;这一次转型以地方院校为主体,既包括地方综合院校,也包括地方师范院校。如果说,前一次转型着力点在学科结构上,那么这一次转型着力点则在于人才培养模式上。如果说前一次转型在办学目标追求上有趋于“高大上”的特点,那么,这一次转型在则突显“平实地”的特点。即办学心态“平和”、办学目标“务实”而“接地气”。如果说前一次转型在办学思想上是学术取向、理论逻辑,那么这一次转型则是技术取向、应用逻辑。
二、地方师范院校的内涵发展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的相关论述,地方师范院校的内涵发展,可以概括为:育人为本、科学定位、优化结构、办出特色、注重创新、提高质量。
育人为本是内涵发展的根本要求和指导原则。育人为本是高等学校科学发展的第一要义。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使学生成长成才。学校发展的目的就是为学生的主动发展、个性生动活泼地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科学定位是内涵发展的前提。科学定位是从地方师范院校现有的基础条件和地区社会需要出发,对“办一个怎样的师范院校”和“如何办好这样的师范院校”的总体思考,是科学分析地方师范院校在办学中的关键资源与核心办学能力,对地方师范院校的办学层次、培养目标、科类结构、服务面向、办学特色进行准确定位。
优化结构是内涵发展的基础。结构是指学校办学的要素结构和教育的要素结构。
一是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使地方师范院校的学科和专业形成相互衔接、相互支撑的良性生态结构。
二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在实行主辅修制的前提下,让学生有更多课程选择的机会。
三是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优化师资队伍的年龄、学历、职称、学科、学缘结构。四是优化科研成果的类别和层次结构,能够承担较高层次的科研项目,在若干应用性学科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五是稳定本科专业和学生数量,积极争取在优势学科开展研宄生培养,优化提升办学层次结构。
注重创新是内涵发展的动力。创新包括制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制度创新就是要对一切束缚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教学科研管理制度进行改革,要对一切不利于资源优化配置的管理制度和体制机制进行改革,建立优化结构、提高效率和效益、提高质量的体制和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包括:在教育理念的创新方面,要按《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确立文化育人理念、全面发展理念、系统培养理念、学思结合理念、知行统一理念、因材施教理念;在课程体系创新方面,既要强化通识基础,拓宽专业面向,又要重视实践课程和应用型课程;在培养方式上,试行跨学科门类、跨培养阶段,校校、校企和国际合作培养;在教学制度上,围绕学分制与弹性学制,以及主辅修制等,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实行以服务师生为本的开放式管理;在教学模式上,倡导启发式、探宄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创新动力,激活学生创新潜质。
提高质量是内涵发展的集中体现,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集中体现。在教育中,如果培养的人缺失历史使命感、缺失社会责任感、缺失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他们如何适应社会的需要,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与岗位?学生如果没有了“出路”,学校何以发展?
三、地方师范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是内涵发展的新机遇
转型是地方师范院校科学定位的理念引领。地方师范院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大学,就是实行本科以至更高的职业技术教育,就必然要按职业技术教育的规律来办学。这就规定了地方高校的办学层次定位和培养目标定位,规范了引领学校办学定位的基本理念:一是“面向产业、面向行业、面向职业、面向岗位”,以满足“具体而实在”的社会需要来办学。二是与企业和社会相关单位联合,实行“开放式”办学。三是围绕满足人才培养“实践性”规律要求,进行充分的职业训练,构建校内外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地方师范院校在办学模式上的转型,地方师范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转型,把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为应用型人才,专业定位面向职业和岗位,培养体系注重实践特色,使“服务面向”更具体、更有针对性。
转型是突显人才培养应用性特色的体系创新。地方师范院校传统的培养体系遵循师范大学培养学术型人才的思路,按照学术人才培养的规律,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方面均强调基础理论、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本科层次,以至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都必须遵循实践性、应用性的思路安排专业课程体系,要求学生了解生产流程,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地方师范院校的转型必然要求对人才培养体系进行创新,这种创新就必须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方面突显应用性特色,在理念、思路、模式、机制上有所突破。在专业设置上,突出专业的针对性,以工程、管理、社会为主要领域。像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专业设置集中在农林/食品营养、工程学、经济/经济法、社会服务、行政管理与司法服务、计算机技术、卫生护理、设计、通讯传媒等领域,具有显著的应用性特色和职业导向。”[4]在课程设置上,基础课内容的选择,与专业培养目标紧密相关,与职业导向紧密相关;专业课程的设计围绕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开设大量的实践性课程和案例课程。
地方师范院校转型突显地方特色,是人才培养应用性特色的一种体现。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安排与地区产业结构、自然资源结构或社会需求密切结合,注重校企合作办学,是为区域经济社会服务的表现;同时教师的应用性研宄以及学生的实习实训课题也是为区域经济社会服务的表现,必须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从选题、合作研宄、评价诸方面展开。
【地方师范院校转型与发展论文】相关文章:
乡村转型发展与新农村建设论文05-09
物流管理及电子商务发展转型论文12-11
财政学专业转型发展模式研究论文05-27
华润华晶微电子的转型发展之路论文05-18
钢铁工业的绿色转型发展论文05-30
地方农业期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论文05-06
无锡华润华晶微电子的转型发展之路的论文05-21
师范院校数学教学创新发展的途径探索论文10-09
小议地方农产品的发展渠道论文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