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模式选择论文

2021-02-05 论文

  [摘 要] 金融危机使我们更加认清上海虽然已初具货运服务型国际航运中心雏形,但目前仍根基薄弱,未来前景仍不明朗。盲目的港口建设、产能过剩以及地区间的无序竞争等问题凸显,对我国建设航运中心造成阻碍。面对国际市场激烈的竞争环境,上海市应大力推进航运硬件建设,全力完善软环境,加快健全航运服务体系,集聚优秀的航运资源,全面实施法律法规,以有效提升国际竞争力,促使上海尽快成为影响全球航运市场的重要力量和高端服务型国际航运中心。

  [关键词]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模式;高端服务型

  我国引入“国际航运中心”这一概念时间并不长,但伴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与国际贸易规模与数量的激增,航运业的重要作用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我国政府在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推进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步伐,先后提出要将上海、天津、大连等城市建设成为在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国际性航运中心,而宁波、广州、青岛等其他港口城市也依靠自身优越的资源条件,大力投资港航产业,力图能在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占据一席之地。

  然而对于如何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建成什么样的国际航运中心?中国需要怎样的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者们仍然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由此也带来许多负面问题,盲目的港口建设、产能过剩以及地区间的无序竞争等等,对我国建设真正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航运中心造成一定阻碍。

  一、国际航运中心基础理论

  (一)国际航运中心的概念

  国际航运中心是伴随着世界经济交流日渐广泛而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其概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内涵随人们认识的深入、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而日益丰富。 最初对国际航运中心概念的界定还仅仅停留在词语的字面含义,它是一个提供国际货物运输中转及简单服务的港口城市。然而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国际航运中心的概念远远不止那么简单。今天的国际航运中心是指在某一国际性区域范围内,取得众所公认的国际航运中心枢纽地位,并以国际航运为纽带,带动所在相关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促进相关产业合理布局,集聚相关资源要素并实现最佳配置的港口城市。

  (二)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模式

  目前,全球的航运中心展现出多种不同的发展模式。根据提供的服务内容的不同,国际航运中心也可分为高端服务型与货运服务型两者发展模式。所谓高端服务型国际航运中心,是指以传递信息、资本运营、金融服务、技术开发与运用等有形物流与无形服务相结合的方式,来影响和控制全球的航运市场甚至全球经济运行。相比较之下,其货运功能已相对居于次要地位,呈现出某种港口货运实务“空洞化”的倾向,典型的`有伦敦、纽约等城市;而货运服务型国际航运中心是以提供货物运输等实际操作服务为主,这类国际航运中心都拥有完善的港口基础设施和巨大的港口货物吞吐量以及集装箱量,并以巨大充沛的货源货流影响着航运市场与产业。相对而言,其高层次的现代航运综合服务业仍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对全球航运市场的实质控制与要素配置能力有待于加强,例如新加坡、香港等。

  根据货物、服务等要素的境内外流动方式,可将国际航运中心分为腹地型、中转型和复合型三类发展模式。不同发展模式从侧面显示出不同国际航运中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力的大小。一是腹地型国际航运中心主要是依托所在国家或地区繁荣的内陆经济和发达的集疏运网络体系的支持形成的,主要以本国外贸直达运输服务为主。二是中转型国际航运中心所在国家或地区内部的外贸货运量有限,主要是凭借独特地理优势和优良的软环境提供国际货物运输中转及相关金融服务。三是而复合型则兼具两者共同特征,中转货物和直接外贸进出口均占一定比重。

  此外,根据货物流动及相关服务的辐射范围,还可以将国际航运中心分为全球性和区域性两类发展模式。一是全球性国际航运中心其功能辐射全球范围,可以影响甚至主导全球航运及相关市场的活动,进而影响全球资源的分配和整合。二是区域性的国际航运中心覆盖范围主要是某一个国际区域,对地区经贸活动与资源配置有重要影响,是全球性国际航运中心的有益补充。

  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现状

  上海作为被政府最早列入国际航运中心发展规划的城市,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与大连、天津等其他正在建设和规划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国内城市相比,上海无疑是最具优势。

  1.上海港自然条件优越,前通外海后贯长江,宁波、舟山、南通、连云港等港口位于两翼,陆路、铁路、航空等综合配套集疏网络发达。上海港货物吞吐量已连续4年蝉联世界首位,成为世界第一大货运港,集装箱吞吐量也仅次于新加坡港,名列世界第二。

  2.上海港基础设施建设在近些年取得显著性提升,洋山深水港三期第一阶段已经完成,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一期、二期已经完工,实现10米水深。

  3.长三角地区发达的经济环境尤其是外贸经济的蓬勃兴起,不仅为上海地区带来的巨额货运吞吐量,也带来西方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人才,这些都为上海的后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在有利条件的吸引下,全球航运要素也加速集聚沪上,全球前50大班轮公司均在上海开展了班轮运输业务,世界最大的8个国外船级社也都在上海设立了代表处,全球知名金融、保险巨头纷纷落户上海,助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2009年3月国务院正式通过《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标志着我国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政府加大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政策扶持力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也将对提升航运中心软实力起到重要作用;而浦东与南汇两区的合并、试行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等一系列措施也将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添砖加瓦。

  (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与国际航运中心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上海已经初具国际航运中心雏形,但是与国际上其他历史悠久、声名远播的国际航运中心相比,上海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最突出的表现是在航运中心软实力建设上。我国港口建设在近30年间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配套服务体系的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经济的要求,航运服务主要是货代、船代等附加值较低的部分,国内缺乏航运融资、海上保险、信息咨询、公证公估、海损理赔、航运人才培训等高层次的相关服务企业,海事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税收体制不完备等制度层面的困难在短期内也难以有效解决。

  2.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在港口建设也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长三角地区港口重复建设、过度竞争现象普遍存在,2008年经济危机的冲击使得港航业产能过剩的问题愈加突显,洋山深水港西港区的建设进度已经推后。此外,海铁和海陆联运体系不畅,港口协作机制滞后等问题也制约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进一步发展。

  三、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模式选择

  (一)上海选择高端服务型发展模式的必要性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外贸业造成严重影响,港航业也难免受到波及,建设者们意识到单纯依靠提升货物量难以维系上海的持久发展。而国内其他城市,如大连、天津等仍在大力投资港航业建设,争抢国际货源。各港口间同质化现象严重,产能的过剩必将带来恶性的价格战。上海若继续延续货运服务型的发展模式,难免陷入这种低层次的竞争旋涡,即使能够保持现有货运吞吐量,经济效益也将大打折扣,未来持久稳定的发展难有保障。如英国伦敦,其集装箱吞吐量已然跌落世界排名前100位开外,但仍然是世界公认的国际性航运中心,通过提供航运金融、保险、咨询等综合信息服务,伦敦不仅获得高额的经济回报,更成为全球航运市场的发展方向的重要因素。上海要想成为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运中心,就应超越原有低端货运服务型的发展道路,努力构造更高层次的高端服务型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模式。

  (二)上海选择高端服务型发展模式的可能性

  高端服务型的国际航运中心主要的特点是航运信息与咨询服务发达、航运要素聚集、航运相关交易活动密集、法律法规完善,并能够引领航运交易、航运技术的创新和发展。而上海在打造高端服务型国际航运中心的道路上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一是长三角地区是目前国内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上海更是我国乃至亚洲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此次《意见》中将国际航运中心与国际金融中心“两个中心”并举,港航业与金融业历来关系密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必将促进航运融资、海事保险等航运软环境的发展与完善;二是上海已经汇集了世界各主要航运企业的分支机构,他们带来了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信息技术;三是随着国际交流的深入开展,一大批掌握了航运、金融、管理等各个方面先进技术和知识的各国人才也投身到上海航运中心的建设中来;四是《意见》的发布给上海带来新一轮的政策扶持,相关税收优惠、航运法规正在制定当中。这些都有助于上海进一步提升航运软实力,建设成为高端服务型的国际航运中心。

  综上所述,目前较为适合上海的发展模式就是在稳步推进航运硬件建设的基础上,全力完善软环境,加快完善法律法规、健全航运服务体系,集聚优秀的航运资源等,提高在亚洲地区航运市场的影响能力,进而影响全球航运市场,使之建设成为具有全球性的高端服务型国际航运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