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科学概论的论文

2021-01-27 论文

  本文对人居环境科学概论进行概念的介绍和阐述;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分类,概念进行介绍和界定;结合当今国内城市公共空间营造历程及当今概况,包括大雁塔广场,书院门街区等实例来阐述其营造方法与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联系;最后,提出在人居环境科学观指导下,我们如何进行建筑学科的设计和研究。

  0导言

  随着人们环境科学意识和需求的提高,城市公共空间越来越受到众人瞩目。城市公共空间是人们工作和休息之余的重要场所,它是城市的客厅,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空间,更是展现城市精神文化面貌的重要地方。

  人居环境科学研究对于建筑学及规划中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营造方面有哪些意义?针对当前城市公共空间营造中出现的众多问题,我们应该用什么思想和方法原则去处理这一问题?

  1人居环境科学研究与实践的起源

  希腊建筑师C.A.杜克塞迪斯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研究人类聚居的理论,又称城市居住规划学、人类环境生态学。1965年在希腊雅典成立人类聚居学世界学会。

  建筑学、地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仅仅各自研究涉及人类聚居的某一侧面,而人类聚居学则要吸收上述各学科的成果,在更高的层次上对人类聚居进行全面的综合研究。一方面要建立一套科学的体系和方法,了解和掌握人类聚居的发展规律;一方面要解决人类聚居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创造出良好的人类生活环境。

  杜克塞迪斯按规模大小把人类聚居分成15级层次单位:个人、居室、住宅、住宅组团、小型邻里、邻里、集镇、城市、大城市、大都会、城市组团、大城市群区、城市地区、城市洲、全球城市。这15级单位上下互相联系构成人类聚居系统,要想解决各层次中的问题,必须对整个系统进行研究。

  2当今城市空间的意义及其所面临的问题

  当代社会工作和生活节奏在不断加快,一方面由于社会模式的变化,网络化的发展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减少,人际关系变得冷漠,因此在建筑学科上,比如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中,人们迫切需要一些高品质的城市公共空间。

  近些年,学界已经提出生态环境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我们的生存环境正在受到严重的威胁,全球变暖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能源的过度开采对环境的破坏,空气和生活垃圾污染,气候异常等再次让人们把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不再是只重视经济发展的局面,而是要达到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双赢。

  3我国人居环境的科学研究和城市公共空间

  中国古代是以"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思想来造城的,城市设计是在做如何能更好的体现"君权神授"思想,而不是在满足普通人的需要,城市公共空间多是自发形成。近代以来,西方现代主义城市规划和建筑理论及实践经验的传入,对中国传统城市空间的建设触动很大,城市空间建设方面基本上是以向西方学习为主,于是,当今流行的关于城市公共空间的很多理论大多源于西方发达国家。

  4中国当今城市空间设计的具体实例

  比较遗憾的是,目前在中国,随着现代社会信息交流速度的加快,国际化的趋势开始抹杀地域文化,致使当地文脉出现断裂,表现最明显的'就是在商业街的建设问题上,全国的商业街不计其数,而商业街上的商铺品牌内容大同小异,建筑立面和围合空间也基本上清一色全是国际化,现代化,缺少地方特色。另外由于汽车越来越多,后期管理存在问题等,更加恶化了很多城市的公共空间,使这些空间变的不合理,不自然。

  当然,结合科学人居环境的优秀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也是屡见不鲜,接下来说几个关于西安的城市公共空间例子。

  4.1大雁塔广场

  大雁塔广场保持了与城市道路,周围步行系统的合理联系,增强了广场交通的便利性与易达性,由于景观连续性的需求,而采用地下通道的形式来联系从雁塔路到广场上的人群,整个广场作为一个交通岛避开城市交通对广场人流的影响。广场保持了与城市环境的联系,将广场与大雁塔,陕西民俗大观园,陕西戏曲大观园和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之间进行了整体化研究。广场的人行出入避开了公交汽车站点,但又保持有一定的联系,停车场设置在人行入口的西面,阻止了汽车对广场空间的干扰和侵占。通过序景(喷泉)--主景(大雁塔)增强了广场的统一性和可识别性,产生了方位感,秩序性和导向性。

  地面以及周边实体建筑限定出了大雁塔广场的空间形态,大雁塔北广场是三面围合型广场,南广场是三面开敞型广场,广场周围建筑物的围合形态很好的保持了广场空间的整体性和连续性。通过轴线,序列的空间组织方法,有效的达到了喷泉池--大雁塔--玄奘雕塑这一空间虚实有序的连续性。设计中利用了多种空间组合方式及物质设计要素,形成了广场空间的标志性视觉主导界面,在尺度,轮廓,底部构图,细部处理等方面协调呼应,保持了界面的连续性。

  4.2书院门步行街区

  书院门步行街区结合了西安市总体布局,保持了街道与城市地形地貌的协调,与历史,地域文脉的呼应,成为一条展示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动的博物馆。根据街道的性质,服务对象及交通承载能力,确定了街道的形式,剖面宽度,结构模式;充分考虑了城市街道静态,动态景观构成要素,并进行了一体化设计,实现了城市街道空间环境的实用性,观赏性,地方性和艺术性的统一。街道两侧种植落叶树种,满足正常需求的同时也加大了绿化。出入口设计采用了牌坊和跨界牌楼的形式来限定环境,减少了外界交通干扰,增强了街道的标志性。内部街道与顺城巷的关中民俗体验长廊产生了密切的联系,结合的很好。街道内部合理安排了机动车,非机动车,步行,停车区域以及相互关系,景观小品,座椅和垃圾箱的外形与周围环境十分融合。

  街道内部具有很好的空间封闭感和序列感,由于书院门步行街是折线型的街道,在街道转角处设计有小型广场,放大了空间节点,形成小的供人们驻足交谈,欣赏的空间。书院门步行街具有很好的空间连续性,通过建筑,景观要素的视觉连续性,强化了街道的形态特征,很好的表现出了与人文景观相一致的建筑立面尺度,轮廓,门窗,色彩,质感,风格及符号。考虑到步行运动方式的人们对场景重复变化的时间和距离的感受,注重了对场景的细节,空间节奏变化,景观的丰富多样化,以达到人们慢速行进中步移景异的感受体验。

  5结语

  引用一段吴良镛先生的话:"建筑学要融合环境,技术理念的发展,从单栋建筑的设计走向建筑群落的规划与设计;城市规划要融合经济,社会,地理等,从城市走向城乡区域的整体协调;景观学要融合生态学等观念的发展,从咫尺天涯走向大地园林,为人居环境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景观。"

  从人居环境科学的角度上来说,或许只有系统化,生态化和人性化是建筑以至于城市空间未来的发展趋势,面对当今建筑学科的高速发展,我们更要在建设和营造公共空间上以系统化为手段,生态化为目标,人性化为职责,相信我们能用人居环境科学思想的方法论将我们的城市建设的更加亲切。

【人居环境科学概论的论文】相关文章:

人居环境科学概论对建筑学科研究的意义论文08-13

环境科学概论课改思考论文04-13

环境科学概论教学改革初探论文11-09

浅谈人居环境科学发展趋势论文04-13

人居居住环境研究论文04-14

城市化发展和科学的人居环境论文04-14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11-14

对《环境科学概论》课程的相关教学思考的研究分析论文04-24

城市规划中人居环境科学思想的应用论文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