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素质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其培养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教学是教师提升学生内在的平台,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今后他们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谈谈看法。
关键词:素质教育;语文教学;人文素养
重视思想道德修养、培养能力、发展个性是素质教育的特点,旨在提高受教育学者诸方面素质为出发点。但是应试教育的思想,往往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学生其他素质的培养,尤其是人文素质的培养。加之教师授课方式不得当,一说起语文往往让人觉得枯燥乏味,还未走进课堂学生就打起了退堂鼓,早已经失去了学习的欲望。针对这样的情况,重视人文精神的陶冶,利用好现有教材,就是高中语文老师的一条出路。通过课上的学习促进课下学生的健康向上发展。只有这样学生才会重拾信心,做到学以致用。那么,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方法呢?
一、利用好现有教材,联系实际,重点培养人文精神
新一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施后,变化最大的就是有着丰富人文精神的材料走进语文教材,多种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暗含其中。例如,《离骚》体现出的爱国主义情怀;《蜀道难》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如此多的文章,无一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陶冶着学生。为此,我们应该将语文教材看作是随身“锦囊”而不再是一本单纯写满知识点的书本。通过分析挖掘出教材中的.人文思想,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情,将生涩难懂的课文变成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既掌握了所学知识,又陶冶了情操,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认真品读,体验蕴含在课本中的人文情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文章的品读是发掘作者所要表达情怀的不二方法。文章中的精彩段落、重点段落,更要细细品、慢慢读,读出韵味,读出意境,更要读出感情。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讲解《陈情表》的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品读以及对作者的内心感受,由人到己,让学生合作交流、汇报。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使学生的内心得到感染。2.出声朗读,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文章的深刻内涵文学作品必定包含着作者的喜、怒、哀、乐,所以教师的泛读是至关重要的,感情不到位,对每个字的拿捏若有偏差可能导致感情体会上的差异,比如在《短歌行》的教学中“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两句表达了诗人表明自己决心像周公那样招贤纳士的心理,在朗读的时候学生如果能声情并茂,那必然也就体会了作者的情感。
二、用心发现身边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教师要想在语文中培养达到知识与情感的双重丰收,就需要带学生走进作品的世界,去感知、去发现,令学生陶醉其中。首先,合理的导入激发学生阅读乐趣。比如,讲解《再别康桥》一文时,用一段影像材料作为切入点引入本节课的讲解,对于学生来说是新颖独特的。其次,带领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课前预习,通过学生收集到的写作背景、作家生平等材料来细致分析作者创作时所包含的情感,让学生体味文章中的人文情感。
三、多媒体介入教学,加深人文教育
多媒体辅助教学早已经进入高中语文课堂,它能够将枯燥、乏味、抽象的书面语言变成一幅幅精美的动画,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带给学生多种感官刺激。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选用多媒体会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情感,比如讲解《望海潮》时,通过多媒体视频展出江南的景物、音频泛读,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理解能力、体悟能力必然得到提升。
四、提高个人素质,奠定人文课堂基础
高中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生活经验不多,知识掌握量不够,单单依靠自己的理解和分析不能体会出课文中深层的内涵,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引导和帮助。所以,教师也要不断学习并自我提升,在与学生的接触中潜移默化地感染他们。在掌握大量专业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扩充自身知识容量,做到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师还要及时抓住课堂的高潮,在情感达到顶峰时联系实际,让学生结合生活谈体会,做到真正的学习与生活相结合。高中语文教学是学生在身心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素质教育中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因此,要想通过平日的教学工作健全学生人格、陶冶学生情操,高中语文老师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张金兰.科学使用电教改进语文教学[A].萃英集:青海省教育委员会、青海省教育学会优秀教育论文集[C],2000.
[2]孙宏安.教师的人文态度培训:三谈教师的人文素养[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8(4).
作者:黄玲玲 单位: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