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属于一篇非常经典的教材篇目,该文构思立意高远,行文流畅自然,又善于在叙事过程中撷取历史经验、在行文中体现人物性格。然而本文的问题在于文辞古奥、难度偏大,教师如果不在引入过程中做好功夫,那么容易造成学生的兴趣流失,因此,引入方式的选择便成为教师应当重点思考的问题。
一、运用故事人物引入
长勺之战是春秋时期一场典型的车阵会战,其后发制人、以弱敌强的特点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教师如果能够站在故事的角度引入,是有助于学生继续研读文本的。本次战事的交战双方为强齐与弱鲁,其爆发原因在于齐桓公借口鲁国帮助过自己的政敌公子纠而出兵讨伐。战争爆发后,鲁国受到侵犯,曹刿主动请战,并取得了鲁庄公的信任。接下来曹刿指挥若定,最终取得了本次战争的胜利。教师如果能够用生动的语言把这个故事表述出来,相信会引起大家的`兴趣。另外,教师若是可以站在人物形象的角度引入,比如鲁庄公身处国君之位,在强敌来犯的情况下,能够不畏惧、不怯懦,其率先垂范的精神便是值得赞许的,然而如果只依靠一腔热情,那么还是不能够稳操胜券。当此国家危难之时,具有深谋远虑智慧的曹刿来到庄公面前,和庄公一起分析战争的情况,当其知晓鲁庄公平时能够在审理案件时做到公平公正时,便承认现在可以一战。而在战争过程中,曹刿本人当仁不让,以非常主动的姿态出谋划策,保证了战争的最终胜利。
二、运用历史背景引入
经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学生对于本文印象最深的一句,一般都是“肉食者鄙,不能远谋”一句,其原因可能在于它的浅显易懂吧,而对于教师来讲,则完全可以借此契机,给学生提供一些长勺之战的历史背景知识,以便让学生形成一个整体的观感。实际上,此句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深厚历史背景做依托的。长勺之战产生于鲁庄公十年。而按照《左传》的记载,此前两年,也就是鲁庄公八年,齐国公子小白与公子纠先后逃至莒国、鲁国避祸,鲁庄公怀有私念,希望利用盟约取得利益,所以不送子纠归国,拖延时间的做法并未取得成功,反而坐失良机,让莒国的公子小白回国即位。鲁国为了挽回损失,与齐师战于乾时,打了败仗,迫不得已将公子纠杀死。从此前的历史背景讲述中,学生可以知道:因为鲁国只看到眼前利益,却未能从大局出发,致使本国利益一再受损,先是外交失败,继而军事受挫。这些政治失误对于鲁国而言,损失是巨大的,而且也是失信失义、丧失人心的举措。这些历史背景的存在,可以说是“肉食者鄙,不能远谋”一句话的绝佳注脚。《左传》的作者左丘明将这句话放在本文之中,可以说是有很深意味的,这就像将本文选入《古文观止》的吴楚材、吴调侯二人所讲:肉食者鄙,不能远谋,将谋国误事之人一语骂尽,真成万代笑柄。而当教师带领学生了解到这些事情以后,对于鲁庄公的选择,对于曹刿的智慧,都将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运用有效问题引入
对于《曹刿论战》一文而言,其并没有记明整个战役的所有进程,而只关注了曹刿本人所作出的一些战争策略,也就是要在政治上取信于民、在发生战事时把握主动战机,文本的情节是十分清晰的。教师在正式教学本文之前,可以先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阅读的机会,并让其提出独创性问题,并再以这些问题为出发点,做进一步的教学工作。在阅读本文时,学生自然会提出像“间”、“加”、“狱”等词汇上的问题,而除此以外,关于故事情节的问题也应当成为关注的重点。比如像有些同学会提出:曹刿是做什么工作的?在战争之前,曹刿为什么可以轻易见到国君?齐师“伐我”的原因是什么?曹刿为什么会说肉食者鄙,不能远谋?鲁庄公对曹刿说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因何称其为“小惠”?等等。此外,像战争开始以后,作者为什么要略写战于长勺的经过?鲁庄公击鼓的原因是什么?曹刿阻止击鼓的原因又是什么?……学生借助自主阅读的机会,所提出的这些问题,可谓五花八门,几乎涵盖了课文里面的所有句子。这些问题的针对性分别指向了战争形成的原因、进见国君的礼仪、曹刿对治国理政的评判等等。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了解到学生思考的深度、对文本的了解程度,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以某个问题为出发点,做出引申性讲解,以保证整个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趋于一致,促进教学效果的完善。因为采取了相对科学的课堂引入形式,学生会对本文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探究热情也无形中高涨起来,由此充分调动了大家的求知欲望及主观能动性,使接下来的字词、句意、思想等方面的教学击中肯綮、效果明显。
【初中语文的课堂引入方式论文】相关文章:
优化课堂提问方式的论文04-16
将重唱教学引入声乐课堂的研究论文04-13
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论文02-20
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探究论文03-23
探讨初中语文高效课堂论文04-26
引入作业观念的论文06-19
课堂阅读方式多样化论文09-27
改进教学方式,优化课堂结构论文01-27
把预习和作业引入中职课堂教学的尝试论文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