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援助渗透于体育教学中论文

2021-07-05 论文

  【摘要】灾后重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灾后心理的恢复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特别是灾区儿童心理恢复,更是心理专家和所有教育工作者以及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利用社会的一切力量对灾区儿童心理重建提供科学的,有效的心理援助,帮助他们尽早走出灾难的阴霾,重燃生活的希望,是全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体育教学入手,根据灾区青少年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体育的特殊功能,对把心理援助渗透于体育教学过程的具体做法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灾后心理重建;心理援助;体育教学;学生

  汶川大地震,不仅夺走了数万同胞的生命,摧毁了美丽的家园,也给幸存者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心理创伤。对受灾群众特别是学生实行科学有效的心理援助和辅导,是帮助他们尽快走出灾难阴影、重树信心、恢复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重要手段。同时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灾后心理援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社会各界,特别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心理援助,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笔者试图从理论上对这个问题进探索,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为灾区学生心理重建,树立信心有所帮助。

  1 灾后心理援助的重要性、长期性、复杂性

  1.1 对灾区学生心理援助的重要性:灾难事件后所有人都会留下心理创伤,区别只在于程度的轻重,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自然灾害或重大突发事件之后,约20~40%的受灾人群会出现轻度的心理失调,这些人不需特别的心理干预,他们的症状会在几天至几周内得到缓解;30~50%的会出现中至重度的心理失调,及时的心理援助和调节会使其症状得到缓解;而20%的人在灾后一年内可能出现严重的心理疾病,他们需要长期的心理援助。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曾表示:中国汶川大地震受影响的民众中,多达10%的人需要长期的心理治疗。[1]

  1.2 心理援助的长期性:在特大事故发生后,当事者经过自我的心理修复,心理问题好像是得到解决,生活也趋于正常。但是在以后的生活中却经常不由自主地重现灾难发生时的情境,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闪回”。也就是巨大的灾难经历者经常会在生活中身不由已的重新经历这种灾难的历程,这种“闪回”会成为再次心理创伤的根源。有学者不久前进行了唐山地震30年后心理创伤研究,结果表明,在唐山地震30年之后,幸存者仍存在大量的创伤后精神障碍的问题。经历灾难的人们如果得不到专业的救助与治疗,将因此发生人格的'改变、扭曲,而且可能终身无法痊愈;同时也给社会留下不稳定的因素。

  1.3 心理援助的复杂性:当灾难发生后,对所有经历的人群应该及时进行心理援助,但考虑到受灾人员是个很大的群体,大多处于偏远的乡镇、农村,并且我国在心理援助这方面起步较晚,专业队伍严重匮乏,心理专业工作者数量有限,做一对一的心理医疗不仅是不切实际的,也是不必要的。比较切实可行的方式是:帮助灾民结成“互助组织”。在一个群体中,总有一部分人更坚强、更开朗、更明智,他们战胜恐惧,开始新生活的心理历程会相对较短也更有说服力。政府和与医疗相关的非政府组织可以邀请有关心理专家在某个社区和村寨开展心理讲座和咨询。对于我们高度关注的灾区儿童,学校应当有意识地增加心理辅导课程,要树立心理援助工作人人有责,每个教师就是学生最好的“心理医生”的大心理健康观,在教授学生科学和其他知识的同时,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去帮助他们理解地震灾害,告诉他们应该如何学着缝合内心的创伤,给他们提供积极的信念和引导,重燃生活的希望。

  2 体育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丰富文化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体育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多功能、多目标的系统[2]。体育的功能主要包括:健身功能、娱乐功能、促进个体社会化功能、社会情感功能、教育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这里我们着重讨论体育对心理促进作用的功能。首先,体育的健身功能是体育最基本的功能,但体育同时具有认知、情感功能。体育能使身体、认识、情感协同发展,促进个性形成和发展;其次,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有教育的功能。体育在培养学生个性方面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哪一个运动项目 ,都有强身健体、提高认知能力、培养情感的作用;最后,促进集体凝聚力,实现群体协调发展的功能。群体亦称社会群体,泛指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是人们社会活动的具体单位。体育运动可以增强群体内部及群体之间的交流,从而消除隔阂,促进集体团结,实现群体的协调发展。

  3 心理援助渗透于体育教学中

  基于对灾区学生进行心理援助的重要性、长期性、复杂性的具体情况,结合体育的学科的特点和功能,把心理援助渗透在体育教学中在理论上有了依据,但这对灾区的体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1 体育教师必须掌握心理援助的基本知识与技巧:灾后心理援助属于危机心理干预的范畴,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因此,从事危机干预的心理咨询师,心理志愿者以及我们广大的教师应具备一般的基本素质以外,还应掌握心理援助的基本知识与技巧,同时应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在危机面前能够表现得成熟、乐观、坚强;应具有镇定的心态,面对任何情况能有条不紊、沉着应对,能够为受害者恢复心理平衡创造理性的、稳定的氛围;应能够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和心理需求,不断进行自我调整,以保证旺盛的精力和积极健康的心态。

  3.2 针对灾区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心理重建:在灾后,面对学生可能出现的身心症状,如何安抚其情绪及进行辅导,便成为教师一项重要的课题。地震后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尽快恢复教学秩序这本身对学生及家长的心理就是一种极大的稳定和安抚。那么在教学中,特别是在体育教学中如何结合体育的特殊功能,把心理援助渗透于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这是我们广大体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对于地震后受到严重精神创伤的灾区孩子们,如果还是按原来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来进行授课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不仅仅是授课的效果会受到影响,更有甚者可能加剧部分孩子的心理创伤[3]。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心理援助的时段性,合理选择体育教学内容,把心理援助有机地和体育教学结合起来,并积极配合专业的心理教师,对灾区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促进灾区学生心理健康重建。

  3.3 根据心理援助的时段性,分阶段选择体育教学内容:灾难过后,幸存者的急性心理应激反应如果得到及时正确的疏导,心理状态将逐步恢复正常,否则将很有可能转变为创伤后应激障碍,造成长期的精神痛苦。对灾区学生进行心理援助通常采用三个步骤:首先应为他们营造一个有安全感的环境;其次,要保持与受援助者密切的接触,建立沟通关系;最后,鼓励他们宣泄心理的痛苦,给予他们积极的暗示,纠正错误和不合理的认知,进而引导他们采用积极的应对策略和技巧,帮助他们逐步树立起重新面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根据心理援助的三个基本步骤,结合灾区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体育教学内容,并且在不同阶段进行实施,以求达到提高教学效果,促进灾区学生的心理康复。

  3.3.1 灾后体育教学的第一阶段,采用体育游戏法:灾区学生在经历过这次灾变之后,普遍出现的身心症状,包括缺乏安全感、焦虑、恐慌、畏惧夜晚、不明原因的生理问题、不爱上学、上课不易专心,情绪及行为反应不稳定且容易失控等等,在这一阶段体育教师可以采用一些团结互助、共渡难关的体育游戏[4],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体验到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精神,提高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亦可以增加一些模拟受灾时刻如何撤离到安全区域的体育游戏,使灾区学生对当时地震的情境有一个再现和回放,释放心理压力,走出地震灾害带来的心理阴影,同时增强学生的防灾意识和能力。体育教师在这一阶段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根据灾区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精心设计好每一个体育游戏的方案,力求做到有的放矢;其次,高度重视自己的言行,避免对学生进行第二次心理伤害;最后经过这一阶段后,如果还发现个别灾区学生的心理状况没有好转的迹象,及时和专业心理教师取得联系以求该生能得到专业的心理辅导,尽快解决心理问题。

  3.3.2 灾后体育教学的第二阶段,采用体育户外活动法:体育户外活动,体育旅游等[5],通过第一阶段的体育教学,灾区学生的安全感、自信心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对学习,对事物有了一定的兴趣,这一阶段,体育教师可以有目的的带着学生去外面了解大自然,体育教师要精心准备利用带队外出多给学生介绍一些地震的基本常识,地震产生的原因,怎样防护,怎样自救和互救等知识,让学生对灾害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并熟悉自己生存的环境,由灾后对大自然的憎恨渐渐变为了解自然、热爱自然。另外体育教师还可以利用带学生外出时宣传重建后美境,增强学生对生活的信心,让学生更加了解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对灾区的关怀。这一阶段体育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在带队外出参加体育户外活动时一定要把安全放在首位,所经过的路线,教师必须亲自检查,尽可能的选一些风景较好而没有危险的地方;其次在对学生宣传国家对灾区重建规划时一定要实事求是。

  3.3.3 灾后体育教学第三阶段,采用比赛法:通过前两个阶段的体育教学以后,灾区学生的安全感,自信心,以及对社会的认同都有较大的提高,注意力和兴趣逐步放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上来。这时的体育教学内容就可能选译一些较为激烈的运动来进行教学和比赛,比如足球、篮球、拔河等等,通过这些激烈的运动让灾区学生的心理压力得到彻底的释放,正确引导他们在灾后形成的各种情绪,重新点燃对生活的渴望,对学习的期待。在这一阶段中,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情绪,让每位学生都投身于锻炼或者是比赛的氛围中;其次体育教师应该要有清醒的头脑,密切注意自己教学或者比赛场上的情况,关注学生的行为,不能过度,更不能为了自己心理的宣泄而伤害他人。

  4 结论与建议

  汶川大地震给我们太多的思考,震后重建特别是灾区学生心理重建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作为一名体育教学工作者,怎样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对灾区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援助,帮助灾区学生尽快恢复心理重建,这是我们全体教师,特别是灾区的教师所必须解决的艰巨任务。笔者认为:灾后对灾区儿童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援助是必须的,但由于地震灾区多处于偏远山区或农村,一对一地进行心理援助不太可能,那么每位教师就承担起了心理辅导的艰巨任务,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除了良好的师德和业务能力外,还须接受专业的心理辅导知识的培训,增加对地震知识的了解。作为体育工作者,可以根据体育的功能和特点,把对学生的心理援助渗透于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可结合心理援助的三个步骤分阶段,有针对性选择体育游戏,体育户外活动和较为激烈的运动项目,积极配合专业的心理教师对灾区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渡过难关,重燃生活的希望。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N].人民出版社. 2008

  [2] 卢元振.社会体育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7

  [3] 教育部. 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R].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4] 于振峰等. 体育游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7

  [5] 黄仕健. 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认识误区及其原因[J].广州:华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体育学刊.2006,13 (01):9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