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技校语文课程创新教育教学法的论文

2021-07-03 论文

  摘要:本文抓住了技校学生的各种现实特点,分析了技校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指出当代传统语文教育的几点弊端,并具有针对性的提出创新的可行性建议。文章对技校语文课程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给出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技校 语文课程 创新教育教学法

  语文课程是中国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从学生开始上学起,这门课程就伴随他们始终,其重要性可想而知。学生在小学学习识字、认句,在中学培养欣赏语言文字的能力,更高一层次则侧重于欣赏语言文字的各种魅力和技巧。总之,语文学习至关重要。

  同样,按照技工学校语文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技工学校中也坚持开设语文课程。针对现今社会上“技校学生只要学好专业课,学好一技之长就万事大吉”的言论,我认为,技校教学大纲的要求充分说明了技校学生也同样需要语言文字方面的系统学习,这是毋庸置疑的。

  1 技校学生现实特点分析

  要证明技校开展语文课程的必要性,必须首先分析技校学生的各种现实特点。

  第一,技工学校学生的来源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其中大部分是中考落榜生,大致在15岁到20岁之间,是人生充满生机、蓬勃向上的发展时期,但他们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等方面与普通中学的高中生相比确有一定差距的。

  第二,技校学生多为中考落选生,学习上存在挫折感。

  第三,技校学生进入专业技术学习阶段,操作能力、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占教学任务的比例很大,而学生往往还不能很好适应,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学习目的不明确;

  第四,技校学生集体生活的时间、内容比普通高中生多,这些特定的生活环境使技校生具有与众不同的心理特征。

  基于以上几点,我们不难看出,所谓“技校生难管、技校生难教”的现实情况,实际上是由于技校生面临的许多主观、客观原因所造成的。分析了这些情况,再联系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不难得出结论:我们用适合学生的、具有特色的语文教育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坚强、学会乐观、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也学会成长。总之一句话,我们要用语文教育这个工具,让学生学会在社会生存起码的文化素质和能力。

  2 传统语言教育模式的弊端

  什么是适合学生又具有特色的语文教育呢?要找到适合技校学生的语文教育,我们不得不先说说传统语文教育模式的不妥之处。

  2.1 从教学顺序上看。

  传统的教授顺序一般先从课文中的字词入手,先学字词、再学词组,最后再进入课文内容学习。学习课文内容也一定要先分析课文段落大意,找出中心思想,分析作者写作主旨等等。可是,这一套程序下来,学生对文章本身的学习基本已经失去兴趣。这就是传统语文教育遗留下来的弊病。

  2.2 从教学内容上看。

  传统的语文教育往往只重视课文内容的学习,无论是什么文体,只是一味的按照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进行教授,对学生的引导也完全按照固定的模式进行。也就是说,“学《荷塘月色》只能让学生理解这是朱自清对大屠杀的无声抗议;学《孔乙己》只能理解是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学生的心灵被牢牢的套上精神枷锁,哪有半点创造的精神空间可言?”试想,再继续用这样的方式让他们学语文,哪个孩子会乐意呢?

  2.3 从阅读课上看。

  传统的技校教育和很多中学一样,仅仅是停留在开学初为学生订购一本《课外阅读读本》之上,其他的也就是根据老师和学校的不同,进行一节所谓的“阅读课”罢了。而且,这样的阅读课常常是做阅读题。“这宛如当一个人需要喝水时,旁边的人就滔滔不绝地给他将一大堆关于喝水的知识,并让他回答一些关于喝水的问题;而盛满清水的水杯却从来不肯递给他。”

  3 创新语言教学的措施与分析

  针对传统语文教育对现今技校教育的深重影响,技校教师应该完全抛弃传统教育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让语文课真正成为学生爱上的课,教会他们懂道理,最终指导学生快乐的生活。

  3.1 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教授方法。

  教师应选择适合学生水平的、吸引学生兴趣的教授方式,为什么一定要先学习生字词呢?16、17岁的孩子已经完全有能力判断文章的大体意思,即使有不认识的字词也不会影响他们对全文的理解。字词本身就是个工具,丢弃内容本身而去研究工具,这不是很奇怪吗?我建议教师在讲授每一篇课文时,不妨抓住课文导语这个利器,先将学生的兴趣点调动起来。譬如在讲《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文章时,既然教师已经知道这篇恩格斯写给马克思的悼词,学生一定会不感兴趣,尤其是翻译过来的难懂的复句,还有学生对马克思这样的伟人更是缺少了解的兴趣。那么,教师可以从马克思的生平事迹入手,将马克思和恩格斯这样的伟人当成是普通人来讲,用生活小事拉近文中人物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为他们创造兴趣点。学生在知道了“马克思原来这么穷,还要恩格斯支援他啊!”之后,便对这样一个穷困潦倒的人如何能让全世界学习他们的理论感到好奇了,从而开始介绍马克思理论。我经常抓住一节语文课的导语部分,有时导语部分可能就占用了一节课的二分之一,课文倒却一点也没讲。但我认为,这比讲了半天课文但学生一点也没听要好的多。

  3.2 打破传统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

  在给每届学生上第一节语文课的时候,我总是要强调一句话,那就是:语文是带给大家快乐的,学习语文的目的是让我们的心灵更加放松,达到快乐的目的。如果这个学习过程让你皱起了眉头,那就不要再继续下去。意思实际上就是告诉孩子们,技校学习的目的已经不是为了考试,而是要学会更重要的生存原则,而且这些原则往往能够让你受用一生。在学习议论文单元时,课本上的内容是让学生对最近发生的时事进行评论,抒发自己的观点。我在理解了课文教学目的和用意是让学生进行表达和总结之后,毅然决定重新换一个内容。我让学生走出课堂(光是这个安排就足以让孩子们激动的),带着自己设计的调查问卷,到街道上、公园里……挨个找路人对问卷上的内容进行采访,然后将路人的答案汇总成表,得出一个结论。学生马上就急着问调查问卷怎么写,我告诉他们只要是感兴趣的内容都可以制作成问卷,比如篮球、音乐、网络或者时事,一个主题,十个问题,每人至少要问十个路人,多者不限。并且我要求没有问卷的同学不能外出。于是大家在询问了一些具体问题后,便开始进入认真的准备过程。让我吃惊的是,就连平日里最不爱听课、不完成作业的几个男同学,也在积极认真的讨论准备着问卷,并且是第一个完成的小组,更让我惊喜的是,他们的问卷做的很得体,问题也很到位。这更加让我确定了这些学生并不是学的不好,而是缺乏学习兴趣导致厌学的结果。回想起上课之初当我说要带学生外出做实践课时,很多老师都担心带出学生会有危险,但现实情况是学生按照我指定的线路一路问过去,按照我指定的时间回到教室,按照我指定的要求交上了调查报告,并且主动向我讲述他们在路上遇到的各种新鲜事……突然间,我觉得无论学生的问卷怎么样,无论学生的总结怎么样,这节语文实践课俨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3.3 打破传统阅读思维,创新阅读方式。

  阅读贫乏的人,一定是语言贫乏的人,同时也是思维贫乏的人。如果我们想让学生学好语文,却漠视他的课外阅读,这好比给一个本该喝一杯奶的孩子只预备了一勺奶,让一个想学游泳的人进浴盆试水一样。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用过许多手段来促进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大量的课外阅读可以增加学生的见闻常识,可以让阅读中潜移默化的文化素养和生活能力悄然沉淀下来,久而久之,教师会发现学生越大越懂事了。对于课外阅读,教师一般理解为课外的阅读,往往会让学生在家里读,或是课下读,总之不能占用上课时间。殊不知很多学生课下根本不读,阅读课的实质等于没上。为什么不能让学生将阅读放在课堂上呢?我曾经尝试让学生每人拿一本自己喜欢读的书,利用上课时间来阅读,这两节课什么也不讲,就是看书。刚开始有的学生很惊讶,老师一般都不让把书拿到课堂上读啊?伴随着疑虑学生开始看书,于是便一发不可收拾。除了我挨个指导学生所看书籍是否适合之外,没有其他一丁点声音,平日里吵杂的教室像没有人一样,大家看的忘了时间,下课铃响了还是没人动弹,我不禁感叹,学生对阅读的渴望有多么强烈啊!我真不愿打扰孩子们。

  语文是技校里最美的一门课程,是学生们最简单易学的课程,是带给学生们快乐的课程,技校教师抱着这样一种心态,不怕技校学生难管,不怕语文课难上,不怕教不出懂道理的学生。

【浅谈技校语文课程创新教育教学法的论文】相关文章:

浅谈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教育论文07-06

浅谈技校新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09-15

浅谈创新教育与教师角色转换论文01-01

浅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论文08-07

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教育论文01-10

浅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分析论文01-08

浅谈职业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论文01-08

从创新角度浅谈教育管理的科学化发展论文12-29

浅谈体育教学创新意识的培养教育论文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