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要重视审美教育,是由这门课本身的性质、内容决定的。“大学语文课,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它以文学作品为主要内容,文学是诉诸人的情感的一种意识形态,其任务“是使人变得高尚”(高尔基语),其最本质的社会作用是美感作用。大学语文荟萃了诗、词、曲、赋、散文、戏剧、小说等精美作品,不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美的情感、美的意境、美的语言等等,为审美教育提供了丰富宝贵的素材,可以说,大学语文教学和美育的根本任务是一致的。从美育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看,大学语文应把美育作为根本的教育目的。
文科类大学生由于其独特的专业学科背景,较其他专业学生需要具备更多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感知、理解、判断的能力,《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更应旨在深化语文智育、德育的基础上,突出语文美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充分感受美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鉴赏美的能力,培养学生表达美的能力”。此外,从课程设置看,《大学语文》作为文科类大学生一年级的必修基础课,是为提高其文化素养和对美的感知、欣赏能力,并为以后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文化底蕴服务的。因此,在大学语文课的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以优秀的文学作品陶冶学生艺术情操,增强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这样既达到了语文课作为一门素质教育课程的目的,也使其作为一门基础课发挥了对专业课相辅相成的作用。
所谓审美教育即美育,就是通过文学艺术及其他审美意识形态,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并与学校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既有知识,又具智慧,既有技能,又具审美意识的新人。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以其独具的形象性、情感性、体验性,成为高校实施美育最有效、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那么到底应如何实施美育呢?笔者通过在文科类大学生中开设大学语文课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首先,通过对教材名篇的审美情感分析,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这是实现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最重要的方面。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是作者主观思想感情与客观景物和谐的融合统一。所以,作品中所描绘的景物或所刻画的人物往往都渗透着作者主观的思想寄托,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应引导学生通过表象去感受作者的内心。如在《巴黎圣母院》中,作者所塑造的英俊、潇洒的将军菲比斯与丑陋不堪的卡西莫多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既包含外表,又涵盖内心。俊美的将军让吉普赛女郎喜爱,也会让很多读者向往,而作者恰恰要批判这种华美包装下的狡诈、自私与虚伪,而在卡西莫多丑陋的面孔中,却饱含着作者对纯真、善良的赞美和向往。如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通过对“春”的“怜惜、愁怨、挽留”,表明作者对南宋王朝(祖国)的热爱和眷恋,从中可以使学生得到爱国情感的教育。再比如学习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引导学生去倾听“海上明月共潮生”的人籁,去感受“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的空灵的同时,更应引导学生去领悟理解作者在诗歌中所流露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哀而不伤的情感和其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因此,语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努力挖掘作品的“情”,由作品的表层进入作品的深层,以获得人生感悟、陶冶性情、纯净心灵尤为重要。
其次,开辟第二课堂,丰富学生的审美实践。对大学语文教学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说学生是大学语文教学运转的轴心,那么实践则是大学语文教学开启的关键。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对以文学作品为主的艺术美的.鉴赏与评论,而一切艺术美都是来自现实生活的。俄国伟大的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就是生活。只有深入生活的海洋,才能探求包括文学内在的艺术美的真谛。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必须采取全方位的开放模式,大力开辟第二课堂。要把大学语文的教学延伸到对有关的文学、书画、音乐、影视等艺术名作的欣赏。同时指导学生从事文艺创作、演讲与辩论、审美文化研究等创造活动。并且对学生的创造成果给予奖励与宣传。如鲁迅的《伤逝》,内容涉及到个性解放、妇女解放、知识分子的道路、女性人格独立与经济地位、社会制度的关系等多方面的问题。通过讨论,一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二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可以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
第三,注重对学生进行形象的美育,利用现代传媒资料,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与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形象性的特点相一致,大学语文教学也要突出其形象性。大学语文形象性的特点主要依赖于教师语言的形象化与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大学语文讲授的主要内容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中最感人的是文学形象。教师讲授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把握这些文学形象,理解这些文学形象,感动于这些艺术形象,从而得到心灵的净化、精神的提升和审美的愉悦。形象的内容要求形象的形式,教师的语言要力求丰富、生动、形象、富有个性。
教师的课堂词汇应是丰富的,语气要富于变化,语音节奏要与讲述内容和谐一致。另外,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大学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可谓得天独厚,因为与之相关的图片、图像资料很多,都可以拿来展示或播放。许多与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相关的优美图片,都可以扫描进计算机,再复制到CAI课件中展示给学生。这不仅能增加教学内容的形象性,而且可以突出这门课独有的个性。同时,配合教学播放一些有关名家名作的电影或录像,显然也能增强课程的形象性,寓教于乐,使学生在看电影、看录像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文学作品及文学形象。
在形象化的教学内容与形象化的教学方式的结合中,教师还要注重引发学生的美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审美及创造美的能力。这种对美的教育是最自然、最生动、最形象、最有效的。比如讲授王维的《汉江临泛》,我们可以制作“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的整体气势的画面,用色彩描绘出“山色明暗交错,连绵不断”的山光水色来,并用动画技巧设计出动态景观:“波涛使得望中的城镇似乎在两岸起伏波动,远方的天空也在腾跃翻卷”,使学生加深理解王维盎然游兴、寄情山水、怡然自乐的情绪。
最后,通过创设作品美的情境,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为了消除学生听课的枯燥感和疲倦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形声并举,音画同步,创设情境,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感染。分析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戴望舒的《雨巷》,可以让学生先听音乐朗诵,在朗读中感受抑扬顿挫的节奏和优美的诗歌语言,增强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再如苏轼的《前赤壁赋》,历来对它的评价很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的意境深远。讲授中不仅要引导学生随着文章的波澜起伏去展开想象的翅膀,欣赏一幅完整的清风、明月、江水、小舟、歌声、箫声所组成的美妙动人的赤壁夜游图,还要使那些回味思索的余音强化,让学生认识到作者的欢欣情绪、豁达心胸、高尚情操、哲理性的语言,真正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
总之,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文学作品中及教学中相关的美的因素,在课堂上创设美的情境,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