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的创新探索论文

2021-07-03 论文

  论文关键词:毕业生;就业市场;模式;策略

  论文摘要: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构成要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以就业基地建设、就业信息化平台建设、就业推介队伍建设以及校园招聘活动为基本内容的毕业生就业市场立体化培育模式,并进一步提出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的持续改进策略。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系统构成分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是指高等学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以及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培育和建立起来的,对毕业生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人才市场,其任务是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从系统的观点来看,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有三大基本构成要素,一是作为供方的大学毕业生,二是作为需方的用人单位,三是作为服务方的高等学校。其中毕业生的用人单位是就业市场供需关系的两个方面,是就业市场的主体,而高等学校就业服务机构作为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第三方,主要起着桥梁与纽带作用。下面就这三大要素及就业市场的功能和特征作必要分析。

  (一)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供方分析

  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供方,应届大学毕业生无论在知识结构还是在专业水平上,都高于一般劳动力市场中的供给主体,更具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具备的现代意识、超前意识和竞争意识。这一特征为市场需求主体提供了一个选择各类人才的广阔空间。其次,应届大学毕业生一般是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办理相关手续,落实就业单位,因而呈现出显著的时效性和群体规模性,由此,也对毕业生就业市场提供了很高的要求。第三,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并非简单的一蹴而就,而是具有鲜明的选择性,他们既要考虑用人单位的工作岗位,也要考虑用人单位的企业文化、教育培训、发展空间等。第四,应届大学毕业生并未真正进入社会,他们经历的事情不多,社会上的急风暴雨一般也袭击不到他们,其就业观念大多来自于家庭和社会舆论,因而存在着很大的从众心理。不仅如此,学校生活与社会现实的脱节也使得刚刚踏入社会的大学生们手足无措,明显表现出底气不足。此外,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所持有的价值判断标准和心理特征,以及完成就业的时间长短,在很大程度上受毕业生所掌握和了解的信息量多少的影响。

  (二)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需求分析

  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需方的用人单位,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会有着不同的用人需求和策略。在创业阶段,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也许他们并不特别重视学历,而是秉持人才消费要实惠的观念,在这种情况下,有能力的人是受欢迎的。

  不过,在企业的初级发展阶段,有相当一批企业老板都有一种看法,认为不少大学生好高骛远。虽然他们理论知识强,但动手能力差。因此,在创业过程中,企业一般很少招聘大学生。然而当企业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阶段后,人才的储备和培养就成为一个重点,这个阶段将开始特别吸收有知识背景的人才。这种情况下,高校毕业生就成为他们的重点选择对象。不过,为了做出最有利于自身发展的选择,用人单位一般都需要通过学校就业服务机构的介绍,了解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目标之间的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专业设置与岗位需求的差异,如学校专业设置与企业实际岗位需求的对应关系、各专业所学的实际内容和适用方向、大学生就业工作流程的特殊性等问题。不仅如此,用人单位还急需加深对毕业生的了解,希望学校的就业服务机构能够提供某种类似于认证类的令人可信的推介和介绍,以方便用人单位找到合适的人选,降低毕业生招聘成本,并提高招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服务方分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服务方既包括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机构,也包括社会上的人才市场中介机构,但主体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机构。从上述分析可见,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供需双方的了解还不够充分,双方都急需高校就业服务机构进一步加大对毕业生的推介工作,这种供需双方的客观需求其实也就是高校就业服务机构的市场机遇。因此,面对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需求,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机构应在为提供满足用人单位和学生双方需求的就业服务上下功夫,积极寻找对策,主动出击,不断研究和尝试就业市场化的对策,进一步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设力度,逐步建立起一套符合国家政策、体系科学、过程完善合理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

  二、高校大学生就业市场建设的立体化培育模式

  功能完善、高效合理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体系应当是一种涵盖不同层面的立体化系统,并主张就业市场建设应采取立体化培育的推进模式。这一模式的基本涵义是,以高校为主体,以四大网络为中心,建立起沟通学生、用人单位、学校的就业工作市场化系统,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开展大学生就业推介工作。

  (一)“地网”——就业基地建设

  一些高校的成功实践表明,建立广泛、稳定的毕业生就业基地是保证毕业生就业市场长盛不衰的关键。就业基地能够为高校提供就业用人信息及接待安置就业推荐人员。就业基地一般应选择建立在能够长期和稳定用人的单位。高校毕业生就业基地建设还应当根据本校实际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例如吉林大学提出了“建立以东北地区、京津唐地、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为龙头的毕业生就业的重点地区,大力支持西部大开发,加强与西部地区的毕业生就业基地建设,打通毕业生到西部就业的渠道;积极支持国防事业的现代化建设,把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作为我校毕业生就业的特殊基地加以建设”的就业工作目标;并确定了以汽车、通讯、航天、地矿、石油、化工、医药、机械、传媒等行业系统为毕业生就业的重点行业;建立起以重点行业和重点地区为基础,辐射周边、面向全国且效果明显的毕业生就业基地体系。

  高校就业基地建设可以采取联合培养的.方式、方法和策略。如成立学校董事会,并聘请有关用人单位为董事会成员;成立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研究会,并聘请用人单位成为研究会的成员单位;与用人单位签订联合培养专业人才协议并具体实施。在实施联合培养专业人才的过程中,首先学校按用人单位要求设置相关专业,并将其列入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计划;学生入校后,按用人单位提出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学生与用人单位联合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培养教育。学生毕业后则一次性输送到该用人单位。 (二)“天网”——就业信息化平台建设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碰到的主要障碍就是信息障碍,包括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缺乏广泛的信息交流,信息流通渠道不畅通,政策宣传不够及时、到位,数据处理效率低下,信息收集面较窄等等,这些都造成了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在求职、招聘过程中信息流失和低效率问题。而在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过程中,计算机网络却能发挥极大的帮助作用。事实表明,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正在成为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导型操作形态和重要手段,而且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管理,也正在成为评价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

  为了使校园招聘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体市场,优化就业无形市场建设,就必须打造高效、快捷、高质量和富有本校专业设置特色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的建设,首先应做到有独立的域名、独立的机构,并保证技术成熟,运行良好。其次,网站开辟的功能模块要丰富多样,内容不断更新。如可开辟求职、求才、就业指导、形势分析、就业龙虎榜、毕业生档案馆、就业论坛、留言板、就业新闻要点、就业信息滚动栏等。第三,要努力拓宽就业网的服务功能。如可以开辟毕业生聊天室,以便吸引已就业的历届毕业生参与到聊天室的讨论中来,与应届毕业生交流求职就业的经验;还可以为毕业生提供“个人求职主页”制作服务,以便毕业生可以定制具有自己特色的个人主页,多方面展示自我风采,更好地引起用人单位的注目。此外,高校就业信息网还应当与遍布全国的就业基地、信息站、信息员紧密联系,从而实现跨时空的就业市场信息沟通网络。

  (三)“人网”——就业推介队伍建设

  为了弥补就业基地的信息不足以及信息技术网络平台本身不能自动获取新信息的缺陷,就业服务机构还有必要在校内外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就业推介队伍及兼职就业推介信息员队伍,从而形成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人网”体系。“人网”体系的运行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是学校派专人到外地采集就业信息和建立就业信息网点,同时直接向用人单位进行推荐。如湖南农业大学每年都分几批次到江苏、浙江、广州、深圳、珠海、广西等地看望毕业生,走访新老用人单位和董事单位,以此采集各种就业市场信息,并适时向用人单位宣传学校和推荐毕业生。二是聘请专兼职毕业生作为学校就业信息员,让他们及时为学校提供就业信息,并激励他们积极为学校毕业生推荐工作。

  (四)“活动网”——校园招聘活动策划

  实践证明,在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过程中,邀请用人单位直接到高校,召开大、中、小型校园毕业生供需见面会或招聘会,是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功能的一种十分有效和不可缺少的方式。校园招聘活动策划可分两大类型,一类是大型供需见面会,第二类是中、小型供需见面会或校园招聘会。校园大型供需见面会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周密策划,并注重活动创新,然后广泛发动,精心组织和实施,方可收到好的效果。例如,湖南农业大学举办的一年一度的大型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就成功策划了两项颇富创新性的辅助活动,一是用人单位的文化宣讲,二是欢迎用人单位的专场文艺晚会,这两大活动均是供需见面会的亮点。中、小型校园招聘会应经常性、不定期地举行,如有的高校每年举办中、小型校园招聘会上百余场。只有依靠“活动网”的作用,方能真正体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在毕业生双向选择中的主导地位。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的持续改进策略

  (一)就业信息的有效管理和开发策略

  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的背后是一个大型数据库,而数据库的建设首先依赖于就业信息的收集。就业信息收集工作既要广泛收集,又要确保专业对口单位的需求这一重点;既要注意有关本省、地(市、州)、县(市)、乡镇的纵向人才需求信息,又要注意收集不同省份不同地区的横向人才需求信息;既要及时准确地获取当时的需求信息,又要随时关注市场信息的动态变化。由于就业信息数据库除了收集就业信息,还必须学会有效地运用就业信息数据库。高校就业信息数据库储存着有关毕业生资料、用人单位资料、单位需求、签约情况等各种类型的数据。高校就业服务机构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分析,及时了解毕业生就业状况,帮助学校制定相应的就业指导政策,并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处理,实现就业部门对就业工作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以及对市场和对人才的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并由此明确今后的工作重点,以及根据社会需求提出学校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和要求的合理化建议。

  除了现存市场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外,还要时刻注意发掘和拓展新的工作联系,在看似平常的需求中及时发现和开发新的市场信息资源。特别是用人单位的信息开发和数据更新,是市场信息资源管理和开发的核心内容,应予以特别关注和加强。当前,有许多变化都孕育着新的市场信息和市场开拓机会,例如,上海及周边的长江三角洲地带迅猛发展,带动了各个行业的成长,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各跨国公司、外资公司纷纷在上海等地设立办事处、研发基地、生产基地等,也为毕业生就业带来了新的市场机会。同时又由于许多企业开始在不同领域中扩展业务,需求面加宽,也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新的就业空间。显然,这些在不断变化中层出不穷的市场机会,要求高校就业服务机构积极主动开拓联系,发掘新的市场信息,并利用新的信息资源,在已有的校企合作基础上,加强更广泛的推介合作。

  (二)毕业生跟踪服务策略

  “学校主导型”的就业方式应当是一种全程服务的方式,而要持续改进毕业生就业市场,就必须致力于就业服务的全程化。全程服务方式是从新生入学接受就业指导教育开始,到毕业实习的预就业再到毕业生就业后的继续跟踪服务。实施毕业生跟踪服务有两个基本目的:一是了解学校培养的学生被社会认可的程度,以便为改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信息反馈;二是在用人单位与学生相互适应中,学生可能存在不适应这一单位的情况,学校就业服务机构则可以指导学生再次寻找适合他的就业岗位,直至满意为止。高校实施毕业生跟踪服务策略,就如企业实施产品售后服务策略一样,不仅能增加用人单位的满意度,而且能更好地建立、维持和发展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关系,还能从毕业生那里获得对母校更多的回报。

  (三)就业推介渠道创新策略

  就业推介渠道创新是保持和赢得毕业生就业市场竞争优势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部渠道创新;二是外部渠道创新。从营销管理的视角来看,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方式市场化的新形势下,谁早知道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谁就可能抢先占领这块就业阵地。因此,高校就业服务机构应组织力量,充分调动全校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动员他们收集尽可能多的信息资料,在学校内部形成上下贯通、纵横交错、多层次、多渠道的毕业生“营销”体系。就外部渠道的创新而言,近几年来我国高校已积累不少成功经验,如每年将毕业生生源及专业资料介绍汇编成册,寄送到有关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邀请用人单位来校座谈,为高校就业工作提意见和要求;主动出击,深入到企业中了解需求态势,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开拓非毕业生就业实习岗位,以就业实习市场的开发为突破口,从而增加毕业生在实习单位的就业机会。此外,充分利用社会人才中介机构就业信息资源,共同推荐毕业生亦不失为一种渠道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