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针对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建议对学生开展就业指导系列教育,需要帮助学生尽早树立就业能力培养意识,根据社会需求与自身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合理安排课程学习。同时加强自主学习和就业实践训练,培养开拓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达到专业技能过硬,综合素质优良之现代人才要求,具有良好的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关键词】 职业生涯规划 就业指导 综合素质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普及发展,高校连续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大幅度增长。伴随经济体制的变革,社会对就业人才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同时也不乏有部分学生期望不尽如意、难以顺利就业。因此,增强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提高毕业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已成学校、家庭与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帮助学生尽早树立就业能力培养意识并正确规划职业生涯
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对人才需求条件不断提高,要求我们在教学方式和内容上进行不断的改革,以求在激烈的就业竞争条件下,占居主动。为此,有必要从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确定自己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从而激发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要使学生尽早认识就业能力培养必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与所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业务要求相结合。要在入校后尽快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转换,清醒认识本科教育阶段中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避免将大一阶段视为高考后的放松期。同时,需要经常在学生中开展专业与就业相关的社会需求性形势分析教育,让学生明白大学学习不能仅凭个人兴趣,而要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与就业能力培养相结合。不能到大四阶段方为就业而着急。避免在毕业时因专业技能不足、综合素质不高,乃至无处立足的被动。因此,重视入学早期的就业意识教育,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合理规划大学阶段的学习及专业技能的培养。这就必须重视新生入学阶段的专业思想教育,要详细向学生介绍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让他们了解自己所学专业毕业后可能的就业去向。并在大学四年的各阶段经常进行本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性分析和人才能力与素质要求的系列教育活动,让学生从入校开始乃至四年间都能关注所学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形势,并结合自身特点经常思考,逐步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正确实施自己的能力培养计划与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为就业能力培养奠定基础,利于今后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发挥自身优势而赢得主动。
二、指导学生重视基础知识学习与基本技能的训练
当今,高等教育改革正逐步根据社会需求而转变办学思路,课程设置不断创新,面对大量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往往有些学生不够重视基础知识学习与基本技能训练。因此,学校不仅要将基础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反复强调给学生,要使学生真正明白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基石”作用。作为培养专业技能的基础,极其重要而不可偏废,不能凭兴趣学习,必须根据本专业人才业务培养要求,认真把握好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同时,要注重将理论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和创新思维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勤奋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尤其在进入大三阶段后,学生开始选修课程的学习,为避免学生为单纯完成学分盲目学习,要引导学生按自己的职业规划,围绕培养就业能力而选课十分重要。最好在课程选修前将每门选修课的内容、特点、应用意义及其与就业的关联程度进行详细介绍,以利学生合理进行选修课程学习,力求学有所用,学有所能。将理论学习与就业能力培养相结合,才能使所培养的学生既贴切社会需求又具有服务社会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知识更新加快,技术发展迅猛。科技信息发达,这就要求生产者则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具备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各种素质和能力,其中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显得非常重要。而以往填鸭式的教育,消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自学能力成为许多学生的薄弱环节。因此,授予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一直是学校教学改革的重点。要在课程教授过程中适当采用指导性自学方式授课,由教师讲授要点,介绍相关的教学参考书,指导学生自学掌握部分课程内容。如此指导性自学,可有效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意识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对这种教学方式或许会有部分学生觉得老师没能将书本内容讲透彻,不便他们应付考试。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说服学生明白高等教育培养的标准不仅是尽可能多的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更需要培养学生掌握自主获取知识的方法与能力。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就业与技术教育的准则性文件中提出的“技术与就业教育计划应考虑迅速变化着的技术的本质,以使所提供的技术与就业教育不断适应时代的需要。并使他们有能力在未来得到提高。”只有通过课堂教学、课余自学、研讨实验等多种形式教学的相互融合,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方式,才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在形式上可指导学生自主设计试验、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或支持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或到企业去实践锻炼。如此将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抓住机遇,为毕业后顺利就业奠定良好基础。
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市场经济对毕业生的必然要求
当今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和生产方式日益进步,企业选择就业者的要求不仅在于掌握良好的专业技术,能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一线工作,同时须具备自我管理素质,有较强的适应性、灵活性、团队合作精神和主人翁的敬业精神。这种复合型人才的素质已作为企业判断与选择毕业生的基本条件要求。面临激烈的就业竞争,学生往往压力过大,甚或缺乏信心。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不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发展仅靠尖端技术人员已不能完全立足于市场,它需要全体企业职工共同参与市场竞争。员工不仅要基本技能熟练、还要善于发现问题并懂得借助信息与技术等手段分析问题,能发挥团队力量解决问题、攻克难题。因此,这就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仅要学好专业,还要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与锻炼,其中包括健全人格的修养、、人际关系的融洽、组织能力的协调、创新意识与研究思维训练等多方面的能力培养。若在校期间学生能得到这些方面的锻炼,势必在走向社会之际就会胸有成竹,就有可能变被动求职为主动择业,顺利实现自己预期的就业目标。
总之,我们认为要使高校所培养人才既符合社会需求,又具有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学校要重视在大学不同阶段对学生进行就业能力培养的系列指导教育的同时,帮助学生正确规划自身职业生涯,将专业技能培养与综合素质训练相结合,使每个学生都能自觉地与学校形成互动,按自身的职业目标有计划的培养就业能力,成为专业技能过硬,综合素质优秀的高水平人才。
参考文献:
[1]陈伟.从职业生涯规划入手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7,(2).
[2]姚春.教学、实践、实习一体化职业指导体系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7,(27):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