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升学生知识与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论文

2021-07-01 论文

  如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提升?这是牵涉到整个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一揽子问题。以往在修订培养方案时最多把学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范围适当扩大,并对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和专业课程模块进行课程调整,再增加一些选修课程。然而,这样的做法往往收效甚微,学生所学知识和能力起不到真正的提升。只有大刀阔斧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引进新思路、新理念,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质量标准,打破专业学科领域界限,灵活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合理搭建理论与实践融合课程模块框架,调整理论与实践的权重,大胆改革课程教学模式,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在课程教学内容不变情况下设定不同训练项目,把必须掌握的基本专业技术知识学习和分层次的多样化的学生自选课题、教师科研课题、教师横向技术咨询项目、校企合作训练项目等直接融入课程教学中。鼓励学生按自己喜好自主灵活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训练项目,作为课堂学习的课外延续来进一步弥补自身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的不足,并可以按自己喜好选择各有所长的优秀指导教师作为完成项目的辅导老师,这才是学生知识和能力迅速提升的关键。

  一、坚持应用型、致力于复合型和国际化人才培养特色

  常州工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始终坚持面向基层、服务地方的办学定位,努力践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和体系改革,以艺术学为核心、设计学下各专业全面发展为导向,致力于培养切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艺术创新人才,以提高各领域专业人才的核心竞争能力。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方式的差异性及爱好趣向的不同,采用各种具体项目任务牵引与艺术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有机结合,培养具有自身特色的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复合型艺术创新人才。

  艺术与设计学院自2010年起就以2010届毕业设计为契机,已全面启动了以复合型艺术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协同创新工作,并切实开展了与政府、协会、企业的协同合作,深化“意工厂”产学研教学实践平台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几乎每年都获得江苏省优秀毕业设计奖项,从2010年至2015年间,曾荣获过省优秀毕业设计一等奖一个和优秀团队奖两个及二等奖、三等奖若干个。学生最终完成的毕业设计作品,都结合了自身发展的优势,体现了自身能力发挥到极限的最高水平,同时,也迎合了地方与社会的各种人才需求。

  结合地方优势,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必须从我校所处的地域资源、拥有的办学条件和面对的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在制订培养方案时就对应用型人才做出更加明确具体的目标定位,以彰显艺术与设计学院的人才培养特色。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培养的精度,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这三种人才是一个递进的分层次培养人才过程,在人才培养中是需要区别对待的。根据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应用型”人才是在培养梯队中最基本的,应用型的教师、应用型的教学模式、行业标准的评价机制、协同创新的合作形式等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保证。复合型人才是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基础上,部分优秀的有能力驾驭其他专业领域的学生,这部分人才的培养就需要丰厚的土壤来培育,优秀的导师、条件良好的工作室、实时跟进的优质项目、密切服务的优质企业等。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更是在复合型人才的基础上,集合自身优秀的专业条件和综合技能,在国际合作交流的环境中,有机会参与国际性合作项目,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专业意识和开发能力。学院师生曾于2012年与法国“伊黎园”组成国际化团队,合作完成《第八届中国花卉博览会法国—西班牙—意大利联合风情展园设计》,使学院师生在参与国际化设计活动中崭露头角。

  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知识和能力提升

  江苏省教育厅提出坚持应用型,加强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实施“应用型学科专业一体化发展”的新思路。学院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结合自身的办学历史和学科优势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细化培养规格和标准,树立面向应用、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培养理念,以强化职业道德、提高能力水平为主线,科学构建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教学体系和素质拓展体系,努力强化知识应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职业岗位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针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契机,大家逐步理清了思路,达成了共识。首先,认为应用型本科应属于本科层次,属于普通学术性本科层次的不同类型,不属于高职高专层次,它强调的是高层次的职业能力培养。其次,改革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应当注重职业和岗位能力培养的同时不放弃学术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探索,人才培养的模式应当是职业性和学术性的有机统一,理论应用与技术创新的高度融合。本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特征应当是:深厚的文化艺术理论知识底蕴+坚实的应用技术能力特征+专业的核心能力特长。

  学院应当科学设计多样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根据艺术生喜动手实践训练,轻文化理论知识学习的特点,优化文史理论知识课程模块体系,合理调整理论与实践融合课程模块框架,增设应用型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强调校企合作项目在培养方案中的重要地位,注重吸收行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有效对接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及时引进新思路、新理念,按照各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及质量标准,打破专业学科领域界限,灵活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知识和能力提升。学院在2014级到2016级培养方案修订时,明显的区别体现在“工程技术”及“校企合作”方面的课程及课程群强化了,甚至把校企合作课程也纳入到课程建设中。也就是说,除要加强以往的“设计系列”课程教学外,目前必须要强化工程施工及技术方面的知识传授,强化工程实践案例各个施工环节的学习,当然也包括传统工艺等的传承学习。让许多不喜欢设计的学生选择项目管理、工程技术等动手参与性较强的知识和能力学习中去,使他们将来的择业面更广泛。实践证明,2014届和2016届毕业生选择在各行业工程施工或技术开发方面工作的学生约占到25%左右,环境设计和产品设计两个专业选择这方面工作的学生约占到38%左右。

  三、优化专业结构、建设专业集群、凸显专业特色

  艺术与设计学院在前几年的专业调整过程中,经历了艰难痛苦的改革过程,几个新专业在申报过程中也遇到学科不统一,学科核心竞争力不强等的`困扰,造成申报时很不顺利的局面。如今学院经过学科调整后,逐步理清了思路,将重点以艺术学学科门类下的设计学类各专业建设为导向,以数字媒体艺术为抓手,带动其他专业的共同发展。目前,学院设计学学科下设有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环境设计专业、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公共艺术专业、产品设计专业共5个全新的专业,并决定下一步结合学院自身特色和发展优势,再申报一个美术学专业和一个艺术与科技特色专业,以前的美术教育、艺术设计、动画、工业设计将逐步被淘汰和优化。学院对原有各专业的结构,有了进一步需要优化的认识,虽然原有专业只是与现在的专业名称不同而已,像艺术设计、动画、工业设计专业已经非常成熟,但仍然需要进一步优化。因为,随着整个社会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调整,社会需求有了变化,调整后的各专业内涵和外延都有了新的变化。目前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建设最好与现在的社会、产业直接对接:专业设置急需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体系急需与从业要求对接,质量标准急需与资质认证对接。只有这样,学院5个专业才能彰显其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知识需求,能力与素质结构要求,学院各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是重新科学设计课程群体系,建设新的专业课程集群,优化原来的理论类课程,加强理论与实践融合课程,重新吸收行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有效对接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及时引进新思路、新理念。根据自身发展条件,科学研究实力,深入社会地方服务、技术咨询。进一步密切与原有各行业、各企业的合作关系,寻求建立与新兴行业、企业的良好合作,寻求校内和校外的学科交叉融合,稳固建设一批新的专业核心课程,重新打造和更新自身的专业特色。学院应坚持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交融渗透层面上的特色发展。

  根据产业特点和社会需求,进行专业结构的优化,在大平台的专业教育环境中,根据人才特点及专业应用的需求,分方向、分层次进行专项课题的针对性引导和培养,重视实践性个案教学,打破全校各院系、各专业之间的桎梏与隔阂,更多地倡导跨专业的合作与教育教学,教师之间搭建起专业交流的桥梁,以此带动学生之间更多地开展跨专业的合作。相关专业之间应结合各自优势,共同发展与研究,构建专业集群,提高声势,适当地缩减基础课程的权重,而能将更多地时间让学生学习和提高专业技能。

【浅谈提升学生知识与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论文】相关文章:

浅谈培养学生的作文创新能力(网友来稿)12-06

浅谈创新教师教育模式的思考01-20

浅谈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12-06

设计创意训练激发创新潜能--浅谈高中语文创新能力培养(人教版必修教学论文)12-06

作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论文)12-05

知识经济与构建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12-06

有效训练提升学生语用能力12-05

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之浅谈(人教版教学论文)12-06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反思07-08

论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