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式论文

2021-06-30 论文

  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如第三方物流企业与物流教学研究机构需要专门的物流人才,而且应具备物流系统设计的数理基础;商品流通企业或以营销业务为主的企业需要既熟悉市场营销,又懂得物流业务的复合型人才;生产制造企业中从事生产管理的人员,不仅要掌握组织管理的知识和技能,还必须懂得一定的生产技术与物流管理知识,理工科的基础知识也许比较扎实。因此,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目前,我国物流学学科体系是由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构成的,每个学科具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内涵、目标和特点。我国物流学科体系已初具规模,学科专业的设置渐趋完善,但在专业培养方向上,高等院校的物流专业设置大多是粗放型的,在精细化、专业化方面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大部分院校的物流专业设置与研究方向非常相似,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大同小异,缺乏特色。只有部分院校根据发展定位与资源优势在方向上有所侧重,比如与海洋、交通运输相关的院校侧重港口物流、国际物流、物流工程与技术等,理工科院校侧重物流工程与技术、物流设施与装备等,文科类和大部分高职院校则侧重物流管理、外贸物流、流通经营等。因此,高等院校必须改革目前的物流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构建适应物流业发展与学校定位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物流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物流系统由运输、仓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包装、配送和信息处理等七大系统构成。从物流工作的活动范围上看,可分为国内物流和国外物流;从物流业务性质上分,又可分为物流管理、物流设计规划、物流技术等三方面。所以,物流人才应该是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由于物流业务和技术跨度较大,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在确定培养层次的基础上选择一定的专业范围进行准确定位。如,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具有较强的学习和交流能力,扎实的经济和管理理论基础,坚实的外语、数学和计算机基础,系统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物流业发展的动态、最新物流概念、物流管理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具有物流管理和经营的实际运作能力,能在物流业及各类工商企业、跨国公司从事物流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工作;既能适应现代物流管理的需要,又能从事物流系统优化设计和物流经营、管理、决策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综上,物流管理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概述为: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方法和工具,初步通晓工程理论,具备高等数学、运筹学、计算机应用、物流法律法规等相关知识,能独立进行物流计划、预测、决策、经营等工作的专业人才。通过四年的本科教育,能胜任与物流专业相关的职业层次,具有一定的应用能力和技能操作水平。而研究生教育则对理论层次的要求更高。只有真正实现人才培养“宽口径”和专业知识“厚基础”的结合,才能突出各高校“应用型”或“研究型”的特色。

  二、师资队伍建设。

  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有一支适应高校物流教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难度很大、费时较长的.系统工程。为了让教师队伍朝“双师型”方向发展,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一方面要在理论上进一步深造,选送一些优秀的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物流专业办得成功的院校进修学习,引进一些高层次的物流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要积极支持和鼓励教师参加物流实践活动,为教师构筑一个实践的平台。例如,选择现代化程度较高的物流企业,让教师深入到企业的各个工作环节参与一定的业务管理工作;或者利用科研和教学实习活动进行现场调查研究,增强教师的物流实践能力。

  三、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可以分为基础课程(语言、自然科学与数学基础、社会科学基础、工具类基础等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管理理论与经济类、市场营销类、计算机应用类、物流理论类等课程)、专业课程(国际物流、采购与供应管理、物流战略、物流系统、供应链管理、供应链实施与策略、物流运输与配送管理等专业课程)及选修课程(系统科学和人文科学以及哲学学科领域相互的交叉学科等)组成的综合网络体系。在物流教育中,除了专业知识的教育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还应注意对相近社会学科的补充。从国外开设的物流课程中可以看出物流学科的核心课程是一系列物流概念、原理、方法与技术的物流基础专业课。国外物流学科的课程设置充分体现了物流跨学科、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已经构建了相关学科的支撑框架。概括来看,相关学科领域主要有:经济学、数学、信息科学、管理学、系统科学和人文学科以及这些学科领域相互的交叉学科等。在开设相关课程时还应注意使得各门课程符合本专业方向的特点,针对不同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开设方向对课程进行重新整合,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我国高校的物流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专业人才培训和认证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为薄弱,缺乏规划与管理。要使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应当充分借鉴国外的教育经验,明确高校、企业、政府、行业协会各自职能,相互间开展合作,才能提升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质量。具体而言,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当科学划分物流学科体系,对高校物流专业建设进行指导,推进物流教育的规范化,形成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多层次体系;高校应当发挥自身特色和学科优势,开设物流管理专业学科(方向),明确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学方案、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师资引进与培养等方面进行科学论证与规划,建立宽口径、厚基础、细方向的柔性人才培养体系,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物流产业;企业可借助高校对专业人才进行再培训和高层次学历教育,利用高校的教育资源对企业的管理发展和技术应用提供帮助,也可以和高校共同建设实训基地,为培养物流专业人才提供场所;物流行业协会可借助高校师资进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训和认证,逐步建立物流管理专业人员的从业资格制度和资格认证制度。根据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和国外的教育经验,建立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一方面要扩大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的人数,另一方面又要保证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为不断发展的现代物流业提供合格人才。因此, 只有把物流教育和物流人才培养放在战略地位上考虑, 充分借鉴国外的教育经验, 并经物流实体企业和教育科研机构的共同努力, 才能有利于物流教育培养优秀的物流管理人才,反之,物流管理人才又促进物流教育的加速发展。

【探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式论文】相关文章:

高职护理专业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探讨的论文11-21

高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浅谈管理学论文11-23

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讨论文07-04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探讨论文11-21

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论文11-29

物流企业需求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论文12-08

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体系探讨论文11-20

考究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方式论文12-08

物流管理人才培养途径管理论文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