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2021-06-29 论文

  摘要:文章以新工科专业建设为契机,结合新工科建设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引入工程认证教育理念,提出了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从“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多方协同育人的教学模式、考核体系、实践基地、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师资队伍等方面介绍了新工科下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新工科;应用型人才;软件工程

  随着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快速发展,人才创新能力代表了国际竞争能力,而学校的工程教育与行业发展紧密相关,IT产业的快速发展要靠创新型人才的支撑,为了适应未来新技术和新产业的需求,高等教育必须适应新工科专业教育的要求,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专业,改造和提升传统工程专业,加强工程教育支撑、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加速到来,将深刻变革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技术创新也对新工科建设和工程教育有强烈需求[1-3]。

  一、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理论、轻开发,人才培养模式相对滞后

  通过对软件行业人才需求和软件企业招聘信息的调研发现,我国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水平偏低、结构失衡。出现了学生找不到工作,软件企业招不到人的现象,这种现状要求高校改革和完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等。

  (二)实践条件缺乏,学生实践能力需要加强

  兰州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软件工程专业近几年的实验和实训条件得到很大提高。实验环节基本能满足教学要求,但实训基地尚不能满足需求,所开设的实践项目范围偏窄,模拟项目较多,实战项目少,缺少真实的工作场景。

  (三)教师队伍工程能力偏低,难以支撑新工科专业建设的需求

  软件工程专业的师资队伍以高学历、高职称为主,教师学术能力强,但是,专业实践知识和工程实践经验却相对缺乏,“双师型”和“双能型”教师较少,不能适应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需要。

  (四)当前的培养方案和所设置的课程体系特色不明显

  高校教学内容相对陈旧,学生接触不到最新的开发工具和工程技术知识,同时,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在理论知识方面积累不够,学生成材比率不高。

  (五)学生团队意识不强,沟通能力差

  学生实验和课程设计都是以单个学生为单位,培养过程中缺少团队项目的'训练和跨学科能力的培养,且学生自我意识相对较强、沟通能力比较差。

  二、面向新工科的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一)构建“四位一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上,软件学院成立了由企业高级技术专家和企业高管组成的校企联合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和定期修订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适应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和新工科的教学体系,即深入企业及各用人单位,确定毕业生所从事岗位的工作范围;采用专业行业分析方法,进行软件工程领域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确定,撰写软件工程专业知识和技能需求表,并以此为基础,制定软件专业的专业培养计划;建立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实践课及专业实习课程等构成的“四位一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及专业培养体系(如图1所示)。确保学生学会软件工程领域、专业岗位所需职业能力知识,同时,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依据学生职业能力形成规律安排实践教学,使人才培养过程最大限度贴近企业需求。

  (二)多方协同育人的教学模式

  学院聘请企业高管和高级专门技术人才、优秀毕业生、行业内资深专家、国外专家等为兼职教师,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双师型”和“双能型”师资队伍。将软件工程领域最新知识引入课堂。如在Java语言教学中引入了美国州立佛罗里达国际大学的教授比尔克雷尼克(BillKrynek)和基普.欧文(KipIrvine)。

  (三)构建新型考核体系

  考试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国内流行以期末一次性笔试作为一门课程的成绩,这种方式往往使学生突击学习,是造成学生基础不扎实、应用能力弱、实践能力差的主要原因。因此学院应构建新型考核体系,加强过程学习、实践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考核力度,把期末笔试变为全过程的考核,课程成绩由阶段测验、实验、上机操作、项目作业、课程设计等方面组成。

  (四)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实习实践基地建设

  围绕新工科人才培养要求,发展具有我校特色的实践机制,构建特色实验、实践课程体系和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基地。加强校企联合培养,以产研促进人才培养,进一步深化和完善“3+0.5+0.5”的培养模式,拓宽学生知识和工程应用领域,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学校目前已与多家企业实行“3+0.5+0.5”培养。

  (五)以项目和科研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软件工程专业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建立了学生创新研究基金,利用研究生培养的资源优势,鼓励本科生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科技创新,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科研实践培养和科研思维熏陶,以研究型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促进创新能力。实行“四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如图2所示),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各类专业竞赛和创新创业竞赛,为学生提供科学发明、知识成果转换的空间。软件工程专业参与竞赛学生比例达到70.0%以上。

  (六)师资队伍建设

  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院高度重视“双师型”和“双能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每年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特色师资建设与培养。为每位教师制定培养计划,分类培训,通过出国访问、攻读学位、国内进修、公司实习、人才引进、师资交换等方式,使每位教师都具有教学、科研、工程等方面的特长,在此培养模式下,教师既能讲授理论知识,又能指导实践。通过实际项目,使教师带领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等。

  三、面向新工科的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效果

  我校软件工程专业从2011年开始面向新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几轮的实施、反馈、总结、调整,该培养模式已趋于完善。从学生、学生家长、企业和社会整体反映,教学质量有显著提升,学生能力与企业要求的符合度明显提高,面向新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第一,学生在软件行业的就业率明显提高。毕业生在国内外知名IT企业就业比例达到58.3%。第二,毕业生支持率和就业满意度提高。学院每年对多方协同育人模式进行全面调查,三届毕业生对多方协同育人模式的支持率均达95.0%以上,就业满意率均达98.0%以上。第三,用人单位对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的满意度迅速提高。毕业生在软件工程领域就业数量快速增长,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也逐年提高,2017年满意率达93.0%。

  四、结语

  本文介绍了面向新工科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该培养体系以新工科为背景,确立了“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目标;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实行了大学“四年不断线”的校企深度联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目标为准绳,构建新的“四位一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和培养体系。以工程素质教育为目标,提升了学生“专业知识+行业认知+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DB/OL].(2018-03-07)[2018-06-28].

  [2]汪军,强俊.基于CDIO理念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2(6):70-74.

  [3]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质量要求与工程教育认证[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3):49-61.

【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论文】相关文章: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论文11-30

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论文12-08

信息安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论文12-08

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11-21

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论文11-30

酒店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论文10-24

交通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12-08

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论文12-08

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新模式的论文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