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团队辅导培养策略论文

2021-06-28 论文

  摘要:面对着当前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进而缓解“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重大社会课题。团体辅导对于培养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来说具有改善人际关系、改变行为方式、提升自我认知、激发个体潜能和优化心理素质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本文结合团体辅导自身的显著特性,从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影响力、决断力、学习力、执行力和创新力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

  关键词:团体辅导;职业核心能力;生涯规划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渐由“精英教育”迈向“大众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大学生就业体制也逐步由“统招统分”向“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转变。由于近年来大学扩招的迅猛增长,加上高校专业调整滞后而导致人力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化,“毕业即失业”的现象也随之出现。2015年普通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就创造了惊人的历史新高,由2005年的338万人上升到了现在的749万人,10年间总人数翻了一倍还要多。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引起了政府、民众和社会各界广泛的高度关注。面对着严峻的外部就业环境,我们却发现了这样一个惊人的悖论:一方面存在着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却存在着用人单位“人难找”的现象。透过这一供需矛盾现象,背后却深刻地反映出了我国当前人力资源已经由学历本位逐步转向了能力本位,不断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已经势在必行。

  一、我国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自从1972年德国人梅腾斯教授在《职业适应性研究概览》的报告中首次提出“关键能力”(KeySkills)的概念以来,培养职业关键能力或核心能力,就已经成为德国、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香港等先进国家和地区的行业组织和职业培训机构人力资源开发的热点。职业核心能力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具有不同的称谓,诸如关键能力、核心技能、基本技能、通用能力、共同技能、通用能力、核心能力等。无论称谓有何不同,其本质内涵可以归结为:“职业核心能力是指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也即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是适应岗位不断变换、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1]为了更好地应对知识经济社会“能力本位教育”的时代要求,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1998年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能力分为职业特定技能、行业通用技能和职业核心能力三个层次。2003年又把职业核心能力的内容归结为八个模块,涵盖了方法能力(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外语应用)和社会能力(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创新革新)两大领域,从而构建起了我国职业核心能力体系的基本框架。然而,由于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受到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和以学生为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加上市场观念淡薄、前瞻意识缺乏,从而导致我国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建设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重视知识传授,轻视能力培养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历经多次改革,但是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克服“重知识,轻能力;重共性,轻个性;重传统,轻创新”的弊端。广大教师仍然遵循“知识本位”的原则,按照沿袭几千年以来“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要求,做好自己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文凭和证书固然重要,但是现代社会对人才需求越来越跳脱出单一知识层面,逐渐向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综合性人才迈进。如果教师仍然只是重视知识传授,轻视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只能培养出一些“高分低能”,只会“纸上谈兵”却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剧烈变动的庸才,从而进一步加剧就业危机。

  (二)注重课堂教学,淡化实践锻炼

  我国几千年以来传统的教育基本上都保持了“教师主导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教育模式,进而采用了以教师“满堂灌”、学生“拼命抄”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这种依靠外部强塞硬灌而忽略了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的教学方式,必然会严重扼杀学生与人沟通、与人合作的意识,进而丧失在实践中自我学习、自我创新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教育应当是一个多元的、开放的、动态的体系,只有随时与社会保持交流、沟通,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如果大学教育继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就必然会导致理论教学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所培养的人才也就无法满足社会的客观需求。

  (三)关注眼前利益,忽略长远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长期以来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却呈现出了严重的滞后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影响到了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一些学科专业设置趋同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毕业学生越来越多,导致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一些学科过分强调“学以致用”,致使专业划分越来越细,专业口径越来越窄,无法适应市场对综合性人才的需要。大学培养人才必须要把眼前利益和长远发展结合起来,不仅要让大学生掌握专业的职业技能,能够顺利实现就业,而且还要培养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才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终身学习和未来职业转换的需要。

  (四)强调智力发展,弱化素质培养

  21世纪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应该是德、智、体、美诸方面素质获得全面发展的人才。然而,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惯性思维的影响,部分师生还没有从学业成绩好就能“一俊遮百丑”的意识中转变过来,还没有认识到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才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所在。大学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过硬的职业专业技能,而且还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诸如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敬业精神、道德约束能力、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创新革新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等。如果我们仍旧停留在传统的思维意识,就不可能培养出推动社会快速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团体辅导对培育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积极作用

  20世纪初发端于欧美的团体辅导,80年代在我国大学校园内兴起,“主要运用于高校新生人学教育、就业指导、生涯发展教育、人际交往以及某些问题的心理治疗等方面。”[2]我国团体辅导先驱樊富珉教授认为:“团体辅导(Groupguidance)是在团体情景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它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的助人过程。”[3]团体辅导有着不同的类型,按功能可将其分为“成长性团体辅导”、“训练性团体辅导”和“治疗性团体辅导”三种形式。特别是作为学校教育中广受关注的“成长性团体辅导”对于培养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来说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一)团体辅导能够有效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

  现代社会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石。对此,美国著名的人际关系学家戴尔?卡内基曾说过,“一个人事业的'成功15%靠自身的努力,而85%取决于良好的人际关系。”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由于长期的溺爱导致唯我独尊的“小皇帝”、“小公主”思想意识严重,缺乏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意识和能力。团体辅导具有发展与体验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积极作用,它通过团体成员之间的一系列心理互动,为每一位成员提供了一个平等、交流、分享的机会,也可以从团体其他成员的经验中得到解决问题的启发。这种在集体活动中调整和改善人际关系的实践活动,必将会培养大学生与人交往、交流、沟通的团队合作能力。

  (二)团体辅导能够积极改变大学生行为方式

  现代社会里,角色分工越来越细化,任何事业的成功都必须依靠团队成员的紧密合作和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当代大学生由于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常常独来独往、我行我素,缺乏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团体辅导强调“认知”和“体验”并重,特别重视团体成员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通过将主观抽象晦涩的理论寓于各种活动和游戏之中,促使个体在暗示、模仿、参与中调整与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从而把个体动机需求与团体的目标结构连接在一起,使团体行为深深影响个体行为。通过团队强大的凝聚力、影响力和辐射力,就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预定的目标和任务,最终使得团队执行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三)团体辅导能够重组大学生自我认知结构

  俗话说:“人生最大敌人就是自己”。究其原因,主要就在于人们没有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价值观及人格特征等方面形成全面的认识。当代大学生富于理想,但很多人不情愿看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所存在的差距,从而不可能获得明确的自我观念和自我追寻的正确方向。团体辅导的关键和主要任务就在于积极引导大学生确立一个正确的自我概念,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积极主动地探讨自我、愉悦乐观地接纳自我,从而有效地克服生活无目标、人生无方向等发展障碍。通过团体辅导组员间的交流、回应、分享、碰撞和对话,使得每个成员在原有的基础上重组新的自我认知结构,从而更好地提高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和水平。

  (四)团体辅导能够不断激发大学生个体潜能古语有云:“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一个人只有明白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才能取长补短,最终获得事业的成功。当代大学生由于社会阅历太浅,往往把未来的人生描绘得太过于完美,一旦遭受某种挫折,又会妄自菲薄、怨天尤人,产生茫然、困惑、焦虑的情绪。团体辅导通过引导团体成员在对自我的全面认识的基础上,采取现身说法的方式,全面分析职业岗位的要求、外部环境的评估、个人目标的抉择、计划任务的实施、现实困难的应对,不仅要让组员具有职业适应能力,实现顺利就业,而且要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挖掘自身的潜能,成就自己未来事业的发展。这种在轻松和谐状态下的交流活动,更能激发大学生潜在的成就感,不断加强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

  (五)团体辅导能够更好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

  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步伐的加快,工作岗位的流动性和变化性必然会成为一种常态,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具备相应的心理意识和适应各种工作岗位变化的能力。当代大学生由于长期备受家庭的关爱和呵护,缺乏与人沟通协作的能力,容易产生惧怕心理,往往会出现退缩,恐惧和自卑等心理反应。团体辅导作为一种心理辅导技术,就是通过团体成员之间的人际互动,引导组员集体讨论各种疑难问题,彼此启发反馈,缓解心理压力,释放消极情绪,最终增强大家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通过培养团体成员的信任感和归属感,进而使得每一位团体成员的社会调适能力不断增强。

  三、利用团体辅导培育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策略思考

  当前,我国正在全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这就离不开千百万具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为此,“谁率先拥有了职业核心能力,谁就无疑率先走向了就业、走向了成功。”[4]基于知识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应该体现为个人的影响力、决断力、学习力、执行力和创新力。”[5]团体辅导作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具有互动性、目标性、主体性、体验性和实践性,能够有效地弥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其他形式的不足,从而能够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一)利用团体辅导的互动性,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影响力

  影响力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一既定目标,通过对话、沟通、协调等形式,以达到改变他人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团体辅导之所以能够提高升大学生的影响力,主要原因就在于它积极鼓励和引导团体成员围绕共同主题,相互交流、相互启发,进而达到澄清想法、重塑认知、改变态度行为和完善人格的效果。为了更好地利用团体辅导在这个方面的积极作用,就需要做到:

  1、团体领导者要预先设计规划好辅导活动的整体框架和流程,保证团体成员之间能够有效开展交流与互动、对话与沟通以及分享与体验。

  2、团体辅导要营造一种信任、温暖、平等、宽松、安全的和谐合作团体氛围,通过心理游戏、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活动,使得团体成员互相认识,彼此信任,并确立团体概念和规范。

  3、团体成员彼此之间都要相互关注、相互接纳,形成亲密关系,进而鼓励畅所欲言敢于暴露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法,通过认知结构的碰撞、交换、对话,使得个体不断地寻求认知和行为的改变,最终不断提升自己的影响力。

  (二)利用团体辅导的目标性,积极培养大学生的决断力

  决断力是指人们通过分析与筛选各种信息,迅速、准确地预测事物发展的趋势,进而做出判断及处理的能力。对于职业选择,许多大学生可以说是既渴望又恐惧、既茫然又焦虑,他们不知道自己现在想干什么、将来能干什么以及最终适合干什么。团体辅导“是由辅导者根据成员问题的相似性或成员自发组成的课题小组,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援助与指导的咨询形式。”[6]团体辅导这种明确的目标性,就决定了它能够针对大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而不断提高他们对复杂事务的判断力和生涯决策能力。因此,这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团体领导者制定活动方案必须以2007年2月通过的国家职业核心能力认证测评(ZHR)大纲为标准,根据我国职业核心能力的基本内容来确定活动的预期目标。

  2、团体辅导主题活动可以通过“决策平衡练习”,帮助团体成员系统地形成生涯决策,进而积极培养大学生的决断力。比如通过情报特工、头脑风暴等活动,帮助团体成员理清生涯选择情境以及各种行动备选方案;通过临终遗命、价值拍卖等活动,教会团体成员如何管理资源和学会取舍。

  (三)利用团体辅导的主体性,不断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力

  学习力是指个人、企业、组织的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的综合体现,是把知识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本的能力。要不断地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力,就必须实现由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功能。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团体辅导促进了大学生对自我概念的有效探索,进而激发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功能。为此,团体辅导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就需要做到:

  1、团体辅导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大学生的个性与人格,鼓励和提倡团体成员敞开心扉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情感、思想、体验和想法,从而增强他们投入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团体辅导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建立健全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评价体系,促使他们养成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良好习惯。

  3、团体辅导要把教育变成大学生的主动探索,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和“乐学”,在参与各种游戏、活动和讨论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增长才干,掌握核心能力。

  (四)利用团体辅导的体验性,不断强化大学生的执行力

  执行力也叫办事能力,是指按照既定的战略意图,按时保质保量完成预定目标和工作任务的操作能力。当前我国90后的大学生由于自身家庭条件的优越,从而养成了“浮躁自负、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的不良作风,无法真正做到“言必行、行必果”。个人执行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个人的能力和工作态度两个因素,其中能力是基础,态度是关键。团体辅导能够通过情景创设,对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态度改变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具体说来要做到:

  1、团体辅导要注重“认知”与“体验”并重,强调以“体验”引领认知,通过将理论寓于活动和游戏中,使团体成员自然而然地获得知识和体验。

  2、团体辅导要努力营造“团体情境”,通过创设类似真实的情境,并运用幻想技术、情景模拟、角色扮演、价值辨析等练习活动,使团体成员了解自身最看重职业中那些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是什么,即“职业锚”,从而促使他们态度的改变。

  (五)利用团体辅导的实践性,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力

  创新力又称为创新能力,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敢于突破传统,敢于改革、勇于开拓的能力。创新是人类所特有的创造性劳动的体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和源泉。大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收者,更是知识的创造者和实践者,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社会实践。然而,我国当前“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教育体制在很大程度上却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团体辅导特别注重实践活动的开展,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力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为此,要做到:

  1、高校要在硬件设施方面加大投入,健全完善大学生职业发展咨询室、资料档案室和团体活动场所等相关基础设施,通过良好外部环境的创设,才能保证团体成员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启发和感悟,从而达到促进团体成员成长和团体发展的目标。

  2、团体辅导要为每一位团体成员提供实践新行为的机会,通过体验性较强的角色扮演和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促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地参与到教育过程中来,将在团体辅导中习得的行为习惯迁移到真正的生活和学习情境中,进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21世纪是一个观念不断转变、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必然会成为大学教育的一个永恒主题。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充分发挥团体辅导对于培养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积极作用,既是高等教育内涵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张琼.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16.

  [2]陈婧,陆春红.我国团体心理辅导研究现状综述[J].学理论,2009,(13):18.

  [3]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42.

  [4]张涛.高职人才的职业核心能力构建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5):91.

  [5]陈学凤.以社团为载体培养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实践路径探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3):67.

  [6]刘勇.团体咨询治疗与团体训练[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

【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团队辅导培养策略论文】相关文章:

酒店管理专业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论文11-19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幼师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论文12-06

体育课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思考论文11-17

语文教学中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论文11-19

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与培养策略论文01-23

高职教师职业能力培养策略研究论文11-22

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教育论文12-07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改革的论文11-17

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论文(精选6篇)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