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作为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无论由浅入深地梯形提问,还是探询式地泛泛提问,其目的都是提高教学有效性。一是以问代教,实现吸引学生自主探究的目的,以保持学习投入的持久性;二是以问激思,在答疑解惑的过程中,增进师生沟通,提升课堂互动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本文以(一路花香)这样一篇充满智慧的哲理寓言为例,探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好“问”的艺术。
一、梯形提问,保持学习投入深度
提问作为师生沟通的重要形式,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甚至有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以问代教的形式,以强化启发教学的效果,保持学生在学习中的投入度。提问的方式有很多种,从学生的答案来看,有封闭式与开放式之分。内容型问题多采取封闭式的提问方式,而过程型问题多采取开放性的提问方式。两种方式都是课堂教学中必要的提问手段,但在运用时机上有所侧重。从效果来看,后者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帮助更大,因而形成了阶梯式的提问模式。
(一)内容型问题铺垫
内容型问题根据教学内容直接发问,属于低层次、封闭式的问题,其答案往往是唯一的。以(一路花香)一课为例,教师在课前导入中以一盆花切入主题,并设问“:大家闻到花香了吗?”此问题的答案要么肯定,要么否定,学生的思考过程较为简单,适合作为教学铺垫。当然,回归到本课的问题上,教师提问的目的在于揭示主题,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设置悬念。
在教学活动展开的初期,教师往往运用提问的手段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一方面,提问具有强调的效果,可吸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特别关注;另一方面,提问的内容由易到难,任务导向明确,为学生营造出探索的氛围,即沿着教师给予的主线逐步完成阅读任务,从而体会到征服的乐趣。
(二)过程型问题拔高过程型问题往往基于探究文本而发问,属于高层次的问题。这类问题本身具有发散性的特质,其答案多为开放式,没有统一标准,是考察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投入深度的关键性教学措施。因此,过程型的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用最多。从提问顺序来看,过程型问题往往在内容型问题之后提出。教师可发挥内容型问题的封闭性,使学生在回答过程中强化阅读的任务导向性,明确学习目的;进而再运用过程型问题,用开放性的答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文本,鼓励其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学生在完成阅读任务、解答过程型问题时避免了跑题,既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又放大了提问的教学效果。比如在(一路花香)的教学中,教师首先以提问作为课前导入向正文教学的过渡,“是谁浇灌出来的,一路花香?”用本身具有强调性的问题给整个阅读过程定性,进而再提出“描述一下破水罐的样子”,用开放性的问题打开了学生阅读的思路。过程型问题具有塑造学生思维方式、拓宽阅读思路的作用,因此在提问过程中,提问顺序显得尤为重要。问题与问题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部联系,一个问题的回答是为下一个问题的提出做铺垫,整个提问的过程与文本主线相一致,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即是探究文本的过程。随着问题难度的梯形增加,学生的思维水平也随之得到了有效提升。
二、探询释疑,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探询作为延伸性思考环节,多用于教学总结或主题讨论,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详细地阐述个人观点,或就他人的观点给予综合性的评价和理由陈述,其应用更符合动态生成的互动课堂需求。而探询的价值在于教师可从学生的答案中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思考过程,诱导学生对文本解读提出质疑,使课堂讨论提升一个思维层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一)探询启发探询作为了解学生需求的沟通方式,兼具启发的功能。其作用于启发教学的过程中,可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使其适应动态课堂的生成节奏与应变需求,是有效实施教学活动的调节剂。
比如在上面提到的教学案例中,为引导学生将学习的最终落脚点定义在“探究自身价值”这一点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运用梯形提问方式,将学生的情绪和注意力一步一步推向高潮;与此同时,准备好相应的探询式问题,以接续前面环节所提出的.问题,如“:倘若你是破水罐,能明白挑水工的一番苦心吗?”大多数学生会以肯定的形式回答,那么接下来教师继续启发学生挖掘课文的寓意:“你能揣摩破水罐的心情吗?当它得知,一路花香—都是它的杰作时,又会如何看待自己呢?”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探询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在完成阅读任务后重新回归课文的主题,使整个教学活动形成一个闭环。而这样的探询方式,一方面使教师收到学习效果的反馈信息,另一方面再次强调了本文教学的中心目的,加深了学生学习的投入度。
(二)释疑解惑引导学生主动质疑,是提高学生思维水平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在释疑解惑的过程中,了解学生在知识掌握中的薄弱点,强化教学,查遗补漏,提高教学有效性。学生也在质疑的过程中,锻炼思考和表达能力,树立自信。
比如在解读(一路花香)过程中,学生对于文中的三个形象,即“好水罐”“破水罐”和“挑水工”产生了一些疑惑,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如“好水罐为什么要骄傲?”有的学生觉得“好水罐”只是尽到了应尽的职责,不应该“骄傲自满”,因为这是对“破水罐”的心理打击。还有的学生认为“挑水工的角色可有可无”,甚至还有的学生认为“破水罐过于自卑,形象有点做作”。尽管学生的反问有不切实际之处,有单纯幼稚的成分,但能提出质疑已说明学生的思维水平有所提升,并且主动思考的意识在增强。
通过剖析以上教学案例,可以看出提问几乎贯穿了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作为课堂教学的沟通方式,提问成为启发式教学的主要手段。课堂提问的基点在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水平,人为拔高会使提问失去意义,而过度降低难度也会导致提问不能发挥应有的功能。总之,提问应以学生的思维水平为基点展开,在教师的帮助引导下,使学生现有思维水平得到提升。
【浅谈提问对教学有效性的促进作用论文】相关文章:
浅谈课堂提问的教学实施论文05-02
浅谈体育教学的有效性论文10-16
浅谈英语教学的提问技巧论文07-23
浅谈初中作文有效性教学论文07-19
浅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论文10-08
浅谈以《巩乃斯的马》为例谈阅读教学提问的有效性论文09-06
浅谈博客对体育教育的促进作用论文07-12
《浅谈中考语文复习的有效性》(教学论文)12-06
初中语文教学提问有效性思考论文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