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幼师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现状
(一)教学目标缺乏针对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幼儿教学工作。在幼儿歌唱教学中,通常以朗朗上口的儿童歌曲为主,此类歌曲大多旋律、节奏比较简单,且音域较窄,主要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与基本唱歌能力。在幼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中,教学对象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之前从未或很少接触过系统的音乐训练,音乐素养比较薄弱。例如,幼师学前教育声乐教材中的《嘎哦丽泰》《龙船调》《北京颂歌》等美声、民族、通俗以及幼儿歌曲,对学生来说不易接受,且部分曲目难度较大,不符合学生的基本学情,也不适合运用到其毕业后的幼儿歌唱教学中。因此,此类曲目可作为鉴赏对象简化在音乐素质课中。
(二)课程设置过于繁杂。幼儿教育是一门对教师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的职业,由于岗位的特殊性,其涉及到多门学科知识,不仅需要心理学、教育学、卫生学等知识作为理论指导,教师还要掌握一定的音乐、美术等技能,这对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据统计,幼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每天的课程不低于6节,声乐课是每周两节集体课。课业较为繁重的文化课以及美术、舞蹈、钢琴艺术类等课程占据了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导致他们没有充足的时间练习声乐演唱,声乐训练也只是每周声乐课上的集体演唱,这使学生的声乐演唱水平难以得到有效提升,甚至失去对声乐学习的兴趣。
(三)课堂形式较为单一。幼师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普遍采用班级集体授课的形式,上课人数达50多人,一周两节课的时间平均分配到每个学生只有2至3分钟,教师一般采用齐唱或分组齐唱的上课形式。这种较为单一的教学形式与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幼儿歌唱教学相脱节,缺少对学生感受音乐、鉴赏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等能力的培养,使音乐失去了愉悦性,偏离了艺术教育寓教于乐的目的。另外,可供学生演唱的曲目量较少、歌曲风格单一,学生难免觉得课程枯燥、乏味。从当下幼师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的教学来看,其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生毕业后从事幼儿歌唱教学所需,必须在原有教学基础上,积极探索更加符合幼儿歌唱教学活动的声乐教学目标与教学模式。
二、幼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要有针对性。正确区分幼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与幼儿歌唱教学的本质与任务是关键。幼师学前教育专业以培养幼儿教师为主,学生毕业后的主要教学对象是3至6岁的幼儿;幼儿音乐教育主要是培养幼儿对唱歌的兴趣。幼儿歌唱教学与幼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有着本质区别。在幼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中,教师往往重技能训练,缺乏与幼儿歌唱教学的对比研究,使得二者之间的关系处于独立、脱节的状态。从事幼师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教师,大部分毕业于专业音乐院校或高师音乐院系,他们接受的音乐教育不同于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实际。在幼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上,教师往往以音乐院系声乐演唱方向的标准培养学生,在授课过程中经常把歌唱的感受和方法通过比较抽象的语言传授给学生,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日后从事的幼儿歌唱教学来说缺乏针对性。
(二)组合并优化教学内容。为了更好地实现幼师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的教学目标,准确设计教学内容是有效途径。考虑到该专业学生音乐基础比较薄弱,教师应从实际出发,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手段和形式,制定符合学生具体情况的教学计划与内容。例如,将视唱练耳、乐理以及幼儿歌唱教学等理论知识与声乐课相结合,向学生讲授发声器官的构造、歌唱的姿势、呼吸、发声、共鸣以及歌唱的咬字、吐字等声乐基础知识;让学生通过声乐理论基础的学习,更加清晰地理解如何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歌唱,以及如何教授并指导幼儿歌唱。另外,可以扩大选曲范围,广泛涉猎各种风格和类型的独唱、重唱等声乐作品。各地区、各民族优秀的儿歌、民歌、戏曲,或是当前具有代表性且符合人们审美品位的通俗歌曲都可以纳入声乐教学。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既能丰富教学的曲目量,又能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其学习声乐的积极性。
(三)注重声乐教学的知识与方法。幼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声乐基础起点较低,学生大多还停留在“声乐课就是唱歌课”的观念上,声乐教师在教学中常用的“找位置”“找感觉”等抽象词语,对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该专业学生学习声乐的主要目的是掌握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声乐演唱技巧,以适应幼儿音乐教学。因此,在声乐课堂上,教师应化繁为简,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作能力,遵循音乐教育审美性这一基本原则,将专业的声乐知识尽量通俗化、简单化、口语化,用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声乐训练,提高其理解与表现音乐的能力。
三、“唱、弹、跳与游戏活动设计结合”的教学模式
(一)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吕氏春秋古乐》中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由此可以看出,人类早期的音乐活动是歌、舞、乐三位一体的。3至6岁的幼儿活泼好动,单一的歌唱课不能有效激发其对音乐的兴趣。在幼儿早期的音乐学习中,音乐课多采用载歌载舞,并与游戏相结合的综合课堂模式。这种生动活泼、类似于玩乐性质的音乐课更加适合幼儿的`身心特征。因此,幼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应转变观念与模式,采用“唱、弹、跳与游戏活动设计结合”的教学模式。首先,该模式贴近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幼儿音乐教学工作,对于学生来说更加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其次,该模式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其对器乐演奏、声乐演唱、舞蹈编排以及学前儿童游戏活动设计都有一定的要求,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最后,在“唱、弹、跳与游戏活动设计结合”的教学模式中,音乐游戏活动需要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才能完成,这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其学习兴趣。
(二)具体实施策略。幼师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声乐、钢琴、舞蹈、律动、儿童游戏活动课程,是分科目对学生进行授课的。然而在幼儿音乐教学中,需要将说、唱、弹、跳、演结合在一起,才能很好地完成一堂学前儿童音乐课。在幼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训练中,学生可凭借自己的音乐才能充分发挥想象,在歌曲的演唱中加入适当的乐器弹奏、舞蹈或律动,或根据歌曲内容编排设计有趣的游戏,将枯燥、单一的声乐课变成边唱边跳、边奏边演的“歌、舞、乐”综合教学模式。例如,歌曲《孤独的牧羊人》选自音乐剧《音乐之声》,属于欧洲约得尔调民歌风格,节奏轻快明朗、旋律诙谐有趣、歌词朗朗上口。歌曲中出现的人物有在山谷里歌唱的牧羊人、城堡中的王子、路上挑担的农夫、正在用餐的人们、坐在路边喝啤酒的男人、年轻的姑娘以及姑娘的妈妈。声乐教师可以根据该曲的故事情节与人物特征,结合学生的嗓音条件及其在器乐、舞蹈等方面的能力,分配适合的角色给学生,由此编排歌曲《孤独的牧羊人》的音乐活动。
综上所述,幼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必须与幼儿音乐教学接轨。实现二者无缝对接的关键在于,从事该专业声乐教学的教师如何转变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以培养音乐院校声乐演唱方向人才的方法,培养从事幼儿音乐教育的学生,显然不符合幼儿音乐教学工作的特殊要求。声乐教师应遵循幼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基本特征,结合幼儿音乐教育所需,转换教学观念,积极探索适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声乐教学内容与模式,同时有机结合幼儿歌唱课的具体情况,促进我国幼儿音乐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长玲.增强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实效性[J].美与时代(下),2015(9).
[2]朱婕平.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课中开展音乐欣赏活动的必要性[J].音乐时空,2015(11).
[3]倪序.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声乐集体课教学改革探析[J].广西教育,2013(43).
[4]李媛.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演唱中的“混声”训练[J].当代音乐,2017(19).
[5]金瑞峰.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刍议[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13).
[6]雷励.关于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研究[J].艺术评鉴,2017(11).
[7]许春蓉.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考试现状思考与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6).
[8]额尔登其木格.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舞蹈编创能力的教学策略[J].大众文艺,2017(6).
[9]辜靖.关于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几点思考[J].当代音乐,2017(11).
【幼师声乐教学目标与模式探讨论文】相关文章:
高职院校声乐教学模式探讨论文09-24
中专声乐教学模式分析论文08-29
教学模式与声乐教学研究论文07-05
高校声乐教学改进探讨论文06-21
专科院校声乐教学模式构建论文07-30
声乐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论文04-13
声乐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初探论文06-28
关于对幼师声乐教学的反思与改革的论文07-31
中美声乐教学比较探讨论文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