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社团心理学优秀论文

2021-06-21 论文

  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念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它一直致力于利用心理学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普通人的活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仅应对创伤和缺陷进行研究,也应对力量和积极品质进行研究;心理治疗不仅是对创伤、缺陷的修复和弥补,也是对人自身所拥有的潜能、力量的挖掘;心理学不仅是关于健康或疾病的科学,也是关于教育、爱和成长的科学。因此,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从人的心理问题转为人的积极力量,以人类自身拥有的美德与善作为基本点,从积极的层面深刻理解人性,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以帮助每个人获得自己的幸福生活。就研究对象而言,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主观层面上研究个体的积极主观体验、幸福感及生理机制和获得途径;二是个体层面上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如爱的能力、创造力、交往技巧、宽容等;三是从群体层面上关注积极组织系统研究。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心理社团管理

  (一)重视成员情绪体验和自我成长

  积极心理学注重从情感体验与心态出发来考察人们的心理品质。这要求社团活动的开展要注重个体参加活动的满足感和心理期待,以让社团成员产生主观体验,挖掘积极的力量,从而促进自我成长。一方面,社团活动不能搞形式主义,过分注重场面、数量和结果而忽略了成员的个人体验和感悟。而活动是否能做实、做精,关键在于能否在活动设计和操作时从成员出发,引导他们在活动中形成积极的情绪体验,做出积极的认知调整和行为改变。另一方面,一些存在自卑、自我等不同问题的成员往往容易受到忽略甚至排斥,于是他们一直受这些问题的困扰而难以成长。因此,我们应当通过各种活动来帮助和鼓励他们学会发现并正确面对问题,学会悦纳自己和他人,从而实现心理社团的教育功能。

  (二)树立社团价值观,塑造社团积极品质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格是由人的内部生理机制、外部行为和社会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形成的,把人看成是能够自我管理、自我导向,并具有适应性的整体。因此,我们以积极心理学的人格特质理念为导向,把社团作为独立个体,以积极人格的形成机制来探究社团的核心价值观和积极品质。心理社团的核心价值观是“助人自助”,管理者需要通过各种形式,在成员中树立这个核心价值观,并将之塑造为社团的核心积极品质。成员经过较系统的心理知识学习及心理训练后,自身心理调节能力得到增强,并在互助的过程中体会成就感、快乐感,从而获得心理上的积极成长。这样,心理社团为成员提供可以依赖、有归属感的群体环境,在社团内部营造出积极的成长氛围,可发展成为“自我成长团体”。然后,社团成员在得到积极的成长经验之后回到各自班级、院系,使这些团体也产生积极的成长性变化,从而使班级、院系乃至整个学校也都会随之而有所“成长”。社团的积极品质在学生群体中逐渐被接受和认可,将有利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更加顺利地开展。

  (三)引入积极心理学管理理念,营造积极的社团氛围

  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人的积极品质离不开良好的环境,良好的团体氛围、积极的组织对个体积极品质的形成有帮助。同样,对于社团成员来说,积极、稳定并有建设性的群体氛围,有助于成员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促进成员自我的'心理成长。一方面,社团成员通过策划与组织知识讲座、学术沙龙、知识竞赛、心理剧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能提高组织与管理水平,学会与人交往。通过定期开展团体训练,进行凝聚力、执行力、创造力和幸福感等方面的培训,可增强成员的积极情绪体验,营造积极的成长环境。另一方面,朋辈咨询已经成为了新一代大学生心理辅导的重要途径。然而,高职院校面临缺少心理学的专业背景的问题,这就需要心理专业教师通过一定时间的与社团成员的接触,结合各种测试分析,从社团中筛选出一部分适合做心理咨询服务的成员。这些成员通过系统学习心理咨询的基本理论和技巧后,担任朋辈咨询员,协助心理教师的心理咨询工作,在时机成熟时,也可承担同辈咨询的任务。朋辈咨询员要运用所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帮助他人,既要在学生群体中传递积极的情绪体验,又要使自身形成积极心理品质,从而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作者:杜锦初 单位:广东职业技术学院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