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生消极心理状况分析
人的心理存在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积极的心理可以产生正面的、向上的力量,使人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努力达到预定目标。而消极心理产生的则是负面影响。全面地分析学生消极心理产生的原因,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生,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地帮助他们克服消极心理,树立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根据笔者的观察,在学生中普遍存在以下几种消极心理。
(一)自卑与恐惧心理
常见于基础较差的学生中。高职音乐相关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基础较差,有些甚至从没弹过钢琴。由于在钢琴学习上起步太晚,他们手指已经僵化定型,失去了学琴的最佳时机,因此增加了学琴的困难。学生在学习中经常遇到挫折,容易产生自卑感和畏惧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勇气,进步缓慢。这是学生学习与演奏中的最大心理障碍。与那些零基础的学生相反,有的学生自幼学习钢琴,有较高的演奏水平,但因为种种原因没能进入音乐院校。来到高职院校后,巨大的落差往往使他们产生消极心理。对前途的担忧让他们觉得学了也没用,而且相比于其他同学,自己光“吃老本”也够了,所以失去了继续提高的学习兴趣。
(二)急于求成的心态
有些学生起步较晚,又充分认识到钢琴学习的重要性,却容易产生急于求成的学习心理,希望短时间内能迅速掌握演奏技术并运用自如。但钢琴学习有其自身的规律,有些技术不是一朝一夕能练就的,急躁和悲观的情绪会影响学习的效果。
(三)演奏心理障碍
有的学生自己私下弹奏时很熟练,但一到上课或考试时就紧张得直哆嗦,弹不流利,这种情况是演奏心理障碍所造成的。钢琴演奏活动是在演奏者生理和心理状态处于高度紧张的条件下进行的,是演奏者的才能、意志、注意力、想象力、音乐听觉、音乐思维、音乐记忆等各种心理因素的协调统一。但是过度紧张会导致大脑空白、怯场、易出错等不良反应,使演奏者失去演奏到底的信心。类似的演奏心理障碍会导致学生在考试及演奏会上不能发挥出真实水平,产生挫败感,失去自信心,形成恶性循环。
二、钢琴教学过程中的心理教育
以上三种消极心理,可以说是钢琴学习过程中的“拦路虎”。当学生在钢琴学习中遇到阻力时,教师不能仅仅从弹奏技术方面找原因,而要挖掘更深层的心理原因,探究是哪种不利的心理因素在起反作用,从而对症下药。钢琴教学的过程也应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过程。为了帮助学生克服不利的心理因素,提高学习效果,各个教学环节与都要融入心理教育。
(一)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有了目标,才会有动力,才会采取具体的行动。因此,教师首先应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学习钢琴”。有的同学认为来到职业院校就没有了前途,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其实这是错误的想法。首先,高职院校的学生与其他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是同一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没有智力的高低贵贱之分。[1]其次,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的'教育目标是不同的,重点培养的是职业技能,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模式,相比于其它院校有着更为灵活的就业形式。以音乐专业为例,不论是当幼儿教师、业余艺校教师、社区文艺工作者,还是从事钢琴调律、电脑音乐制作,高职学生的就业前景是非常广阔的。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扎实的专业基础,钢琴就是其中一项必备的专业技能。教师应当与学生沟通将来的职业规划,分析学生的优缺点,因人而异制定教学目标。有的学生入校时钢琴水平很高,起初往往有“混日子”的想法,教师可以建议其以钢琴教学为职业方向。因为随着业余艺术培训市场的发展,社会对钢琴教师的需求也在增加。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在教学方面应以继续提高演奏水平、广泛涉猎曲目为主,兼顾对各种基础钢琴教材的教法研究,结合平日的实践达到熟练运用,达成其职业目标。总之,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与学生的职业目标结合起来,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迈出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二)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毅力
“台上几分钟,台下十年功”。钢琴学习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钢琴演奏的技艺性特点要求学生反复磨练演奏技巧,而钢琴表演的艺术性又需要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人们往往只感觉到了钢琴演奏的美妙,却忽视了练习过程的枯燥与艰苦。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力,学生很容易半途而废。坚韧的毅力是日积月累的坚持换来的,学生不容易做到,需要老师来严格把关。教师要制定出详细的教学计划,把每周乃至每学期要弹奏的曲目全部列出,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帮助学生制定严格的练琴计划,形成每日必弹的良好习惯。严格考勤制度,严禁无故缺课。每周作业必须弹奏熟练,教师绝不能迁就纵容。同时,教师要循循善诱,不断鼓励学生。特别对于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更不能急躁,要让他们明白:只要坚持练习,肯定会在钢琴学习上有所收获。学习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遇到较难的技巧,学生也有泄气的时候。这时教师应当及时给予鼓励,有针对性地制定科学的练琴方法,并分析弹奏的要领。
(三)拓宽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动机和毅力固然重要,但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有了对钢琴学习的兴趣,就像有了源源不断的能量,任何困难都不成问题。即便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他们也能不断地进步。学习的兴趣需要诱发和培养,因此,教师要多动脑筋,拓宽思路,不断寻找学生的兴趣点。以教材的选择为例,传统的钢琴教材多以车尔尼系列、巴赫系列等为主,学生往往感到枯燥无趣、晦涩难懂,失去练习的兴趣。其实车尔尼练习曲中的一些音型完全可以用相似的儿歌来代替;练习复调作品也能用《茉莉花》、《浏阳河》等中国曲目进行。此外,可以将时下流行的影视插曲、通俗歌曲、轻音乐等纳入到教学内容中。有的学生喜欢克莱德曼的曲子,就让他们弹奏经典的《水边的阿蒂丽娜》、《秋日的私语》;有的学生喜欢日韩剧,就让他们弹奏电视剧主题曲。对学生来说,这些耳熟能详的作品能够拉近他们与钢琴的距离感,激发演奏的兴趣。而有了弹奏的兴趣,学生就不会再惧怕里面出现的各种技术难点,自觉地不断练习。除了独奏曲,还可以选择一些四手联弹、双钢琴曲目给学生弹奏,让学生体会合作带来的乐趣。“精弹+泛弹+欣赏”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比如精弹《乒乓变奏曲》,让学生熟练弹奏的基础上掌握变奏曲式的特点;同时再选择《小星星变奏曲》、《魔笛主题变奏曲》、《共产儿童团歌变奏曲》等的部分段落进行泛弹;再进一步欣赏《兰花花》、《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甚至《勃兰登堡变奏曲》等大型变奏曲式,增长学生的钢琴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增加他们学习的兴趣。授课时,教师还可以通过精彩的示范和生动的讲解感染学生,使他们对作品有直接的认识,提高演奏的欲望。总之,要让学生体会到学习钢琴的过程中不只有苦,也有甜和乐,从而时刻保持对钢琴学习的兴趣。
(四)采用灵活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卑心理、演奏心理障碍等容易造成学习方面的恶性循环,但充足的自信却也可以形成学习方面的良性循环。因为自信的人会勇于探索和尝试,从而使自己的能力不断提高,而能力的提高又会使人更加自信,获得更多的成功。自信心的建立不但对钢琴学习有帮助,对于学生今后的工作也是有益的。教师要小心地维护和培养学生们的自信心。首先在教学中要多对学生给予鼓励和肯定,特别对于基础差的,要能看到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并及时加以表扬,逐步树立他们演奏的信心。教师还要经常开导学生,让他们明白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时时完美无缺,演奏中常出小错是正常现象,钢琴家也会犯错,从而让学生放松演奏的心态。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在练习与演奏中更多地关注自己的优点和成绩,积极地去争取成功而不是消极地避免失败,以增强信心。在教学形式上,教师可以经常采取小组课的形式,鼓励学生互相观摩学习,在人多的地方演奏,克服心理障碍;把课堂延伸到舞台和音乐厅,多让学生参加实践演出,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满足感,从而获得更多自信。自信心的培养不是一日之功,教师授课时要从细节上加以注意。比如有的学生特别容易紧张,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先布置一些较简单的乐曲,让其能轻松完成,逐步克服对钢琴的恐惧心理,然后在不知不觉中增加弹奏难度。学生进行作业弹奏时,教师切记不要打断,也要求其尽量不中断,培养一气呵成的演奏状态。在纠正弹奏的错误时,教师要语气亲切和蔼,尊重学生,鼓励学生一定要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加强心理教育,激发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培养自信心和意志力,可以促进学生钢琴学习水平的提高,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书”,更要“育人”。通过知识、技能、心理全方位的培养,打造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