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专升本《遗传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2022-07-19 论文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学专升本《遗传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通用1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农学专升本《遗传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篇1

  基于专科和本科培养目标的不同,针对专升本农学专业遗传学教学现状及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围绕遗传学课程体系,统筹兼顾,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验教学等方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知识综合应用能力,以适应现代本科教育的需要。

  专升本教育是在专科教育的基础上对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再提高的过程,不但缓解了目前大专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而且为更多优秀的专科学生继续深造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满足了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顺应了现代科学技术和人才发展的要求[1-2]。目前,专科学校推荐的优秀学生必须通过选拔考试后才能进入本科阶段学习,遗传学是农学专业专升本选拔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遗传学的纵深发展使其从个体水平深入到基因和单核苷酸水平,并与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各个分支学科相互交叉和渗透,尤其是随着分子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新的理论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极大地丰富和扩展了遗传学的内容[3]。因此,遗传学不仅是生物科学中一门基础理论科学[4],也已成为高等农业院校中农学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程。而对于农学专业专升本学生来说,原有的遗传学知识已不能满足农学本科生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本科阶段开设了遗传学课程。笔者根据农学专升本的特殊情况,分析了农学专升本遗传学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针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教学改革的探索,以提高农学专升本遗传学的教学效果。

  1现状分析

  1.1遗传学知识层次不齐近些年,每年都有大量的专科毕业生通过专升本选拔考试进入更高水平的本科院校相同或相近专业接受再教育。而对于农学专业专升本招生的学生,除了专科是农学专业外,也可以报考种植专业、园艺专业、种子专业等多个相近专业。根据考试大纲,学生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掌握了一些遗传学的基本知识,顺利进入本科阶段学习。由于这些学生往往来自于不同的学校和不同的专业,每个学校和专业在遗传学教学计划、学时安排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任课教师会根据实际情况来安排教学内容,这种遗传知识的差异性给目前的专升本遗传学教学增加了难度。

  1.2相关学科基础知识水平不同遗传学具有较广的基础知识面,涉及植物学、生物统计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等多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尽管国家为了保证培养质量,要求参加“专升本”考试的学生所学专业与所报考专业应一致或相近,但是大专教育阶段,不同学校在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的专业开设了植物学和生物统计学等遗传学的先导课程,但有的学校和专业就没有开设这些课程。不同学校即使开设了相同的课程,但在教学计划、学时、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比例、教材侧重点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使得进入本科教育的学生在遗传相关学科基础知识起点上很难一致。

  1.3实践操作和知识应用能力较差遗传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践性强。由于专科的教学往往以记忆为主,以被动接受的方式来获取知识,以便应对相应考试,很多专科学校在遗传学教学计划中缺少实验教学的内容,有的学校即使开设了遗传学实验,也只是利用玉米果穗等实验材料对分离规律和独立分配规律进行验证,在观察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时,只是买些玻片供学生观察。所以,学生普遍缺乏动手操作的训练,再加上学生学习的遗传学知识都比较肤浅,基础较为薄弱,这成为他们利用遗传学知识解释遗传现象和育种实际应用的“瓶颈”。

  2教学改革方法

  2.1注重知识衔接专升本的学生既具有当前普通本科学生的普遍特征,也有其自身的特点,而现行统一的本科教学计划无法适应专升本学生复杂的学习背景和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了解教育对象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和措施,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新学期开学对开设有遗传学课程的农学专升本学生进行初步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大专阶段是否开设有遗传学课程及遗传学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内容的情况;二是在大专阶段是否学过植物学、生物统计等前导课程。根据调查结果,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共同需求,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有目的地调整教学内容,使专科遗传学知识和本科的新内容有机衔接,避免授课内容过多重复和部分学生无法跟上教学进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优化理论课教学内容农学专业专升本遗传学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因此教学内容上在重视经典遗传学内容的同时要突出学科最新发展趋势,既重视专业深造需求,又注重社会就业需求。因此,在课程体系中避免内容与相关课程的重复,及时将一些新知识及时补充到课堂和实验之中[4]。据此,充分考虑遗传学自身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建立了以遗传物质为主线,由浅入深,从经典遗传学到现代遗传学,从理论到应用的新课程体系。由于大部分专升本的学生经过专升本的遗传学考试,或多或少对遗传学的基本知识都有所了解,因此在经典遗传学方面适当压缩内容,减少与植物学内容的重复性,又照顾到没学植物学的学生。精简遗传的细胞学基础部分,重点讲叶绿体、线粒体、核糖体等几个重要的细胞器及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中细胞核内染色体的行为,在经典遗传学规律上侧重于在育种实践中的运用。在现代遗传中,介绍遗传的分子基础、基因突变、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通过这部分内容整合优化,有利于学生对“变异”形成整体的印象,最后是数量性状遗传和细胞质遗传。除了讲原理外,重点是理论的应用,结合杂肿优势和近亲繁殖讲数量性状遗传,结合雄性不育利用讲细胞质遗传,使学生对本课程形成条理清晰、内容连贯的整体知识体系。

  2.3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随着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多媒体由于形式灵活多变,内容丰富多彩、直观形象等特点被广泛应用到教学实践中,特别对遗传学抽象的内容,通过可视化更容易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比如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学生只通过书本和实验是看不到在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连续变化过程,通过多媒体就可以形象直观地把间期染色体的复制、偶线期染色体的联会、粗线期非姊妹染色单体间的交换以及细胞分裂时其他时期染色体的动态变化展现给学生;在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由于缺失、重复和倒位都会形成“圈”,但各个圈的形成是不同的,通过动画可以让学生清楚看到中间缺失杂合体圈的形成是在同源染色体中正常的那条染色体,而重复杂合体是发生在重复的那条染色体上,而倒位杂合体是同源染色体的两个成员都参与了“圈”的形成。尽管多媒体教学有很大的优势,但由于讲课速度较快,学生记笔记较难,复习也很困难,特别是一些推理方面更是难以理解[3]。因此在上课时要结合板书,尽管板书信息量小,但板书推理细致、容易理解。比如在狭义遗传估算中所利用的公式,通过板书推导,可以让学生更明白如何利用F2、B1和B2 3个不同世代的群体来估算狭义遗传力。所以,通过多媒体和板书两种方法有机结合,相互补充,有图文并茂PPT和可视化的视频,又有推理与演算过程的板书,可将枯燥的知识生动地讲述出来,让学生乐于接受,加强对知识的吸收。

  2.4实施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典型案例并以恰当的形式提供给学生,把学生带入一个特定情境中,在教师的指引下由学生依靠其知识结构和背景,在这种案例情境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并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模拟实践经验,增强实践的能力,是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的一种有效方法[5-6]。遗传学作为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专升本的学生有一部分理解能力还比较低,通过案例教学可以使比较抽象的理论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如在染色体数目变异一章中,以无籽西瓜的培育为例,讲解同源三倍体的形成、育性和应用,以玉米单倍体育种技术为例,通过单倍体育种程序的讲解,对孤雌生殖的形成、单倍体的育性以及单倍体的应用加深理解和记忆;在雄性不育的利用中,以玉米品种豫玉22为例,讲述其母本综3不育系和保持系及父本87-1恢复系的选育,三系配套的利用以及在甘肃张掖进行杂交种的生产。

  2.5采用启发式教学由于专升本在专科期间已进行了相关农学专业课方面的学习,避免专业课的简单重复,扩大专业视野,加大课程的实践性,所以教师要在专科基础上加强理论,拓宽思路,增加深度的同时,让学生学会熟练应用。因此,通过启发式教学,可以让教师积极发挥引导作用,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比如在讲到染色体结构变异缺失的遗传效应中,缺失常常会造成假显性现象,以玉米第六染色体长臂上有控制紫色植株的基因Pl,如果以正常绿株为母本,以X射线照射纯合紫株的花粉给正常绿株授粉,杂交F1代就可能会出现两类植株,一类是由于X射线照射造成含有Pl基因的片段缺失后与含有pl基因的雌配子结合,由于缺失的假显性形成绿株,另一类是正常含有Pl基因的雄配子和含有pl基因的雌配子结合形成紫株。在这个案例中,杂交后出现的绿株是由于染色体缺失造成的,如果在X射线照射过程中发生基因突变的话,即Pl突变成pl,也会造成杂交F1中出现绿株。怎么判断杂交F1中的绿株是由基因突变造成的还是染色体缺失造成的?学生围绕案例中的问题,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与方法进行思考,这种启发式教学不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增进了学生之间的探讨交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同时提高学生对遗传学的兴趣,拓宽视野,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用知识的能力,逐步从“老师教”向“学生学”转变。

  2.6加强实验教学遗传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其产生与发展离不开实验的设计与研究。因此,在本科遗传学教学中开设有遗传学实验课,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验证理论知识、学习遗传学领域中相关实验技术的机会,也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有着理论课不可替代的作用,更是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已成为遗传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7]。根据专升本学生的特点,目前大专期间所开展的遗传学实验大都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老师先做好,再讲给学生听,学生根据老师所讲的再做,其结果是每个人的结论都基本相同。由于验证性实验的可预测性,如果开设此类实验过多,往往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的思考和发现。因此,有必要增加综合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和从事实验的兴趣与积极性[8-10]。所以,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适当压缩了经典的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实验,如花粉母细胞的涂抹制片技术,通过学生自己配制固定液、自己去田间取样、然后压片观察,找到减数分裂不同时期染色体的分裂相,最后老师给予评价。这样学生就能全程参与到实验中,培养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由于遗传学与农业密切相关,因此在注重综合实验的同时,还增加与生产实践紧密相结合的实验,实现室外教学与室内教学相结合,可以充分锻炼学生发现和解决生产实践中存在问题的能力[3],如增加玉米单倍体、二倍体、三倍体和四倍体的田间观察,了解不同倍性的形态特征和育性,在田间了解各种遗传突变体的形态特征,学会鉴定和保存这些突变体,通过具体的实物加深理解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的表现特点。通过室内实验和室外实验,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

  3结语

  农学专升本教育作为高等农业院校中一种本科学生的教育模式,对农业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由于其对遗传学学习的特殊性,教师应该通过不同的形式来研究和把握农学专升本对遗传学学习的现状,通过不断探索,进一步改革教学方法,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以更好地适应农学专升本学生的学习,进一步提高遗传学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农业人才服务。

  农学专升本《遗传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篇2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是遗传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具体而言,就是要以生活和文化情境为基点,融汇职业属性与知识获取,以技能和应用导向为驱动,联结主体建构与职业发展。

  遗传学的教学改革,应始终抓住学生这个主体,围绕职业能力这个核心,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关注个体发展,融汇知识与技能,贯通学校与社会,为社会培育既通理论又重临床的高级人才。

  一、以生活和文化情境为基点,融汇职业属性与知识获取

  所谓职业能力,概言之,就是与主体的角色、职位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且能够胜任这个工作角色的知识、态度、价值观、能力和判断力等诸多要素的融合[1]。正因此,遗传学的教学,便不仅仅是医学基础理论的教学,还要为通往临床医学搭建重要的桥梁,也就是说,要通过遗传咨询、染色体检查、基因诊断和治疗等,提供新方法和实践途径[2]。改革遗传学的教学不能仅注重知识传递而忽视职业指向的现状,融汇知识获取与职业属性是前提。

  首先,以生活情境预设的方式激发学生知识获取的热情。通过具体情境的预设,使学生在遗传学的课堂学习或实验中,获得真实的知识认同。教师自觉通过多样化、个性化的方法和手段,将遗传学的基本理论、基本规律、本学科新进展等相关知识,将遗传病的检出、诊断、咨询、防治及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等职业情境结合起来,将遗传学的教学带入到具体生活情境中,深入把握社会、政治、法律和经济等因素在遗传病防治及优生优育工作中的作用,在知识和实践的多元联系中,打破遗传学理论教学的视域局限,在生活情境中,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为其毕业后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奠定良好基础[3]。

  其次,通过职业文化情境预设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职业属性认同感。当前的遗传学教学,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割裂了学校与现实世界的相互关联。因此,为使知识更加丰富、学习更加有效、成果便于迁移和应用,最有效的方式便是在职业文化情境的预设中激发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感。首先要注重遗传学学科历史、临床历史发展的研究;其次要能跳出狭隘的课本知识的局限,如在讲解基因检测、系谱特征、染色体核型等理论问题的时候,可以将相关的社会文化情境纳入其中,如与此相关的社会遗传病的实际情况的调查与研究、社会相关福利和保障机制、遗传病的综合防治工作情况及学生个人主张等,又如“对于与临床疾病有一定关联但又不能编写完整案例的教学内容,编写小案例或是情景故事,让学生通过故事来理解学习教学内容”[4]等,让学生在职业文化情境中,主动积极地实现探究性学习。

  二、以技能和应用导向为驱动,联结主体建构与职业发展

  不断促进主体的发展,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遗传学教学的本质内涵,不仅仅只是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因为对于课程教学来说,人的发展至少应该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方面是知识随着课程教学的进行而不断深化,另一方面是作为职业主体的“人”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遗传学的教学中培育职业的基本素质,以及在学生进入社会环境和工作语境之中后,将知识加以具体运用,从而促进职业成长。也就是说,使知识与职业、学校与社会统一起来,摆脱为教学而教学的尴尬局面,也使教学从单一的工具性的培养,成为一种以学生的整体性的存在、以满足学生作为“人”的全面发展需求而开展的教育活动。联结二者的便是与遗传学理论结合的技能及应用导向。

  首先,以案例教学为课堂教学的起点,获取主体知识。遗传学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借病案切入教学的课程教学模式,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案例的深入解读,在学习过程中深化认知,从而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锻炼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5]。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重点放在案例的选择中,通过备课适当地整合体检、诊断、病史和治疗等完整案例资料,将各教学章节的知识点与案例结合,以问题为导向,以案例为线索,使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教学内容,并在这个过程中强化遗传学理论与临床实践之间的关联,最根本的作用在于有利于学生在职业医生的角度,从而在知识获取和职业发展的整体高度把握所学习的内容。

  其次,以社会调查为实验教学的支撑,建构主体技能。知识的获取,归根结底是为了具体实践和运用,基于此,遗传学的实验教学,理应突破实验室的局限而深入到社会领域。教师在教学计划的制订中,将遗传学的社会咨询与调查纳入课程实验教学的环节中,在实施的过程中可以亲力亲为,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社会福利院、走访特殊学校等,了解遗传学与社会的实际关联;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布置类似于“某地遗传病调查”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容,指导学生制定统一的遗传病调查表格,在特定的时间内,通过现场询问、实地查体、拍照留样等多种方式,调查遗传病的发生情况,宣传相关遗传知识,并在获取相关数据后,分析其临床症状、治疗方案及遗传方式及再发风险等。以社会调查作为实验教学的重要支撑,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中,充满主动性和探究性,使知识和技能融于趣味性之中,也使其记忆在行为中得以强化,再难忘却。

  农学专升本《遗传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篇3

  近代生命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特别是随着人类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深人研究,医学遗传学焕发出青春成为前沿学科之一。它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渗透到现代医学的各个研究领域,成为一门重要的临床医学基础课程,是本科生必须掌握的重要学科[1]。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教学实践,探讨提高本科生医学遗传学教学效果。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医学遗传学教学效果,应从三方面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①更新教学观念:医学遗传学教学应向着多元化教学模式、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方式转变,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②强化专业知识:医学遗传学涵盖有医学和遗传学的相应内容,教师必须应具备相应医学和生物学知识;生物专业的教师应注重学习医学知识,可采用旁听相关医学课程,而医学专业的教师则应充实生物学知识。

  ③熟练掌握教学技能: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指导青年教师,帮助其把握教材内容、掌握教学基本功和灵活运用教学语言等;教研室全体教师共同讨论和研究教学内容,发挥集体智慧力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教师相互听课,取长补短有利于提高自己教学能力。

  2优化教学方法

  医学遗传教学应尽可能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不利因素,恰当合理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提高教学效果,才能够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有PBL教学、启发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等。“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法(简称PBL)是在1969年由Barrow学教授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PBL教学过程可以分为五个基本阶段: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和总结,不同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复习旧课、上新课、巩固新课和布置作业等环节,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大胆创新精神。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依据教学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积极自觉主动地掌握知识,其教学过程注重发扬教学民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等因素。例如:“单基因遗传学”这一章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索不同类型单基因遗传病遗传特征之间的异同,有助于学生从本质上掌握单基因遗传病的特征。互动式教学是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探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求知欲,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可以把教学班级分成若干小组,恰当地将教学任务分配给各组,要求学生不必局限于对课本知识的学习,然后选派代表用10~15min讲解相关内容。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并增进师生友谊。

  3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动态性和高效性等特点;便于本科生对医学遗传学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掌握。例如“染色体不分离的发生过程”、“染色体臂间倒位联会配对形成特有的倒位环”和“罗伯逊移位的形成过程”等复杂过程可运用动画使其生动形象的展示,更于学生理解。多媒体课件设计和制作上要注重以下几点:

  ①有利于阐述教学重难点;

  ②可以借鉴和利用国外教材所配彩图、网站动画和兄弟院校的教学课件等资源;

  ③要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践情况合理编排课件内容。医学遗传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和生物信息学密切相关的。教师可以结合一些重要的数据库例如GenBank(国际核酸序列联合数据库)、IPI(国际蛋白质信息数据库)和BIOSINO(中国生物信息网)等来讲解生物信息学的基本知识和介绍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便于学生理解教材相应内容,激发学生对医学遗传学的学习积极性[1]。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人文情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得到提高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在医学遗传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比较含义相近的名词,找出彼此之间的差别,领会它们所表达的深刻内涵和外延;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例如比较“遗传病”、“先天性疾病”和“家族性疾病”这三名词可以让学生认识到遗传病虽然往往表出为先天性疾病和家族性疾病的特征,但遗传病的本质特征却是因遗传因素而罹患的疾病。在人文情感的培养方面,教师可以从遗传学发展历史、遗传学重大事件和科学家生平等方面讲解,使学生受到感染进而激发学生对科学对祖国的热爱,而获得崇高的人文精神。例如现代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用十年时间研究豌豆杂交,发现了遗传学上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这种无私奉献精神会激励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总之,教师结合医学遗传学这门课程自身的特点、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依据学生素质和教学实践,积极探索医学遗传学教学改革的途径,推进医学遗传学教学水平的提高,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医学人才。

  农学专升本《遗传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篇4

  医学遗传学是临床医学类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主要介绍人类遗传病及其传递规律,属于基础医学范畴;同时也涉及许多遗传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等内容,又属于临床医学的范畴,其教学内容学科交叉性强,学科跨度大,发展快,内容抽象、复杂,教务任务重,但课时又较少(30学时)。同时,相对于临床主干专科课程,学生对医学遗传学课程的学习动力不足,教师虽孜孜教诲但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因此,探索和革新医学遗传学的教学理念显得非常迫切。转化医学是近年来在全球医学领域掀起的一股热潮,它与个体化医学、可预测性医学一同构成未来医学发展的三大方向。转化医学倡导“从实验台到病床旁”的理念,即将基础生物医学理论研究与临床医疗紧密结合,以促进基础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临床医疗应用中去,同时把临床实践中的问题反馈到实验室中,为基础医学研究提供方向。转化医学的实质是促进基础医学和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向临床医学转化。在转化医学发展大趋势下,基于转化医学的教学理念也应运而生。所谓转化医学教学理念,即基础教学为解释临床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临床问题又作为基础医学教学探讨的材料的教学模式。遗传学是生命科学的核心和前沿,在生命科学突飞猛进的今天,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的新成果、新技术层出不穷,并不断应用于医疗实践,促进了医疗手段的快速进步。显然,医学遗传学研究成果已成为转化医学的主力军之一W。医学遗传学作为医学和遗传学形成的交叉课程,将转化医学理念应用到医学遗传学的理论教学中,不仅有助于深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更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兴趣,必将在医学发展新时期大大提高医学遗传学教学效果,为培养合格的医学复合型人才作出贡献。本文就转化医学理念应用于医学遗传学教学这一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并介绍了南京医科大学医学遗传学教研室将转化医学理念贯彻到医学遗传学教学中的尝试措施。

  1.转化医学理念融入医学遗传学教学中的必要性

  培养适应于21世纪国际医学发展趋势的现代复合型医学人才,关键在于“转化”,即理论联系实际,使培养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创新意识高。然而,随着学科分化越来越细,我国医学本科生的基础医学教育与临床脱离现象严重。转化医学教学模式正是在这种趋势下应运而生的,其本质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因而,以转化医学理念革新现有医学教育的内容、方法,解决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与现代医学高速发展大背景下培养新型复合医学人才要求脱节的现象,是医学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与迫切要求。

  医学遗传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主要内容包含人类五大类遗传病的发病机制与传递规律以及遗传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学科交叉性强,故而医学遗传学与临床学科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医学院校在医学遗传学课程的教学中,仍依循传统教学模式,从课程体系的设置到教学方式,都存在着与临床实践严重脱离的问题。当前形势下,医学遗传学的新进展、新发现可谓日新月异,是转化医学时代下发展最快的基础学科,以高通量测序、基因组学为代表的医学遗传学新技术已成功应用于临床实践。因而,将转化医学的理念应用于医学遗传学教学,也是医学遗传学学科发展的本质要求,对于增强医学遗传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推动新时代下医学人才的培养都有着重要意义。

  2.将转化医学理念融入医学遗传学教学中的探讨与尝试

  将转化医学理念融入医学遗传学教学中,其宗旨就是要把医学遗传学理论与临床应用紧密联系起来,使医学生能将医学遗传学基础知识“转化”到临床实践中去,为将来的医疗工作服务。因此,在医学遗传学教学中贯彻转化医学理念,就要求教师运用转化医学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和思考医学遗传学教材中的内容,充分挖掘医学遗传学内在的特点,使之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本校医学遗传学教研室为加强转化医学理念在医学遗传学教学中的应用,开展了一些实践性探索。

  2.1用医学遗传学理论解释人类日常健康问题和疾病现象在学习一些遗传学知识时,教师可以从临床常见现象入手,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和联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介绍医学遗传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例如在学习生态遗传学时,我们以日常常见的“过量饮酒”或“酒精中毒”为例,为什么有的人酒量好?有的人酒量不好?酒量可以后天培养出来吗?这样很快激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和热烈讨论。然后讲解相关遗传学知识:不同人群饮酒后出现酒精中毒的快慢和症状的表现都有差异,是因为乙醇代谢为乙醛然后再到乙酸的过程中,参与代谢的两个酶,即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编码基因的多态性差异,使得这两种酶在不同个体中表达水平不同,导致乙醛在体内的蓄积中毒症状差异,因而“酒精耐受性的个体差异”是由不同个体相关基因的多态性所决定的。这种贴近生活的问题就更容易让学生进入状态,积极地进行思考,同时,增强了同学们“转化”的能力,让同学们能将课本中的遗传学知识与日常现象和临床疾病联系起来。

  2.2以遗传病为切入点,介绍医学遗传学转化应用于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最新进展在医学遗传学中,五大类遗传病的遗传规律与发病机制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但是遗传病的数量众多且遗传机制比较复杂,难以记忆,而医学本科生往往生物学基础知识薄弱,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满堂灌”式教学方式难以起到好的教学效果。将转化医学的理念引入医学遗传学教学中后,我们打破了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尝试以具体遗传病为切入点、以疾病为单元进行讲授。例如,在染色体病这一章的教学中,我们以高龄产妇小王产下唐氏综合症患儿阳阳这一病例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了解染色体病的危害和染色体病发生的致病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及母亲怀孕年龄等),掌握染色体病的发病机制(染色体的数目畸变和结构畸变)、染色体病的诊断(核型分析)和预防方法(产前诊断方法等)。同时,介绍遗传学技术在转化医学方面的最新进展,如2014年下半年以来,以高通量测序技术为手段的无创产前DNA检测唐氏筛查法已在国内大型医院得以应用,相较于传统的羊膜穿刺-核型分析唐筛法更受广大孕妇的欢迎。这样一来,通过从具体疾病出发,以转化医学的思维用遗传学的理论解释该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并注重将最新的遗传学技术转化于该疾病的临床实践引入课堂中,使教学气氛和实际效果焕然一新。

  2.3大力实施PBL教学PBL教学模式(problembasedlearning)是近年来国际上医学教育中受到广泛推崇的一种教学手段,PBL教学模式在医学遗传学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深人贯彻转化医学理念。本教研室自2013年来在医学遗传学课堂组织实施了PBL教学模式的尝试,比如在生化遗传学一章的教学中,我们从江苏省人民医院调取了一例苯丙酮尿症病人的住院治疗病历,并分为三幕精心编排为名为“不食人间烟火的孩子”的PBL案例。通过三次课的热烈讨论,同学们对苯丙酮尿症的临床症状、发病机理、诊断手段与依据、治疗措施和预防方法,以及包括苯丙酮尿症在内的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传递规律、基因诊断与新生儿筛査、遗传病治疗与预防、遗传与优生优育等都有了系统的掌握。通过PBL病例教学,学生从临床中的实际病例出发,独立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并综合运用包括遗传学知识在内的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实现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的结合,不仅牢固掌握了遗传学的知识,并综合运用了细胞生物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诊断学、内科、儿科、药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知识,提高了同学们融会贯通的能力,大大增强其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将转化医学理念融人医学遗传学的教学过程中,是现代医学发展和医学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和医学遗传学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我们应在教学中不断渗透转化医学的理念,结合医学遗传学的学科特点,从疾病出发,密切联系临床,培养学生转化医学的意识,使学生建立转化医学的思维模式,为社会培养出既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又具有卓越临床实践能力的新型复合型医学人才。如何更好地将转化医学理念与医学遗传学教学相结合,提高新时期医学人才素质,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

  农学专升本《遗传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篇5

  实验教学是教学环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实验教学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一种很好的培养手段,通过亲自参与,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印象,锻炼其操作能力。医学遗传学由于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极强的实践性,已成为高等医学院校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单单要加强理论教学,更要注重实验教学,只有把二者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优化实验效果,培养其动手能力。贵州医科大学针对大学二年级春季学期的临床专业和护理专业开设本课程,共设9次实验,每次2学时。在本课程多年的实验教学过程中,作者总结了如下经验来进行教学改革,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优化实验内容

  内容滞后的传统医学遗传学实验已不再适应现代医学教育的要求,因此,实验课程内容的改革就显得尤为迫切。经过充分调查研究后,我校该门课程共安排了9个实验,包括人类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标本的制备技术、正常人非显带染色体的核型分析、人类染色体G显带标本的核型分析、人类异常核型的观察和分析、骨髓细胞染色体的制备和核型观察、性染色体标本的制作与观察、人类皮肤纹理分析、人类性状的遗传学分析和遗传病的系谱分析。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实践,将新的理论与检测实验技术引入实验教学,并补充前沿知识,有利于优化实验内容,加强实验效果。

  2、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2、1PBL教学法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PBL(problem—basedlearning,简称PBL)教学法的核心是以问题为导向,是基于现实世界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已广泛应用于理论教学00,在实验教学中也有应用02,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也贯彻该种方法。如进行遗传病的系谱分析这节实验课的讲授时,我们采取的方法是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每个班级分成5组,每组同学在课前分配1个系谱图,同学之间分工协作,上课时请每组推选一位代表进行讲解,讲解结束之后,其他组学生可以提问,同学之间可以开展有益的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小结。这种教学法具有很多优点:首先,学生在课前就会对课程的内容有较深入的了解,由于需要弄清楚很多概念、相关问题,学生除了看指定的参考教材之外,还会参考其他书目和查阅相关文献,这对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以及同学之间相互协作的能力都有较大提高;其次,在课堂上由学生进行讲解,会引起其他同学的兴趣,对讲授的学生来说,也是一次不可多得的锻炼机会;最后,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主导,其恰到好处的点评对学生来说意义显著,由于有了之前同学的讲授,加之老师专业的点评,两者之间的对比会使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2虚拟实验室的利用

  虚拟实验室在教学中具有自由度大、节省投入、安全系数高、教学效果好、可延续性等优势H,本次实验课程我们选择性的使用了我校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虚拟实验室,如骨髓细胞染色体的制备和核型观察这个实验,在虚拟的实验环境下,学生获得了身临其境的实验体验,在有限的时间领会和掌握课程设计的知识,有更多动脑、动手的时间。实验进行直观的演示,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3、融入科研理念

  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充分融入了科研理念来拓展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性染色质标本的制作与观察这一实验中,人类正常女性个体的体细胞的2条X染色体,其中一条在分裂间期失去活性,形成X小体,染色后显微镜下可见,而正常男性由于只有1条X染色体,故无法形成X小体。我们要求同学们对男性、女性都要做玻片,之后交换观察,这样可行形成鲜明的对照,形成了科学的思维,加强了印象。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实验现象、过程和结果,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以期通过实验,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逐步融入科研理念,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4、创新改革评价体系

  以实验报告作为单一的评价标准无法全面的评价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学习效果。这种传统的评价模式使得学生在课堂上过于关注实验报告,以至于利用大量的时间进行实验报告的撰写和绘图工作,有的同学甚至直接参照教科书或实验指导上的插图进行绘图,不利于对其科学思维能力的锻炼、实事求是精神的培养。因此我们对评价体系进行了改革,应用多种评价方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考核评价。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仔细全面地观察每位学生的实验操作,包括他们的动手能力、实验效果、协作能力等,同时认真批改学生的实验报告,综合评价学习效果,对于学有余力或感兴趣的同学,也可指导他们进行文献阅读及论文的写作。通过多种评价模式,使学生真正地掌握相关知识,得到思维、能力的全方位提升,进而完成实验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

  5、小结

  医学遗传学以人类疾病为研究对象,绝大多数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都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医务工作者将遇到越来越多的遗传问题。实验教学是医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有效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我们积极探索与大胆实践医学遗传学实验课教学改革,通过实验教学,改变学生在实验课上被动学习的现状,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有效提高了他们的实际操作本领和临床工作胜任力。

  农学专升本《遗传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篇6

  引言

  遗传学是生命科学领域中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学科之一,也是高等农业院校农学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必修课之一。遗传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在遗传学课程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遗传学实验既是对遗传学课堂知识的验证和巩固,又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21世纪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2,3]。如何适应新形势下素质教育的需要,结合学科发展趋势和专业特点,加强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是农学类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高级农业科技人才和农业科研工作者的重要保证。以往遗传学的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实验只是为了验证理论,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误区,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人才,笔者在分析甘肃农业大学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和园艺专业本科生传统遗传学实验教学中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对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总结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标准方面提高遗传实验学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旨在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实验课教学的改革提供参考。

  1.传统遗传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受学时、实验经费等因素所限,传统遗传学实验教学的主要问题如下。

  1)对实验教学的环节重视度不足。实验教学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实验过程的部分步骤,实验材料的培养与处理,药品试剂的配置及实验仪器的调试)都是由教师完成,学生只是按照实验指导进行其中的部分步骤,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甚至对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都没有掌握,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验内容陈旧,缺少创新(见表1),未能反映遗传学的发展及遗传规律的本质。实验内容基本上是对课堂教学中遗传规律和染色体理论的验证,缺少分子遗传学实验以及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尽管验证性实验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记忆,由于结果已知,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思维的创造性。

  3)考核方法欠科学。实验成绩的评定完全依据上交的实验报告,而不考虑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以及实验态度等。使部分学生养成实验不认真,抄袭应付的不良现象,不能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和实验操作能力。这种传统遗传学实验教学模式既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和发挥。

  2.优化教学内容,建立实验教学新体系

  为适应新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笔者结合遗传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农学类本科人才培养要求,遵循“厚基础”的原则,以基本技能培养为主,通过实验教学内容的整合并优化满足“宽口径”的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及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即在保留部分验证性实验项目的基础上,增开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项目,形成验证性实验一综合性实验一设计性实验的多层次教学体系。

  2.1拓展基础性实验内容,增设分子遗传学基础实验

  通过拓宽验证性实验内容,组织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工作,包括实验材料的准备、预处理、药品试剂配置、仪器调试等,既能保证实验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也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兴趣。例如,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大蒜的发根、剪根、预处理、固定和试剂的配置完全由学生参与完成,使学生掌握试剂的配置方法和实验处理的关键技术。减数分裂的材料大葱花序由学生自己采集,固定处理。让学生参与到整个实验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实验的印象,也激发了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由于染色体制片技术是遗传学实验的重要部分,也是基础性内容,“以学生为关注焦点,增加探索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人类细胞中巴氏小体的制片与观察”,从学生自己身上取样进行,实验结果因人而异,具有探索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另外,实验项目的选择上要满足农学类专业需求[4],除了经典遗传学、细胞遗传学的内容外,还应融入和专业直接相关的分子遗传学内容,如植物DNA提取、检测和PCR扩增技术等简单的分子遗传学基础实验,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遗传本质,培养适应就业发展要求的专业性人才。

  2.2减少验证性实验项目,适当增开综合性实验项目

  将一些相关联的验证性实验进行综合,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实验教学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使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并把所学知识条理化。如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两个实验虽然实验材料不同,但实验方法基本相同,将两个合并在一起,作为植物细胞分裂综合实验。将实验材料提前处理准备好,在学生掌握染色体制片技术的基础上,同时观察染色体并绘图,可对两种分裂方式中不同时期染色体的动态变化进行对比。原单独做这两个实验需要6学时,合并后只需4学时,不仅提高了实验的效率,又增强了实验的综合性,有助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果蝇遗传学系列实验包括:果蝇生活史观察和果蝇唾腺染色体制片等实验。整合后将果蝇的饲养、生活史、遗传性状观察和唾腺染色体制片等内容一次性进行,把验证性实验与探索性实验相结合,极大地提高了实验效率,也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3实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增开设计性实验

  在遗传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可以依托教师的科研项目,让学生参与到与遗传学相关的项目中,使学生接触到本学科前沿,深化所学知识。指导老师提供实验题目,学生自主查阅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审查后进行实验实施,自主完成实验过程,提交实验结果和分析报告。如植物多倍体的诱导及鉴定实验,要求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和设计方案,培养材料(如葡萄、马铃薯试管苗的继代繁殖等),通过设置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进行诱导处理。在观察鉴定过程中要用到染色体制片方法,植物形态的观察分析以及电镜观察等遗传学、植物学方面的重点技术。这种以科研项目推动遗传学实验教学的方式,提高学生“学有所用”的认识,使学生不断提高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为将来进行科学研究奠定良好基础。通过对实验教学内容的整合优化,将验证性实验减为2个,增开综合性实验2个,设计性实验1个(见表1),基本涵盖理论教学内容。

  3.改进实验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

  通过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进行实验方案设计以及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方法,将学生创新能力和科学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所有的实验教学环节中。

  3.1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变“被动”实验为“主动”实验

  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不同,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操作。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推进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气实验前注重预习,实验过程教师指导并示范关键性操作,要求每个学生必须亲自动手独立完成实验,针对具体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改进实验方法。启发式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形成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2鼓励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方案设计

  在实验教学中后期,结合遗传学课堂教学,选择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题。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阅相关资料、设计实验方案,自主完成实验过程,记录实验数据并分析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实验期间,教师做好督导工作,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在实验结束前完成实验论文。老师根据学生表现打分,最后作为一项考核指标列入实验总成绩中(表2)。设计性实验在研究结果上的不可预见性和适当难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及创新意识。

  3.3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运用多媒体直观动态地演示遗传学实验过程,帮助学生加深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感性认识,增强实验目的性,规范操作,从而提高实验课效率[6]。特别是对于一些较复杂无法完成的分子实验,如质粒的提取、酶切及连接系列试验、核酸探针的分子标记与分子杂交等,通过借助多媒体演示操作过程,既保证了实验教学的系统性,又加深了学生对分子遗传理论知识的理解,为专业实验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4.重新构建实验教学考核体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考核方面,重新构建了以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坚持实验操作与实验结果并重的考核体系,主要依据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以及实验纪律态度和实验报告作为考评依据(见表2)。并将实验总成绩以所占比例20%纳入遗传学课程考核体系中。较全面、客观地考核学生的实验技能、创新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实验报告的质量,提高了学生对实验的重视程度和兴趣。

  5.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效果

  1)提高了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对遗传课的学习兴趣、责任心以及参与实验的积极性。由原来的“过程性学习”转变为“探索性”学习,学生掌握了基本的遗传学实验技能,并能积极主动和教师探讨实验以及课堂理论课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学效果良好。

  2)培养了大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通过开设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学生的动手能力明显提高,并能对实验过程中的问题进行独立分析和解决,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论文写作能力及科研协作能力等科研素质。毕业实习期间从事遗传学相关实验的本科生,实习实验难度和工作量都明显增加,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有很大提高。

  3)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及课堂教学质量。在遗传学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实践等一系列教学环节改革的实施过程中,要求教师必须及时熟悉理论知识的发展前沿,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在实验教学改革中不但使学生掌握了扎实的遗传学基础知识及较强的实验操作技能,而且充实了教师的专业知识,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提高了遗传学课程教学质量。

  6.结束语

  实验教学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遗传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探索对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了重要作用。由于受多方面条件所限,实验教学改革较理论教学改革的难度更大。因此,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要因地制亘,按照专业及实验技能培养的`层次,根据学生的兴趣需求进行培养和引导,提高大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思维能力。本着以培养懂理论能实践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农业科技人才为目标,我校农学类专业遗传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既训练了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又培养和锻炼了学生自主实验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方面收到良好的效果。总之,随着遗传学学科及实验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遗传学实验教学方法仍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还有待于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去研究和探索。

  农学专升本《遗传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篇7

  遗传学实验是遗传学课程教学的必要组成部分。该研究从改变传统遗传学实验的单一教学目标出发,对实验内容进行拓展、延伸,并通过实验、实践的实例激发大学生学习遗传学知识的兴趣和动力;以及通过查阅、探讨本领域最新国际研究进展,捕捉大学生在实验项目基础上迸发出来的科学微火花,积极获取高校各类大学生科研项目的资助等方面进行探究,旨在通过该类教学改革逐渐培养大学生的基本科研素质。

  遗传学是高等学校相关学科(基础医学,生物学,作物学,畜牧学,兽医学等)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1]。遗传学涉及的许多理论都是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2]和统计数据分析而得出的,内容比较枯燥、晦涩难懂。因此,许多高校都开设了遗传学实验这门课程来加深学生对遗传学知识的理解[3]。

  笔者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等基本的科研素质为目标,进行了一系列遗传学实验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探索活动。旨在以遗传学实验教学为基点, 开启培养具有遗传学学科乃至生命科学前沿领域有创造力、竞争力的基本科研素质储备人才的尝试。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以课程网络教学空间为平台,激发学习遗传学的兴趣和科研动力

  现代遗传学的理论知识非常丰富,而一般高校设置遗传学课程的授课学时一般都在60~75课时,最多也不会超过90个课时。在如此有限的时间里把大量难懂、晦涩、枯燥的遗传学理论知识讲述清楚,让学生能基本理解、弄懂,本身就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授课方式也是“填鸭式”的方式。 在这种教学任务的压力下,教师基本上无暇顾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笔者发现,这种课堂教学的缺憾可以借助遗传学实验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来弥补。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教学空间平台上传大量生动的实验或实践实例,诸如不孕不育症(患者染色体畸变的检测分析)、唐氏综合征检测分析(患者染色体核型分析)、色盲家族遗传与交通事故(伴性遗传理论推理分析)等实例。并把这些实例进一步制作成视频,以动画、图片的方式展现出来。通过这些与自身密切相关的生动实例,使学生认识到遗传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进而产生学习兴趣,增强探索这门知识的渴望,同时,激发起他们学习遗传学知识的热情和动力。

  除了通过建设遗传学实验网络空间教学平台,还可以利用网络QQ群进一步以动态补充的方式将遗传学的理论与最新实践应用的需求相结合。学生认识到了遗传学的广泛用途及其与工作、生活的联系,就会引起关注和兴趣。以前学过遗传学课程并从事相关专业研究或者工作的毕业生,或者从事遗传学教学的教师可以把他们在工作或者研究中遇到的一些有趣的例子或新的工作、科研感想动态发表在QQ空间中与正在学习的大学生进行分享。而正在学习遗传学相关知识的大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随时向教师或学长进行请教,这样可以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知识动态更新的网络学习的平台,更大程度地激发大学生学习遗传学知识和研究遗传学问题的兴趣。

  2、以遗传学实验教学内容为基础,培养学生科研动手能力

  随着现代遗传学研究的迅猛发展,遗传学的理论知识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同时,基于提升科研地位的要求,大部分高校都已建成或正在发展研究型大学的办校模式。这要求大学生不但会学习遗传学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4]。因此,大力开展遗传学实验及其他相关专业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使学生以教学实验为出发点,提高动手能力,解决在遗传学课堂学习及实验项目中所涉及的难点,对培养大学生的基本科研素质非常重要。

  在遗传学实验教学中,鼓励大学生在围绕基本的实验项目为中心的基础上,选择一个本人或本小组最感兴趣的实验项目进行拓展性实验。首先,让学生先查阅国内、外最新文献资料,然后整合这些资料,融入自己的思想并和本小组的同学及教师进行讨论,形成一个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扩展性实验项目方案。同时,这个实验方案可以申请高校针对大学生的科研立项和创新项目的支持。项目立项后,在授课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从准备实验材料到实验的步骤实施、从实验数据的收集到后期的实验数据整理、从实验结果整理分析到科研论文的撰写逐渐进入一个小的科研项目实施过程。这一过程不但延伸、扩展了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而且进一步训练了他们的科研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写作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基本科研素质。

  3、以探讨遗传学最新研究进展为契机,训练学生科研创新思维

  良好的科研素质不但包括较强的科研动手能力,而且需要学生有活跃的科研创新思维。如果学生循规蹈距地按教师制定好的实验规程和实验方法进行操作,那么学生在做完遗传学实验规定的各个项目后,就已经完成了这门课程的学习任务。但是,在这种机械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训练下,学生很难有自己的想法,更谈不上创新思维。

  笔者认为,在激发起学生学习遗传学相关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科研动手能力之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必须建立在多听、多看、多研讨的基础上。

  “多听” 主要是建议那些对遗传学实验某个实验项目相关科研内容感兴趣的学生,多多参加一些相关的最新国内、外专家的学术报告。目前,许多高校很重视学术交流,经常会邀请国内、外同行专家交流最新研究成果。学生通过参予这样的学术活动和学术讨论,可以强化科研好奇心。有了强烈的科研好奇心,就会进一步去询问:为什么别人会这样做?怎么样才能做出满意的科研成果?如果我去做的话,我会怎么做?经过反复的积累逐渐形成自己的科研思维。

  “多看”主要是指通过让学生大量查阅其感兴趣的某个遗传学实验项目相关的国、内外最新文献,了解到课堂讲授的该实验项目相关的世界各国的科研工作者的最新科研动态。在“看”的同时,要把不同实验室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得出该实验内容研究方向的最新研究成果。最后,还要鼓励学生对这些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或者疑问。

  “多讨论”就是在“多听”、“多看”的基础上,抓住学生迸发出来的一个微小的科研想法,鼓励他们多和授课教师或者本专业毕业后从事生产、科研工作的学长进行讨论的过程。将科学微想法通过讨论、论证形成一个实验思路正确、实验方法合理、实验目标明确的科研小课题,并进行记录,就是一个很好的科研小课题。这个过程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形成思考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些就是形成创新科研思维的基础。

  4、结语

  利用遗传学实验作为一个基点,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再以具体的某个遗传学实验项目为基础,在学生做好基本实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从查阅与实验项目相关的科研论文到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再延伸到申请高校大学生科研资助;最后深入实施实验,并在实验中进一步验证或者发现新的科学问题。这种循序渐进的过程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思维和科研动手能力。

  该研究仅以遗传学实验课程探讨一些教学改革的方法,探索如何才能提高大学生的基本科研素质。实际上,在不同高校、不同的学科、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中,教师都可以尝试把课堂实验教学或者课程实践教学进行延伸、扩展,充分发挥大学生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深入挖掘大学生的科研潜力,并进行培养、训练,最终使其具有最基本的科研素质。为其以后进一步深造或者从事专业相关的技术岗位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农学专升本《遗传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篇8

  医学遗传学是我校蒙医等专业的基础课,随着我校向着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以教学带动科学研究,以科学研究推动医学遗传学教学,使教师在科学研究活动中学习更多、更新的知识,更好地将其传授给学生,将进一步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医学遗传学是我校蒙医等专业的基础课,伴随我校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的进程,利用科学研究推动医学遗传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得学生对该课程更加感兴趣,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同时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一、科学研究丰富医学遗传学教学内容,提高教师素质

  医学遗传学课程内容涉及遗传知识,而教师的科学研究也是遗传专业方向,那么通过结合遗传科研丰富医学遗传教学内容,比如:在人类多基因遗传病脑卒中患者研究中,首先通过检索大量相关资料文献,认识到遗传病脑卒中的分类、致病机理以及人类脑卒中生物遗传学性质等知识,这样丰富了教师的遗传实践理论。同时通过资料了解到人类脑卒中发生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基因参与,但是,有关蒙古族脑卒中致病基因的研究相对较少。进而通过研究某一基因及其与蒙古族脑卒中关系,阐释脑卒中的发病原理,可以为医学遗传学细胞核中遗传物质DNA内容提供第一手资料。在教学过程中,把科研成果加进来,有利于课堂贴近生活实践,增强学生专业实践经验与知识。

  科学研究通俗讲可以分为专业型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型科学研究。在每一类型科学研究过程中均需经历文献检索、统筹设计、研究准备、研究实施、研究处理、发表相关论文、提交结题报告等几个步骤。科学研究过程中,教师恰恰通过查阅文献,了解掌握了相关领域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进而把握领域内最新的发展动态。随着科学研究工作的进展,每位教师自身也逐步向前向上发展,最终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二、以科学研究带动学习,改变教学方法

  医学遗传学以往教学主要讲授式方式授课,学生被动学习,被动学习会让人容易产生惰性,久而久之不免厌学。然而教学方法的种类除了讲授式还有互动式、讨论式、案例式等等。因此,我校逐步改革教学方式,比如开设一些示范课,在这些课程中,授课方式类型增加,讲授一段内容然后选择一个题目,让学生自主讨论,讨论完成后各组介绍讨论结果。这样做,使得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充分的体现出来。通过示范课受益匪浅,包括学生和教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教师的授课也不再死板,更加灵活。

  还有讨论课堂,讲解某一教学内容的同时,可以结合教师正在进行的研究项目,围绕蒙医专业研究方向,进行讨论。特别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多加讨论,而教师主要解答学生不明白的问题。通过讨论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思维能力。既训练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鼓励学生加入教师科研团队,变成研究主体

  医学遗传学主要利用DNA技术来研究疾病与基因的关系,可以从分子水平为疾病的早期诊断,预防出生缺陷、以及疑难杂症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高效的新型医学服务。我校201年改革教学计划,医学遗传学的实践取消,这大大影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锻炼,也影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只有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主动调动起理论知识。近年我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学生自愿参与导师科学研究,并获可喜成果,如学生学会了写科研论文,并发表论文,以及在科研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疾病发病机理。对于专业课教师,也可以鼓励授课学生加入教师科学团队,变成研究主体,举办科学研究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立题、查阅文献及完成科学研究综述的能力,带动学生对科学研究和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具备初步科学研究思维和进行科学研究实验的能力。

  我学院一直以来注重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提倡用高水平的科研带动教学。在校院两级鼓励与支持下,以教学带动科学研究,以科学研究推动医学遗传学教学,使教师在科学研究活动中学习更多、更新的知识,更好地将其传授给学生,将进一步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农学专升本《遗传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篇9

  《医学遗传学》作为护理专业所设课程中的一门必要课程,对护理专业学生将来实践和从事临床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通过对护理专业学生5年的《医学遗传学》授课实践分析,针对这门课程教学中的不足和有待改进的地方提出了相应的可行性建议。

  《医学遗传学》是护理专业学生极为重要的一门必修课,该门课程十分注重实验课,实验采用“理论讲解+实验操作+撰写实验报告+实验总结”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实验课基本掌握医学遗传学常规实验方法的理论和技术。通过对护理专业学生的5年的医学遗传学讲课经历,总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存在的不足

  (一)过多的理论讲解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利

  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是较为传统的上课方法,使学生的学习较为被动,只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十分欠缺。理论课教师的满堂灌,很怕陋掉一个知识点;在实验课程上,学生只能按照老师讲解的实验步骤和准备好的实验剂材逐步完成实验内容。在突出实验过程的同时,学生很少动用自己的大脑,对实验作出创新性的改进,只是为了完成实验而作实验,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不大,对知识的实践性运用不足,经后在临床上遇到与遗传学相关的问题时很难及时的解决,对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帮助不大。

  (二)实验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培养学生专业技能需要

  《医学遗传学》实验课为了与学生职业技能服务,怎样使学生的积极性得以提高,我校生物教研室老师曾对实验课内容及上课方式作了多次的改进,使医学遗传学实验课尽理切合实际,并与专业挂钩。但医学遗传学实验内容基本上都源于普通遗传学课程,要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医学遗传学理论知识,必需按照普通遗传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与技能进行必要的实验操作。在实验课中较难协调遗传学实验与护理专业临床操作的关系,很难在充分理解和掌握每个实验课程的基础上促进自身职业能力的培养,这样的实验操作课程对专业技能的培养很难提高。

  (三)专业英语了解太少

  在对医学遗传学的教学中,不管是上理论课还是在实践课堂上,教师所用的教学资料和课件中出英语注解的专业名词外,很少使用英语辅助教学,教师一堂课全是使用中文教学,这护理专业学生在临床工作和专业研究中如何查阅英文文献不利,在对参加英语学术会议交流和国外期刊杂志的学习上帮助不大。

  (四)学生综合成绩的评价方式需改进

  护理专业学生现在的期末综合成绩是试卷成绩+平时表现成绩的形式。试卷成绩多为闭卷考试成绩,考试的内容为教师教学的内容,重点在于评价学生在理论知识方面学习情况。而平时表现成绩主要从平时表现、作业和实验方面考核,这样对于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有欠于进行客观地评价。

  二、改进的意见

  (一)引入PBL教学理念

  《医学遗传学》实验教学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1]。它强调把学生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2]。可以尝试采取PBL教学方法,“引导式”、“提问式”、“研讨式”这几种教学方法共用,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益得以提高,使学生能够以问题为中心进行独立的思考,把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及理论用于解释在临床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真正实现医学医遗传学知识和理论运用于工作实践。

  (二)实验教学内容的改进

  对于《医学遗传学》这门课的开设时间基本都在一年级的第二学期,这个阶段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已经学习了护理专业基础性的学科,对遗传学的理论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专业技能方面也掌握较多。此时开设本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应该和其他医学类专业的本门实验课区别开来,把运用医学遗传学理论知识分析护理临床问题的能力作为主要培养能力,培养学生较为完整的专业思维。在此理论基础上应该把医学遗传学实验分成一个一个的小课题,把这些小课题进行逻辑的串连,整个学期所开设的实验课就成为一个大课题。每个小课题的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不再预先讲解实验步骤,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的在大课题框架下安排自己的小课题实验,学生在此实验中一定要勤于动脑、动手,主动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把出现问题和现象进行独立思考,或者与带教老师和同学进行讨论,促进实验过程的科学性和时效性。通过以上实验过程具体培养学生在观察、分析、比较、总结方面的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科学实践精神和能力。

  (三)加强专业英语的学习

  新时代的护理专业临床工作,不仅只为简单的护理病人,还需护理工作人员具有较强的医学理论知识,不断的提高和发展自己,在此基础上,护理工作人员要时常查阅文献和发表论文,参加重要的学术会议交流,而这些活动都要有较高的专业英语水平。因些,护理工作人员在学生阶段就应该掌握大理的专业英语词汇,对一些重要的专业英语表达方式要熟悉,也是新时期对护理专业学生要加重的学习任务,也只有学生阶段才能让护理工作人员能够积累较多的专业英语知识。将来为工作和发展自己服务。

  (四)综合考察

  为了科学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改进的考核方式为理论成绩+实验成绩+平时表现。理论成绩为期闭卷考试,占40%。实验报告成绩包括报告撰写情况、实验预习情况,重点考察学生在实验课程中的动手动脑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合作能力等,占40%。平时表现为学习态度及考勤,占20%。通过以上各种考核,更为科学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成果。

  三、结论

  新时期职业教育的职能,在让学生掌握全面的专业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践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学生在PBL学习模式中以相互合作、自学和小组讨论等形式,通过解决问题而学习和掌握隐含于问题背后的专业技术知识[3]。为了让护理专业学生提高职业素养,医学遗传学的理论课和实验课都应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着重以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提高为重点,加强学生动脑和动手的实践工作能力。改革后的考察方式,使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更加得以体现,开发了学生的在以后实践工作中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农学专升本《遗传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篇10

  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尤其是生物医学的快速发展,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medicine)已成为国际医学发展的新趋势,受到众多医学工作者的重视D转化医学又称为转化研究(translationalresearch),是架起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相联系的桥梁,其中心内容是实现从“实验室到临床”的转化(benchtobedsidetranslation),又从临床回到实验室(bedsidetobench),即实行从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双向转化(BtoB模式),从而消融基础研究和临床间的屏障,不仅使得实验室基础研究成果能及时、有效地为临床所用,而且推进临床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能及时反馈给基础研究者,从而为疾病诊疗和防治提供新的策略和手段。

  医学遗传学是将遗传学理论应用于临床医学实践,研究人类疾病与遗传关系的一门交叉学科,它浓缩了生物科学与医学的核心内容,是现代医学向分子医学以及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过渡的一门医学桥梁课程。医学遗传学作为临床医学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是与转化医学密切相关的基础医学学科之一。在从事医学遗传学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目前临床专业的学生对基础课程的重视不够,缺乏兴趣,甚至认为基础研究对临床工作无重要意义,探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缺乏转化医学意识,在学校基本理论知识时,不能清楚地认识它与将来要从事的临床医疗工作之间的相互联系,因此在医学遗传学教学中融人转化医学理念对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蚌埠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医学遗传学理论学时为30学时,其学科跨度大、教学内容繁多。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为了树立学生转化医学意识,培养具有转化医学理念的新型医学人才,我们在医学遗传学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如下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一、上好第一堂课,树立学生转化医学意识

  绪论是每一门课程的第一堂课,它是课程的开场白,起到统领整本教材和整个课程教学的作用。绪论的学习是给学生建立学习方法并提出学习目标的重要环节,绪论教学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上好第一堂课对学生学好本门课程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培养学生转化医学意识就要从第一堂课开始。

  在绪论的教学中,除了介绍医学遗传学的性质、任务、研究方向、研究内容等基础知识之外,我们还增加了转化医学概念、发展应用现状等内容,为今后从转化医学角度认识和学习医学遗传学打下基础。另外,在讲解医学遗传学学科发展简史时,适当补充了将临床问题与基础研究密切联系的科学家的事迹,比如,美国学者Prusiner发现朊蛋白的起因就是来源于他是一名临床住院医生的时候,曾目睹一位60岁的女患者痛苦地死于Creutrfeldt—Jacob病引起的痴呆症,从而引起了他在长达20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坚持不懈的对这种疾病进行实验研究,最终发现人类的Creutzfeldt—Jacob病的病原体是蛋白质,定名为朊蛋白,这一研究使他独获199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通过介绍这类事迹,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充分认识转化医学的作用和意义,促进学生树立转化医学意识。

  二、以遗传病为中心,转化医学为导向,设计典型案例

  医学遗传学是一门由“遗传病”为纽带把遗传学和医学结合起来的学科,医学遗传学侧重从综合角度全面地探讨和分析遗传因素在遗传病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中的作用。因此在医学遗传学教学中,遗传病的遗传规律与发病机制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但是临床医学生常常生物学基础知识薄弱,众多的遗传病和遗传规律比较复杂,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我们采用以遗传病为中心,将复杂的医学知识以“遗传病”连接起来,使临床问题作为基础医学教学探讨的材料,精心设计典型案例。并围绕临床案例提出相关问题,将医学遗传学基础与临床病例进行整合,培养学生今后以转化医学理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将医学遗传学基础知识“转化”到临床中去。

  比如,在讲解性染色体病这一章时,我们根据临床的病例设计了典型案例“一7岁患儿,因尿道下裂并发隐睾就诊,术前行染色体检査诊断为47,XXY,诊断为Klinefelter综合征,无其他临床症状,无家族遗传史,父母非近亲结婚,生育该患儿时年龄:父27岁,母25岁,据调査该父母在此患儿之前曾生育过一女孩,发育正常,其母为肾结石患者,在妊娠前和妊娠早期曾服用过某排石药物。”根据这一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以一名医生的角度思考以下几个问题:为什么该父母正常并且无家族遗传史,但却生育一Klinefeltei综合征患儿?该患儿应如何治疗?临床上应如何诊断和预防遗传病的发生?这样通过这一案例的设计,架起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学生对即将学习的知识(Klinefeltei?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核型及遗传病的诊断和预防)的关注与思考,又复习和巩固了已学过的基础知识(引发染色体畸变的因素和染色体数目异常发生的机制)。

  通过设计典型案例,将临床内容潜移默化人基础医学课堂中,让学生带着兴趣和疑问学习了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与传统教学相比,这种以遗传病为中心,把临床病例引人课堂,从临床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融人转化医学理念的典型案例教学方法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和自学能力,使教学效果得到了提高。

  三、基于转化医学理念,培养学生科研思维

  培养有较高科研能力的医务工作者,提高临床工作者的科研意识和能力是转化医学发展的重中之重,目前制约转化医学发展的一个瓶颈就是人才的匮乏。因此,要在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之间的双向转化,不仅要让临床医学生掌握医学知识,同时要使学生学会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为转化思维的培养建立基础。

  首先通过插人相关案例来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可以将一些著名的医学遗传学家探索生命奥秘的科研工作引人课堂教学,比如在基因诊断的讲述中,可结合“基因诊断之父”简悦威通过不懈的科学研究,运用DNA重组技术实现了对镰状细胞贫血的产前基因诊断的案例进行教学,从而培养学生善于从临床中观察、勇于投身科研的精神,并让学生领悟到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相互转化、相互依存的关系,为将来的临床工作奠定了基础。

  其次,把教师的科研课题带人课堂,以科研促进教学,建立科研反哺教学的机制,在基础知识学习过程中开展基于转化医学思路的课外科研活动,加强学生对转化医学的理解。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课题,设立相关的科研课题方向,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关的研究内容,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查阅文献、撰写课题申请书的过程。并且根据学生的意愿,挑选部分同学加人到老师的课题组进行科研训练。通过以上实践,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思维,使临床学生了解了科研的方法和思路,使基础与临床、科研与教学有机融合,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了学生转化医学的意识,让临床学生深刻体会到转化医学的真正含义。

  四、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渗透,培养转化医学人才

  现代医学模式注重人类生命的内在质量,强调心理和社会因素对人的影响,转化医学实施的过程中倡导的“以病人为中心”就是人文精神的最大体现[5]。转化医学的发展需要切实加强和改善医学人文教育,在医学遗传学教学中,不断地渗透医学人文知识有利于转化医学人才的培养。我们对在医学遗传学课程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做了多年的探索和实践[6],探索了一条在医学遗传学课程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的模式,使人文教育浸润在医学遗传学专业理论知识中,注重培养学生沟通交流与团队协作能力,不仅提高了学生专业课成绩,而且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了提高,从而满足转化型医学人才培养要求。

  综上所述,转化医学是医学发展的方向之一,在医学遗传学课程教学中融人转化医学理念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在教学中树立转化医学思维,以遗传病为中心,使基础与临床、科研与教学紧密联系,逐步强化学生转化医学的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转化医学人才培养。

  农学专升本《遗传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篇11

  近年来, 各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被引入到医学教学改革中, 特别是信息与网络通信技术快速发展, 逐渐渗透融入到医学教育中, 医学教育信息化程度得以迅速提高, 促进了医学教育资源建设[1-2]。微课就是顺应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而产生的新型教学模式, 并且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和教学改革的研究热点[3]。而对分课堂是顺应中国高等教育的国情提出的一种较新的大学教学模式[4]。医学遗传学是交叉学科, 学习难度大, 大部分遗传病较为罕见, 且向低年级医学生开课, 传统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如何推进医学遗传学教学改革, 提高医学遗传学的教学效果, 是教师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5-6]。

  1、微课概念在国内外的发展

  微课雏形源于1993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 A.McGrew教授所提出的60s课程 (60-second course) 以及1995年英国纳皮尔大学Kee TP提出的1min演讲 (the One Minute Lecture, OML) [7]。2008年明确提出微课这一概念的是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David Penrose[8], 它是1~3 min的短小教学视频为载体, 记录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展开的教与学的过程[9]。在国内, 学者们对微课的认识随着微课建设和研究的发展内涵得以不断深入, 丰富和完善。2012年底, 首届全国高校微课大赛的通知中, 对微课的定义为:“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 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所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10]。

  2、对分课堂的概念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心理学系的张学新教授于2014开创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对分课堂 (PAD) 把教学分为3个环节, 即讲授 (presentation) 、内化吸收 (assimilation) 和讨论 (discussion) , 其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 另一半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类似传统课堂, 对分课堂强调先教后学, 教师讲授在先, 学生学习在后[4,11]。这种教学方法经多校教师实践证实能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效率,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是针对目前中国高等教育课堂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的有中国特色大学教学模式[12]。

  3、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医学遗传学是临床和基础医学的交叉学科, 因其为医学基础课程, 向低年级医学生开课, 通常尚未进入临床见习和实习期, 学生对涉及的临床遗传疾病缺乏感性认识, 另外, 很多单基因遗传病, 染色体病, 线粒体遗传病发病率低, 学生缺乏学习热情[5-6]。因此, 传统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医学遗传学是边缘学科, 其教学内容与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 生物化学, 病理学等多个医学基础课程有着紧密的联系, 先行课程知识点欠缺, 也会影响到医学遗传学某些章节的学习[5]。

  4、“微课+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

  本文主要探讨以课堂讲授和讨论为主, 辅以微课的教学模式, 但是, 在实际教学中, 根据章节内容特点的不同, 调整教师授课, 微课, 学生和师生互动讨论各环节的比例。

  作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交叉学科, 本课程较多章节和临床关系较为密切, 比如生化遗传部分, 微课设计可以考虑分成两类, 一类是以预习为目的的课前视频, 一类是以深入学习为目的的课后视频。以苯丙酮尿症的教学为例, 制作两个课前预习用微课, 每个视频大约5~9min, 一个是新生儿疾病筛查相关的介绍, 一个是苯丙酮尿症患儿就诊视频资料。这类课前微课使学生直观地获得一些疾病临床信息, 增加了对疾病的感性认识, 激发学习兴趣, 有助于低年级学生掌握疾病的临床表现, 方便教师在课堂讲授时从遗传学角度深入阐述疾病的分子机制。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认识到新生儿疾病筛查的重要性, 很多遗传病并没有理想的治疗方法, 重在预防, 而苯丙酮尿症的智能低下等严重危害患儿生存质量的症状可以通过早筛查早发现早干预得以控制。

  课堂讲授阶段教师系统介绍苯丙酮尿症四大临床表现:智能下降, 锥体外系损害症状, 汗液尿液鼠臭味, 皮肤毛发颜色较浅。重点阐述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导致四大临床表现的分子机制。简要介绍治疗和预后。并布置课后复习和微课学习任务。

  课后用微课是完成课堂理论讲授, 学生吸收内化知识点后的环节, 课后微课视频侧重于记录早期饮食干预患者和正常饮食患者表型差异, 教师要鼓励学生课后利用微课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隔堂分组讨论环节, 通过微课, 讨论课的生生, 师生互动强化苯丙酮尿症早期筛查和饮食干预的意识, 并利用讨论课对首轮授课中的重要知识点进行复习提问, 进一步帮助学生消化, 拓展所学知识。

  作为基础医学课程, 医学遗传学某些章节和先行课程关系密切, 侧重于基础概念和理论的学习, 比如分子遗传学部分。以基因和基因组一章为例, 微课设计可以考虑以课前微课为主, 复习生化或分子生物学中已经涉及的知识点, 如, 基因和基因组概念, 结构特点, 基因表达等, 温故知新, 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消化课堂理论教学的内容。在教师课堂讲授环节中, 课前微课涉及的内容可以略讲。因为和先行课程重复内容较多, 讨论课环节也可视具体情况缩减。

  另外, 课程某些章节涉及发病率低的疾病, 如线粒体遗传病, 在课时不足的情况下, 可以缩减课堂讲授环节时间, 准备较充分的微课资料, 由学生课后自行学习讨论。

  以课堂讲授, 课内讨论为主, 微课为辅的教学模式, 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比重, 通过多轮反复接触知识点, 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有效提升了学生学习效果, 对提高医学教学质量、创新医学教学模式起到推动作用。

  在这个教学模式中, 较难掌控的是课堂讨论环节, 首先, 这个要求在人数相对少的教学班中进行。另外, 在实际操作中, 学生并不太适应分组讨论交流, 除少数同学发言踊跃, 大多数学生习惯了集中大通量传授知识的灌输性教育, 自主思维受抑制, 思维不够活跃, 需要教师引导后发言。另外, 这个模式和有限的课时有一定的冲突, 所以如何调整个环节比例, 有效利用微课去解决课时冲突也是需要探讨的问题。

  5、小结

  现在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的趋于多样化, 微课辅助下的对分课堂模式, 弥补了传统“满堂灌”的不足, 有助于激发学习热情,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种微课和对分课堂结合的模式, 将涉及对分课堂各环节的比例, 对分课堂和微课的比例, 以及如何建立更客观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等诸多实际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需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摸索。

  参考文献

  [1]周新.微课程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设计和开发[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4.

  [2]栗春璐.微课程内容呈现方式的分析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14.

  [3]胡铁生, 黄明燕, 李民.我国徽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 2013, 31 (4) :36-42.

  [4]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 2014, 35 (5) :5-10.

  [5]米亚静, 张妮, 刘洁, 等.青年教师在医学遗传学教学中的体会与思考[J].现代医药卫生, 2014, 30 (17) :2698-2699.

  [6]陈曹逸, 朱新宇, 谭湘陵, 等.医学遗传学课程教学中“罕见病”教学初探[J].基础医学与临床, 2015, 35 (8) :1145-1147.

  [7]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1 (17) :14.

  [8]Shieh D.These lectures are gone in 60seconds[J].Chron High Educ, 2009, 55 (26) :1-13.

  [9]梁乐明, 曹俏俏, 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 2013, 19 (1) :65-73.

  [10]微课与微课程研究进展综述.周笑春.中职设置微型课程初探[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0, 11 (12) :12-13.

  [11]李欣.对分课堂:有中国特色的大学教学新方法[J].学周刊, 2016, 10 (10) :16-17.

  [12]张春霞.基于自媒体平台的“微课+对分课堂”调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17, 26 (5) :55-58.

  农学专升本《遗传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篇12

  目前,医学伦理学、病理学以及生理学等教学纷纷探索了案例讨论法。关于病例讨论法究竟该在教学哪个环节中使用等报道较少。我校通过对临床、护理、检验以及预防等诸多专业的大专、本科教学采用病例讨论法,报告如下。

  1.调查方法

  以2011年级为分界,抽取我校成人教育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检验医学专业的本科学员(分别为155名、30名和40名);另取2011年级,我校临床医学和护理学大专学生分别为150名和90名展开调査。根据遗传学教学所采用的十种教学方法,以喜欢、一般和不喜欢三个标准进行选择和划分,并统计调查结果。

  2.结果

  (1)学生最喜欢的教学方法

  根据本调查:我校排名前三的分别为利用实物模型、启发式教学和案例讨论法,临床、预防和检验本科学生,喜爱人数占比分别为94.5%,76.5%和71.5%;临床和护理大专喜爱的人数比为91.0%和79.3%;其次为比较式教学、自学讨论式和随机提问等。

  (2)讨论教学法在教学中占比情况

  此次问卷调査显示,本校4大医学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中,大部分学生对病例讨论法在医学遗传学中的实施表示了肯定;具体采用的教学环节,如下表1。

  3.病例讨论法的应用

  (1)病例讨论教学法的内容

  对于学生已掌握的遗传学理论知识,可抽取典型病例,分析其临床表现:病史、临床检査和体征;经讨论,探讨病例和遗传两者间的相关性,指引学生给出合理的结论;从遗传病的表现、病因、诊断以及传递方式等,对遗传病做出科学认知。教师需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便于初步诊断;同时,需对所给病案提出相应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解决方案。由学生自行设计遗传性疾病的实验室诊断,并验证其结果,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⑴。

  (2)具体实例

  某男性患者,45岁时伴有非自主运动(舞蹈样),肌肉痉挛动作障碍,智能偏低。他和正常女性育有4子女,1儿子、1女儿均伴相同症状;发病年龄:儿子为30岁,女儿为32岁。儿子婚后再育儿子,其儿子于27岁发病,病情相对严重;女儿生育的儿子亦有相同表现,为32岁。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推测这是一种什么疾病?诊断依据什么什么;请阐述其遗传方式。讨论过程中,教师可提醒学生认真整理和分析现有的医学遗传学知识,经推理得出总结。从此家系中,得知该病例属于Huntington舞蹈症,即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的发病年龄相对较迟,具有延迟显性等特征;本病有遗传早现状,也就是发病年龄逐代提前,病情愈发加重;此外,本病多由父亲进行传递,子女病情要比父亲更严重,有遗传印记。类似上述的教学,很多学生都比较喜爱。通过自主学习,学生能够深人了解基本理论和课文重点。教学中我们发现:若让学生在实验课上选择个人的外周血来开展G带染色体制备、核型分析,能够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将学习变成兴趣。

  (3)讨论与总结

  按照收集资料,分组采用PPT多媒体课件进行讨论分析。学生可畅快发言、提问和补充,教师则提供引导,构建形成师生互动的场面。问题探讨,即通过案例分析和资料整理,提醒学生自行分析和处理问题,利用理性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后,由教师或者是学生对各组的讨论结果做出总结,以巩固章节内容。

  3.效果评价

  (1)提髙学习兴趣

  问卷结果显示,超过90%的学生对病例讨论法印象深刻,并认为他们已挣脱死记硬背的牢笼。临床需解决的问题及内容,提髙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2)锻炼了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通过病案教学,能够突破以往的注人式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主动接受知识,从而培养其对问题的独立分析和解决能力。问卷显示,超过90%的医学专业学生认为:以病案为中心的启迪式教学,真正将理论与实际连接,提高了临床操作能力,为医学院校学生适应临床工作奠定了基础。

  (3)教学相长

  临床病例讨论法的实施,需要教师认真钻研、备课,了解病例中所需的基础和临床知识。如此,便可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不断开拓他们的知识面,便于开展师生双边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能动性,还可培养他们的自学、思考和表达能力。

  农学专升本《遗传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篇13

  医学遗传学是遗传学和医学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的学科,它浓缩了生物科学与医学的核心内容,是现代医学向分子医学、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过渡的一门医学桥梁课程叱医学遗传学是医学髙职院校的必修课程之一,从我院调査和学生座谈会反映的情况看,大多数学生对遗传疾病有好奇心和兴趣,但同时也反映遗传学课程内容抽象难懂、考试成绩不理想、畏惧情绪普遍。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学生对遗传病的好奇心,调动其学习兴趣,如何改变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把抽象枯燥的内容通过生动具体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医学遗传学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追溯学习法是指根据事件发生的结果以逻辑为线索,查找事件发生的过程和原因,充分运用事物发生发展的逻辑规律,以逻辑贯穿始终的一种研究或学习方法。通过追查式学习,可以使学习过程充满挑战性、趣味性和猎奇性,容易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1.对象和方法

  从2012年人学的护理系新生中随机抽取4个班进行课题研究,其中2个班为实验组,另外2个班为对照组,每个班均为60人。实验组分4个组,选择临床常见遗传病即地中海贫血、多指症、白化病、色盲症,每个组负责一个遗传病。各组由组长分工,必须完成如下的工作:第一阶段:查阅资料。包括疾病症状、发病原J3、病理学改变、诊断、治疗和预防;国内外对该疾病的研究文献特别是染色体、基因和核苷酸序列的改变等。小组所有组员都必须上交一份完整的上述学习材料,然后整个小组进行讨论,由组长汇总制作PPT课件。第二阶段:任课教师把课程分为4个模块,以抽签的方式把4个模块分配到上述4个小组,每组成员都必须把第一阶段所收集的资料与教材内容相结合,调查遗传病可能的发病机理。在每一个模块结束前,由小组长代表小组以PPT的方式在全班学生面前做学习汇报。第三阶段:举办知识竞赛,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抢答,计算总分。完成上述3个阶段的工作后,任课教师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对照组以我院传统的遗传学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并举办知识竞赛。在课程结束后,用比较法从如下几个方面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遗传学课程学习的综合情况:课程受欢迎程度、课堂气氛、学习主动性、文献阅读、学习成绩、综合素质等。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见表1~2)

  经过24个月的实践和追踪,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喜欢遗传学课程的人数多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课堂气氛更活跃、学生学习主动性更高、文献阅读能力更强、参加知识竞赛人数更多、综合素质更高(P<0.05)’且考试成绩更高(P<0.05)。

  3.讨论

  追溯学习法以病例或案例为起点,由果到因逆行反推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追溯学习法与案例学习法具有异曲同工之处,接近临床医学的循证法。医学遗传学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讲授为主,基础教学与临床训练相互脱节,医学遗传学与生物化学、解剖组织学等基础学科之间存在着内容的交叉重复。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没有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往往是被动学习,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由于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存在重复,浪费课时[3|。另外,遗传学课程内容囊括生化、基因、染色体等方面的知识,学生普遍感觉抽象深奥。因此,本教研室借鉴案例学习法和临床循证原理采用追溯学习法,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通过査阅资料、学习报告、课堂演讲、知识竞赛等活动力求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经过24个月的实践,实验组在课程受欢迎程度、课堂气氛、学习主动性、文献阅读、学习成绩、综合素质等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实践证实,追溯学习法能提高医学生对遗传学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

  农学专升本《遗传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篇14

  医学遗传学是医学各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该课程主要是从遗传方式、基因定位、分子机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研究基因、染色体和疾病之间的关系。教学方式多采用课堂教学,学生以学习新知识为主。遗传病是贯穿整个医学遗传学各个章节的核心内容,在医学遗传学理论授课中,如何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合适的遗传病病例,把医学遗传学各部分内容与遗传病病例分析系统整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综合掌握并运用医学遗传学知识,是目前医学遗传学教学中的重点。因为医学遗传学不仅是遗传学基础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掌握遗传病的致病基因、遗传方式、诊断治疗方法和遗传咨询等内容。近年来,以问题为导向,以器官和系统为中心,利用临床病例分析,通过不同基础课程系统整合的教学模式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受此启发,我们在医学遗传学课程中采用了以问题为导向、以不同遗传方式的遗传病为中心的病例整合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法能够让学生更系统灵活地掌握医学遗传学基本知识,为知识的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本人通过一段时间对该教学法的实际应用,取得了一些经验,现对其探讨如下。

  1教学进程和教学内容的设计思路

  医学遗传学课程主要讲述的是基因和染色体,以及它们在遗传病中的作用。在教学进程上,首先讲授人类基因和染色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在学生

  掌握了一定的遗传学基础理论后再进一步通过遗传病病例引导学生分析和学习医学遗传学知识。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将教学内容按授课时间顺序分为以下几个模块:

  ①基础知识模块。在这部分内容中,学生需要掌握医学遗传学总论、人类基因的结构与功能、基因突变的生物学效应、染色体的细胞学基础、系谱分析、遗传方式等医学遗传学基础知识。通过对本模块的学习,学生系统掌握医学遗传学基础知识,为进人遗传病病例整合学习阶段打下基础。此部分内容学习方式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上讲授课程,学时约占学时总数的1/5。

  ②遗传病病例分析模块。在这部分内容中,教师分别从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染色体病、线粒体病四大类遗传病中分别选择一种或几种典型病例作为案例,引导学生从疾病的致病基因、分子机制、遗传方式、临床表现、检查指标、诊断方法、治疗方法和遗传咨询等方面进行资料查找,分组讨论并从各个角度给出答案。此部分内容学习方式主要是课堂讨论模式,学时约占学时总数的2/5。

  ③交叉学科模块。在这部分内容中,学生需要掌握群体遗传学、生化遗传学、药物遗传学、免疫遗传学、肿瘤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等医学遗传学衍生出的交叉学科知识。教师要从医学遗传学角度去讲述相关学科的知识,由于学科发展的日新月异,教师在教学内容中需要讲述该领域的部分最新研究成果,以开阔学生视野。此部分内容学习方式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上讲授课程,学时约占学时总数的1/5。

  ④实践教学模块。在这部分内容中,学生需要掌握核型分析、皮纹分析、基因组DNA提取等实践操作内容。教师从群体、细胞、分子等不同层次讲述课堂教学中不易实施的内容。通过学生的主动操作加深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此部分内容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实验室实际操作,学时约占学时总数的1/5。

  2病例整合教学法教学流程

  2.1课前准备遗传病病例是实施整个病例整合教学法的核心和基础。病例的选择要考虑医学遗传学整体知识结构和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选择发病率相对较高且具有代表性的遗传病病例,能够把遗传学各部分知识系统性地融入病例之中。相关问题的设计应该引导学生从遗传病的不同角度理解和系统掌握医学遗传学理论知识。教师先将学生分组,每组6-7名学生并推选出组长1名。在课前一周,教师召集组长开会并将1-2个病例、相关问题资料以及教学流程和要求发给组长。组长组织本组学生进行分工协作,从教材、图书馆或网络上査找并准备相关资料。

  2.2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课堂的前半部分,每组组员在组长的指导下分别从疾病的遗传方式、致病基因、发病机制、临床表型、诊断与治疗、遗传咨询等方面对该病进行讨论并尝试解答相关问题。后半部分各组分别派代表陈述本组所总结的问题答案并加以解释说明,然后由教师进行归纳和总结。在讲述单基因病中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时,以P地中海贫血为例,教师先预留问题:

  ①一对广东籍夫妇带一个3岁重度贫血的小孩前来儿科就诊,称其所患为p地中海贫血,你作为一名医生,针对先证者需询问的一般资料、病史、家族史和检查的体征有哪些?

  ②有必要开具的检查申请单有哪些?

  ③P地中海贫血的分子诊断流程是什么?

  ④此对夫妇欲再生一胎健康的孩子,你在遗传咨询中应讲些什么?学生为了分析第一个问题,需全面查找并掌握P地中海贫血的临床表型、病情进展和其他表型相似疾病的区分要点等知识。第二个问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地中海贫血患者血液学参数变化和致病机制等知识的掌握。通过对第三个问题资料的查找,学生会掌握P地中海贫血的致病基因、常见突变、目前分子诊断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案以及诊断结果的判读等知识。第四个问题不仅使学生掌握P地中海贫血的产前诊断、再发风险估计、医学伦理学等遗传咨询知识,也能够培养学生与患者沟通和解释的能力。这些问题分别从医学遗传学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对地中海贫血这一遗传病进行深度理解。学生先进行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依次回答上述四个问题,其他组员也可以对问题进行补充和说明。最后,教师对这四个问题进行补充和总结,并进一步将知识扩展到与P地中海贫血类似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上,由此让学生对整个单基因遗传病的各个方面有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多基因病、染色体病和线粒体病的课堂教学流程与单基因病的流程相似。

  2.3教学活动的评价和总结课堂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应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沟通,根据学生的反馈结果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对教学效果进行客观的总结和评估。包括病例和问题的设计是否能够引导学生达到学习目标,小组讨论的气氛是否热烈,学生间是否能够良好沟通,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学生准备的资料是否能较全面地回答所留问题,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能否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评论,是否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是否提高了学生归纳和总结的能力。教师应根据评估结果对教学流程进行调整,包括更换病例和问题等教学资料、调整小组讨论时间等。同时,教师应指出学生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提出改进的建议并引导学生提高自身能力。

  3问题及对策

  3.1学生人数与教学效果遗传性疾病病例整合的教学模式需要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因此小班教学效果较好。根据本人经验,每组6-7名学生,每个班级5-6组更容易达到学习目标,因此该教学模式比较适合学生人数小于50人的专业开展。学生人数过多,各组回答问题的累计时间太久,难以在2个学时内完成。此外,学生人数过多,教师不能在教学过程中兼顾到每组学生,教学效果难以达到理想标准。对于人数较多的专业如临床医学专业等,可以考虑将学生分成人数小于50人的不同教班,多轮次上课,这样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3.2知识点的覆盖遗传性疾病病例整合教学模式是以单个病例为中心的系统性教学,往往有部分知识点不能完全通过病例教学体现出来。比如单基因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包括完全显性、不完全显性、不规则显性、共显性、延迟显性和从性显性等不同遗传方式,这些不同类型的显性遗传方式很难通过遗传病病例的设计进行全面讲述。对于个别课堂教学中不能覆盖的重要知识点,教师应该将这部分重要知识点系统地整理出来,在课前发给学生自学,并在每个病例课堂教学过程结束以后抽取5-10分钟对一两个知识点进行讲解,以弥补病例整合教学模式的不足。

  医学遗传学不仅涉及遗传学的基础知识,更与遗传病的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密切相关。遗传性疾病病例整合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引导学生从临床应用角度深刻理解医学遗传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综合运用医学遗传学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学生今后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应用医学遗传学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农学专升本《遗传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农学类试验课程教学改革的论文07-24

农学类专业技能训练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11-12

农学类专业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论文11-12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遗传学课程教学改革新探》论文09-11

飞机系统与附件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09-10

研究课程教学改革古代文学论文08-02

关于三大构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07-26

高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09-04

中学体育田径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研究论文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