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息技术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的大学论文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信息技术课堂课程地位不高
高中课程中设置信息教育课历来已久,其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各社会阶层的广泛认可,认为掌握信息技术将是走入未来社会的重要能力。但是在高考招生制度的影响下,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并没有得到学校的重视。其次,由于信息技术并没有纳入到高考的范畴当中,评价高中办学水平、质量其根本条件仍是高考升学率。在这一条件下,学校、教师、考试不得不从行动上和思想上忽视信息技术教育,狠抓文化课的教育与学习。从整体上看,不论是高中、初中还是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地位都处于地下的状况,甚至在某些学校出现了信息技术教师辅助教学的现象,没有充分的精力与实践去研究信息教育本身。从而导致信息技术教育普遍效率得不到提高、乃至流于形式。
1.2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不合理
我国大部分学校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高中信息技术课更多的往往以一种选修课的形式组合到课程表之中。其次,由于受到高考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普遍实施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很多学校依然采用以成绩为主的单一评判标准,信息技术教育并没有得到校方的充分重视。此外,从学生角度来看,对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必然会影响到其他文化课的学习成绩,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在高考中的竞争力,提高文化课成绩别然会主动放弃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从而将跟多的时间投入到高考科目学习当中。从整体上看,我国大部分高中信息技术老师几乎都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来教授课程,但是受到学校师资力量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信息技术教学素质普遍不高,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当中很难达到信息技术教育应有的效果,提升学生的计算机使用能力及水平。甚至在某些高中还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即信息技术仅仅是一个便利教学的工具,即使没有信息技术,同样也能够通过发挥教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赵月大洼县第三高级中学辽宁盘锦124200主观能动性进行课程讲授,从而学生失去了同计算机接触的机会,进而也导致计算机成为摆设,甚至沦落为应付上级领导部门巡视检查的工具。
1.3教师专业素质有待提升
在信息技术教师的招聘方面,我国大部分高中并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从而也就导致高中学校计算机技术人才普遍缺乏的现象。由于教师自身专业素质较低、现代教育意识薄弱,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当中也就必然无法发挥出教师应有的引导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但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高度缺乏、信息技术教育老师进修难,在这些条件的限制下,大量信息技术教师其教学水平得不到提升、信息技术知识得不到更新。不仅如此,高中中的信息技术老师现代教育意识较为薄弱,很多人认为信息技术教育仅仅就是计算机课,将信息技术课作为打字课来进行学习,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老师为了节省时间、方便教学,采用单纯理论讲授的`方式来进行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导致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就更不用说信息教育课教学效果得到实现了。
二、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对策研究
2.1与时俱进,转变传统教育观念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只有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同高中升学率有机结合才能够实现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观念的提高。但是这一点却很难在我国现阶段的教育事业中得到发展,实际上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和转变教育观念、模式并不矛盾,更不会对高中升学率产生影响。因此,信息技术教育必须要得到校方和学生的充分重视,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取得信息技术教育的良好效果。学校应整合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巩固硬软件教学设施;教师要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提升自身专业素质与水平;学生要充分认清形势,努力学习,在这一系列措施的落实下力争实现一个良好的信息技术教育、学习环境,从根本上取得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良好效果,这对于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2.2开拓进取,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现阶段,我国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素质整体偏低,实现高中教育信息化、现代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而如何在短期内取得教育成果,那么教师素质培养首当其冲。一般而言,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有很多种方法。比如开展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学习理论、参与培训等方式,都能够在短期内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但需要注意的是,信息技术教师除了要对学习内容广泛学习以外,还应该关注国内外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向、从而不断调整和完善自身教育方式。另外,还应该对教学和学习以外的知识加以了解和学习,通过两手抓的方式提高自身素质,树立起新的教学理念,这对于提高高中教学质量、学生素质水平具有极大的促进意义。
2.3转变方式,完善课堂教学手段
从一定程度上来看,高中学生差异性较大,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其心理需求和知识需求差异较大。因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当中,必须要在整体上对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兴趣等方面加以考虑,结合学生以往的知识经验,并在其基础上促进学生更进一步的发展。但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得到重视的是,教师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而应该充分结合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不断的加以沟通、疏导,让学生觉得老师是在真正的关心他,并给予适当的鼓励,才能够融洽师生间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不断提高学生们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积极性,切实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
三、结语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具有先进性、时代性与科技性的课程,能够提升学生各方面素质。高中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不仅能够拓宽学生视野,还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个人竞争力水平。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得到忽视,乃至流于形式,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总而言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当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教学行为、手法加以完善和创新,才能够真正达到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应有的效果,从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赵月 单位:大洼县第三高级中学
(二)信息技术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的大学论文
一、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时偏少,教学进度太快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基础教材的不断修订,教学内容在不断完善和增加,与其相反,很多高校所制订的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学时却只减不增。以南京工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为例,目前面向全校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总学时大多为4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为20学时,上机学时为20学时。基本上教师最多两次课就必须要完成一章的教学任务,过快的教学进度使得教师在教学内容安排时难以兼顾趣味性和互动性。而对于学生来说,初高中计算机知识掌握程度层次不一,绝大多数学生对于繁重的学习任务难以在短时间内进行消化,教师和学生压力都很大。
2.投入少损耗大,硬件实验难以实现
大学信息技术基础内容广泛,除办公自动化软件操作实验外,其余理论知识也都需要有相应的实验环节进行辅助理解。如计算机硬件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及多媒体技术基础等,仅仅在课堂上通过图片及简单的动画演示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学习该部分知识时都觉得非常枯燥抽象,难以接受。而该部分知识恰恰又是作为当代大学生在信息化程度高度发展的当今社会中工作和学习不可或缺的。因此只有通过硬件实验才能充分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直观具体地参与其中,从而轻松而又深刻地掌握相关硬件知识。但由于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是面向全校大一新生的基础课程,人数众多,实验频率高,损耗大,实验所需要的硬件设施必须要花费很多的人力物力去进行维护和更新,这导致硬件投入巨大,因此硬件实验在很多高校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中难以真正开展,学生对硬件部分知识的学习效果也大打折扣。
3.教学与专业脱节,无法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教学对象为全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教师上课教材的选用、教学内容的安排均一致,缺乏教学对象所属专业特色,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意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更无法提前预知到该课程与其所属专业的可能联系。事实上,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在很多专业的实践应用中无处不在,是很多专业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必备工具。很多学生在毕业设计尤其是撰写毕业论文时才意识到信息技术知识的重要性,结果临时抱佛脚,手忙脚乱,导致毕业设计进度缓慢,无形中与其他同学拉开了差距。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教学并未发挥其基础的作用,没能真正切实做到为专业服务。
4.课程考核方式单一,难以准确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当前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考核方式大多分为两种:笔试与机试。经过实践,两种考核方式各有利弊。笔试是最为传统也是大多数课程经常采用的一种考核方式,投入少,实现简单,应用范围广,但是其组题形式单一,对于操作技能与理论知识掌握同样重要的计算机课程来说显然无法满足需求。而机试则既兼有笔试的优点,又有着笔试无法与之相比的强大优势,比如组题形式多变,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可以自由组卷,轻松完成操作部分的考核,考试结束后能快速客观的自动得出考核结果,并能对各班各专业的考试情况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价。但是机试也存在着一些缺点:第一,题库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进行经常性的定期维护更新;第二,由于机房条件的限制,必须分批组织学生进行考核,考试内容难易程度不一致,考核标准也不能完全统一;第三,由于受到自动改卷的限制,机试仍然偏向于概念性的考核,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考核无法实现。因此,制订一个更为合理的考核标准,真实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对于为今后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提供有力依据是非常重要的。
二、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教学中一些好的想法和对策
1.教学手段多样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教学方式单一枯燥,抑制了学生的主观积极性,教学效果不好。而作为当代大学教师,应该摒弃传统教学的束缚,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首先,教师应精通信息技术,有效利用信息化教学环境,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在讲授书本知识的同时,可以结合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加深学生印象,提高授课效率,如多媒体动画演示、硬件组装视频演示、计算机软件安装及配置演示等。其次,由于基础硬件实验损耗大,无法安排学生分组完成的弊端,可通过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硬件组件实物演示(如CPU、内存条、硬盘等等),以及带领学生前往实验室进行实物参观介绍等途径进行最大程度的弥补。另外,由于信息技术基础教师学科知识单一以及教学对象专业众多,可邀请相关专业的专家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穿插进行宣讲,让学生能形象而全面的对信息技术基础这门课在其专业领域的应用有个具体的认识,提前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做好准备。
2.建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教师应做好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能充分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掌握全面而先进的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每一个具体而有意义的任务中去,对整个课程所有任务活动设计的难易度和创新性、任务与专业的结合度、学生完成的期望值都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教师布置任务后,由学生分组参与学习、讨论、制作及演示交流等一整套的活动。任务结束后,教师及时对任务完成的效果做出客观中肯的评价,并提出有效的建议,让学生对其所完成任务的目的和意义有充分的认识,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断积累其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任务驱动模式解决考核制度单一的问题,将每一个任务的成绩归入最终成绩的计算,使得对学生的评价不再仅停留在对固定知识点和概念的考核,而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态度、主动性、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考核。
3.鼓励学生课后自主学习
由于课程学时较少,教师课堂授课时只能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进行把握,无法对所有的细节进行全面的讲授,因此,学生的课后自主学习变得尤为必要。但是学生在课后自习中因为基础知识的缺乏,常常会遇到很多问题,而大部分学生遇到问题时除求助于网络外缺少其他有效途径。因此,如何保证学生获取网络信息的准确性也是比较重要的。在实践过程中就充分利用了BBS论坛、留言簿、公告栏等网络手段与学生进行互动式的交流,使学生摆脱了由于单一的网络搜索功能而可能带来的错误信息的干扰。利用网络,教师可以与学生就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和经验交流,及时对学生提供帮助。学生在这种非面对面的教学模式中既可以轻松地学习到新知识,又可以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反馈给教师,使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提高授课效率。
三、总结
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这门课不仅仅是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授,而且是一种信息技术技能的教授,是其他所有专业学习的重要前趋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掌握利用信息化手段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从目前的教学效果来看,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教学的目标还远远没有达到,学生尚未真正掌握信息技术技能并很好将其应用于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教学仍然非常重要和迫切。虽然目前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普遍面临学时少、教学条件有限等客观困难,但是仍应从教师自身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实自身专业知识,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使信息技术基础教学真正发挥其作用。
作者:徐新艳 杨慧 单位:南京工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信息技术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的大学论文】相关文章: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问题和对策论文06-21
大学体育管理的问题与对策论文06-22
大学武术基本功教学的问题与对策论文07-31
篮球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08-28
幼师美术教学的问题及对策论文06-22
体育教学的问题和对策论文06-22
素描静物教学问题与对策的论文06-21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08-31
口算教学常见问题及对策的口算教学论文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