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实施中课堂教学设计的质性研究论文

2021-06-18 论文

  摘要:对一节化学公开课的形成过程的分析表明:教师的已有实践性知识、评价导向、课程理念、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和现实因素共同影响课堂教学设计;“理念+案例+实践+反思”是教师实践性知识形成与发展的有效路径;要注重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追求新课程理念的真正落实;让公开课取得多方面效益;课程理论工作者应该深入课改实践,在实践中完善、发展和创新理论,发挥专业引领作用。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实践性知识;质性研究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有什么样的变化?教师的教学设计受到哪些因素影响?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如何发展的?本文通过对一个个案的质性研究,就新课程实施中教学设计影响因素和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做一些探讨。

  一、一节公开课的形成过程

  T老师是上海某高中高三的一位化学教师,有30多年的教学经验,是该校化学教研组组长,对新课改的态度比较积极。这个学期刚开始的时候,T老师接受了上一节区公开课的任务。我们全程参与了从探讨到试讲、上课、评课与反思的过程。

  (一)初步探讨阶段

  在一次教研组活动中,T老师就《定量实验方案设计和分析》谈了他初步的教学设计思路。下面是在教研活动中的部分对话。

  T老师:我起初是不愿意上这节课的,因为高三就是针对高考,很难展示二期课改的理念,但我现在希望尽量把课改理念和高三的现状结合起来。我以往的讲法就是把几个典型方案讲出来,帮助他们分析、比较和归纳,再进行习题训练。这次,我想变一变。我准备布置学生在课前设计一些方案,在课堂上首先通过侯德榜制碱法引入课题,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再讲明定量实验的特点和实验设计的原则,然后根据学生的设计,说明化学上定量测定杂质的三类方法(重量法、滴定法、体积法),简单讲一讲这类实验比较常见的设计方案,最后专门针对一种方案让学生讨论、分析可能会产生的误差和如何改进。(T老师拿出他事先画好的一张实验装置图,给我们讲起他的分析思路)

  教师A:T老师,你已经收集了学生的实验设计方案了吗?这个实验设计是从学生设计中挑选出来的吗?

  T老师:我还没征集学生实验方案,但我觉得这个实验方案能涉及多方面的问题,既能让学生讨论起来,体现学生的主动性、探究性,又对高考有针对性。

  教师B:T老师,我记得《中学化学》一篇文章中,对测定纯碱中氯化钠含量的方法总结了6种方法。

  T老师:哦,你赶快找来,我看看。(教师B马上去找刊物)

  笔者:T老师,我觉得你让学生预先设计出方案的办法很好,如果你收集起学生的教学设计方案,分析一下,可能会有新的想法。

  教师C:对,我觉得也是,有些学生可能会有你意想不到的设计方案,你可以有针对性地讲解。

  笔者:而且,这样应该会发现学生设计的不足或错误,如果你只把正确的方案告诉学生,他们并不一定能够纠正自己的原有错误认识。如果能让几个有代表性的方案设计者把他们的整个思路说出来,可能对他们已有的错误观念暴露得更清楚,也有助于其他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这时,教师B已经找到了那篇文章,大家开始仔细分析文章中列出的几种方案。

  教师D:T老师,你这节课内容很多啊,你是不是要考虑时间问题。

  教师C:你是不是把定量实验与定性实验的概念放在这节课之前讲更好?三类方法都能照顾得到吗?

  笔者:T老师,能不能让学生总结出实验设计的几个原则,我觉得如果前面的方案讨论和分析比较好的话,学生可以自己总结出来。

  教师B:对,这也符合我们新课改的理念。

  ……

  T老师:谢谢大家的建议,看来,我要重新思考一下我的教学设计。

  (二)试讲与上课阶段

  讨论之后,T老师收集了一个班的学生设计方案,并对这些设计方案进行了认真的归类和比较,在前面讨论的基础上,对原来的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主要有:把定性实验与定量实验的关系放在课前解决,把重点放在重量法的讨论,让学生自己说出方案的设计思路,最后总结定量实验设计的原则等。为了能上好这节公开课,T老师又在其他两个平行班级中进行了试讲。第一次试讲中,T老师从学生设计方案中选择四个方案在课堂上讨论,通过课后交流,发现的问题主要是:教学内容过多,无法充分展开;几个方案间的关联不够清晰;对学生探讨的启发和组织不够好等。第二次试讲改为只讨论重量法,用守恒的观点统摄和分析重量法,让学生探讨三个方案,并对三个方案使用的不同药品和不同操作步骤进行评价,效果比较理想。修改部分细节后,形成了最终教学设计。

  实际上课过程是这样的:

  首先让学生回顾定量测量的特点和几类方法,用侯德榜制碱法引出工业纯碱(Na2CO3)中通常含有氯化钠(NaCl),说明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如何测量工业纯碱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然后用实物投影仪先后显示出学生的三种实验设计手写稿,让学生说明设计思路,再用多媒体课件把几种实验方案的流程总结出来。针对学生叙述时的情况,或追问具体细节、或询问深层原因、或提出额外的实验要求、或让其他学生发表不同意见,把一些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容易出现的错误逐渐展现出来。在对第一种方案的讨论中,引导学生对使用不同药品和实验步骤的相似设计进行评价,从学生的评价中得出定量实验设计的几个原则(科学性、安全性、可行性、简约性、经济性),并把这些原则应用于后面的分析中。

  最后,教师总结化学守恒原则是重量法测定的依据,指出近几年高考实验设计题是得分最低的题目,引起学生的关注,并把几道实验设计题目作为课后的训练。

  (三)评课与反思阶段

  公开课结束后,区教研员、各个学校的化学教师代表、该校教师和我们一起进行了评课。大家对这堂课的评价很高,一致认为这堂课既反映了课改精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结合得很自然,又注重了教师的组织引导和最终的知识和能力目标,很好地处理了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特别对T老师根据学生的设计方案展开教学这一点非常赞赏。

  评课结束后,笔者专门对T老师进行了访谈。

  笔者:T老师,您能否说一下你在整个教学设计过程中的变化。

  T教师:这部分内容我很熟悉,但我这次的教学设计与原来的很不相同。通过和大家的讨论,我重视了对学生设计方案的分析,我发现学生的一些思路,包括正确的和错误的是我以前没有想到的,我开始真正地利用学生的方案进行教学设计;我还查阅了几篇关于这节课的教研论文,对可能的方案了解得更好。通过两次试讲,我对设计又进行了修改,减少了对一个设计方案的讨论,增加了学生对相似方案的评判,并且确定了以守恒的思想贯穿整个教学,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能把握化学的重要思想方法。

  笔者:您觉得在这次公开课过程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T老师: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这是我对课改理念的新理解。如果教学处理得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处理好高考与课改的关系。

  笔者:这节课你觉得还有什么不足?如果让你再上一遍,你会有什么修改?

  T老师:我觉得让学生暴露他们的思维还不够,有时我的引导比较急,急于得出结论,如果再上一遍,我会更加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对本节公开课形成过程的分析与启示

  (一)对本节公开课形成过程的分析

  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课堂教学方案形成过程,我们以此为例,建立了一个研究模型。如图所示。

  教学设计进程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发展

  图中的内框是教学设计方案的形成过程,内框中的核心要素“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整个教学设计形成过程的关键。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知识,具有明显的情境性。在这些情境中教师采用的知识来自个人的教育教学实践,具有明显的经验性。这种知识的表达包含着丰富的细节,并以个体化的语言而存在。[1]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真正信奉的,并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或)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2]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主要是教师自身教学经验和自我反思的结果,是影响教师教学设计的最直接因素。

  整个公开课形成过程中的教学设计方案可以分为四种,最初设计方案、讨论修改方案、试验修订方案和课堂实施方案。对应着四个活动阶段:讨论交流阶段、试讲改进阶段、教学实践阶段和课后反思阶段。这个过程不仅是课堂教学设计形成与实施的过程,也是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的过程。

  外框中的评价导向、新课程理念、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包括专家的指导和学术论文的启发等)和现实因素(主要指学校教学条件、教学时间、学生状况等现实情况)则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教学设计的形成和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的整个过程。

  我们分别从以下几个阶段分析教学设计方案的形成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发展。

  ●最初设计方案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任务,主要依靠已有的教学实践性知识设计出来的。由T老师提出的最初教学方案的表述中可以看出,T老师有着丰富的教学实践性知识,对教授的学科内容把握得较好,对教学重点、难点、高考热点问题比较了解;教学目标比较清晰。但他最初认为课改理念与评价导向是有矛盾的,他想把实际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实验设计能力)与课改理念结合起来。不过,在结合的时候,新理念并没有真正融合到最初的教学设计中,他基本沿用着过去的教学思路,主要凭借自己的实践性知识预设了学生讨论的重点方案,课前收集学生设计方案只是走走形式,引入和讨论环节更多的也是为了符合新理念而设计,而不是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探究性。

  ●由最初的教师设计方案到讨论修改方案,经过了讨论交流阶段。在与其他教师和我们的交流探讨中,我们提出的认真对待学生预先设计方案的建议,对教学时间、教学内容及其组织顺序的质疑以及期刊论文中的多种实验方案,拓宽了T老师的思路,他初步发现了最初教学设计中的问题,但并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经过对学生设计方案的研究、在考虑其他教师建议和参考教研论文的基础上,T老师修改了原来的教学设计。在这个过程中,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起了重要的作用,T老师对课改理念和现实因素中的学生因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并没有实际影响到他已有的实践性知识。

  ●讨论修改方案还只是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设想,在两次试讲的过程中,凭借自己的感受和听取大家的意见,形成了经过试验的修订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已有实践性知识和现实因素作用最大,但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同样非常重要,专业引领考虑新课程理念较多,而同伴互助则更关注评价导向。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受到较大的触动。

  ●相对于在试讲中主要目的在于修订方案的教学和课堂体验,在公开课中的课堂教学实践可以看作是实际实施方案,这是一个教学实践阶段。真正的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点,实际课堂实施中,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和现实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其他因素只是起着潜在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中会有新的体验,还会发现教学中的不足。

  ●在试讲修改和实际教学阶段,对理念的理解和课堂体验成为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的潜在来源。要让这些潜在的来源真正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发展,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教师的课后反思。这种课后反思一方面是对实际实施方案和最初设计方案的比较以及再改进,另一方面是对整个准备过程的回顾和思考。在反思的过程中,教师会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发展过程有一种理性的认识,会把过去挂在嘴边但却没有理解的理念转化为个体的情境化的实践性知识。如“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就是T老师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个体化阐释。所以,反思是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启示

  通过对这节公开课形成过程的研究,对我们主要有以下几点启示。

  1. 要注重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形成和发展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影响教师课堂设计和教学效果的最关键因素,只有把新课改理念转化为教师的实践性知识,课堂教学才会真正发生变化,新课程才能真正得到实施。同时,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又是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不断发展的,在发展过程中,外部促进因素和教师自身努力是相辅相成的,但最终要靠教师主动的吸收和消化。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主动建构而非被动接受的,实践性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教师创造的过程,是教师教学智慧生成的过程。在教师创造实践性知识的同时,也创造了自我。所以,“理念+案例+实践+反思”是教师实践性知识形成与发展、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路径。

  2. 课程理念与应试并不是不可调和的

  新课程改革是反对应试教育的,但应试并不等于应试教育。在中国当前形势下,还没有其他方法能替代高考更好地选拔和甄别人才。课程评价改革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最终的评价方案不但应该体现课程理念,还应该是理论与实践、国家与个人、家庭与社会、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等多方面的妥协与调和,而且难以一蹴而就。因此,完全依靠评价改革拉动课程改革的想法也是不现实的。现实性的努力就是在改进现有评价基础上用新的课程理念改善现有的教学。本节课例显示出,课程理念与应试并不是不可调和的。之所以出现课程理念与应试的不可调和论,主要是因为思想方法的绝对化、形式化,没有充分考虑中国国情,没有把课程改革作为一个渐进过程;没有考虑到一线教师的实际情况,缺乏对课改理念的现实阐释,从而造成了新课改对教学绩效的负面影响。理解课程理念,不能只是让教师学习某种模式或方法,而是要帮助、引导他们理解课程理念的实质精神,结合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合理的和适度的阐释。

  3.对公开课的进一步认识

  公开课是我国基础教育界长期存在的一种教学活动,是展示和推进教育理念的重要手段。有人指责新课程改革中公开课的表演性、虚假性和无用性。从本节公开课的形成过程来看,只要思想正确、方法恰当,公开课可以取得多方面的效益。公开课不仅要教师去展示教育理念,更要教师去用心理解和用行动诠释教育理念;不仅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更要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不仅要使讲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还要带动教研活动,促进其他教师的思考与实践。不仅关注公开课的最后结果,还要注重对整个过程的反思。本节公开课的效益是比较高的。经过认真准备、集体研讨、精心设计和实施“公开课”后,T老师有了很大收获,同组的教师和我们也受到很大启发。如果能把准备公开课的思路、做法(哪怕是部分思路、做法)迁移到平时教学中,对广大教师的成长将是十分有利的。

  4. 课程理论研究工作者应该做的事

  在参与本节公开课的过程中,我们切实感受到教育实践的鲜活,也感受到教师理念转化为教师实践性知识的重要性。但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严重脱节,造成了一线教师对教育理念的麻木甚至抵触。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很多国外的理论和案例无法直接应用,而面对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我们本土化的课程与教学理论却发展很慢,这不能不说是我们理论工作者的悲哀。课程理论工作者应该面对课改困境、参与课改实践、发现和分析现实问题,寻找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从实践中改善、发展和创新理论。例如,校本研修是理论研究者与一线教师对话、互动的一种很好形式,可以实现多赢,这也许就是未来中国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发展的应该走向。

【新课程实施中课堂教学设计的质性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新课程实施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研究论文的开题报告06-30

新课程背景下的研究性学习论文05-16

工程设计中的可施工性案例研究论文04-16

市政园林绿化设计中的创新性研究论文04-16

电磁学课程中实施研究性教学的探索论文09-11

新课程改革实施中的几个认识与误区论文04-24

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的重要性分析论文09-09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研究论文09-11

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论文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