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通识哲学课教学的反思论文

2021-06-18 论文

  摘要:通识教育是一种是非专业性、非职业性、非功利性的不直接为职业作准备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教育,其实质在于对自由的追求和对人文传统的继承。哲学作为人文学科的主干,其目的在于促使人们理解人类与其自身的关系,理解人类内在的期望与理想,这与通识教育注重自由与人文的内涵不谋而合。虽然现今很多高校开设了通识哲学课程,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因此,着力解决当前高校通识哲学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各大高校践行通识教育理念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通识教育;通识哲学课;教学策略

  自由人教育与通识教育都主张培养健全的、有责任心的公民。当前,一些高校教师对通识教育的认识并不深刻,通识课程被当作一般的课程来讲授。但是,通识教育的实质在于对自由的追求与对人文传统的继承,它是一种是非专业性、非职业性、非功利性的,不直接为职业作准备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教育。它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完整的知识结构、健全的人格及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认同感的高素质人才。作为人文学科的主干,哲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探讨人类的期望与理想在世间万物的整体格局中的位置。其目的在于促使人们理解人类与其自身的关系并理解人类的内在期望,这与通识教育注重自由与人文的内涵不谋而合。因此,哲学课程是高校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哲学知识较为晦涩艰深,因此被很多人视为“玄学”。所以,如何能够将晦涩的哲学知识通识化却又不失哲学思想的深度成为了目前通识哲学课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通识哲学课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从学生学习层面来看,学生对哲学课的兴趣不足

  1.学生对哲学课程的期待与哲学的学科性质不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笔者曾做过一个调查:一个约有140名学生的班里,在上《罗素与西方哲学史》这门课之前就已对哲学感兴趣的学生只有4人,占比2.8%。在一学期课程结束后,对哲学产生兴趣的学生比例提升至30%,虽然人数有所增加,但绝大多数学生仍对哲学课程不感兴趣。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受当前社会追求实用的风气影响,“我学习它有什么用?”成为大多数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必问的问题,这也是他们学习的动力。这种“学以致用”的想法并没有错,但却与哲学的性质不符。哲学的目的是“学以致知”,它是一门为了满足人类对世界的好奇心、为了人类追问人生意义而诞生的学科。哲学的学科性质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哲学无用”的错误观点,学生对哲学课程的期待与哲学的学科性质不符,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也大大降低。2.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不足,影响了学生对哲学知识的接受程度。大学生在过去十多年的学习中普遍习惯的学习方式是教师提出问题后就给出标准答案。这种教学方式忽略了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也使得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导致学生缺乏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而这些思维能力对哲学的学习至关重要。因此,思维能力的缺失直接影响了学生对哲学知识的理解和接受程度。3.学生的知识背景不健全,导致他们在学习哲学知识时感到困难。在高中分文理科之后,文科学生基本不再学习数学以外的理科知识,理科学生也不再学习除语文、英语以外的文科知识,这就导致了学生知识背景的不健全。举例来说,笔者所在的学校属于理工科院校,理科的学生占比很大,大多数学生的知识背景偏向理科,对文科知识的了解则比较有限。而哲学是人文学科的主干,研究哲学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式与理科有很大区别。这种学习方式与学习思维的差异,导致学生在学习哲学知识时感到困难。

  (二)从教师教学层面来看,部分哲学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存在问题

  1.对哲学课的讲授偏向理论化哲学系的研究生从导师那里习得哲学理论,等到自己做教师后,再把这些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这样的教育模式不仅不利于我国哲学教育的发展,还会抹杀哲学追求自由、追求创新的特质。一些哲学课教师并未形成自己的哲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只知传授哲学思想,却不能引导学生思考哲学问题,教学偏向理论化。2.教师难以将哲学知识通识化在哲学课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不能深入浅出地将哲学知识介绍给学生,也不能很好地将哲学知识通识化,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听课效果不佳,不能及时地反馈学习成果,这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3.在授课过程中不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启发式教学除了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哲学思想的魅力,还可以引发学生对哲学问题的思考。然而,目前一些教授哲学课的教师并未注意到这一点,在课堂上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关心学生个人的哲学观点,也未能引导学生对哲学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哲学课程时体会不到哲学思想的魅力,教师的教学工作也是事倍功半。

  (三)从课程教学层面来看,深奥的哲学思想会使学生产生畏难心理

  哲学思想普遍比较深奥,部分内容更是艰深晦涩,这就使得哲学历来被人称为“玄学”。对哲学的错误认识在无形中给学生带来压力,学生担心听不懂哲学课的内容,也担心不能理解哲学家的思想,这种畏难心理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通识哲学课教师的教学策略

  通识哲学课的授课教师作为通识教育理念的直接贯彻者和执行者,与学生和教学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教师应设法将深奥的哲学知识讲得通俗易懂,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习哲学知识,将哲学知识通识化,并引导学生及时反馈学习成果,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具体来说,教师可从如下四方面着手解决问题: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哲学学习观哲学是一门人文学科,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极为密切,伦理学、政治哲学等都可以解决现实社会的具体问题。学生应对哲学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哲学并非“无用之学”,而是“大用之学”。哲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批判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具备了这些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还可以开阔他们的视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2.改进教学方法很多学生不擅于主动思考,教师在课堂上应多给学生提供思考和讨论的机会,并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互相讨论哲学问题并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再讲解哲学家对这些问题的理解。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修正自己的观点,加深对问题的思考,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思考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从中引出哲学问题。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哲学的价值。3.提高自己的备课能力教师在备课时要有所侧重,所教授的内容要根据授课对象的专业、知识背景作相应的调整。教学过程中,应时刻注意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发现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有困难时,应及时作出相应的补充讲解,逐渐帮助学生健全知识背景。此外,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文科思维能力,帮助他们掌握文科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4.注重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及师生情感培育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应由易入难、循序渐进地进行讲解,应学会将艰深的哲学知识用通俗的语言讲解出来,多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例子,通过例子深入浅出地引出哲理。此外,教师要注重与学生建立情感纽带,用“三心二意”来对待学生。“三心”指的是真心、爱心和耐心;“二意”指的是诚意和全意。只有做到“三心二意”,教师才能体现出对学生的关怀和尊重。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应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对哲学的学习兴趣。讲好通识哲学课并不是一件易事,教师除了要保留哲学思想的深度,还要将哲学思想通俗易懂地阐释出来。因此,教师应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并不断改进教学工作。教师还应以初心对待教学,时刻向书本学习,向周边的同事学习,向学生学习,向生活学习,向实践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教学水平,让通识教育的理念真正影响每一位学子的人生。

  [参考文献]

  [1]哈佛委员会.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黄俊杰.全球化时代的大学通识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庞海芍.通识教育:困境与希望[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高校通识哲学课教学的反思论文】相关文章:

高校创业教育通识教育化论文08-07

本土资源的高校哲学论文03-21

小学音乐课识谱的教学反思07-29

音乐课中识谱教学反思01-16

通识教育专业的设计论文04-02

《识谱》的教学反思01-30

《识谱》的教学反思06-30

识谱教学反思07-01

音乐课中识谱教学的感悟教学反思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