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思想在先秦儒家的表现论文

2021-06-17 论文

  提要:学者对先秦儒家艺术学的研究,多着重其“经世致用”的社会政治功利观方面。本文从心理学角度考察了先秦儒家的艺术心理学思想,指出‘己不同于老子、庄子等道家的哲学-心理学,而以伦理学和心理学的结合为特色,并肯定了它是中国艺术心理学史上的一本独待而强大的传统。在此基础上,对孔子、孟子、荀子的艺术心理学加以描述。

  孔子(前551一前打9)、孟子(约前390一前289)、荀况(约前313一前238),者环是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在政治上,他们强调“经世致用”、“克己复礼”,因而形成了一套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与这种哲学思想相适应,在美学上,也强调文、质统一和中和之美,重视艺术创造和审美在人们为达到“仁”的精神境界中所起的作用。在此前提下,他们也十分重视对人的心理机制和内心情欲的研究,注意艺术创造和审美中的生理、心理调节作用,从而形成他们的艺术心理学思想。与老子、庄子作比较,如果说老庄的艺术心理学是以哲学一心理学的结合为特色的话,那么,孔、孟、荀的艺术心理学则是以伦理学和心理学的结合为特色的。这种以伦理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艺术心理学,形成了中国艺术心理学史上的一个独特的传统,而且是一个十分强大育力的传统。下面试就孔子、孟子、荀子的艺术心理学,分别加以描述。

  孔子的艺术心理学孔子一生主要是从事教育实践活动,他的心理学思想主要表现在教育方面。从《论语》和其他《经》、《史》、《子》书记载的有关孔子的言论中,可见其具有丰富的教育心理思想,其中包括教育心理思想的基本观点、学习心理思想、德育心理思想、差异心理思想、孜师心理思想等。孔子不愧为一世界上最早的伟大的教育心理思想家。《论语》中记载了许多孔子关于艺术和审美问题的言论,它反映了孔子的艺术心理学思想。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说:“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即要达可“仁”,就要遵守奴隶制等级制度的“礼”.这是指一种道德修养。此外,孔一子一汰为要达到“仁”,还要加上思想意识修养:“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为此,他又十分重视审美和艺术的`作用,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为了达到“仁”,就要对之产生愉悦感,而这审美的境界又高于知识的境界。所以我们可以说,孔子的艺术心理学思想是建立在他的教育心理思想和艺术审美思想的基础之上的,并月。又是为了实现“仁”的教化服务的。

  奋第一,“兴、观、号徉、怨”说。《论语》记弓戈:子曰:,’子何莫学夫《诗》了《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从文艺学的角度看,一般认为这是说诗(文学)的社会作用。所谓”兴“,是指”感发志意“,”托物兴辞“份,”引譬联类“,强调诗歌的启发作用;所谓”观“,是指”观风俗之盛衰“,”考见得失“娜,强调诗歌的认识作用;所谓”群“,是指”群居相切磋“匆,”和而不流“,强调诗歌的教育作用,所谓”怨“,是指”怨刺上政“,强调诗歌的批判作用。这些都是对的。但如果从艺术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它实在又是对艺术欣赏的美感心理特点的精辟分析。

  所谓”兴“的”感发志意“和”引瞥联类“的作用,是通过表象、想象、联想等因素而达到的,这些因素,不仅诉诸理性,更主要的,是诉诸心理,带有强烈的情感因素,最后达到情感与理智的统一。对”‘、生“,国内外研究者有多种解释。在汉代,毛享认为”兴“是《诗经》的一种表现手法;郑玄认为”兴“是一种”譬喻“,均失之肤浅。除此之外,有代表性的有如下几种;第一,兴就是起情,是启首发端。如法国霍尔兹曼认为,孔子的”兴于“诗指的是”发端“、;第二,兴,是诗教方法,如孔颖达;第三,兴是感物兴情,由景到情。法国韦利认为”兴“是”激发人们的情感“叫;法因的理雅各认为”兴“是”感发人们的意志“;第四,”兴“是隐喻的形象。刘舰认为:”比显而兴隐“(《文心雕龙·比兴》;第五,”比兴“就是中国美学的”移情“说。诸论都从不同的侧面表土了”兴“的原义,但又大都把孔子听说的”兴“和后来战国时期出现的”赋、比、兴“的”兴“,当成1司一个概念了。

  如上所述,孔子的”兴“,是对艺术欣赏中的表象、想象和联想的艺术心理活动(”形象思维“)的概括。首先是触物起情。是由于诗歌所咏之物与审美主体的美感心理漠式相契合而产生情感。正如刘鳃所说,睹物兴情,情以物兴,物以情观。其次是由审美清感而引发出想象和联想,甚至是产生灵感。第三,在此过程中,还要通过表象阶段,!可表象思维是带有工觉性的书r了感思维。日本美学家对孔子的”兴“作了较好解释,认为”兴“是一种情感的”兴腾“,是一种”精神觉醒“和对现实的,'t中淤式的超越”叻,道出了“兴”重兴发、体验的特征。我至今还没有发现孔子有体现他的“兴”说的诗歌或其他样式的艺术创作实践。但他在论诗时,却往往采用了“托物兴辞”、“引譬联类”!沟方法,如《八倩》中记载,子夏问“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是什么意思,孔子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绘事后素”、“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诗》已矣!”从美人的外貌,想到“绘事必以粉素为先”,再说到须以“礼”为前提的道理。这就是在欣赏巾运用了想象和联想的心理内容。孔子十分重视道德伦理的埋性教育,但他到了晚年也逐渐趋向于承认艺术的情感特征。

  《礼记·乐记》记载有孔子说过:“夫乐者,象成者也。”在谈到周代大飨礼的乐舞艺术时说:“入门而今作,示情也;升歌(清庙),示德也;下而管《象》,示事也。”具中提出的“象成”、“示情”,表明他在主张艺术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中,又特别注重艺术的形象和情感特征。“兴、观、群、怨”说的艺术心理学因素,主要是从“兴”说中体现出来的,但“观”、也今、茸,’群“、”怨“诸说,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艺术欣赏的美感心理特征。所谓”观“,主要是指艺术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作用,但推而广之,又说明了艺术的欣赏活动又是一利,认识活动,这种认识活动也就不仅带有理性因素,而且也带有情感因素和心理内容。孔子称赞《诗》三百”思无邪“(《为政》),《关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份》),而”郑声淫“(《卫灵公》),即通过艺术而”观风俗之盛衰“时,往往带有强烈的情感心理状态。所谓”群“,是指艺术可以使人们互相交流思想,也交流情感,从而起到启发教有作用。《论语》记载说:”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述而》)而按照艺术的特点,则先要进行情感的交流和教育,才能达到思想的交流和教育。所谓”怨“,当是在针泛时弊,”怨刺_L政“时,亦必然带着更为强烈的情感因素和心理内容。无论是作诗者还是观诗者,都是如此。

  总之,孔子提出的”兴、观、群、怨“说,对诗歌(艺术)欣赏的美感心理特征和活动过程作了全面的综合揭示,并且将四者用审美主体的情感心理因素作为贯串线索,显示了重视艺术欣赏的特征。在这基础孔子又把”兴“放在第一位,强调了感发志意、托物起情、引譬连类在”观“、”群“、”怨“中的统领作用。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那段关于”兴、观、群、怨“的分析,充分肯定了孔子提出的”兴、观、群、怨“审美范畴的意义,并从艺术的形象性和情感相交的角度,辩证地阐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切中孔子”兴观、群、怨“说的要义的。叶朗认为:”孔子把‘兴,摆在’兴,‘观,’群,‘怨,的首位,这表明,在他看来,艺术欣赏作为一种美感活动,它的最重要的心理内容和心理特点,就在于艺术作品对人的精神从总体上产生一种感发、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第二,“情理调和”说。在美学上,孔子对艺术和审美提出美善统一和文质统一,根据这些观点,他对艺术又提出了“中和”的审美标准。孔子认为:“《关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情》)“放郑声,远俊人;郑声淫,侯人殆。”(《论语·卫灵公》〕所谓“不淫”、“不伤”,就是要做到有节制、有限度,要符合“仁”“礼”的要求。而郑声所表现的艺术情感-强烈过度,超过了“仁”“礼”的规范,所以不是好的艺术。这就是判别艺术好坏的“巾和”审美标准。前面巳述,“中和”原则不是孔子所独创,在孔子以前,史伯、晏婴、季札、单穆公、伶州鸿等已经提出了“和”的问题,不过他们多就音乐的音调及其包含的情感的“和”来旋的。孔子从艺术的伦理教育作用出发,所强调的是“情理的调和”.孔子认为,“乐其可知也:始作,病如也;从之,纯如也,缴如也,绎如也,以成。”(《论语卷三·八份第三》)扰是说音乐的旋律节奏,可以对人的心理世界进行调整。通过这种“巾和”之音,陶冶性情,达到既认识社会,又调节内心情感的情理统一的境界。孔子的这种“倩理调和”说,就比前人所主张的乐音的“和”全面系统得多。可以认为,孔子的中和说为以后中国传统艺术和欣赏的“和”的审美标准奠定了基础。

【心理学思想在先秦儒家的表现论文】相关文章:

先秦儒家的主体人格思想及其现实意蕴论文04-17

关于先秦儒家孝道思想及其现代价值论文02-14

孔子儒家思想的论文04-07

孔子儒家思想论文04-08

浅谈孔子儒家思想论文03-11

关于孔子儒家思想的论文04-08

论文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现实价值04-16

探讨儒家道家的教育思想及其差异论文03-31

儒家道德主体性思想研究论文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