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心理学如何顶天立地论文

2021-06-16 论文

  中国心理学要真正做到“顶天立地”,首先要将心理学的研究与老百姓的需要和国家的战略方针结合起来,要将心理学的学术发展与我国优秀传统思想结合起来。

  近年来,国内心理学界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反思学科发展存在的深层问题并积极探求解决之道。中国心理学的未来到底走向何方?尽管在具体的思路上学者们各抒己见,但“建设顶天立地的中国心理学”的大方向似乎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所谓中国心理学“顶天”,就是要做出一流的学术研究,让中国心理学获得国际同行的尊重和认可,需要中国心理学家以独特的方式解决重大的心理学理论或现实问题,让中国心理学为世界心理学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至于什么是一流的学术研究,有人认为在国际高级别(影响因子高)的杂志上发表文章篇数的增多代表着研究水平的提高,有人认为研究需要与国际心理学接轨(如按照“国际惯例”建设中国心理学会、主办心理学的学术期刊、选择我们的研究课题等)。其实这是个误区。首先,以影响因子来评价学术期刊和学术水平本身的局限性近年来已受到多方关注,西方学者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呼吁在学术评价、招聘、晋升和项目资助等方面禁止使用“影响因子”,并试图重新建构更加科学的学术评价制度,因此中国心理学界没有必要对西方的评价体系亦步亦趋。中国心理学要做到真正的“顶天”,首先要做的就是在学习西方心理学先进经验的同时,与西方心理学保持适当的距离,给自己留下重建包括心理学在内的更加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的空间。当前中国心理学界对国内的心理学发展缺乏“宏观设计”,具体表现在学科体系设置过于简单化(只是粗略地分为三个二级学科)、学会建设照搬美国心理学会模式、学术刊物定位缺乏宏观布局、院系设置缺乏特色、课程设置单一(比如,在心理学本科生的课程设置中,大部分学校都是方法类课程一统天下,很少有开设关于心理学元理论的课程)、教材建设大多照搬国外或低水平重复等。事实上,片面接受西化的心理学却忽略从本土文化中建构属于自己的心理学的“与国际接轨”不仅不是我国心理学“顶天”的表现,同时也是“不立地”的表现。

  我国心理学“立地”是要让心理学的研究针对我国当前的社会现实,以期解决我国社会发展和国计民生中的具体心理问题,同时这些心理学解决方案还应源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不仅是因为我们与传统思想之间的情感联系,更重要的是,本国的传统思想与我们当前的生活方式之间的某种“契合性”。但现实情况却不尽如人意,一方面,国内的研究对当前重大社会问题关注不够。心理学研究大多是建立在对西方文献的综述基础上,更多的是因为外国人都在关注、都在用,而不是基于本国的需要。外国人研究的问题,都是从其本国的实际问题出发而提出相关概念和方法,国外的重大社会问题未必也是我们的重大社会问题。结果是,尽管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丰硕,但能用以解决生活中人们具体心理问题的成果并不多。不仅如此,我们从事研究所使用的大量概念和理论也都来自国外,这些来自国外的理论未必能很好地解释另一种历史文化环境中具体的人的心理与行为。另一方面,学术研究与大众的需要脱节。学者们发表的心理学论文,老百姓读不懂;老百姓读得懂的',往往又是一些外行人依据自己经验写的“心灵鸡汤”之类的读物。也许有人会说,物理学家发表的论文老百姓也看不懂,不必苛求心理学。的确,物理学家发表的论文我们看不懂,可是很多物理学家还会写大量我们看得懂的科普读物;物理学家提出的理论我们就算不懂,可是依据其理论形成的技术及其科技产品却进入了千家万户。尽管中国心理学会也成立了普及工作委员会,但具体工作还需要更多的人来推动。心理学关注的问题常常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一旦远离生活,便失去科学的意义了。

  中国心理学要真正做到“顶天立地”,首先要将心理学的研究与老百姓的需要和国家的战略方针结合起来,要将心理学的学术发展与我国优秀传统思想结合起来。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界,由科学所推动发展的经济和带来的其他利益有国界。我国的心理学首先是为人民服务,而不要沦落为国际心理学的智力游戏。因此,中国心理学界需要重新反思自己的学术使命和历史责任,学界合力重新完善学科发展的“宏观设计”,包括完善学科体系,建构相对独立的、新的学科评价制度,完善心理学人才培育和课程建设制度,调整心理学学术期刊的定位等。只有在对整个心理学重新反思的基础上,研究者才可能在我国心理学新的发展浪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出高水准的学术研究,从而让自己“顶天立地”。

【浅谈中国心理学如何顶天立地论文】相关文章:

探究中国心理学如何顶天立地论文08-14

浅谈网络心理学的论文精选06-05

有关浅谈中国饮食论文12-25

浅谈中国南海问题论文12-17

浅谈初中教育心理学论文06-20

心理学论文:浅谈歌唱心理的培养04-11

浅谈如何培养阅读能力论文06-23

浅谈如何打造高效课堂论文04-23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听力的论文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