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正处在深化改革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再加上不平衡的利益分配,极容易产生剧烈的社会心理变化,人们的幸福感不再跟随经济的增长而增长,反而出现逆行下降,这种现象被称为幸福悖论。建设幸福中国和让人民幸福已经成了中国解决温饱之后的重要目标,幸福感一词逐渐进入我国公众的视野。
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
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和心理学自身的发展息息相关。自1879 年心理学独立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其主要承载了三个使命: 预防及治疗精神疾病、充实人类的生活和培育天才儿童。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面对战争带来的心理创伤,心理学家把研究的中心放在了通过深入研究心理问题以找到缓解或治愈的方法上。这种以医生治疗病人身体疾病的模式来对待人的心理问题的做法,使得心理学变成了类似于病理学性质的学科。在这一阶段心理学研究仅仅关注于消极的心理问题,缺少对人类积极思想情绪的探究,同时也导致对其他两个使命的研究停滞不前。在《为什么需要积极心理学》中,对该现象进行了描述: “由于社会公众及心理学家对积极因素缺乏重视,同时他们固有的消极、病态的观念,导致心理学家对心理学如何促进社会健康发展了解太少。然而事实上,对人性积极面的关注更有助于积极面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积极心理学应运而生。
积极心理学基本理论的最初萌芽是积极心理学之父塞里格曼在自家后院与五岁的女儿除野草时产生的。当时他的女儿顽皮地将种子抛向空中,影响了塞里格曼除草,于是他骂了女儿几句。年幼的女儿跑到爸爸身边,说: “爸爸,在我三岁到五岁的时候,我特别爱发牢骚,时常抱怨这个不顺心,那个不好,但是五岁以后,我决定不发牢骚了,那是我做过的最困难的决定,因为时常还是会忍不住想要抱怨。但是爸爸,我觉得,既然我可以不再像以前那样爱发牢骚,你也可以不再总发脾气。”此时,塞里格曼茅塞顿开,他发现女儿身上聚集着积极能量,她在积极发扬自己的优秀品质,促使她变成一个积极乐观的孩子。从这一天开始,塞里格曼决定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让自己保持积极的情绪。从此,他开始了对积极心理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公式: 总幸福指数= 快乐+ 参与+ 意图。塞里格曼和Csikzentmihalyi 于2000年1月发表了论文《积极心理学导论》,自此,积极心理学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形成了。
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它将研究重点放在了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主张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作出新的解读。其核心思想在于突出人与生俱来的积极因素,强调的是人类以美德为出发点,用积极、正面的心态对人的心理状态进行平衡,进而激发人自身的优秀品质和美德,发挥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社会和其他人,从而获得幸福的生活。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 一) 积极的情绪体验
积极的情绪体验是指能激发个体产生接近性行为或行为倾向的一种情绪。对于积极情绪体验,B。L。 Fredrick 提出了拓延—构建的理论,认为爱、满足、自豪等某些离散的积极情绪,具有拓展某些瞬间的思想行为能力,并能构建和增强人的个人资源,如增强人的智力、体力、社会协调性等。后续很多心理学家经过进一步的实验证实了这一理论。积极情绪体验有很多种,目前被热点研究的积极情绪是幸福感。
( 二) 积极的人格特质
在充分地问卷调查之后,Hillson 和Marie 将积极的人格特质与消极的人格特质进行了区分,认为积极的人格特质中存在两个独立的维度:
( 1) 正面的利己主义: 指接受自我、具有个人生活目标或能感觉到生活的意义、感觉独立、感觉到成功;
( 2) 与他人的积极关系: 指当自己需要的时候能获得支持,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愿意并有能力提供帮助,能够与他人形成融洽的交往关系。积极的人格特质有助于个体采取更为有效的应对策略,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
积极的人格特质多种多样,乐观是最多被关注和研究的。积极心理学认为乐观是可以后天习得的,乐观和悲观的区别代表了不同的“解释风格”。解释风格是人们对事件发生原因进行归因的态度,有悲观型和乐观型解释风格之分。但是盲目乐观也会产生“乐观偏差”,即判断自己的风险要比判断别人的风险要小。如何调节乐观和现实的矛盾,心理学家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现实的乐观”,除了保持乐观的心态相信自己会成功,也要通过选择合适的策略、克服种种障碍,经过不懈努力把未来成功的可能变为现实,即在对待发生的事情能够保持理性的乐观。
( 三) 积极的组织系统
积极的情绪体验和积极的人格特质的培养离不开积极的组织系统。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组织系统主要是个体生活的社会环境,可以分为积极的社会大环境和积极的社会小环境,前者包括完善的国家法律体系、社会道德体系等,后者包括稳定的社会、和谐的家庭、有效能的学校等。
三、积极心理学对幸福的阐释
从近些年报道的新闻来看,越来越多中下层收入的人开始产生生活不公平的抱怨,一些人甚至出现了极端扭曲的仇富思想。而另一面,有些富人却丝毫没有看到社会及他人对自己的付出,缺乏对弱者的关心,冷漠对待社会。同时,越来越浓厚的竞争氛围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幸福观。社会上激烈的竞争并没有给人们带来更高的幸福感,反而让人们在精神上更加不幸福。回顾前文所述的积极心理学的产生背景,不难了解积极心理学正是在这一基础上产生的。
2002 年塞里格曼出版了《Authentic Happiness:Using the New Positive Psychology to Realize YourPotential for Lasting Fulfillment》一书,首次提出了“真正幸福论”,阐述了三种不同的获得幸福的路线: “快乐生活”“充实生活”和“有意义的生活”。其中“快乐生活”指面对过去,要有满足、满意和安宁的积极情感; 面对现在,要有躯体愉快( 指直接且相对短暂的知觉上的欢欣) 和复杂愉快( 是指需要学习和培养的乐趣) 的积极情感; 面对未来,要有乐观、信念、希望、信任和信心的积极情绪。“充实生活”则指充分利用并发挥个人优点、天分和潜能,充实地度过一生。“有意义的生活”指参与带有积极性的机构和组织并为之服务。积极心理学家认为,只有在积极和正面的环境中,积极正面的品质和美德才能得到最好的发挥。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与发展,心理学对幸福感的研究取得了非常明显的进展。目前对幸福感的研究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涉及快乐感的研究,即以快乐论幸福感为研究对象; 二是涉及人类潜能的研究,即以实现论幸福感为研究对象。基于以上分类,对幸福感的研究存在两种取向,即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主观幸福感是从快乐论发展而来,认为人的幸福是由人的情感所表达的,幸福就是对生活的满意,拥有多的积极情感和少的消极情感。而心理幸福感则是由实现论演化过来的',认为幸福并不只是情感上的体验,而更应该关注个人潜能的实现。
( 一) 主观幸福感
心理学家Diener 给出了较为全面和可接受的有关主观幸福感的定义,他认为主观幸福感就是“主体主观上对自己已有的生活态度正是自己心目中理想生活状态的一种肯定和感受”。通俗来讲,即个体事先设定好一个标准,然后以这个标准对其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反映个人的社会功能和适应状态。主观幸福感具体由两部分构成,情感体验度和生活满意度。其中,情感体验度指个体对情绪的感受和体验,是对生活的一个总体评价。由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两个维度构成,积极情感包括快乐、感激、宽恕、幸福等,消极情感包括伤心、委屈、压抑等。生活满意度,是指个体对其生活质量的认知与综合评价。后续随着研究的深入,也有学者将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体验和消极情感体验列为主观幸福感的三个维度。
主观幸福感具有三个基本特点: 第一,主观性。主观幸福感的评价标准是每个个体提前设定的幸福标准,然而,每个个体对幸福的理解都有所不同,其设定的标准也会不同,在此标准上得出的评价结果完全是一种主观结果,具有极强的主观性。第二,稳定性。主观幸福感是从长期来看的一种对生活质量的评价,而非短期感觉,因此是一个波动较小、相对稳定的标准。第三,整体性。主观幸福感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体验和消极情感体验三个维度综合评价个人生活质量,是一个多元化指标,具有整体性、综合性的特点。
( 二) 心理幸福感
心理幸福感以亚里士多德的实现论———“至善就是幸福”为哲学基础,认为人应该不断奋斗、不断进取,通过实现善良来获得幸福。不同于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研究者认为,幸福不能等同于快乐,应该从人的发展、自我实现与人生意义的角度进行理解,而不应过度关注情感情绪问题。目前普遍接受的心理幸福感测量工具为Ryff的六维心理幸福感模型,也称为心理幸福感的多维模型。六维分别包括: 自我接受、环境驾驭、个人成长、积极的人际关系、生活目的和自主性。
四、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提升幸福感的对策
( 一) 树立积极的思想观念
古语有云: “思想决定行动力。”只有形成了积极的思维方式,才能追求积极的人生。积极心理学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蕴藏着积极的心理品质,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具有自我完善的倾向,拥有成熟防御机制和心理弹性力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树立积极的思想观念,具体而言,要培养积极的认知方式、情感体验及意志品质。
( 二) 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幸福观
学校是孩子接触最多的地方,是孩子思维方式培养的摇篮。对于后代,祖国的未来,要从教育入手,通过开设幸福课程,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积极的、阳光的、与时代潮流合拍的幸福观。教育要重新思考价值取向,重新定位发展方向,把学生的教育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同时,通过孩子在家庭的影响,也可引导家人的幸福观。
( 三) 健全国家惠民政策
不幸福大多是由于生活压力导致的,通过健全国家的惠民政策,在居民养老、就医、就学、就业等方面实现民生保障的全覆盖,让困难民众真切地享受到国家福利,减轻民众的生活压力,不断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
【解读积极心理学及其对幸福的阐释论文】相关文章:
浅谈积极心理学及其对幸福的阐释论文08-17
探究积极心理学及其对幸福的阐释论文08-14
积极心理学的论文04-11
积极心理学感悟论文04-11
积极心理学研究论文04-11
积极心理学的美德探究论文06-20
有关积极心理学研究论文04-11
从积极心理学角度论教师幸福感的提升论文08-17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启发论文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