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的物理教科书中,每个章节都有小实验,学生通过这些小实验有助于自己对物理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探究能力。而且,当前我国教育倡导和谐愉快的教育思想,优化教学机制。所以我们就要发挥物理小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初中物理小实验的主要特点
1.贴近生活,取之生活初中物理小实验都要在围绕物理教学课程的基础上,贯穿于物理课本和课后习题之中,物理小实验的内容大都取材于生活,符合了我国新课程的改革标准,例如:杠杆原理的应用,就可以在我们常见的起子和杠秤中体现,还有增大有益的摩擦,就可以从我们所常见的车轮和我们穿的鞋子体现出来,这些都是有关的物理小实验,与我们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2.易于操作,形式灵活初中物理小实验所需要的器材,都是一些我们平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东西,而且是非常容易找到的,例如:鸡蛋、尺子、硬币和玻璃球等等,因此,可以保证学生制作上的可行性,而且这些物理小实验便于学生操作,比如探讨真空中能不能传声的实验,寻找物理重心的实验等等。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小实验的作用
1.加强了物理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物理小实验加强了物理学与生活的联系,如果学生学习物理脱离现实生活,那么就必然会造成学生抵触物理的现象,进而使得学生失去学好物理的信心。初中物理小实验是结合了实际生活的操作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而且这些小实验,可以用很短的教学时间,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从实践操作的角度上看,对于学生来讲,要完成这些小实验也不是那么简单的,所以,学生对自己每次能够顺利完成小实验,就会产生一种由衷的满足感,并在实验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因而,他们也就不再害怕学习物理。
2.将物理知识直观化、具体化,有利于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原理初中物理中有一些原理和概念比较枯燥和抽象化,而且初中学生,年龄还小,他们的思维还有一定的限制,可是物理小实验可以有效地将抽象转化为直观和具体,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内容相互联系起来,还可以将课堂知识得到延伸和补充,比如我们在学习静摩擦力的时候,这个概念对于学生来讲,就比较难以理解,那么教师就可以通过一些小实验让学生便于理解,可以举例皮带正常传动时,皮带和皮带轮间的摩擦或者是用筷子提米的实验,这些看似简单的实验,可以有效地说明概念的本质;又比如我们在学习杠杆原理的内容时,就可以形象地应用天秤和指甲刀等生活用具。另外,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制一个小天秤,并对学生所完成的小制作做出评价。这样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为重要的就是利于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总之,物理教学中的小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物理概念和原理。
3.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角色,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在我国新课程标准的改革下,要求教师与学生要互换角色,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教师辅助学生完成学习。事实上,物理小实验正好顺应了新课标的改革要求,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因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要通过自我感受、自我思维以及自我消化,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识,而物理小实验就可以满足学生这样的学习条件,同时,也可以发展学生的能力。在我国的传统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的分数提上去,基本上都是教师在黑板上将整个实验的过程一条一条列出来,让学生死记硬背,其效果是达到了,可是对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却没有一点帮助。正相反,物理小实验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加强,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4.物理小实验启迪学生去思考,促进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当下我国教育改革的根本要求,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物理小实验更容易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和乐趣,对于学生来说,比起完成复杂的教学实验小实验要容易得多,而且小实验所起到的教学效果是事半功倍的。比如说,要通过一个什么实验可以测出自己每天玩的玻璃球的密度?因此,学生在进行这个实验的过程中,会考虑到要先测出玻璃球的体积和质量,可是如果要测质量的话,就需要用到天平,那么学生这个时候就会思考如何去制作一个天平,进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性思维,提高他们的学习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初中物理小实验加强了物理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加强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使得学生从枯燥的学习中解脱出来,丰富了课堂教学,正确地引导了学生学习物理的方法和思维,拓展了学生在学习物理上的空间,让学生从小实验中获得了新的知识,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谈论物理实验关键意义论文】相关文章: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浅谈论文06-28
对初中物理教学实践的浅谈论文07-11
物理实验的教学论文06-21
高中的物理实验小论文05-03
物理实验教学论文08-05
物理教学有效提问的意义论文06-21
初三物理实验小论文03-30
综合素质物理实验论文03-30
初二物理实验小论文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