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计划生育的必要性及意义概述论文

2021-06-15 论文

  一、目前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二孩生育积压问题严重。我国传统的生育观念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像“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男尊女卑”等封建残余思想至今仍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育观念,随着我国各项惠农政策的不断落实,农村的经济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加上现在抚养孩子的成本降低,国家又实施了一些知情选择政策和长效节育措施,导致现在的很多家庭要完一个孩子之后还想继续再要第二胎,使得我国现在出现了二胎积压的现象,近些年来,二胎的出生人数不断增长,已经逐渐占到每年生育总人数的40%,使得我国的生育水平逐渐开始出现反弹的现象。

  2、流动人口的管理难度大。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到城市打工的人群逐渐增多,很多未婚青年过早地进行生育,国家对其却没有正确的管理措施,这些人往往没有受过专业的高等教育,法制观念淡薄,对计划生育的观念没有真正地落实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来,在外出打工的时间内进行生育,使得国家的户籍制度无法对其有效地监管,另外,这些流动人口的活动范围广,居住地不稳定,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难,政府对其社会抚养费和调查取证存在着很大的难度,往往是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得不到预想中的工作效果。

  二、我国现阶段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1、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的不断增长对国家的经济建设造成了巨大的阻力,虽然在此前的计划生育实施过程中,我们的人口生育率有了明显的降低,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二十一世纪我们还在面临着人口过剩的巨大威胁,人口的不断增长,增加了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资源匮乏、生态恶化、环境污染、能源紧张等问题不断涌现,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我国人口增长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完全的遏制和解决,我们不能在取得一点成绩的时候就开始骄傲自满,放松对人口威胁问题的重视,造成人口的第二次高增长。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基数大,如果不对人口问题作出严厉地指示和打击,势必就会造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不利影响,一方面,人口过剩会造成资源的过度开采,环境的过度污染,给我们生存的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和威胁,另一方面,人口的增长增加了经济的消费,影响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成为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巨大阻碍因素。正确实施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严格控制我国的人口增长,是从我国国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所制定的严格规章制度,是我国实施的一条正确的方针政策,也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件至关重要的大事。

  2、我国的人口总量多,人口密度大,对资源和环境的需求量大,人类的经济活动给资源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又给我国的经济建设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近几年来,各种自然灾害不断侵袭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给社会生活造成了很多的困扰,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针对这样的现状,我们不得不反思人口增长的问题,如果我国的每一位国民都树立起计划生育的意识,减少人口的增长,不断提高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就可以减轻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使每一个人都能生活在清洁干净的环境中,并且也能为我们的子孙后代造福,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3、人口快速增长的问题比较严重的地区大都散布在农村地区,农民的文化程度低,法律意识比较淡薄,加之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一般都会养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孩子,一方面,农村的经济水平低,抚养孩子的净成本也低,家长一般认为,多抚养一两个孩子也不会追加多少成本,基本可以维持原有的生存状态,并且在很多落后地区,年龄在五六岁的孩子就能帮助父母进行家务劳动了,这种现象更增加了家长对生孩子的重视,使得我国农村地区的计划生育问题迟迟得不到良好的解决,严重阻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

  结语: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就必须坚持走计划生育的道路,加大对计划生育政策的宣传力度,让人们了解计划生育政策实行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尤其是在发展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更要加大对计划生育政策宣传的力度,使人们了解我国的政策法规,在意识领域加强对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认识和重视,促进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顺利实施,减少我国的人口增长量,降低人口增长的速度,减轻人口问题对我国的资源环境所造成的压力,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基于计划生育的必要性及意义概述论文】相关文章:

基于传播学下的音乐文化概述论文06-23

学习《弟子规》的必要性及概述09-06

数字插画艺术理论研究的意义与必要性的论文08-09

分析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及意义论文08-12

基于会计电算化的企业内部控制的必要性探析论文04-23

发展国债和国债市场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意义的论文02-06

科技论文的关键词概述04-01

概述综合布线的电气保护论文05-31

G与物联网的融合概述[论文]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