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商品质量的市场属性与综合治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结合当时国情,走上了追求数量扩张的经济发展道路,以GDP总量及增速为主要标准衡量经济成果,通过汲取改革红利和人口红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堪称“中国奇迹”。但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及我国环境承受力接近极限,创造了“中国奇迹”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倒逼中国经济发展改走“质量强国、效益兴邦”的道路,“质量”已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词。2014年9月,总理在中国质量(北京)大会上指出质量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反映,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关键,关乎亿万群众的福祉,指出必须通过“放、管、治”三位一体来实现质量提升。商品生产质量管理综合治理是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核心组成部分,“放、管、治”三位一体的质量提升格局必须在经济发展大局之中来把握,在经济运行规律框架下来认识。本文以商品质量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商品质量市场属性,分析了其作为质量综合治理中“放”的理论基础及“放”的实现途径,进而分析了由于市场失灵导致了质量监管部门对于商品质量不能只“放”不“管”,最后探讨了更高层面意义上的质量综合治理及其实现途径。
一、商品质量的市场属性
(一)商品质量的市场属性
作为描述客观事物的某些特性的术语,质量概念不能脱离客观事物而存在,必须有载体。质量载体可以为产品、服务、环境、教育、经济等,从而就有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教育质量、经济质量等不同质量概念。ISO9000系列标准为了保证通用性,以产品(product)为质量载体,包括四种通用产品类别:服务、软件、硬件和流程性材料。
商品不同于产品,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通过在市场上销售而换取货币收入的特殊产品,简而言之,商品就是具备市场属性的产品。商品质量可以表述为“商品的一组固有特性满足市场需求的程度”。由于商品具有市场属性,所以商品质量提升和管理必须从以下3个经济学维度来认识和把握:一是商品质量必须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二是商品质量必须考虑生产成本和市场购买力;三是商品质量必须考虑商品生产要素组成和生产者比较优势。
(二)商品质量市场属性的三个维度
商品质量市场属性的第一个维度指市场需求。作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市场需求的程度,商品质量首先要以市场需求为标准来衡量。在手机制造领域,昔日王者——“诺基亚”“摩托罗拉”“索尼—爱立信”等在进入新千年(尤其是2007年后)逐渐没落,而“苹果”“三星”“小米”“华为”等在移动互联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占据了手机制造的制高点。事实上,随着无线互联网、微芯片、液晶屏等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手机在2007年就逐步突破了“语音、文本无线信号接发器”的藩篱,逐渐演变为连接移动互联网的“智能终端”。消费者对手机功能需求不再限于打接电话和收发短信,希望能通过手机随时随地连接网上世界。“诺基亚”“摩托罗拉”“索尼—爱立信”手机没能紧跟市场需求变化趋势,从满足新形势下市场需求角度来讲,它们的质量满足消费者要求程度较低。
商品质量市场属性的第二个维度是指商品生产成本和市场购买力。在经济学中,需求不等同于需要,需要是无穷无尽的,而需求要受购买力的限制。评价某种产品的质量高低不能脱离生产成本和市场购买力。一件高档T恤可能要经过上百道工序,售价可能有几百美元,正常情况下质量要好于在地摊上几美元的廉价T恤。在不考虑收入状况和售价情况下,人们可能都会选择高档T恤。但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均等,对还未摆脱贫穷的人而言,高档T恤“可望而不可即”,所谓的高质量也就失去了意义。
商品质量市场属性的第三个维度是指生产要素组成和比较优势。现代经济学常将生产要素归纳为4类:土地、资本、人力和技术,商品是这4类生产要素的结合物。不同生产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替换,比如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是以资本替换人力。一般认为,技术是通过其他“硬”生产要素(土地、资本、人力)发挥作用的“软”生产要素,不但涵盖了一般意义上的科学技术,还包括文化形态、管理制度、教育体系等,比“硬”生产要素更重要。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生产要素组成,如农产品的土地要素较高、飞机的资本要素较高。不同国家、地区、生产者之间因先天条件和后天获得不同,在商品生产上就有不同的比较优势,即使是生产同一类产品,不同生产者的生产要素组成都可能不同。比如,因为美国农业在土地、技术、资本上比我国农业有一定优势,而我国农业劳动力比美国要多,所以美国农产品的土地、技术、资本要素组成比例要高于我国,而我国农产品的人力要素组成比例要高于美国。
二、商品质量与市场失灵
市场经济是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的有效方式,但是市场经济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外部性、垄断、信息不对称、囚徒困境等会削弱市场的力量,甚至会导致市场失灵[1]。
(一)商品质量信息的不对称性
生产者和消费者天然地出于对商品质量信息不对称的地位之中。消费者接触的是最终产品,而生产者接触的是商品的研发、生产、存储、配送、销售的全过程。如果生产者不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为了节省成本有意在研发生产储存等环节偷工减料,甚至是以不安全的设计、有毒有害的原材料来生产产品,对消费者会造成重大安全问题。甚至有些生产者在主观上并没有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意愿,但受限于整个自身的设计、工艺的水平不到位,或者对于商品安全的意识还不够,其产品也可能会存在质量安全隐患。消费者一般很难仅凭肉眼、手感识别商品是否具有质量安全问题或隐患,由于对于质量信息掌握程度的不对称,消费者可能会受到质量低劣产品的危害而不自知,或者产品质量问题已造成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
(二)商品质量与垄断
垄断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出现的一种经济现象,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式。按照买卖双方角色不同,有买方垄断和卖方垄断,按照组织形式的不同有卡特尔、辛迪加等,按照形成方式的不同有自然垄断和行政垄断等,垄断对市场有效性有重大威胁。随着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一些企业逐步成长为行业“巨无霸”,控制或影响了行业方方面面,占据了整个产业链最具战略价值的高利润节点。这些企业不但在经济层面有巨大的影响力,它们还将巨大触角伸入到政治、法律、文化各个层面。相比较而言,单个而分散的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维权困难。
(三)商品质量与外部性
商品在生产、运输、销售过程中会消耗能源、污染环境,我国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都是建立在高污染、高能耗的基础上,虽然我国GDP增速连续多年世界第一,但是我国面临的雾霾天气、水质下降、土地过度使用、海洋过度捕捞等问题也是世界各主要经济体中非常突出的。这些问题是市场经济外部性的具体表现,本身就是由无监管的市场经济带来的问题,不能只依靠市场来解决。近年来的博弈理论证明了个体的理性选择会造成总体选择的合成谬误。就环境污染而言,现代社会几乎每个生产者都知道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毕竟生产者同时也是消费者,大家共同生活在一个家园之中,但是环境保护需要成本支出,生产者不承担环境保护责任节省下来的开支是由自己享受的,而环境污染是由整个社会承担的。单个生产者通过成本收益分析,可以得出不投资或者不开动环保设施是经济上的最佳选择,但是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每个生产者的理性决定集合在一起却造成了灾难性后果。
三、“放、管、治”三位一体的质量提升格局
(一)“放”的经济学意义与实现路径
商品质量必须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同时要考虑生产成本、市场购买力、商品生产要素组成和生产者比较优势等,因而具备了市场属性,市场是决定商品质量的决定性力量,好的商品质量不是“管”出来的,而是通过市场“选”出来的,这就是“放”的经济学意义上的理论基础。“放”就是指质量监管部门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发挥市场在决定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的力量来提升商品质量水平,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真正成为质量的主体。生产企业要切实担起商品质量的主体责任,突出质量创新和质量管理,加强劳动者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专业素养的培养。质量监管部门要加快转变职能,在营造公平规范的市场秩序上下功夫,为企业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消费者通过质量评价、举报质量违法行为和“用脚去投票”等,给生产者施加市场压力,利用市场机制倒逼质量提升,形成“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社会氛围。
(二)“管”的经济学意义与实现路径
因市场外部性、垄断、信息不对称等原因造成的市场失灵决定了商品质量不能只“放”不“管”。由市场失灵导致的质量问题往往关系到质量安全,对消费者影响极大,质量监管部门必须切实加强监管。但是这里的“管”不再是传统手段的管,不能再以行政审批、行政干预和行政指导为主要手段,避免过去“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顽疾。“管”就是要以质量管理机制创新来切实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同时加强对质量违法活动的打击。在制度建设上突出建立“权力清单”“负面清单”“责任清单”,加强市场事中事后监管;全力营造公平市场环境,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打破市场垄断和地方保护,让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让优质产品畅行无阻,让低劣产品寸步难行。在技术手段上,要充分运用“大数据”等现代科学技术,建立科学的监督抽查制度和产品伤害监测体系,加强风险研判和监督抽查,严厉打击质量违法行为。
(三)“治”的经济学意义与实现路径
无论是“放”还是“管”偏向于制度建设,是以直接手段实施质量提升。质量提升不但要有直接措施,还必须有更高层次的手段,也就是要通过“治”来实现质量提升。以中国传统文化来比喻,“放”和“管”偏重的是“术”,而“治”偏重的是“道”。“治”就是综合治理,通过构建质量社会共治机制,形成“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浓厚氛围。质量监管部门要紧抓质量诚信,加快建立企业质量信用档案、信用公示制度和质量“黑名单”制度,实施质量信用分类管理,加强企业信用约束,加大企业失信成本。生产者要牢固树立道德诚信的意识,强化“质量即生命”的理念,自觉保证商品质量。消费者要增强质量意识,掌握质量知识,对产品和服务的优劣不但要用“脚”去投票,并且要积极主动举报质量违法行为。商会、协会、中介组织等社会力量要加强服务监督,引导行业诚信自律,对质量状况进行第三方评估。新闻媒体要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曝光质量突出问题的案件事件,宣传推广优质产品和质量,使违法者受到谴责,守法者受到表扬。
第2篇:马克思商品二因素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引言
马克思在《资本论》开篇,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深刻地论述了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以及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物。马克思商品的两个因素理论,撇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于分析我国现实商品使用价值生产,不断提高我国商品使用价值的质量、满足人们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以及重视商品价值分析,降低商品生产成本、缩短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增加企业利润、降低生产商品的社会价值,促进我国商品走向世界,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马克思商品二因素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开篇论述商品的两个因素时,从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首先阐明了商品的使用价值。马克思指出:“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每一种有用物都有许多属性,可以在不同的方面,用不同的方法满足人们的需要。有的物如衣服,作为生活资料直接满足人们的需要。有的物如织布机,则作为生产资料,用它生产的东西来间接满足人们的需要(陈征,1985)。这种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构成商品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作为有用物,在任何社会里都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因为不论各个社会的性质如何不同,构成社会财富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总是各种各样的有用的使用价值,正是这些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才使人类社会能够存在和不断向前发展。在存在商品生产的社会中,商品的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王珏等,1984),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使用价值是社会的使用价值,没有使用价值就不能进行交换,就没有交换价值,也就不能实现价值。
马克思在论述了商品使用价值之后,接着论述了商品的另一个因素价值。马克思首先分析价值的质,他从交换价值入手,深刻地揭示了两种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够按一定的比例进行交换,说明这两种不同的商品中存在着一种共同的东西,这种共同的东西“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在这些产品的“生产上耗费了人类劳动力,积累了人类劳动”。这种凝结在商品体内的抽象人类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马克思在阐明了商品价值的质之后,又分析了商品价值的量:“那么,它的价值量是怎样计量的呢?是用它所包含的“形成价值的实体”即劳动的量来计量”。但是,商品的价值量不是以个别劳动时间为标准,而是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标准来计量的。即“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商品交换依据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又进一步阐述了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力的变化相联系。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从而使商品的价值量也发生变化。因此,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力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劳动生产力越高,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就越少,凝结在该物品中的劳动量就越小,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小。相反地,劳动生产力越低,生产一种物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多,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大。可见,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
马克思在分析了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基础上,对这两方面进行了综合,指出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物。阐明了作为商品必须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二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否则就不称其为商品。同时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对立的、互相排斥的。对于商品生产者而言,他不能在占有价值的同时,还占有使用价值,他对商品要占有价值就必须让渡使用价值。对于商品购买者而言,它对商品要取得使用价值,就必须付出价值。总之,商品的买卖双方各自都不能既得到使用价值,又占有价值。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这种内在矛盾,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得到解决。商品生产才能顺利地进行。
马克思商品二因素理论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商品二因素理论,撇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于分析当前我国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以及商品交换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重视商品使用价值生产,是满足人们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的前提。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决定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满足人们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在社会主义社会,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依然存在。因此,这种满足人们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在相当长的时期,主要是通过商品的使用价值来实现的。商品使用价值质量好、数量多,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就会得到满足,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就能得到实现。如果商品使用价值质量差、数量少,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就不能得到满足,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也就不能很好地得到实现。由此可见,商品使用价值的好坏、数量多少,对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否能够实现有着直接的影响。从我国来看,国家及有关部门非常重视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并制定和实施了有关确保商品使用价值质量的法律和规章,使我国商品生产使用价值的质量总体明显提高。但是从目前来看,我国一些商品生产的使用价值仍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一些企业对于生产商品使用价值的质量重视不够,商品使用价值的质量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如蔬菜产品农药残留量超标,畜产品瘦肉精和违禁药物的使用问题,食品和奶制品添加剂超标等问题时有发生。还有一些企业和商品生产者,不顾商品使用价值的质量,偷工减料、以次充好,所生产的商品使用价值低劣。
更为严重的是一些企业和个人,完全不顾商品使用价值的质量,弄虚作假、粗制滥造,商品不仅没有使用价值,反而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及生命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全国质检系统2011年共查处质量违法案件11。14万件,其中食品安全事件3万件。但质量违法日趋规模化、网络化、技术化、不法分子制假售假手段更加隐蔽”。“特别是在重点监管的乳制品行业,对1176家乳制品企业进行审核,有701家企业通过审核,通过率59。6%,乳制品质量安全总体上有所好转”。但仍有40。4%的乳制品企业不合格。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对商品使用价值的本质认识的不深刻、重视的程度不够。因此,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引导广大企业和商品生产者,要十分重视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不断提高商品使用价值的质量,为人们生产安全放心、质量优良的商品,以保证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
重视商品使用价值生产,是我国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不断提高商品使用价值的质量。企业生产的商品使用价值质量好,深受消费者欢迎,商品就会畅销,企业资金周转就会加快,利润也会相应地增多,企业就能生存并很快地向前发展。反之,如果企业生产的商品使用价值质量差,商品不受消费者欢迎,商品的销售就会发生困难、甚至造成大量积压,企业资金周转就会变慢或受阻,从而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从目前我国一些企业生产和经营看,也确实如此,同是奶制品生产,有的企业的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产品畅销,企业不断向前发展;而有的企业的产品则销售困难,企业难以生存下去,不得不退出奶制品市场,甚至倒闭破产。之所以出现这样两种不同的结果,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商品使用价值的优劣不同所造成的。因此,作为生产企业必须把生产商品使用价值的质量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要不断加强产品质量管理,从原料进厂、加工生产、到商品出厂、市场销售,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把质量关,不断提高商品使用价值的质量,要以高质量的商品赢得消费者的信赖。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重视商品使用价值生产,是我国商品走向国际市场的关键。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以及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国际间的商品交换在不断增多。要想使我国的商品更好地走向国际市场,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作为商品使用价值质量的优劣则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商品使用价值质量好,在国际市场上就会畅销,商品就会不断地进入国际市场,在竞争中就能站稳脚跟。如果商品使用价值质量差,就很难进入国际市场,即便进入了国际市场,也不可能畅销,在竞争中很可能失败,从而堵塞商品通向国际市场的通道。
当今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企业都非常重视商品使用价值的质量,有些商品的出口,如汽车、船舶、家用电器、精密机械等,以优良的质量在国际市场上畅销不衰,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我国来看,随着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出口商品的质量在整体上也有明显提高。但是我国有些商品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有些出口商品因质量达不到进口国的要求而被进口国拒收的事件时有发生。尤其是我国出口的一些农产品,如蔬菜、茶叶、蜂蜜、畜产品、水产品等,因为农药残留量过高或产品被污染,商品的使用价值被破坏,使出口商品受阻的情况更为严重。因此,要想使我国的商品顺利地进入国际市场,并能在销售中取胜,就必须十分注重商品的使用价值生产,不断提高商品使用价值的质量,在商品质量上增强我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能力。
重视商品价值分析,降低生产成本,是促进我国商品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在社会主义社会,商品的价值撇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是由三部分构成,即w=c+v+m。c是在生产过程中耗费的生产资料转移到商品中的旧价值;v是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为自己创造的工资的新价值;m是社会主义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为全民或集体创造的新价值,通常也称为劳动剩余。在商品价值中,c、v二者之和构成商品的生产成本,即在生产商品过程中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和劳动力价值;在商品价值中的m,如果把m看作是由c和v带来的,m就转化为利润,一般用p来表示。因此,把商品的价值表述为成本+利润,用字母表示为:w=k+p。商品成本的高低,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生产成本消耗高,同等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只能生产出较少数量的商品,这样就会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生产成本消耗低,同等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就能生产出较多数量的商品,这样就能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当今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非常重视商品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消耗和劳动力消耗的节约,尽一切可能降低商品生产成本,采取各种先进的技术措施,用同等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消耗,生产出数量较多的商品,促进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从目前我国的一些企业来看,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消耗过高,浪费也比较严重,同等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消耗,只能生产出较少数量的商品,严重地阻碍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据有关资料统计分析,我国万元产值的能耗比工业发达国家高4倍至10倍,33种主要产品单位资源消耗量高46%(宗寒,2006)。我国的资源利用效率过于低下:创造一美元产值消耗的煤、电等能源是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水资源的消耗,我国万元GDP用水量是美国的近10倍、日本的24倍(查振祥,2006)。物质消耗过高,资源利用效率低,不仅导致我国商品生产成本上升,经济收益降低,而且还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如果把我国能耗和水资源消耗逐步降低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不仅可以生产出更多数量的商品,还有利于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从而促进我国商品经济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重视商品价值分析,缩短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是增加我国企业利润的手段。在商品生产条件下,商品的价值量也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不同企业,由于生产条件不同,生产同种商品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不可能完全相等,商品的个别价值也就不等。但是,不论生产单位商品耗费了多少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商品的个别价值是多少,不同企业在出售商品时,都要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交换。这样,如果企业所生产的单位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出售商品时,企业就可以获得较多的利润。反之,如果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在出售商品时也要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交换。这样,企业只能获得较少的利润,有的企业还可能亏本。因此,作为一个企业,必须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不断降低商品生产过程中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消耗,降低商品的个别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在商品交换中获得较多的利润,长此下去才能不断增加企业利润,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重视商品价值分析,降低生产商品的社会价值,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措施。随着世界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间商品交换的数量和范围还将会不断扩大,商品之间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我国的商品要想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站住脚,除了保证商品使用价值的质量,还必须尽可能降低商品销售价格,以低于国际市场价值的价格出售商品。这样,既可以加快商品的销售速度,使商品尽快地转化为货币资金,又可以增加商品的销售量,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在竞争中就能站稳脚跟。如果商品社会价值高于国际市场价值,在出售商品后就不能获得较多的利润,在竞争中就会处于不利地位。例如,日本生产的汽车之所以能够在国际市场上比较畅销,除了汽车的使用价值质量优良,还有就是日本汽车比欧美汽车价格较低。因此我国的商品要想在国际市场上站住脚,就必须切实加强我国出口商品企业的成本管理,在保证出口商品使用价值质量的前提下,不断采用新技术和新工艺,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努力降低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消耗,不断降低出口商品的社会价值,从而在价格上增强我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重视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对立统一分析,是促进企业发展的保证。企业在生产商品过程中,必须把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放在首位,不断提高商品使用价值的质量,这是满足人们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的保证,也是发展我国商品经济的坚实基础。在注重商品使用价值的同时,还必须十分重视对商品价值的研究,降低商品生产成本,缩短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发展我国商品经济的关键。只有生产的商品质优价低,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讲的物美价廉,才能促进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不断发展,促进社会主义企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如果忽视或不注重商品使用价值生产和价值的研究,生产出的商品很可能质次价高,这样将会阻碍商品生产的发展,阻碍社会主义企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目前,我国有些企业的商品之所以出现销售困难,有些企业商品大量积压,其中重要的原因在于对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内在联系重视和分析不够。一方面可能是商品使用价值的质量差,使购买者望而生畏,使商品交换发生困难,商品的使用价值无法让渡出去。另一方面可能是商品价值太大,即凝结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太多,使商品价格太高,使消费者无力购买,同样使商品交换发生困难,商品的价值无法实现。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内在矛盾得不到解决,必然导致企业生产和发展的停滞,严重的将会使企业停工停产,最终使企业破产倒闭。
因此,要想使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顺利向前发展,就必须既要重视商品使用价值的研究,又要重视商品价值的研究,二者不能偏废。我们一定要改变那种一讲重视商品使用价值,满足人们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就不重视商品价值核算的倾向。同时又要防止那种一讲重视商品价值,获取更多利润,就忽视商品使用价值质量的行为,二者必须兼顾,缺一不可。要在保证商品使用价值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消耗,降低商品的成本价值。只有这样,商品交换才能顺利地进行,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内在矛盾才能顺利地得到解决,才能使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交换步入正确的轨道。从而促进企业商品生产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结论
马克思商品二因素理论,撇开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其一般原理,对于研究当前我国商品生产和交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必须始终把商品的使用价值放在首位,要十分重视商品使用价值的质量,使用价值的质量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满足人们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的保证,是社会主义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也是提高我国商品竞争力、促进商品走向国际市场的关键。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加强社会主义企业商品生产质量管理,不断提高商品使用价值的质量。同时要十分重视商品价值的研究,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劳动生产率,尽可能减少商品生产过程中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消耗,降低商品生产成本,增加企业利润,是促进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提高我国商品出口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法。从长远看,在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过程中,既要注重商品使用价值质量的提高,又要注重商品价值量的降低,即降低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消耗。只有这样,才能生产出物美价廉的商品,才能促进我国商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商品生产质量管理属性意义论文】相关文章:
论资产的计量属性论文04-10
高职教学质量管理的深化思路及意义反思论文08-14
播音主持语言属性研究论文04-16
论文春节的意义05-13
意义理论之意义论文08-13
计量属性财务会计论文范本06-10
基于运动属性探索语言定义的内涵论文07-11
质量管理体系论文04-03
质量管理方面的论文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