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从虚拟公司到创业公司的工商管理实践课程建设思路论文

2021-06-15 论文

  在大学教育中,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往往缺乏学习目标,学习的内容也较为散乱,学生因为学习目标的缺失、理论和实践的脱节,学习积极性也受到影响。不仅学生,大学教师也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本文对以设立虚拟公司以及后期设立创业公司为基本思路来建设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进行了探究。

  一、以虚拟公司为依托的实践课程设置

  (一)理论课程体系的重构

  基于应用能力的工商管理课程应该以应用为核心。因此,在重构理论课程体系时首先要与企业做深刻的互动并且要进行深入的调研,围绕企业所需的管理能力,甚至以企业运作过程的管理职能作为依据,嵌入相应的支撑学生能力的课程。

  (二)以虚拟公司为依托的实践课程的设置

  学校通过组织学生设置虚拟公司,围绕虚拟公司设置相应的实践指导课程。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以软件为工具设立虚拟公司,在设立虚拟公司的过程中,结合模拟公司实际运营的需要开设相应的实训指导课程。经过虚拟公司阶段,学生对基本的企业运作有了一定的了解,理论和实践的知识及经验已有所积累。但是虚拟公司和实际公司的运营还有较大的差距,重点的实训阶段放到创业公司阶段。

  二、以创业公司为依托的管理实践实训

  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不进行实际的管理实践来理解理论是比较困难的,模拟只能解决基础问题。笔者在研究了硅谷与斯坦福的案例之后,认为斯坦福与硅谷的成功是相辅相成的。斯坦福从名不见经传的乡村大学成为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大学,与其成功的战略定位与运作密不可分。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要通过实践学习理论知识。比较好的选择是鼓励部分有创业能力的学生或者教师进行创业活动,或者建立学院的.孵化园区,给予学生相应的支持,以此带动其他学生的参与。进一步可以扩大孵化园区的面积和范围,引入外面的企业进驻园区,打通学校和创业园区的知识流动的途径,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以创业公司为依托的实践和实训主要是通过三种方式来打造的。

  (一)硬件准备

  学校毗邻创业孵化园,这是很多高科技产业园区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对于学校来说这是理论结合实践的良好平台。学校应先协同政府等机构搭建起这样的硬件设备。如模仿斯坦福大学将毗邻学校的一块土地租用给企业,形成了毗邻学校的产业园区,或者学校牵头建立起孵化园区。

  (二)战略目标的确定和组织文化的建设

  以斯坦福大学为例,1944 年斯坦福大学制定了未来20年的发展规划,将未来20 年的主要发展方向定为建立斯坦福大学研究园区,形成“学术研究、产业促进、大学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在此基础上,笔者根据实际,提出了具体的措施:第一,利用优势学科,将学校建设成为工业研究和开发中心,使大学和工业紧密相连,以此来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第二,集中大学的资源来吸引优秀的人才,打造顶尖的研究机构,建设一流的学科;第三,将通识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第四,制定一套经济性的报酬制度以激励教师与工业界的联系,优先结合有利于大学目标实现的企业。这种高屋建瓴的创业型大学,为后面很多具体的制度建设奠定了基础,也解决了工商管理学生以创业为依托的实训平台的问题。而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可以多专业互融共享的平台,可以成为企业和学校互动合作的平台。

  (三)基本制度的建设

  为管理实践建立起一个创业基地,实际也是高校其他学科共同的需求。其涉及基础的软硬件的建设,也需要制度去落实和推动,需要打破学院的界限,甚至打破学校和企业的界限。鼓励教师和学生创业创新,鼓励学校和企业交流互动,鼓励知识向企业的传导和转化。

  一旦建立起创业园区,打通知识向企业转化的通途。那么,不光可以解决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困境,同时也可以解决其他专业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问题。理论和实践也可以形成良性互动。同时还可以解决学校发展的问题,向外界寻求资源,进一步吸引高素质人才,建设顶尖学科,发展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三、结语

  工商管理专业的学习是迫切需要以实践为依托的,从虚拟公司到创业公司,围绕实践进行课程体系建设,打通高校知识资源和企业资源之间的流动途径。一方面解决了学生学习理论和实践难以有机结合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校和企业实现互动以及资源共享,促进高校良性发展。

【探析从虚拟公司到创业公司的工商管理实践课程建设思路论文】相关文章:

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探析论文08-06

工商管理专业群建设的课程论文04-13

探析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思路论文08-04

独立学院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探析论文07-04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模式探析论文07-01

关于探析教学评价与保障体系建设思路与做法论文06-27

课堂教学思路探析论文06-20

探析金融与证券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的论文08-06

工商管理专业群建设的课程教学设计论文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