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都市农业 农村经济
[摘要]:随着现代都市建设以及城乡一体化的不断发展,我国都市区域范围的农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出现了大量的“城中村”以及都市农业的新现象。
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渤海经济区等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开始了都市农业的实践。其中,上海市首先提出了“开放式农业”的新理念,在我国第一个将发展都市农业列入“九五”计划和2010年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北京市明确提出以现代农业作为“都市农业”新的增长点,强化其食品供应、生态屏障、科技示范和休闲观光功能,使京郊农业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先导;深圳市对都市农业发展战略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实践,以适应建设国际大都市的需要,目前,观光农业和高科技农业建设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http://www。51lunwen。org/ncjj/苏州、无锡和常州3市的都市农业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苏南模式,在农业产业组织创新与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产业化方面成效显著,初步实现了农业工业化、农村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尽管都市农业已发展到一定规模,但关于都市农业的科学内涵,国内外众多学者虽然也从地域性、功能等方面作过不同论述,然而,目前学术界还是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大多数认同的观点为:都市型农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形态,是伴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高度发展和城市与农村的进一步相互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融农业的经济、生态、示范和社会等功能为一体的可持续发展农业。
一、都市农业的基本特征
依托大城市建立起来的都市型农业,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信息、市场和技术等优势,决定了它具有鲜明的特征:
1、农业产业结构的高度市场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都市经济的繁荣,都市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都市农业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满足都市居民的两种基本消费需求:一种是有形的物质需求,另一种是无形的生态需求(精神需求)。通过合理布局保障型产业,生产粮食、蔬菜、肉禽蛋奶等常规农副产品和开发名、优、特、新农副产品,调整并优化种植业结构和养殖业结构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通过发展以绿化、美化为目标的园林产业,开拓融观光性、游乐性和休养性为一体的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农业旅游产业,即开发生态建设型产业来满足人们的生态需求。农业产业结构的市场化就是要根据农产品市场的供求情况并结合都市各区县、乡(镇)的农业自然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确定适宜开发的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发展产供销一体化的市场农业和高度开放的外向型农业,开拓国内外市场。都市农业在培育主导产业和建设大规模农产品基地时,要特别注意避免在资源趋同的地区形成雷同的产业和产品。同时,要建立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调控机制,既要靠市场导向,又要靠政府部门有规划的引导。
2、都市农业是无明显城乡边界的农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方面,城市、城镇的外延空间不断扩大,遍布于新城区四周和间隙的众多“插花状”农田,逐渐演变为满足居民体验农业文化、休闲度假、美化环境的“观光农园”、“家庭农园”或“农业公园”,形成了一个个“都市绿洲”;另一方面,处于纵横交错城市群落间的农村,无论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还是农业发展所需的科学技术,都充分享受城市的辐射。这些地区由于城市与乡村的相互渗透、融合,从本质上讲已经很难称之为农村或城市。传统的城乡格局已被打破,产生了众多城市里的“村庄”。可以说,都市农业已经成为城市的一个组成部分,城市的总体发展布局决定了都市农业的空间分布状态,同时都市农业的空间分布状态,也对城市发展产生着积极的影响,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3、农业生产方式的集约化集约化生产是都市农业的基本特征之一。要实现集约化生产,就必须改变过去的粗放型、兼业化的生产方式,向机械化、良种化、专业化、规模化融为一体的生产方式发展。种植业的专业化要求生产相对专一和集中,同时,专业化的发展必须以适度规模为基础。目前,土地规模经营被看成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的根本途径。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的前提是: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稳定转移到非农产业,土地经营不再作为他们的谋生手段。都市农业发展较好的地区,大多数都实现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为农业生产方式的集约化经营奠定了基础。
二、发展都市农业的战略意义
1、发展都市农业是我国加快农业步伐的客观要求目前,农村中生产方式的主体仍是建立在分散经营基础上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制度虽然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起过非常重大的作用,但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已暴露出越来越不相适应的弊端。如:①农地分散经营,削弱了农业的比较利益。分散、小规模的家庭作坊式生产经营,造成每增加单位产量,农业的边际成本就随着递增。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生产经营,造成资源浪费,劳动生产率降低,农户也没有能力组织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和销售。②经济地位的不平等。在与国内外农业公司或企业集团的经济合作与贸易往来中,由于缺乏行业性组织,单个农户在自身利益受到损害时,往往难以与强大的对手抗争,只能被动接受不平等的条件。③农户获取市场有效信息的渠道不畅。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分散的农户,难以对市场信息进行科学的筛选,或克服获取信息的交易成本过高。
2、发展都市农业是适应我国加入WTO,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的现实选择为适应我国加入WTO,中国农产品应以追求质量、安全卫生和食用方便为目的,只有提供符合国内外市场标准的优质、鲜活、纯净、安全的农副产品,才能提高农业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三、影响我国都市农业发展的因素
1、土地流转机制尚未形成都市农业是高效集约化农业,是对传统农村生产组织方式的挑战。目前,在一些地区虽然尝试着进行诸如转包、转让、退包、反租倒包和互包等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但从全国来看,还缺乏明确立法,未形成健全有序的土地流转机制,特别是由于组织和管理上的问题,一些地区出现了土地无法集中成片转租、转包出去,还有一些地区对土地流转放任自流或在流转过程中乱收费,提高了交易成本,影响了都市农业的健康发展。
2、都市农业的发展缺乏科学规划都市农业的健康发展应建立在城市地方政府对城乡之间、产业之间的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的基础上,离开政府的'规划设计、整体布局,仅靠市场自发的力量,难以保证都市农业的健康发展。从我国现状来看,除率先发展都市农业的几个大城市外,大部分城市虽然也明确提出发展都市农业,但没有将都市农业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中,缺乏解决农产品的生产与全年观光经营的矛盾、可观赏期的延长与农产品供应的矛盾、不同品种的搭配等问题的有效措施,发展具有很大的盲目性。
3、农业科技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当今信息时代,科技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而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与都市农业发展的要求,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远。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科研投入力度不够。国家财政每年用于农业科技的研究资金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呈下降趋势,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0·17%至0·27%,发达国家已超过5%。二是农业高新技术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偏低。我国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仅为45%左右,而美国、日本和以色列等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在农业总产值增长中的贡献率已达80%左右。
4、相关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业科研推广体系不健全,难以为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提供发育成熟的社会化服务机制,经营者也难以集中在某一专业领域施展才能,特别是农业开发技术和推广体系还比较落后,明显制约了都市农业的发展和经营效益的提高。
四、加快都市农业发展的对策
1、建立科学有效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土地流转是一项政策性极强的工作,各级政府可在严格贯彻执行中央提出的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使用权,强化管理权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稳步推进。各地在对现有农业用地状况进行普查的基础上,可依据经济发展的水平,对已具备大面积土地流转的地区,依法确立土地流转的统一规划;对于初步具备小面积土地流转的地区,可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新方式。对于目前还不具备条件的地区,积极发展农村第二、第三产业,为土地流转创造条件。通过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将分散自发的民间土地流转活动,纳入规范、有序的轨道。
2、高起点制定都市农业发展总体规划都市农业作为我国21世纪现代农业的主体形式,必须用科学的规划作指导。因此,当前重点应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要提高认识,将发展都市农业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来对待。各省市应在借鉴国内外成功发展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本地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以及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制定都市农业发展的近期和中长期规划。规划要体现出前瞻性、创新性、实效性和科学性。二是在功能定位上,深化都市农业的经济功能,开发文化、教育功能,拓展生态功能,突出示范、辐射带动功能。三是科学地进行空间布局。各省市要通过强化城市生态用地、农业用地和城市发展用地的统一规划和管理,在保证现有都市农业的各种形态(农业公园、市民农园、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等)正常运行的同时,实现都市农业的跨越式发展,并在各区域内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先导,以名优特的林、花、果、草、牧、渔生产为载体,在近郊、中郊和边远山区形成具有不同区域、不同功能定位、不同规模的都市农业区。
3、加大科技投入,促进都市农业发展目前,世界农业发展的趋势是朝着高科技应用发展,众多发达国家的农业已基本实现了现代工业、现代科技和现代管理对农业的武装和经营,这种趋势尤其是在城市化地区的都市农业中更为突出。我国的都市农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实施科技先行。①加大科技研究投入比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明确规定,政府对农业研究的投入增长幅度必须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投入的增长幅度。因此,各地政府必须通过经济、法律手段确保研究与发展经费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②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根据都市农业发展的要求,创建农业科技成果孵化中心,通过创造良好的软件和硬件,将已经比较成熟的农业科技成果向农业科技企业推出,通过示范项目,向周边地区农民展示农业新成果,起到带动辐射作用。
4、建立现代化、工厂化农业体系现代化、工厂化农业不仅包括蔬菜园艺花卉,还包括畜禽、特种水产品生产以及微生物和细胞生产。都市拥有发达的信息、交通和完备的基础设施,将成为都市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柱。建立现代化、工厂化农业体系,首先,应研制开发适应于不同生态类型区和气候条件的新型、适用的温室及配套设施,这些设施应适用性强、技术水平高和经济成本低,并能有效降低都市农业的投入风险。其次,完善温室育种技术、生物防治技术、环境技术、基质栽培技术、节水灌溉技术、营养液配置技术、生物防治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等的研发与应用,还应加强现代化、工厂化农业的科学管理,实现温室种植、温室专用机具、土壤管理、水肥管理、病虫害和杂草控制以及温室蔬菜、花卉采后清理、分级、包装、储藏、运输、保鲜及销售管理等产业全程管理的科学性与规范性。
5、建立都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针对都市农业区域内领导决策层和农民的不同信息需求,都市农业信息系统的建立主要应围绕农业决策信息支持系统、农业市场信息支持系统、农业科技教育支持系统等3个子系统进行。建立都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既可为各级领导提供农业决策咨询管理信息,也可为农业生产第一线的科技人员和经营者提供农业实用技术、市场信息和投资指南;既可为农业重点工程和农业科技人员提供相关的国内外市场动态、技术情报、最新科研成果和课题信息;也可为农业生产基层单位提供农业文献保障。但在信息服务、体系建立的过程中一定要覆盖信息的采集、整理、发布、检测和监控全过程,真正起到导向、纠偏和校正作用。
【都市农业的新现象探讨论文】相关文章:
略谈促进都市农业发展的对策的论文02-07
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论文02-12
休闲农业发展建议探讨性论文06-19
农业科技发展问题探讨论文06-25
山区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探讨论文02-10
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探讨论文02-10
农业科技创新措施探讨论文07-02
关于水利工程发展现象探讨的论文06-26
有机农业生产与营销方式探讨论文06-26